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古留名一腔熱血拯救大明王朝:于謙

奇幻雲朵2023 發佈 2024-05-05T14:23:45.274928+00:00

公元1449年7月(大明正統十四年),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集結韃靼、兀良哈部舉兵進犯,大明邊關再起戰火。明英宗朱祁鎮(明宣宗朱瞻基之子)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聽兵部左侍郎于謙和兵部尚書鄺野極力勸諫,決定率大明50萬精銳部隊親征討伐瓦剌。

公元1449年7月(大明正統十四年),蒙古瓦剌部首領也先集結韃靼、兀良哈部舉兵進犯,大明邊關再起戰火。

明英宗朱祁鎮(明宣宗朱瞻基之子)在宦官王振的慫恿下,不聽兵部左侍郎于謙和兵部尚書鄺野極力勸諫,決定率大明50萬精銳部隊親征討伐瓦剌。無奈之下,鄺野跟隨明英宗管理軍隊,于謙留守北京主持兵部工作。

同年8月15日,明軍在土木堡(如今河北省懷來縣東10公里)雨天泥濘路上遭遇也先奇襲,50萬明軍拉著輜重還沒來得急擺兵布陣,一開戰即全面潰敗。剎時間,土木堡狹小的地界,屍橫遍野,血流成河,痛人心扉。戰後清點,明朝精銳騎兵及火器兵幾乎全軍覆沒,損失馬匹二十萬頭,衣甲器械輜重損失無數,跟隨出征的六部主要官員損失過半,年近七旬的英國公張輔陣亡。此戰,大明耗盡了自明成祖朱棣以來積蓄的全部精銳軍事力量。同時,明英宗朱祁鎮也成為了也先的俘虜。

土木堡之變的消息傳來,京城人心惶惶,一時半會兒大家都不知道該如何是好。8月18日,孫太后命郕王朱祁鈺(也是明宣宗朱瞻基之子)監國,並召集朝臣商議戰守大計。

搖搖欲墜的大明江山,此時急需一個人站出來,掌控這紛亂的時局,救大明王朝與百姓於水深火熱之中。

在朝堂上,徐有貞說:「近日,星象有變化,應當遷都南京。」

聽完,于謙厲聲說:「提議南遷的人應當斬首!京師是天下根本,只要一動便大事去矣。難道不見宋朝南渡的故事嗎?」

于謙力主抗戰,得到了孫太后與吏部尚書王直、內閣學士陳循等愛國官員的支持,防守的決策就這樣定下來了!

當時,明朝最有戰鬥力的部隊都已在土木堡失陷,剩下老弱士卒不到十萬。于謙請郕王調南北兩京、河南的備操軍,山東和南京沿海的備倭軍,江北和北京所屬各府的運糧軍,立即奔赴順天府,依次經營籌劃部署,人心遂稍稍安定。隨後,于謙升任兵部尚書,全權負責籌劃京師防禦。

國不可一日無君,能夠繼位的有兩個人,一個是朱祁鎮的兒子朱見深,另一個是先帝之子郕王朱祁鈺。孫太后和眾臣商量,推舉先帝之子郕王朱祁鈺為君,因為當時的皇太子朱見深只有三歲,君弱臣強,不是當時那種危機之下最合適的人選,此時需要一個能夠站在人前的人,至少是一個成年人。因此,最合適的人選是郕王朱祁鈺,但朱祁鈺膽小,再三推辭,不敢覬覦那個位置,尤其是在這種國家存亡時期,沒有一定的氣魄是不敢鎮國的。于謙找到郕王,誠懇地勸說,讓他身為朱家子孫,要以國家安危為己任,不要推辭。郕王於是受命。九月,郕王即帝位為代宗(明代宗朱祁鈺)。


