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曲堤】曲堤潞酒揚名天下

小斌視野 發佈 2024-05-06T05:52:32.985026+00:00

曲堤造曲釀酒在金朝初年衰落蕭條之後,延至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隨著長子大柳村霍氏家族遷來沁水曲堤,曲堤終於迎來一次歷史的機遇,釀酒之業重新走向興盛。1、霍光後裔避難潞安府長子縣時始釀「潞安酒」沁水曲堤與長子大柳村的霍氏家族,都是漢代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後裔。

曲堤造曲釀酒在金朝初年衰落蕭條之後,延至元世祖至元三年(1266年),隨著長子大柳村霍氏家族遷來沁水曲堤,曲堤終於迎來一次歷史的機遇,釀酒之業重新走向興盛。

1、霍光後裔避難潞安府長子縣時始釀「潞安酒」

沁水曲堤與長子大柳村的霍氏家族,都是漢代大司馬大將軍霍光後裔。天下霍姓起源於西周初年之霍地。據《元和姓纂》等各種姓氏類文獻記載,周武王滅商立周,封其弟叔處(又名叔武)於霍地,建立了霍國(今山西霍州),史稱霍叔。又將舊商殷都(今河南安陽)封給商紂之子武庚,並以殷都以東為衛,由封於管國(今河南鄭州)的武王之弟管叔監之;殷都以西為鄘,由封於蔡國(今河南上蔡)的武王之弟蔡叔監之;殷都以北為邶,由武王之弟霍叔監之,總稱「三監。」

周成王年幼繼位,周公攝政,引起三監及其群弟疑忌。武庚見機拉攏三監叛亂,周公東征,誅武庚,殺管叔,放蔡叔,廢霍叔為庶民,三監之亂平定。霍叔被廢,其子繼任國君。春秋時期,晉獻公十六年(前661年),霍國傳至末君霍哀公時,被晉國所滅,霍地歸晉,稱為霍邑。霍君後人遂以霍國之名為姓,稱霍姓,山西霍州遂為天下霍氏起源郡望之地,霍氏得姓至今約有3000年歷史。

霍光,河東平陽(今山西臨汾)浮山人。西漢權臣,大司馬霍去病異母弟。歷仕西漢武帝、昭帝、宣帝三朝,官至大司馬、大將軍,封博陸侯。漢昭帝皇后上官氏的外祖父,漢宣帝皇后霍成君之父,地位非常顯赫,功居麒麟閣十一功臣之首。漢武帝朝,霍光侍奉武帝20多年,深得信任。武帝臨終,遺詔託孤,賜霍光宮中畫師所畫《周公輔成王朝諸侯圖》,任霍光為大司馬大將軍顧命大臣,與車騎將軍金日磾,左將軍上官桀,御史大夫桑弘羊,共同輔佐八歲的少主昭帝。霍光秉政13年,因平定上官桀等人謀亂,得昭帝信任,權傾朝野,「威震海內。」昭帝崩,廢立昌邑王,擁立宣帝,又輔佐宣帝8年,「百姓充實,四夷賓服」,天下大治,史稱「昭宣中興。」 宣帝地節二年(前68年),霍光去世,諡號「宣成」,陪葬武帝長安茂陵。

宣帝「詔曰:『故大司馬、大將軍、博陸侯宿衛孝武皇帝三十有餘年,輔孝昭皇帝十有餘年,遭大難,躬秉誼,率三公、九卿、大夫定萬世冊,以安社稷,天下蒸庶咸以康寧。功德茂盛,朕甚嘉之。復其後世,疇其爵邑,世世無有所與,功如蕭相國』。」

史臣「贊曰:霍光以結髮內侍,起於階闥之間,確然秉志,誼形於主。受襁褓之託,任漢室之寄,當廟堂,擁幼君,摧燕王,仆上官,因權制敵,以成其忠。處廢置之際,臨大節而不可奪,遂匡國家安社稷。擁昭立宣,光為師保,雖周公、阿衡,何以加此!」

甘露三年(前51年),漢宣帝追念輔佐有功之臣,令畫十一名功臣圖像於麒麟閣,霍光列為第一。因為「驂乘之變」,麒麟閣不書霍光全名,只尊稱為「大司馬、大將軍、博陸候,姓霍氏。」平帝繼位,詔封霍光堂兄曾孫霍陽為博陸侯千戸,延續霍光家族香火。

