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工人之毛遂:自薦成功只是運氣,沒有真才實學改不了命運

亓欽 發佈 2024-05-05T21:50:45.915280+00:00

「我養你們,都是吃軟飯的!」「連二十個人都湊不齊,我養你們有什麼用!」平原君非常憤怒的朝著滿屋子的門客大喊,是什麼事情讓他如此生氣?戰國時期出現的戰國四君子,趙國比較出名的平原君,他是當地的一個大土豪,而且平原君的門客不愁吃喝的生活吸引了很多讀書人。

「我養你們,都是吃軟飯的!」

「連二十個人都湊不齊,我養你們有什麼用!」

平原君非常憤怒的朝著滿屋子的門客大喊,是什麼事情讓他如此生氣?

戰國時期出現的戰國四君子,趙國比較出名的平原君,他是當地的一個大土豪,而且平原君的門客不愁吃喝的生活吸引了很多讀書人。

當地只要有點才學的人都想成為門客,到他的府上求職,最多的時候,在平原君門下的門客數量高達三千多人,但是質量卻不敢恭維。

眾多官僚者要培養自己的軍師,也就是現在說的秘書、助理,會在府中積攢一批有才能的人,以備不時之需,這些人被稱為門客。

毛遂的脫穎而出

當時的局勢:秦國大兵壓境,直擊趙國的都城邯鄲,慌了神的趙國找到平原君商量接下來的對策,大家一致認為將多國聯合起來,大家一起來抗擊秦國進攻。

魏國和楚國是最好的盟友,只是楚國的國君比較保守,談判需要一些方式方法,平原君也準備親自出山。

當年在楚國,平原君帶領一行人,一刻不敢怠慢,去和楚君進行談判,想辦法請楚國合縱出兵攻秦,可惜的是從早晨談到晚上,還是沒能說通楚王,一直沒有一個定論。

平原君帶去的十九個門客著急成一團,卻沒有一點解決辦法,沒想到毛遂的出現,改變了局勢。

我們熟知的「毛遂自薦」,已經影響了中國千百年來人們的思想,真實的毛遂,真的是一個才高八斗的人嗎?

首先來說,「毛遂自薦」的含義是自告奮勇的向別人推薦自己,利用自己的才能完成任務。

我們常說:成功靠著百分之一的運氣和百分之九十九的努力最終才能走向成功。

經典故事已經在我們生活中流傳了很長時間,特別是我們讀《三國演義》時,了解到很多名人故事,負荊請罪、紙上談兵的故事生活中到處都會應用。

「毛遂自薦」就是其中的一個,真正的毛遂,能力到底有多強?

對於毛遂這個人,平原君都不知道他的名字,可想而知,人才濟濟的團隊中,能進入領導人的視線是多難的一件事。

平原君沒有生氣,反而是詢問了毛遂一些問題:「你在我這裡生活了幾年的時間?」

「三年了。」

平原君一聽,一個門客,三年都沒有一點業績,這個人一看就不中用,直接就回懟了毛遂「一把錐子放在布袋裡,沒幾天就露出了鋒芒,你呢?怎麼也不見出頭呢?」

毛遂也不膽怯,回應到「那是因為閣下沒有給我進入布袋的機會,所以沒有用武之地,不然我就不是露一點鋒芒的事情了。」

楚國的談判

楚國的談判並不順利,楚國的國王,老奸巨猾,無論趙國的謀士怎麼說,表面上都是和和氣氣的,但對於聯合的事情一直沒有一個肯定的回答。

別看門客人數多,但是真正需要的時候,未必能上場,平原君的選拔最後也只找到十九個優秀的人才。

這令平原君很是氣憤,直言:這時,坐在最後面的毛遂一看情況,迫不及待的站了出來:「閣下如果信的過我,可以給我個機會,讓我成為第二十個人。」

南郭先生的濫竽充數,在這個能力者居上的社會,沒有真才實學,是紙包不住火的,終究有一天是被社會淘汰的,更甚者可能把原本屬於自己的機會都丟掉。

生活、學習中,很多地方我們都應用了成語,通過成語,我們也了解了很多名人軼事,英雄豪傑的事跡層出不窮。

用現在的話來說,毛遂懂的打造自己的人設,他對自己進行一番包裝,將自己的見解,用特別的方式說出來,讓平原君看到了一個有個性的門客,當即決定讓毛遂加入他們的二十人小團隊。

