「清明上墳五禁忌,子孫觸犯破財氣」,清明節上墳講究,可信嗎?

農村老李愛白話 發佈 2024-05-05T07:43:58.599073+00:00

中華民族擁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清明節上墳祭祖,便是傳統文化的傳承。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三月節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習俗,再加上「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所以清明節那天民間有掃墓祭祖的習俗。

中華民族擁有著五千年的歷史,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形成了獨具特色的傳統文化。清明節上墳祭祖,便是傳統文化的傳承。

清明節,又稱踏青節、祭祖節、三月節等,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節日之一。清明節源自上古時代的祖先信仰和春祭習俗,再加上「飲水思源」的傳統美德,所以清明節那天民間有掃墓祭祖的習俗。《夢粱錄》記載:在古代,每到清明節,上至高官貴人,下至黎民百姓,都去上墳掃墓,以表達對先人的敬意和思念之情。作為中華民族最隆重盛大的祭祖大節,清明節上墳祭祖有著繁雜的講究。

民間有這麼一句關於清明節上墳講究的俗語,「清明上墳五禁忌,子孫觸犯破財氣」,老祖宗留下來的俗語,可信嗎?

禁忌一:上墳祭祖不帶外人

上墳祭祖是為了緬懷自己家族的先人,同時也是家族孝道的傳承。因為古人講究「百善孝為先」,後人要對先人盡孝,而上墳燒紙、掃墓便是後人對先人盡孝的表現。

民間諺語:「三月清明雨紛紛,家家戶戶上祖墳」,上墳是為自己祖先祭拜,如果上祖墳帶外人去,是對先人的不尊敬。因為外人不是自己家族的人,沒辦法體現家族的凝聚力和孝道的傳承,不符合傳統。而且外人對先人沒有敬畏之心,而是把上墳當作一種儀式罷了。

所以,古人認為上墳祭祖不能帶外人。

禁忌二:上墳祭祖紙錢燒盡

民間上墳,一定要帶著貢品和香紙,因為古人迷信的認為,先人去世,只是去到了另一世界,貢品和燒香紙他們依然能夠享用的到。

隨著科學文化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經不再相信這些迷信說法了,城市裡已經把燒香紙改成了在墓前擺放鮮花。但是農村把傳統習俗繼承了下來,依然還是用燒香紙來祭拜先人,但是實際意義已經改變,燒香紙也變成了懷念先人的一種形式。

老人們說,燒香紙一定要燒乾淨,不能沒燒完就回家,這是對先人的不敬。其實,一般墳地多在野外荒涼之地,雜草叢生,這樣的地方燒香紙很容易引發火災,所以一定要等待香紙燃盡才可以離開。

禁忌三:女婿不能去上墳

女兒出嫁後,女婿就成了一家人,可是按照血統來說,女婿依舊是外姓人,不能當作家族之人。古人認為女婿上墳是對先人的不敬,俗話說:「女婿不上墳,上墳辱先人」,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古人認為,女兒出嫁後,就隨了夫家姓氏,被納入夫家的家族中,女婿和岳父不同姓,更要算作外人了。外人上墳,會讓別人認為家族不團結,缺少男丁,有「娘家缺人」的意思,所以女婿是不宜上墳的。

不過隨著時代的發展,這種說法漸漸被人們所摒棄了,女婿為了表達對妻子家族先人的尊敬,還是應該去上墳祭拜的。不過,有些地方依然延續著舊的傳統習俗,所以女婿上墳之前還是要和妻子溝通好才可以。

禁忌四:幼兒不能去上墳

上墳是一件肅穆的事情,給先人上墳祭拜,不僅是尊敬先人的表現,更是孝道的傳承,所以傳統上墳習俗才能流傳至今。

不過,老祖宗認為幼兒是不宜上墳的,這是為什麼呢?

首先,清明節前後雨水較多,而墳地一般都在荒涼的地方,這些地方陰暗潮濕,幼兒容易感冒。再加上雨多路滑,幼兒容易摔倒。

其次,幼兒沒有敬畏祖先之心,而是把上墳當做一次遊玩,這就失去了上墳的意義。如果幼兒淘氣,在墳墓旁嬉戲打鬧,隨地大小便,更是不禮貌的行為,所以上墳最好不要帶幼兒。

禁忌五:老人不能去上墳

俗話說:「人過七十不上墳」,古人認為老人年紀大了,是不宜上墳的,這是為什麼呢?

古詩云:「清明節雨紛紛」,清明節多在四月份,而四月正是春雨連綿的時節。這個時節老人是不宜上墳的,因為墳地多在荒涼崎嶇之地,車輛不能通行,只能走路前往,而路途濕滑,老人腿腳不靈便,很容易摔倒。

上墳是一種緬懷先人的方式,老人上墳難免會處景生情,讓心情低落,影響健康。如果老人由此想到自己風燭殘年,可能會失去對美好生活的信心。所以老人年紀大了還是不宜上墳為好。

結語

關於清明節上墳的禁忌,雖然繁多,但是人們已經對這些沒有科學依據的說法,不太在意了。但是傳統文化習俗依然應該傳承下去,因為這些習俗是老祖宗留給我們的寶貴財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