霍光死後,女兒宣帝皇后霍成君失寵,失去權勢的霍氏家族密謀反叛。密謀泄露,霍皇后被廢,霍氏家族遭滅族,史稱「驂乘之變。」多幸事變之先,宮中有姬姓宦官向霍氏家族透出消息,霍光九個曾孫有三個聞訊出逃,霍氏家族得以延續。後世天下霍氏家族因稱霍光為「老先祖」,三位曾孫為「三先祖」。

曲堤《霍氏四次重修族譜序》對「驂乘之變」之際霍光三個曾孫聞訊出逃,有詳細記載:

漢時博陸侯諱霍光之後嗣,始居河東平陽府楊邑(古楊國)。漢地節三年(前66年),吾霍氏族慘遭赤族之冤災難。幸世交周宦公,竊密宮事故,竊告吾霍氏族有疑罹難之徵,急隱匿三根苗外邑躲避,四晝夜後事發。嗚呼哀哉!博陸侯曾孫,九隱三也,逃匿潞安府長子邑大柳村,匿避驂乘之難。為防隱匿不保,一根苗裔(老二)路落沁州矣,隱霍復姬也。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光復博陸侯之尊幸,則天道固大,可憑而為忠臣也,十六氏回天,旋復霍姓耳。吾霍氏族另一裔苗(老大)支脈後裔,全支奉詔復遷回始居地平陽府光宗耀祖也。

曲堤《東曲邨雜記》亦記:

吾邨霍氏族人,為漢大將軍博陸侯老先祖之後裔。老先祖博陸侯有曾孫九個,宮中周宦公察覺吾霍氏族疑有罹難之徵,密助逃出兄弟三人,四晝夜後事發矣。驂乘之難。那六個弟不知所蹤,或與霍氏相連坐誅滅,或有幸別法出逃,不可知矣。兄弟三人,漢地節三年,逃匿路途沁州時,為□□防逃匿不保,將二先祖落腳此地矣,復姬姓□□□。大先祖帶三先祖往前逃長子邑大柳莊□□□□,隱居耕讀習武為生。

霍氏三先祖在逃匿途中,有鑑於「驂乘之變」霍氏家族遭遇滅族教訓,商議二先祖避難沁州,大先祖帶年幼的三先祖避難「潞安府長子邑大柳村。」《東曲邨雜記》:「大先祖帶三先祖,往前逃長子邑大柳莊,□□□□隱居,耕讀習武為生。」

漢平帝元始二年(2年),霍光恢復名譽,大先祖攜霍氏家族一支,《霍氏四次重修族譜序》:「全支奉詔復遷回始居地平陽府(浮山)光宗耀祖也。」三先祖已成家立業,遂留居長子大柳村。《霍氏四次重修族譜序》:「吾霍氏族至驂乘之難後,有條不許明文記載,只口口相傳的族訓:霍氏族人居聚地,不得超過百戶,以防不測,以備不虞也。潞安府長子邑大柳邨居住地,從未超過百戶也。霍氏先祖戶族遷往九州多少戶族,不可考也。吾邨這支霍氏,從長子邑大柳邨遷東曲邨,幾百年來從沒超過百戶。」延至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年), 長子大柳村三先祖家族遂分出一支,遷來沁水曲堤村。

早在西漢宣帝朝「驂乘之難」時,霍氏三先祖避難潞安府長子邑大柳邨,為了保全霍氏家族,三先祖為霍氏後世子孫制定族規與家訓,《霍氏四次重修族譜序》明確提出:「驂乘之難後,吾霍氏族重耕讀傳家,崇武習醫,尊儒行道,商賈創業,□□□□,不再出仕。」「霍氏家訓,文武傳家,尚武崇醫。拳起於易,理成於醫。舊稱國術即武術也。吾霍氏先祖們,習文練武,文武兼修,德才兼備,習武先修德。」霍氏家族避難長子大柳邨,為了家族生存發展,選擇以武傳家,以商為業,建立起駝幫鏢局,為各地商賈護鏢運貨。《東曲邨雜記》記:

霍氏漢地節三年,避難於潞安府長子□□□(大柳邨),隱姓埋名。西晉初,再建祖祠,三進院,後寢室□□□得有常所,先靈獲有寧居也。霍氏曾在兩(漢三國與)□□□□西晉時,為霍州商客護鏢路,經故國遺□□□□□祀霍氏始祖也。