【京師保衛戰】(北京保衛戰

1449年,十月初一,瓦剌也先摔3萬騎兵,10萬步兵,挾持被俘的明英宗朱祁鎮大舉南下。

面對強敵,石亨建議收兵固守使敵兵勞累衰竭。

于謙不同意,說:「為什麼向敵人示弱,使敵人更加輕視我。」馬上分別調遣諸將帶領二十二萬兵士,在九門外擺開陣勢:都督陶瑾在安定門,廣寧伯劉安東直門,武進伯朱瑛朝陽門,都督劉聚西直門,鎮遠侯顧興祖阜成門,都指揮李端正陽門,都督劉得新崇文門,都指揮湯蘆宣城門,而于謙自己和石亨率領副總兵范廣、武興在德勝門外列陣,抵擋也先。把兵部的事交給了侍郎吳寧,把各城門全部關閉,自己親自督戰。下令:臨陣將領不顧部隊先行退卻的,斬將領。軍士不顧將領先退卻的,後隊斬前隊。於是將士知道必定要死戰,都聽命令。

十月十一日,瓦剌軍逼近北京。也先將軍隊布置在西直門以西。于謙派兵迎擊瓦剌軍於彰義門,打敗也先部隊先鋒,奪回被俘者一千多人。同時于謙又派人率兵夜襲,以疲憊敵軍。

十月十二日,也先將主力列陣西直門外後,挾持英宗皇帝到德勝門外的土城,要求朝廷派于謙、石亨等高級將領親自出迎,並索求金帛數以萬萬計,企圖以此將明軍主將擒獲,迫使明朝獻城。于謙識破了敵人的陰謀,一方面派出官員朝見英宗,一方面提出「社稷為重,君為輕」的主張,統一官兵思想,嚴陣以待,粉碎了也先的誘騙陰謀。在兵力部署上,于謙審時度勢,靈活用兵;在戰役主要方向上,隱蔽主力,待機殲敵;在次要方向上,避敵主力,採取小股襲擾,處處出擊的策略,迷惑敵軍,給瓦剌軍造成錯覺。當夜,兩路明軍主動出擊,斬殺瓦剌軍數百,乘勝而歸,使軍威大振。

十月十三日,瓦剌軍乘風雨大作,集中全力進攻德勝門。于謙命大將石亨在城外民房內埋伏好軍隊,然後派遣少數騎兵佯裝戰敗以引誘敵人。也先果然中計,親率精騎萬人窮追不捨。等也先軍進入埋伏圈後,于謙一聲令下,明軍開始反擊。只見神機營火器齊發,火箭弓弩多如飛蝗般地射向敵軍,明軍前後夾擊,也先部隊大敗而歸。也先的弟弟孛羅、平章卯那孩等將中炮身死,瓦剌軍受到很大打擊。也先發覺明軍主力在德勝門,便集中力量轉攻西直門。都督孫鏜率軍迎戰,打敗也先的先頭部隊。由於也先不斷增兵圍攻孫鏜,孫鏜力戰不支,退至城下,此時,把守城頭的給事中程信,嚴令不准開城。同時,命城上守軍發神炮,火箭轟擊瓦剌軍,明軍又從彰義門、德勝門抽兵增援,終於打退了瓦剌軍的進攻。

十月十四日,瓦剌軍又改為進攻彰義門。于謙命守軍將城外的街巷堵塞,在重要的地帶埋伏好神銃手、短槍手,又派兵在彰義門外迎戰。明軍前隊用火器轟擊敵軍,後隊由弓弩壓陣跟入,擊退了瓦剌軍的進攻。而此時,景帝所派監軍太監,率數百騎兵衝擊敵陣去搶功,使明軍陣勢陷入混亂。瓦剌軍乘勢反擊,追到德勝門外。在萬分危急關頭,當地居民紛紛登上房頂,以磚石迎戰瓦剌軍。于謙派出的援軍也及時趕到,打退了瓦剌軍的反撲。

十月十五日,也先在進攻北京的過程中,到處遭到軍民的抵抗和不斷襲擊。各地的百姓自動組織起來,抗擊瓦剌軍的掠奪。北方邊陲重鎮的守兵,也抱著與城共存亡的決心,誓死保衛國土。也先進攻北京各門屢次遭到失敗,中路軍在居庸關的進攻也受挫,並獲悉明朝各路援軍即將到達。唯恐後路被切斷,便於十五日夜率一部人馬,挾持英宗朱祁鎮由良鄉(今北京市房山東北)向紫荊關撤退。