平原君就這樣被所謂的人設打動了。

前往楚國的路途中,毛遂充分發揮自己口才好的優勢,一路上,和同行的工作人員,談天說地,天南海北的聊,而且說出很多大家不知的民間事情,這也讓人們開始對毛遂有了不一樣的看法。

毛遂的三寸不爛之舌,將自己原本不怎麼被看好的地位,瞬間提高了,也開始在平原君的心中占據一席之地。

其實也不一定非要二十個,平原君也只是讓毛遂去充數的,並沒有把他當回事,而且作為豪紳的平原君,怎麼可能找不到適合的「外交」人員呢!

充滿火藥味的會盟

拖了一天時間的談判,最終沒有定論,大家都煩躁不堪,一想到毛遂能說會道,大家都鼓動毛遂前去和楚王談判。

初生牛犢不怕虎,毛遂也不推辭,直接帶著自己的佩劍大搖大擺的進殿了,進殿的毛遂沒有急著進行談判,而是和平原君閒聊了起來。

「聯合抗秦,這麼簡單的事情,其中的利弊關係再清楚不過了,我看就幾分鐘可以搞定的事情,怎麼一天的時間還沒有定論呢?」

不說還好,這下引起了楚王的關注,沒想到毛頭小子,居然這麼大的口氣,如此看來毛遂是懂的激將法的,當得知毛遂更是沒有什麼名頭的人物,楚王更生氣了。

言辭激烈道:「我和你家主人談論國家大事,你這個小跟班怎敢談論!」

毛遂卻直接手拿佩劍上前一步和楚王針鋒相對,「天下興亡,匹夫有責,一個君王對百姓百利無一害的事情,你還如此推辭,真的是有違君王之位。」

說著毛遂就帶刀走到楚王面前,楚王也被這突如其來的氣勢嚇額一跳。楚王來了興致想細聽一番,毛遂抓住機會,用口舌贏得了楚王的欽佩。

毛遂給楚王上了一堂重要的思想政治課:秦國想吞併天下的野心,人盡皆知,就目前的地理位置來看,如果我們趙國被滅了,楚國成為下一個趙國指日可待了。

雖然此時的楚國地大物博,人口眾多,地勢上也占據優勢,如果想要稱霸一方,是沒問題的,卻被一個秦國無名小卒區區幾萬的人就把你們打的潰不成軍,而且你們還要給他們送去質子,這可是奇恥大辱。

如此懦弱的國家,秦國遲早是要把你們滅掉的,秦國看起來強大,但是它不也因為我們的縱橫停戰了十五年的時間嗎,一個國家能有幾個十五年去進行大戰,只要大家聯合起來,小小的一個秦國,根本不在話下。

如今的魏國已經同意聯合抗秦,如果楚國您也加入到陣營中,相信秦國必究沒落,到時候,楚國也可以長治久安,我們幾個聯合起來的國家,也會和平相處,這麼簡單的道理,您一定看清楚了,怎麼還在猶豫是否出兵呢?