霍氏家族在西漢時就創建了駝幫鏢局,這應該是古代中國最早的駝幫鏢局,起源形成於長子大柳邨的霍氏家族,這無疑是個新的發現。值得特別關注的還有,霍氏家族在東漢時又釀製出「潞安酒。」《東曲邨雜記》記:「潞安酒初創東漢(章帝)元和年間( 84年--87年),□□□□□□□□□。」延至500年後的「北周年間(557年--581年)簡稱潞酒也。」

潞酒因起源於古代山西潞安府而名,成為古代中國傳統名酒,其名氣曾與山西汾酒相提並論名揚天下。《山西通志》列「酒之美者」有「汾潞之火酒盛行於世」的記載。時值今日,潞酒仍然暢銷一方,深得山西人的喜愛。不過,就目前看到的山西省長治市潞酒有限公司相關宣傳資料稱:

「潞酒」始創於北周,距今已有1400餘年歷史。唐時長治屬潞州,各縣釀酒業發達。因唐玄宗曾任潞州別駕,即位後視之為發跡之地,曾數下潞州以「潞酒」大宴父老,以至「陌路相逢醉人多」,使「潞酒」名聞天下。宋時「潞酒」工藝更為成熟,聲名遠播,東南西北四路暢銷,時有「潞酒一過小南天,香飄萬里醉半山」之謠。明清時期,潞商遍布全國各地,潞酒隨之風行天下,遠銷冀、魯、豫、川各省。《山西通志》列「古酒之美者」,「汾潞之火酒盛行於世。」民國時期,馮玉祥、閻錫山倒蔣小勝,以潞酒犒賞三軍,時值嚴冬,酒不結冰,一點即燃,火滅後滴酒不剩,可見酒質之精良,故民諺雲:「上黨潞酒,天下少有。」

以為「潞酒始創於北周,原產於潞州(今山西長治)」,二個信息都值得商榷。涉及到潞安府與潞州二個古地名演變問題。應當關注的是,潞州雖為長治古地名,卻是在北周宣政元年(578年)才置上黨郡治於潞州的。北周之前,潞州還有一個更古一點的地名叫潞安府,其府治並不在今日山西長治而在今日山西長子城。《山西通志·沿革·潞安府》明確記載:

《禹貢》:冀州之域,商時為黎國,殷季都朝歌,為畿內地。周為潞子國,逐黎侯而有其地。晉滅潞,仍立黎侯,後屬晉。戰國時為韓之別都,後馮亭以上黨歸趙。秦置上黨郡,治壺關城,漢因之,治長子城,後漢末,徙治壺關城,晉治潞縣。石勒分上黨,置武鄉郡,慕容儁時,上黨郡治安民城,後徙壺關城。北魏皇始元年,徙治安民,真君中復治壺關。又延和二年,置鄉郡,建義元年置襄垣郡。後周置潞州,隋開皇初廢上黨郡,大業初復置治上黨郡,唐武徳元年改為潞州,二年治總管府,領潞、澤、沁、韓蓋五州。貞觀元年置都督府,八年置大都督府十年,又改為都督府。十七年廢韓州,以所管襄垣等五縣屬潞州。開元十七年,置大都督府,領慈、儀、石、沁、四州。天寶元年,改為上黨郡。乾元元年仍為潞州大都督府,治上黨縣。

簡要概括:戰國時,韓國設上黨郡,郡治長子,為韓之別都。秦始皇統一六國,天下設36郡,復置上黨郡,郡治依然位於今日長子縣。漢襲秦制,轄遼州、沁州二州,與潞安府、澤州府二府,潞安府治仍位於今日長子縣。

《山西通志·沿革·潞安府·長子縣》記曰:「長子縣,周太史辛甲所封。《左傳》:晉人執衛行人石買於長子。杜註:今屬上黨郡,漢置,長子縣為上黨郡治。」

光緒《長子縣誌·建置志·城池》:「縣城舊周二十里,相傳即慕容永(?-394年,東晉十六國西燕(384年--394年)末代皇帝)古都也。」

明王禕《大事記續編》卷二十七記「漢陷壺關。」王禕解題曰:「上黨郡故治長子縣,董卓作亂,移治壺關。」

後周時改潞安府為潞州,州治方移於上黨縣(今山西長治縣)。《山西通志·沿革·潞安府·長治縣》:「北魏真君中為上黨郡治,太和十三年復置壺關縣,後周置上黨郡於此。」

因此結論:兩漢時潞州名潞安府,後周時始置潞州。潞酒的前身是潞安酒,初創東漢章帝元和年間( 84年--87年),它的原產地是漢代潞安府長子縣,實非北周潞州長治縣,潞安酒的初創年代東漢章帝元和年間,至今已有近2000多年歷史,比「潞酒始創於北周(557年--581年)」之說要早500多年歷史。

