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線無戰事》心理解析:用別人的一生,療愈自己的童年

一杯咖啡心理 發佈 2024-05-05T10:37:23.232296+00:00

1一戰士兵、倖存者、德國人雷馬克,參加了一戰西線戰場,他將自己的經歷記錄下來,在戰爭結束的10年後,寫成小說《西線無戰事》。甫一問世,便引起轟動,作者本人因此書獲得1931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1

一戰士兵、倖存者、德國人雷馬克,參加了一戰西線戰場,他將自己的經歷記錄下來,在戰爭結束的10年後,寫成小說《西線無戰事》。甫一問世,便引起轟動,作者本人因此書獲得1931年諾貝爾文學獎提名。



1930年,改編電影獲得當年奧斯卡最佳影片、最佳導演,書與電影都成為20世紀最偉大的反戰題材作品。在近90年後,由德國人自己投資拍攝的新版《西線無戰事》,也即將衝擊奧斯卡。這部作品,曾經長期霸占豆瓣影片排行榜首。



談到反戰,相信沒有人會不認同戰爭的殘酷,戰爭對普通大眾生活的摧殘。《西線無戰事》無論是書,還是舊版、新版都用不少篇幅描述那些斷壁殘垣、支離破碎、幻滅虛無,這裡也不再贅述。

然而,我始終認為,如果僅僅停留在這種層面的反戰,多少也是有些無力的。因為我們都知道,會是這樣的結果,但是命運並不掌握在自己手中,命運往往是在那些策劃戰爭,指揮戰事的人手上。

在新版電影《西線無戰事》中,恰好也刻畫了這樣一位人物,雖然著墨不多,但是他出場的若干片段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我將以此作為心理分析的資料,和大家做一些分享。




2

這位德國高級軍官一開場,便是以強勢的主戰形象示人。

面對下屬報告,國內的談判團已經出發,他不懈地表示,這些人都是賣國的。

而自己下的命令就是戰鬥,所以要將戰鬥奮戰到底。


當然,他不會真的上戰場,鏡頭一切,是無數年輕的生命在戰場廝殺,然後獻出自己寶貴的生命。

當他第二次出場的時候,戰事已經漸漸明朗,德國已經很難有翻盤的可能。

這時候的德國士兵連吃的都很難獲得,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他能在幾米的長桌上,悠然地吃著一道一道精緻的法國菜,並與桌子對面的助手談談人生。



他先問了助手的出生日期,以及助手的父母是做什麼的。

由此引出他的原生家庭。

原來他的父親也是一名軍官,而且曾跟隨近代德國的偉大人物俾斯麥征戰,並且接連取得勝利。

1971年,他的父親還曾開拔進入法國巴黎(1918年的一戰,德國的主要對手也是法國),並且順利凱旋。




一想到這裡,他便頗為哀傷地表示:

生不逢時。


3


這一段難得一見的「情感表露」,蘊藏著大量的信息。

我們一般會從這個人「好戰」、「崇尚武力」這種表層信息去解讀一個人這麼做的理由,但這樣其實也忽略了一些更能反映他們內心世界的信息,比如他們成長在一個什麼樣的家庭,如果他們不這樣「好戰」又會發生什麼的思索。

當我們帶著這樣的視角去審視,便會發現這位將軍之所以好戰的背後,其實是他在試圖治癒自己不幸的童年:

1、他的父輩有著赫赫軍功,對他來說,這既是榮耀,也是壓力。

在他的世界觀里,要是能夠接過父輩的「槍」,完成父輩沒有完成的任務,那麼才算是可以與父輩比肩,可以獲得父親的認可

否則,他永遠都沒有辦法「超越」父輩,一輩子都抬不起頭,一輩子都要活在父輩的陰影之下。



2、他曾表示,與父親關係最好的時候,是他的童年。而這正是父親凱旋迴來之際。此後的德國,便漸漸走向勢微,父子關係也從高點跌落。

那麼,恢復往日「榮光」,讓父親「高興」,也就可以「重獲」父親的愛了吧——即便這時候,可能這個父親在生理意義上,可能已經不在這個世界上了。

所以,表面看似強大的他,內心其實很脆弱。



4

然而,我並不同情這樣的人。

他想要獲得認同、獲得愛,這是正常的需求,想要治癒自己的童年,也是能夠理解的盼望,但是,他並沒有通過自己,而是通過透支他人、支配他人來試圖獲得——姑且先不去討論,這樣做能不能真的實現。

這就是電影展示給我們的諷刺畫面:

好戰的是他,但是代替他出現在戰壕里的,卻是一群十幾、二十幾歲的年輕人。

不甘心的是他,但是這群十幾、二十幾歲的年輕人卻不得不為他的不甘心付出自己的青春,乃至生命為代價。

幸運的人,用童年治癒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去治癒童年,可惡的人,用別人的一生去治癒自己的童年。

這就是《西線無戰事》揭露的戰爭的本質。



5

這群年輕人,本來是可以有自己的生活,自己的愛情,自己的人生價值觀的。

甚至,他們原本並沒有那麼多的「仇恨」。

我看過的一本《西線無戰事》小說里,在附錄中,記錄了這樣一個故事:

一位叫弗雷德的英國士兵,在寫給家人的信中,記錄了一個一戰聖誕節休戰期間的小故事。

那天,有名德國人走出戰壕,喊對方也走一半的路。不久所有人都從戰壕中走出來,與德國人握手,並交換香菸。

有人給了弗雷德一些雪茄、餅乾。

弗雷德沒什麼有價值的東西可以拿出來,所以他把家人寄給他的聖誕賀卡給了對方。



如果沒有戰爭,這群年輕人,原本可以坐在教室里學知識,用大腦開展競爭,用身體開展合作,這才是他們應該做的事情。

可是戰爭爆發,他們便要走上戰場,然後血淋淋的數字,讓他們變成「敵人」。



6

這種戰爭創傷,是不太可能用言語修復的,往往會一代代傳遞下去。

《西線無戰事》中的將軍並不是從小就喜歡打仗的。

他其實也是從父親那裡「傳」到了「戰爭創傷」,然後為了治癒自己的創傷,他又成為戰爭的主角,然後再通過戰爭,把這個創傷傳播給下一代……

有位國外心理學家對年長者發動戰爭做過心理分析,可謂一針見血:

對年長者來說,特別容易感到時光流逝,世界漸漸不屬於自己,特別是看到年輕人漸漸能走出自己的人生,不再沿著自己設定的軌道前行,這讓他們產生巨大的恐懼感,因為這意味著他們的生命就在不停地消失。


所以,他們想出了一個能夠「中止」時間,讓時間重新屬於自己的辦法。


那就是發動戰爭。



戰爭,讓原本可以走出自己生命的年輕人,不管願意不願意,都要放棄原本的計劃,走入戰爭時間。

然後,戰爭會造成彼此嚴重的敵對、創傷,這就可以讓這群人帶著傷痕,去「繼承」自己的生命。

這樣他們就可以把時間暫停在屬於自己的時刻,並通過這種對其他人生命的「改造」,獲得生命的「延續」。

當然,無論他們抱著怎麼樣的動機,他們實質上就是在用別人的人生,來治癒自己的童年。


7

這樣的情況,不會僅僅發生在戰場上。

有這樣一群人,他們有過不幸的童年,家庭內部有代際創傷,然而,他們並沒有讓這些不幸、這些創傷到自己為止,而是通過占用、忽悠別人的生活、時間、精力,來試圖治癒自己。

他們可能是我們的父母,我們的領導,我們的朋友……

可悲的是,這樣的治癒不可能代替實現,但是被他們利用的人,自己的人生確實大概率被破壞了。

雷馬克在《西線無戰事》中寫過這樣一段話,對利用者和被利用者的心態,做了很好的詮釋:

他們(利用他人的長者)深信用了最適合的方式盡到了最大的努力,而在我們(被利用的對象,一般更年輕)看來,他們的失敗也正因於此。

他們原本應當是我們通向成人世界的介紹者與引路人,引導我們通向工作、義務、文化、進步的世界,通向未來。

雖然我們有時會嘲笑他們,但本質上我們信任他們,但在我們的思維中,他們是權威的象徵,代表著更高的理智與更人道的知識。

我們不得不認識到,我們這個年紀的人比他們要誠實得多,他們只是在說空話和耍機靈方面領先我們。

他們傳授給我們的世界觀也在炮火之下崩塌了,我們必須獨自克服這一切。


8

對年輕人來說,早點認清這一點,尤為關鍵。

不要讓別人濫用你對他們的信任,從而讓你為他們「賣命」。

你的人生,如果開局美好,就要盡情享受,如果並不美麗,那麼用來治癒你自己的童年都來不及。

當然,在你漫長的人生中,特別是人生的早年,難免會遇到幾個看起來值得信任的人,這些人恐怕會好好地利用你一陣,讓你狠狠地跌一跤。這就是人生的「學費」,恐怕也是不得不交的。

你不太會只看我的分析文章,就能洞若觀火,但是通過這篇文章,能夠及時「止血」,今後擦亮眼睛,就已經很好。



更關鍵的是,你不要複製那些利用你的人,用別人的人生,來治癒自己的童年了。

對那些利用別人治癒自己的人來說,要早點認清,這條路終究是走不通的。

這些人當然不會顧別人的死活,所以我不準備從這個角度去勸慰他們。

我想說的是,你要借用別人的人生,無非是感到很難靠自己來治癒,亦或者自己沒有足夠時間和精力去治癒了。

然而,這種「接力」,說到底是也不是你的使命,而是上一代,甚至上幾代自己應該去完成的,他們的恩恩怨怨,也應該交給他們,如果他們這一代完不成,那他們自己要接受這就是完不成的一件事。

他們把這些「責任」拋給你,說到底是對你的不負責,不是信任、囑託、期許。



你浪費了自己太多的時間,也浪費了別人太多的時間,去做一件其實是不太可能完成的事情。

現在,你真正需要做的是,無論你現在多大、多老,都要重新開啟真正屬於自己的生命。

這個真正屬於自己的生命,才能真正幫助你走出童年的傷痛。

時間真的不多了,不要把時間浪費在期待別人替你完成之上。


End

作者 | Arthur Chen 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

簡介:心理圈稀有性別男顏值高諮詢師,長相年輕、內心成熟的代表人物。座右銘:惜時惜人。諮詢小時數:4000小時,研究方向:職場心理、婚戀兩性、身心疾病、朋輩心理輔導。近期關注:要事第一、正念減壓、網絡時代人際溝通。

編輯 | 一杯咖啡全媒體編輯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