雖然是一番長篇大論,毛遂的佩劍一直沒有離手,這也讓楚王看到毛遂的過果敢,也許是真的說服了楚王,聽了毛遂的話,楚王答應了歃血為盟出兵秦國的建議。

真實的毛遂

實際上的毛遂,沒有歷史謠傳的那樣有學識。

這裡要說一下戰國時期的讀書人情況,雖然有機會加官進爵,但是在權貴掌朝的情況下,讀書人出人頭地,過程是比較漫長的。

成為一個門客,是讀書人展露頭角最快的方式,只要抓住機會,就能一朝得勢,而毛遂就是其中之一,但奈何有才能的人太多,毛遂的成績排名基本上就是倒數級別的。

最重要的是毛遂的三寸不爛之舌,讓作為楚國的國君都佩服,這讓趙國的國王特別面子,沒想到平原君手下還有此等能人,很快毛遂也受到了重用,一步登天,成為了高官。

毛遂的事跡擴散的越來越大,大家也一致認可了毛遂的才能:一個能說服國君的人,能力一定出眾,從此走上了偶像級的道路。

但是外交談判之後的毛遂,仕途開闊了,卻沒有大的作為,可以放在檯面上的功績,幾乎沒有一件可以拿得出手的。

如此看來,失敗者中那麼多人,毛遂是幸運的,他成功擠過了獨木橋,展現自己的光芒,通過努力,成功將自己的名字寫進歷史篇章,名留兩千年。

就這一點來看,毛遂是一個懂的把握機會的人。

別看毛遂的基本能力在所有人中不是最好的,但是他的那張嘴,能說會道的,妥妥的社交達人,將自己的形象一改往常。

像毛遂一樣的人有很多,而這些人,靠著自己的好口才,在職場中占據一席之地,先不說真才實學,至少能讓自己飛黃騰達一時。

毛遂靠著自己的果敢,提著一把劍,進殿給楚王分析利弊,憑藉三寸不爛之舌,成功脫穎而出,最終讓楚君同意出兵幫助趙國,也因為這件事情,他從普通的門客,被視為上客。

讓當時在場的所有人對這個年輕人欽佩至極,也影響了後世幾千年人們的思想!

慘澹結尾

毛遂勵志的故事,從此成為大家標榜的對象,也是很多人在職場上學習的榜樣——抓住機會,才能走向成功。

只是毛遂的起點很高,結局卻很慘澹。

談判之後的聯盟僅僅持續了一年的時間,燕國乘趙國軍事薄弱,轉頭對其進行打擊。

這次需要毛遂親自帶兵抗擊燕國入侵的軍隊,只會耍嘴皮子的毛遂,這一次慫了,他哪裡有那麼大的本事。

深知自己是幾斤幾兩的毛遂,當即請命辭官回鄉,但趙國面對如此「人才」,怎麼輕易讓毛遂離開,沒辦法,軍事上一竅不通的毛遂,只能硬著頭皮打仗,結果可想而知。

毛遂的部隊被燕軍打的落花流水、四處逃竄,足以見得,毛遂並不是大家傳言的那麼神通,看沿著毛遂就剩下自己一個光杆司令,其他人,不是死了就是逃跑的。

曾經虛張聲勢的毛遂,如今這樣的局面,就剩他自己,為了保全自己還僅有的那點尊嚴,至少能讓大家記住他的「功名」,選擇來到深山老林用當年面見楚王的那把佩劍自盡了。

總結:

小時候,老師常說:我們的知識,就像蓋房子一樣,只有打好「地基」,你的房子才能更結實。

如果毛遂有充分的知識,他也不會在三千多人的團隊中混吃三年的時間沒有一點長進,一個人有幾個三年的青春可以浪費呢!

如果他各方面能力都很強,也不至於在第二次領命之後,最終落得個自盡的結局。

如果沒有他當初的自薦過程,更不會有如今流傳的「毛遂自薦」「脫穎而出」「三寸不爛之舌」的各種美句。

但是毛遂在面對職場機會時,他是果敢的,是初生牛犢不怕虎的,但是只會用激將法和威力去鎮壓對方,也只是一時的。

所以說到底,人還是要有自己的真才實學,這樣才能在眾多佼佼者中,展現自己的魅力,占據C位。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