霍氏家族在長子大柳村釀製的潞安酒,可能是在西漢老先祖霍光家族之「家酒」基礎上釀製而成。古代中國釀酒起源甚早,發展到漢代已經非常普及,各地城鄉市井,酒坊酒肆隨處可見,幾乎達到家家釀酒的程度。唐代李白《對雪醉後贈王歷陽》詩曰:「君家有酒我何愁, 客多樂酣秉燭游。」宋代陸游《游山西村》詩曰:「莫笑農家臘酒渾,豐年留客足雞豚。」尤其歷代高官豪族,家族人口眾多,賓客盈門,飲食必有酒肉,尤其頻繁的祭祀,酒的耗費非常巨大。於是,凡高官豪族,都有家族酒坊釀酒,以供家族飲用,遂出現所謂的「家酒」。

關於家酒:

唐姚合《寄衛拾遺乞酒》:「老人罷巵酒,不醉已經年。自飲君家酒,一杯三日眠。味輕花上露,色似洞中泉。莫厭時時寄,須知法未傳。」

北宋名士王晉卿家酒名「碧香」,非常聞名。宋錢彥遠《錢氐私志》:「親王宰相使相,歲賜公使錢七千貫許造酒,主第亦然。李和文家酒名金波,吾家酒名清淳,王晉卿家碧香,蔡曾公家君臣慶會,秦師垣家表勲,皆賜名,其餘不能盡記。」清沈自南《藝林匯考·飲食篇·酒醴類下》:「吳興掌故:湖人好飲,白酒暑中煮熟,或入竹葉,或荷葉,名為碧香清。東坡有《送碧香酒(與趙明叔教授)》詩云:『碧香近出帝子家,鵝兒破殼酥流盎。』豈坡用此法為白酒破荒耶,古人名酒為白墮,只白酒也。」碧香酒為蘇軾好友王詵家酒,明周嘉胄《香乗·香事·別錄》:「碧香,王晉卿家酒名。」

王詵字晉卿,北宋畫家,太原(今屬山西)人,後遷汴京(今河南開封)。帝子,特指堯帝女兒娥皇、女英,泛指帝王子女。王詵因娶宋英宗之女蜀國大長公主為妻,拜左衛將軍、駙馬都尉,故稱「帝子家。」《楚辭·九歌·湘夫人》:「帝子降兮北渚,目眇眇兮愁予。」王逸註:「帝子,謂堯女也。」明張丑《清河書畫舫》卷八收蘇軾《答錢濟明三首》:「嶺南家家造酒,近得一桂酒法,釀成,不減王晉卿家碧香,亦謫居一喜事也」。

家酒又稱家釀:

唐白居易《與夢得沽酒閒飲且約後期》:「更待菊黃家醞熟,共君一醉一陶然。」宋劉敞《句其四》:「傾家釀酒經年醉,不使春風負玉壺。」

元蘇天爵《元名臣事略·內翰文康公王鶚》:「公愷悌樂易,無城府崖岸,愛交遊,喜施舎。家釀法酒,客至輒留飲,談笑終日,氣不少衰清孫承澤《庚子銷夏記·東漢仙集留題字》:「又家傳制香秘方:每餅以微火蒸之,齋中可香月余。侯亦自珍惜,貴家得之,每以金絲籠罩,為閨閣妝飾。當神廟盛時,亰師三絶,謂吳恭順家香,魏戚畹家酒,李戚畹家園也。」

霍光為三朝權臣,包括其官至大司馬驃騎將軍冠軍侯的同父異母之兄霍去病,其家族極其龐大。《漢書·霍光傳》記:「自昭帝時,光子禹及兄孫雲皆中郎將,雲弟山奉車都尉侍中,領胡越兵。光兩女婿為東西宮衛尉,昆弟、諸婿、外孫皆奉朝請,為諸曹大夫,騎都尉、給事中。黨親連體,根據於朝廷。」 宣帝朝,霍禹遷大司馬,霍雲封冠陽侯,霍山封樂平侯。「驂乘之變」霍氏家族慘遭滅族,「會事發覺,(霍去病孫)雲、山、(霍光婿范)明友自殺,(霍光妻霍)顯、禹、廣漢等捕得。禹要斬,顯及諸女昆弟皆棄市。唯獨霍後廢處昭台宮,與霍氏相連坐誅滅者數千家。」與霍光家族「相連坐誅滅者數千家」,可見當時霍光家族枝繁人眾。如此龐大豪華的家族,每天珍饈美食,斛光交錯,耗費的酒量自然如江如海,所以霍光家族應該有一個專門釀酒的的作坊,釀製一種「霍氏家酒」,以供本家族飲用。

