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朗總統剛從北京回來,沙特馬上改變態度,為中國打開了局面

劉慶彬 發佈 2024-05-05T14:20:25.950370+00:00

伊朗總統萊希從北京回來後,中東地區圍繞伊核協議的風向,出現了巨大變化,特別是以沙特為首的海灣阿拉伯國家,開始主動向伊朗釋放積極信號。

伊朗總統萊希從北京回來後,中東地區圍繞伊核協議的風向,出現了巨大變化,特別是以沙特為首的海灣阿拉伯國家,開始主動向伊朗釋放積極信號。

據俄羅斯《消息報》報導,沙特外交部長前段時間明確表示,由於擔心美伊重返核協議的談判已經實質性中止,當務之急是制定一個系統性的方案,讓海灣阿拉伯國家參與到談判進程中,以免地區安全風險進一步擴大。

沙特外長還特意強調,核武器擴散對中東地區沒有好處,但只要不違反這一原則,伊朗就可以繼續發展核技術。

沙特方面的表態,值得我們仔細琢磨。這似乎表明,陷入僵局的伊核協議談判,以及美國和以色列對伊朗頑固的極限施壓政策,正在把中東地區安全形勢推到衝突的邊緣,這也讓海灣國家滋生出前所未有的緊迫感與緊張感,否則也不會主動提出參與伊核協議。我們倒可以大膽猜測一下,一旦海合會國家正式參與伊核協議談判,很可能將會成為各方競相爭取的一股關鍵力量。

這裡要補充的是,對於伊核問題,以色列先前提出了一份非常激進的解決方案,要通過武力手段,全面癱瘓伊朗的核能力。如果這份提案被中東其他國家所接受,基本等同於向伊朗開戰,一旦伊朗堅決回應,後果可想而知。中東地區有可能成為繼俄烏之後又一處地緣熱點。

一旦危機外溢,海灣阿拉伯國家也會受到衝擊,波斯灣這一全世界油氣生產中樞必然會出現大面積停擺。這是沙特不願意看到的。因此,在管控局勢方面,沙特跟伊朗就有了共同語言甚至是共同利益。

不難看出,沙特已經意識到,美國跟以色列在外交、經濟、軍事等層面極限施壓的方法,並不會讓伊朗屈服,反而會將局勢推向不可挽回的境地。沙特外長表態希望海合會國家能夠加入伊核協議談判,其實也是在與美方的立場保持距離,並與中方在伊核協議上一貫的主張遙相呼應。

我們也要注意到,萊希訪華期間,隨行的還有伊朗在核協議的談判代表,在以經濟能源部門領導為主的代表團中,顯得有些「格格不入」,不排除是向中方通報具體情況。在中國與伊朗發布的聯合聲明中,雙方也就伊核協議達成了共識。這也反映出,中伊合作關係接下來的發展,並不只有經貿一個方向,中東地緣安全形勢、安全格局的構建都會是重點。

而這些都少不了沙特等海灣國家的參與以及支持。近年來,中國與阿拉伯國家的關係,取得了長足發展。伊核協議能否順利重新開展,也會影響到雙邊合作關係的大局,這也為中國、伊朗、沙特等海灣阿拉伯國家在伊核協議框架下展開多邊對話,打下了紮實的基礎。

可見,萊希來了一趟北京,不僅僅是給中伊關係後續發展找准了定位,也在安全領域給中東其他國家打開了格局。

不過,美媒卻發出了不怎麼和諧的聲音,美國政治新聞網站《外交官》就撰文稱,伊核協議當前不上不下的狀況最符合中國的利益,但理由是中國在伊核協議談判過程中「表現不積極,並未發揮引領作用」。

這顯然很難讓人信服,但美媒對中國的偏見也不是一天兩天了。但我們仍有必要明確,伊核協議之所以發展到如今的局面,美國是毋庸置疑的始作俑者。在伊核協議如今的締約國中,談判的主體其實只有美國跟伊朗,但美國的單邊主義行徑,是雙方至今沒有達成共識的主要原因。

另外,我們前面也提到,如果伊核協議談判長期保持僵局,只會讓中東安全形勢惡化,進而影響中國與伊朗、沙特等國家的合作大局。而如果伊核協議順利落實,那麼對伊朗的種種制裁也會相應解除,大幅改善外部金融環境,中伊25年全面協議也不再面臨這樣那樣的硬性阻礙,從此進入高速發展期。要知道,自從美國退出伊核協議,對伊朗施加制裁後,中國在伊朗的投資也一直在萎縮。

從這個角度來看,伊核協議重新落實,反而最符合中國在中東的戰略利益。但前提是,美國跟伊朗之間必須達成共識。美國跟伊朗談不攏,中方能做的,也只有維繫談判局面,不致伊核協議徹底破裂,絕非美媒以為的「不作為」。

只不過,考慮到伊朗內部複雜的政治形勢,美伊如果能達成共識,重返伊核協議,那麼伊朗內部親西方的聲音勢必重新抬頭。更何況,伊朗內部的精英群體,在意識形態層面,確實更偏向歐洲,而不是中國。伊朗當前採取「向東看」戰略,並非主動求變,很大程度上是迫不得已。這一點,其實是中伊關係的一個不穩定因素,並不會隨著伊核協議談判的結果改變。如何妥善處理,很考驗伊朗政府的政治智慧。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