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稱作「活化石」的泉州梨園戲,你知道嗎?

藝定美好app 發佈 2024-05-06T06:09:46.138020+00:00

近年來,文化保護之風吹遍了大江南北,越來越多大家陌生的非物質文化開始被人們關注和保護,戲曲自然也不例外。閩地的梨園戲雖是地方戲,但因其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並且保留了較多古典戲曲的文學,演出形式、表演風格獨特,因而也頗受關注。

近年來,文化保護之風吹遍了大江南北,越來越多大家陌生的非物質文化開始被人們關注和保護,戲曲自然也不例外。閩地的梨園戲雖是地方戲,但因其有八百多年的歷史,並且保留了較多古典戲曲的文學,演出形式、表演風格獨特,因而也頗受關注。戲曲保護一直都是大眾熱議的問題,不少人都認為戲曲會走向滅亡。藝定美好app小編今天帶大家了解被譽為宋元南戲「活化石」的泉州梨園戲。



閩南梨園戲是一個古老劇種。在長期的形成、發展過程中,它形成了三個支派,即小梨園七子班、「上路」和「下南」。風格各異、各具特色,其中尤以小梨園最為細緻嚴謹。早些時候,曾有一個鼓師同時指揮五台小梨園折子戲《賞花》(之前梨園戲的小台演出,不過兩個門板大小),各組演員手姿、身段、腳步、氣息,分毫不差,如出一人,成一時佳話,可見傳承之嚴謹。

梨園戲在劇目上傳承了宋元南戲,而且還形成了一套獨特的虛擬化、程式化表演模式。舞台設置簡樸,一桌二椅,深黑的天幕,四周以虛擬的欄杆界定演員有限的表演空間,傳統的壓腳鼓,配以南音的樂器,再加上演員服飾的本色扮相,讓那個方丈舞台瀰漫著一種古典的意蘊和古雅的格調。

梨園戲之所以在全國300多個地方戲曲劇種中能夠脫穎而出並且生存至今,正是因為它受到獨具閩南特色的泉腔方言的浸潤,依託具有最頑強生命力的宮廷雅樂——南音作為主要的音樂表現形式,展現了閩南文化精英與草根、典雅與質樸、傳統與現代的辯證統一的二元文化特性,呈現了閩南人崇儒與遠儒、保守與開放。



梨園戲是十分固守舊制的戲種。

第一,嚴格的年齡限制。小梨園戲的演員從六七歲開始,接受嚴格的訓練後開始演出,至十四五歲時則被遣送回家。

第二,嚴格的表演科步限制。由於小梨園戲系從傀儡戲而來,奉傀儡戲為「戲祖」,所以小梨園戲藝師在培訓藝徒時,嚴格要求「以人演傀儡」,各種表演科步都嚴格模仿傀儡戲。

第三,嚴格的「科曲戲」遺風。在戲曲內容的構造上,小梨園戲至今還保留著昔日『梨園子弟』善歌工舞,以歌舞為主的遺風。「十八棚頭」之中,絕大部分都屬於以歌舞為主的「科曲戲」。

第四,嚴格的師承關係。小梨園的歷代藝師都是以口授身傳的方式教習的。每個藝師要記住「十八棚頭」即十八出完整的劇本,授藝時既要教整個劇本眾多角色的台詞對白和唱詞唱腔,又要逐一示範每個角色的身段表演,既當導演,又當鼓司傅,唱念做打集於一身。就這樣,幾百年代代相傳,直至今日。

不管戲曲是否會如某些人所言,逐漸走向消亡,又或者遇上轉機,蒸蒸日上。戲曲作為中國傳統藝術寶物都應該被更多人知道。


​圖片來源於網絡


投稿請聯繫nm@ourart.life 微信公眾號請搜索藝定美好

關注我,天天與藝為伴,學習真正文化藝術歡迎前往應用市場下載藝定美好APP。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