東漢時,霍氏三先祖避難潞安府長子邑大柳村釀製出的「潞安酒」,應該是在「霍氏家酒」基礎上釀製而成的,「祖產釀酒」後世霍氏家族稱之為「霍氏祖酒」,或謂「霍光祖酒」。

霍氏家族在潞安府長子邑大柳村釀製的「潞安酒」,至「北周年間簡稱潞酒也」,主要是商業行為,靠經營「祖產釀酒」賺錢,維持霍氏家族的生存發展。大約霍氏家族在避難長子邑大柳村之初始,鑑於「驂乘之變」霍氏家族遭遇滅族,三先祖為之制定「商賈創業,」「不再出仕」家訓族規。《東曲邨雜記》:「吾霍氏族至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逃至潞安府長子邑大柳邨,至今一千三百年矣。尊祖遺願,不再出仕。」建立起駝幫鏢局,釀酒作坊,在「兩(漢三國與)□□□□西晉時為霍州商客護鏢路」的同時,將 「潞安酒」銷售四方,使之名揚天下,在唐代走向興盛輝煌。《東曲邨雜記》:

潞安酒初創東漢元和年間(84年),□□□□□□□□□景龍年間(707年—710年,唐中宗年號),唐玄宗任潞洲別駕,□□□□□□□□祖酒已名盛在外。唐玄宗即位後,□□□□□□□開元初年間(713年),數次臨潞安府蘸父老,□□□□□□當地官員,將祖酒作為貢品,獻上宴席。之後,潞安酒方北上過東陽關到冀南,下經天關到豫北□□□,東過小南天到魯西,出翼邑達秦,宋時銷往□□□。

《舊唐書·玄宗紀》:玄宗早在「景龍二年(708年,唐中宗年號)四月,兼潞州別駕。」即位大位後,開元十一年(723年)春正月, 「幸并州潞州,宴父老曲赦大辟。」唐朝開元名相張說《上黨舊宮述聖頌》:「維開元十有一祀正月,皇帝展儀於河東,挾右太行,留宴上黨,整兵耀武,入於太原。」「潞安酒」登上帝王御筵,從此名氣大震,天下揚名。進入宋朝,暢銷河北、山東、河南、陝西等地,成為天下名酒。據《長治日報》2018-01-02《潞酒:香飄萬里醉半山》記:

潞酒始於北周,盛於唐宋,到了宋代,潞酒的釀造工藝已基本定型,而且也形成了自己的營銷網絡。至宋徽宗時期,潞酒北出東陽關,南下天井關,東過小南天,西出冀城關,一路運酒牲畜、挑夫連綿不斷,酒香四溢,沁人心脾,於是就有了「潞酒一過小南天,香飄萬里醉半山」的民謠傳誦。

後世潞安酒譽聲不衰,元代宋伯仁《酒小史》列名天下百種佳釀,其中見有平陽襄陵酒、山西蒲州酒、山西太原酒、汾州乾和酒、山西羊羔酒、路州珍珠紅等。清李汝珍《鏡花緣》九十六回列舉55餘種清朝名酒,其中有「山西汾酒、山西路安酒。」清梁紹壬《兩般秋雨庵隨筆》載其品酒結語謂:「此外不得不推山西之汾酒、潞酒,然稟性剛烈,弱者恧焉,故南人勿尚也。」

總之,長子大柳村自西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以來,霍氏家族一直經營至少一座規模相當的潞安酒釀造酒坊,大柳村及周邊村民,很多人家都能夠釀造出道道地地的傳統風味的潞安酒。直到2000多年後的1954年,地方政府集長治市和長子縣等八縣市20餘個小酒坊,成立「長治市潞酒廠」,後改制為長治潞酒有限公司,仍然在潞安酒起源之地長子縣保留一座潞酒分廠,即長治潞酒有限公司長子分公司。