十月十七日,于謙發現也先軍隊正在撤退,即命令石亨等集中火炮轟擊也先軍營,炸死瓦剌軍一萬餘人。瓦剌軍在撤退的路上,一路燒殺搶掠,掠奪了許多物資和人口。而明軍分路追擊;石亨大破瓦剌軍於清風店(今河北易縣西);范廣在固安打敗瓦剌軍。也先一路狂逃,十月十七日,撤出紫荊關,不久退往關外。東路的脫脫不花軍,聞得中路、西路已敗,亦立即撤退,並於十月二十日單獨遣使進貢,來北京議和。至此,明軍取得了保衛北京的勝利。

【被人陷害】

景泰八年(1457年)明代宗朱祁鈺病重,正月壬午,石亨和曹吉祥、徐有貞迎接上皇恢復了帝位,宣諭朝臣以後,立即把于謙和大學士王文逮捕入獄。誣陷于謙等和黃囗製造不軌言論,又和太監王誠、舒良、張永、王勤等策劃迎接冊立襄王。石亨等拿定這個說法,唆使科道官上奏。都御史蕭維禎審判定罪,坐以謀反,判處死刑。王文忍受不了這種誣陷,急於爭辯,于謙笑著說:"這是石亨他們的意思罷了,分辯有什麼用處?"奏疏上呈後,英宗還有些猶豫,說:「于謙是有功勞的(謙實有功)。」徐有貞進言說:「不殺于謙,復辟這件事就成了出師無名。」明英宗的主意便拿定了。正月二十三日,于謙被押往崇文門外,就在這座他曾拼死保衛的城池前,迎來了他最後的結局--斬決。後,石亨、曹吉祥、徐有貞的陰謀相繼敗露,受到了老天的懲罰,于謙也得以沉冤得雪。

【歷史評價】

明憲宗朱見深對于謙的評價:卿以俊偉之器,經濟之才,歷事先朝,茂著勞績。當國家之多難,保社稷以無虞;惟公道而自持,為機奸之所害。在先帝已知其枉,而朕心實憐其忠。

明孝宗朱佑樘對于謙的評價:氣稟剛明,才優經濟,兼資文武,茂著聲猷,當皇祖北狩之時,正國步難危之日,乃能殫竭心膂,保障家邦,選將練兵,摧鋒破敵,中外賴以寧謐,人心為之晏然,迴鑾有期,論功應賞,不幸為權奸所構,乃隕其身,輿議咸冤。

董其昌對于謙的評價:賴社稷之靈,國已有君,自分一腔拋熱血。竭股肱之力,繼之以死,獨留清白在人間。

何喬遠對于謙的評價:上皇車駕至城下,于謙主論不納,欲求無誅,豈可得乎?……至其力斷群囂,與王竑之奮擊權豎,真英偉丈夫矣。

【于謙生平】

于謙,出生於洪武三十一年(1398年)杭州府錢塘縣太平里(今浙江省杭州市上城區祠堂巷),永樂十九年(1421年)進士及第。宣德元年(1426年),以御史職隨明宣宗平定漢王朱高煦之亂,因嚴詞斥責朱高煦而受宣宗賞識。後巡撫河南、山西。宣德五年(1430年)又以兵部侍郎巡撫河南、山西等地。明英宗早期,因入京覲見不向權臣王振送禮,遭誣陷下獄,因兩省百姓、官吏乃至藩王力請而復任。在景泰朝于謙官至少保,世稱于少保。

于謙一生謙虛清廉,兼資文武,敢於為民請命,嚴懲作奸犯科權貴。縱觀大明王朝276年歷史,功績、聲望、能力比肩于謙者,再無二人。

如果各位讀者也喜歡于謙,可以到北京于謙祠(東城區西裱褙胡同)或者杭州于謙祠(杭州西湖邊)去拜望于謙于少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