2、沁水曲堤霍家駝幫將「潞安酒」推向大半中國

西漢宣帝地節三年(前67年),霍氏家族避難潞安府長子邑大柳村,以商賈創業,建立駝幫鏢局,經營「祖產釀酒」,家族迅速壯大。他們遵循「三先祖」「霍氏族人居聚地不得超過百戶」的祖訓,在長子邑先後分出上霍莊村、上霍村、下霍村等村落。延至1300多年後的元朝至元十一年 (1274年),長子大柳村又有一枝霍氏家族遷入沁水曲堤。

沁水曲堤歷史非常悠久,上自夏帝少康(前1972--前1912)在少水皋始創酒麴,至今已有近4000年歷史。曲堤在商朝時就是一個佚名諸侯國,屬周武王「孟津會盟」討伐商紂的800諸侯,商朝滅亡後歸屬西周(前1046年--前771年),附屬晉國,至今已有近3000多年歷史。晉文公(前697年--前628年)滅亡曲堤諸侯國後,孔子高足端木賜子貢(前520年--前456年)家族一支聚居於曲堤諸侯國舊地,曲堤因此而名「端氏聚」,至今已有近2500多年歷史。春秋戰國之際,三家分晉(前453年)遷晉君於曲堤「端氏聚」,曲堤成為晉國最後的國都,至今已有2400多年歷史。西漢時(前206年—8年),曲堤「端氏聚」舊地置為端氏縣城,至今已有2200年。北魏時曲堤端氏縣城一度北移固縣,再西移郎壁及西城端氏聚舊地,隋朝開皇三年(583年)端氏縣城重遷回曲堤,至金朝初年(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曲堤端氏縣城毀於戰火,端氏縣城方北移五里遷至今端氏之地。曲堤先後二度置為端氏縣城,共約1200年。

其實,元朝至元年之前的唐宋二代,長子大柳村霍氏家族與沁水曲堤就多有交集。清康熙《霍氏四次重修祖族譜序》:

元至元十一年(1275年),吾始祖諱二公,舉家遷往澤州府沁水邑東曲村,遂世居於斯焉。尊諱二公,為霍氏遷往沁邑東曲村為始祖,祖業鏢客,祖產釀酒,諸先祖常年護業鏢,出入於潞安府與澤州府至河南懷慶府木欒店貨場至南陽府賒旗店貨場一帶,途路澤州府沁邑東曲村,古官道驛站要塞,相傳諸先祖於唐末天復二年(902年)、北宋宣和五年(1124年),兩次曾避難於沁邑東曲村玄武廟。

天復即大唐第十九代皇帝昭宗年號。昭宗繼位時,唐朝剛剛經歷黃巢動亂,朝廷皇權衰弱,宦官專權,朝綱混亂;各地藩鎮割據,沙陀人河東節度使李克用雄踞山西。天復元年,昭宗加封宣武軍節度使朱溫為梁王,詔朱溫攻李克用,雙方在山西混戰,長子大柳村霍氏家族先祖因避難曲堤村。《舊唐書·昭宗紀》:大順元年,李克用部屬「康君立率兵二萬攻潞州,九月甲申,幽州、雲州蕃漢兵三萬攻雁門,太原將李存信、薛阿檀擊敗之,汴將葛從周棄上黨,康君立入據之,克用以君立為澤潞兵馬留後。」天復元年「四月癸丑朔,汴軍(朱溫軍)大舉攻太原,氏叔琮以兵三萬,由天井關進攻澤潞,節度使孟遷以上黨降。」天佑元年(904年),昭宗被梁王朱溫弒殺,哀帝繼位。天佑四年,朱溫逼哀帝禪位,唐朝滅亡。朱溫改國號梁,史稱後梁,中國進入五代時期。

宣和即北宋徽宗年號。宣和二年(1120年),宋金訂立共同滅遼的「海上之盟」,約定金攻遼中京大定府(今內蒙古寧城西大明城),宋攻燕京析津府(今北京),滅遼後雙方以長城為界,將遼國在五代時占領的長城以南燕雲十六州歸還北宋。宋軍兩次攻取燕京均遭失敗,金軍攻占中京後,又連克燕京與西京。宣和五年(1123),金朝把燕京等州金帛財物及百姓席捲一空,歸還給北宋,卻又以宋朝毀約敗盟為由,兵分二路,南下攻宋。東路從河北南下,攻占燕山府(北京市),直驅北宋東京(今河南開封)。西路從山西大同南下攻太原,先後攻隆德府(今山西長治)、澤州(今山西晉城市)等地,在盟津(今河南孟津)渡河,東進與東路會師,圍困東京。宋欽宗靖康二年(1127)正月,金軍擄掠徽宗、欽宗北撤,史稱「靖康之變」,北宋滅亡。

長子大柳村霍氏家族諸先祖曾兩次避難沁水曲堤,同時,大柳村霍氏家族駝幫鏢局在為各地客商運送貨物時,常常路經曲堤打尖投宿,裝卸貨物。曲堤村民也傳說,長子老家駝幫鏢局,曾在曲堤建有驛站貨場。他們非常熟悉曲堤這個地方,土地肥沃,物產豐富,近鄰沁河,水陸交通便利,四通八達,居民稠密,商賈雲集,是個天然碼頭,自古「為商周絲麻集賈之地。」尤其曲堤水質、地氣、氣候、所產五穀,都適宜於釀酒,所以夏帝少康才在曲堤造曲釀酒,曲堤的釀酒幾千年持續繁盛不衰。長子大柳村霍氏家族諸先祖早就看中沁水曲堤,又遇曲堤古城在金朝初年(南宋紹興六年,1136年)毀於戰火,近百年荒蕪而無人家。正是曲堤如此得天獨厚的風水條件與歷史機遇,長子大柳村霍氏家族一枝,元代至元十一年(1274年)遷來沁水曲堤村。

霍氏家族遷入沁水曲堤後,可謂是得天獨厚,占盡天地風水之先。他們繼承霍氏家族早在長子大柳村形成的家族祖傳產業,繼續經營「祖業鏢客,祖產釀酒」,沁水曲堤霍氏家族的駝幫鏢局空前壯大。《東曲邨雜記》:

遇連年饑荒危難時,有邨□□□□□□□□□□駝幫鏢局運糧懷府、武陟、□□□□□□□□□□,孟邑南臨泉、駙馬莊,河內邑□□□□□□□□□石澗邨、北陶莊、南北歸善莊,溫邨□□□□□□□,獲邑大官莊,遠至開封鄭邑霍河諸□□□□□□給山西旅汴同鄉會館,吾鄉霍氏難民,□□□□□。

元至元乙亥年(1275 年,至元十二年),二祖先分支後裔鏢□□□□,常出入保定路束鹿邑一帶,為客商保鏢,後□□□設局。明初,奉詔遷往開封府杞邑、尉邑、太邑諸□□,分支遷往山東單邑焉。

和順鏢,始古霍氏老鏢也。老鏢堂□□□□□□至元甲戌年(1274 年,至元十一年),遷來東曲邨時,帶來□□□□□□□□老鏢與駝幫,半數歸吾這支擁有□□□□□□□族人公有也。三堂鏢為延佑甲寅年(1314 年,延佑元年)□□□□□□焉,伯仲叔各門堂號共有也。

另建駝幫□□□□□族祖所望,積善堂、樂善堂、懿善堂,合議願□□□□明初,兩鏢局與兩駝幫合併,同為吾族公有。


□□□至元庚辰年(1280 年,至元十七年),潞安府長子邑以北至沁州北貨□,由柳邨老家鏢局與駝幫,運至吾邨貨場,吾邨鏢局與駝幫,再運送河南懷慶府木欒店貨場與南陽府賒旂店貨場也。從邨裝貨,晚至陽邑官道路驛站,路北之驛站贏馬大店,在此地卸貨歇宿也。路南為驛站,明初吾邨霍氏公中施銀,在陽邑官道路北茶房馬店旁,建起吾族的贏馬大店,與北貨存留轉場地,供吾鏢局駝幫歇息,後擴為老家長子邑與沁州以北,貨物之存留與轉運集散地也。

綜合《東曲邨雜記》其他一些記載線索,長子老家有和順鏢及鏢局,與遷來沁水曲堤「另建駝幫□□□□□族祖所望,積善堂、樂善堂、懿善堂」及鏢局,遠涉遼寧、內蒙、河北、河南、山東、江蘇、安徽、湖北、陝西、四川等地,其足跡幾乎遍及北半中國,可能是明清時期中國最大的駝幫,也把長子老家與沁水曲堤生產的潞安酒,遠銷北方大半中國。沁水曲堤成為潞安酒重要的釀造與集散之地。《東曲邨雜記》:

元至元十一年(1274年)遷來東曲邨,帶來酒坊師徒四□□(人及)酒坊,為老家長子邑附屬酒坊也。主銷四川涪州重慶府、夔州府,北周年間簡稱潞酒也。

吾邨東坡嶺,有一脈梯地,稱為酒家畝,亦稱酒家墳也。又稱此地此墳,為元代霍氏酒坊之祖墓地也,此疑迷不可考矣。

霍氏一支,元大德辛丑年(1301 年,大德五年),公派遷往河南、開封府山西旅汴同鄉會館,署理老家潞安酒東銷事宜,並做開封府鄭邑至懷慶府武邑會館到吾邨信使。

明洪武丙辰年(1376 年,洪武九年),吾邨霍氏三門,□□□□□□□□,派遷澤邑(今山西晉城)大陽潞醇香酒鋪,□□□□□□□□□。吾邨酒坊潞安酒,在澤邑□□□□□□□□□□

沁水曲堤霍氏家族駝幫,先後在山西陽城北留,河南武陟木欒店大旱與賒旂店(今河南社旗)設置貨場,並在山西晉城大陽鎮開辦「潞醇香酒鋪,」繁榮了一方社會經濟的發展:

吾東曲邨霍氏族人,半數遷往北貨存留集散地,與轉運貨物之地肆力也。此驛站路北贏馬大店內,有北貨之存留族人之留守,有天時地利人和之祥,幾百年來人稱此地為北留也,漸成家族之大邨鎮也。

清嘉慶初年,吾北留霍氏贏馬大店□□□□□外,僱傭之掌柜名師等,郭姓、劉姓、吳姓□□□□□霍氏宅院,四邊修築宅院,定居開基,□□□□□□漸成北留集鎮也。

沁水曲堤霍氏家族潞安酒的釀造銷售,一直經營到明朝末年崇禎年間(1627年--1644年),山西、河南大旱(1637--1643年間),遍及河北、山東、陝西,以河南最甚,大旱之後又逢蝗災。李自成農民軍占領河南、安徽等地。沁水曲堤霍氏鏢局、駝幫,被困河南南陽府賒旂店會館,長達年余也。酒路不通,災民湧入東曲粥棚,酒糧被賒用,災年長達兩年多矣,酒坊停業,只好遷回老家長子。《東曲邨雜記》:

明崇禎庚辰年(1640年 崇禎十三年),山西、河南大旱,又逢蝗災。義軍占領河南、安徽等地。吾霍氏鏢局、駝幫,被困河南南陽府賒旂店會館,長達年余也。酒路不通,災民湧入東曲粥棚,災年長達兩年多矣。酒糧被賒用,酒坊停作年余也。不得已,將酒坊遷回老家長子邑矣。

災民宿滿吾邨十廟,寒嚎□□□□□□□□□□焉。觕米稀粥,每日兩頓,不足□□□□□□□□□。萬不得已,賒動酒糧,供災民度□□□□□□□□保也。酒坊已停年余,因河南義軍□□□□□□□,鏢局、駝幫被困南陽府賒旂店會館□□□□□□。連年蝗旱,民多餓死矣,因故解僱酒坊□□□□□坊諸夥計。

作為潞安酒重要釀造與集散之地的沁水曲堤,先有夏帝少康造曲釀酒於曲堤的榮耀,又有潞安酒重要釀造與集散之地的傳統,曲堤可謂有緣於酒,幾千年來對曲堤村民生產生活都發生深遠影響。直到上世紀改革開放之前,很多村民人家都還在用先祖流傳下來的「古法」釀製家酒,以供自家自飲,或招待來訪的親戚朋友。他們釀製家酒的「古法」,應該是釀製潞安酒的「古法。」至於夏帝少康始創的酒麴,可以釀酒,還可以釀醋。曲堤至今還有一些人家用「古法」釀醋。應該注意到的是,杜康有個兒子名黑塔河東人,在釀酒時因為懶惰而意外發明釀出了醋,民間遂有「杜康造酒兒造醋」的傳說,杜康被尊為「酒聖」,兒子黑塔被尊為醋的「祖師。」傳說杜康為山西運城人,父子二人南下江蘇鎮江釀酒,黑塔出了香醋,名揚四方,鎮江陳醋遂名聲大噪。

至於沁水曲堤霍氏家族的駝幫與鏢局,則一直經營到上世紀抗戰時期,曲堤馱幫鏢局所有的駱駝騾馬車隊,以及二個渡口的船工,皆加入八路軍太岳軍區運輸抗戰物資,為曲堤駝幫鏢局留下最光輝的歷史一頁。(田同旭)

來源:沁河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