皇甫嵩|漢帝國最後的名將,兩次入選武廟,為何輸給了董卓?

煙郭說歷史 發佈 2024-05-06T06:39:46.837677+00:00

不過,在他們崛起之前,漢帝國雖然衰落,已經瀕臨滅亡,但還是出現了幾個忠於漢室的名將,他們憑藉過人的才華,在漢末天下大亂之際,立下赫赫戰功。

說起三國歷史,無論是史書還是小說,一般都會從漢末黃巾之亂寫起。

因為曹操、孫堅、劉備,都是從鎮壓黃巾起義的軍事行動中逐漸嶄露頭角,進而崛起為一方諸侯的人物。

不過,在他們崛起之前,漢帝國雖然衰落,已經瀕臨滅亡,但還是出現了幾個忠於漢室的名將,他們憑藉過人的才華,在漢末天下大亂之際,立下赫赫戰功。

其中最為著名的當屬皇甫嵩,他是真正的名將,精通用兵韜略,在漢軍中的威望冠絕一時,董卓都曾是他部下,曹操、孫堅、劉備在他面前只能算小兵。

到了後世,他曾經在唐朝和宋朝兩次入選武廟,可以說是漢帝國最後的柱國基石,但就是這樣一個人物,竟然被董卓整垮,實在是可惜。

今天,我們故事的主角,便是這位大漢名將——皇甫嵩。


平定黃巾之亂


其實皇甫嵩出生於一個將門世家,他的伯父皇甫規在漢桓帝時代與段潁、張奐並稱三大名將,皇甫規在西部與羌人作戰中曾立下赫赫戰功。

在皇甫嵩的成長過程中,他自然是得到了伯父的教導,並且學到了皇甫規的兵法絕學,這也為他成為一代名將奠定了基礎。

到了漢靈帝時代,由於漢靈帝胡作非為,導致民不聊生,於是爆發了黃巾起義,對於平亂人選,漢靈帝第一時間就想到了皇甫嵩這位名將世家出身的將才。

不過,當漢靈帝召見皇甫嵩時,他卻不談任何軍事方面的策略,反而談起了朝廷政治。

他向漢靈帝提出了兩個建議:

首先,朝廷必須解除黨錮,釋放那些因黨錮之禍被捕的清流派大臣和士大夫,並准許他們參與朝政。

其二,皇帝應該打開私藏的府庫和皇家飼養的駿馬賞賜給將士,激勵他們到戰場上立功。

漢靈帝為了儘早平定叛亂,只得答應了皇甫嵩的要求。

不得不說,皇甫嵩的眼光十分獨到,他對局勢有清醒的認知。

首先,黨錮之禍是昔日漢桓帝時代,宦官集團對士大夫和清流派集團的致命性打擊,不僅捕殺了大量的大臣,還禁錮他們終身,使其永遠不可能入朝為官。

如果不給他們平反,勢必失去最後僅剩的一點人心。

更嚴重的是,清流派大臣和士大夫都是有才學之人,一旦他們對朝廷失去了信心,轉而投到黃巾軍陣營,那局面可就沒法收拾了。

另外,他還看到了朝廷從皇帝到大臣,都極力斂財,盤剝百姓,是導致黃巾起義的重要原因。

斂了大量的錢財也就算了,如今局勢危急,想讓士兵出去賣命,那就得拿出點誠意來,把之前斂的財寶拿出來賞賜軍隊,就是最好的誠意。

也只有這樣,才能在短期內激發軍隊戰鬥力。

《孫子兵法》講:先為不可勝,待敵勝之。

就是說,要先創造條件,使敵人不能戰勝自己,皇甫嵩的兩條建議,正是這一條兵法精髓的最好體現。

漢靈帝答應他的要求後,當即任命他為左中郎將、朱儁為右中郎將,盧植為北中郎將,兵分三路討伐黃巾軍。

出征之後,他們打響的第一戰便是圍攻潁川,誰知卻發生了意外!

原本,皇甫嵩與朱儁各率2萬精兵分頭進攻潁川,進而包圍潁川,可朱儁這一路卻遭到黃巾軍將領波才的伏擊,敗退而走。

朱儁退出戰鬥後,戰場形勢直接逆轉,兩路漢軍只剩下皇甫嵩這一路孤軍,而且黃巾軍人多勢眾,自己手裡只有2萬人馬,很難打的。

無奈之下,皇甫嵩只好退守到「長社」這個地方,但波才也行動迅速,立刻抓住戰機,將皇甫嵩包圍。

這可把城中的漢軍將士給嚇壞了,黃巾軍不僅人多勢眾,而且衣著古怪,又喜歡搞點迷信活動裝神弄鬼,一時間搞得漢軍人心惶惶的。

皇甫嵩果然不愧是名將,他見到部下和士兵都沒了士氣,情緒低落,當即就對部將們說道:

雖然敵軍人數眾多,但要打敗他們也不是什麼難事!

此話一出,大家都愣住了,現在漢軍只有2萬人,還被人家圍困著,能不能突圍出去都難說,他怎麼還想著打敗黃巾軍,莫不是瘋了吧?

這時,只聽皇甫嵩進一步說道:

敵軍不懂兵法,把營寨扎在草木叢生的地帶,一旦起火,藉助風勢,必定危及全部營寨,我們可以找個夜黑風高的晚上,派人放火,趁敵軍大亂時,再縱兵出擊,必定大敗敵軍。

眾將聽完,才恍然大悟,信心一下就上來了。

第二天夜晚,黃巾軍將領波才正為圍困漢軍而得意之時,突然有一股漢軍沖至黃巾軍營寨前,二話不說,便一個勁地投擲火把。

不一會兒,黃巾軍營寨起火,風一吹,直接導致所有的營寨全部陷於一片火海中。

就在這時,皇甫嵩又命令一支小股部隊登上城樓,舉起火把,擂鼓吶喊,一時間喊殺聲震天。

黃巾軍原本就是農民迫於生計而起義,缺乏軍事訓練,戰鬥力弱,因此喊殺聲加上大火,瞬間就使其陷入大亂當中,心理防線當場崩潰。

關鍵時刻,皇甫嵩即命精銳漢軍出動,突襲大亂中的黃巾軍,於是兩軍展開了一場混戰。

但皇甫嵩卻十分納悶!

因為戰場上突然殺出一支軍隊,也加入到進攻黃巾軍的戰鬥中,而且並不是朱儁的部隊,這是從哪兒冒出來軍隊呢?

不久之後,戰鬥結束,漢軍大勝,這時趕來支援的那支漢軍將領才來拜見皇甫嵩,他才發現這個人是曹操。

此時的曹操,被任命為騎都尉,他帶著一支規模不大的騎兵也準備跟黃巾軍作戰,恰好半路聽說朱儁大敗,皇甫嵩被圍困,才趕來支援。

於是,皇甫嵩與朱儁、曹操合兵一處,乘勝追擊,斬殺數萬敵軍。

事後,皇甫嵩因戰功大,被封為都鄉侯。

不久,他又在汝南、陳國一帶擊破黃巾軍,打敗黃巾軍將領波才、彭脫,平定三個郡。

緊接著,皇甫嵩越戰越勇,揮師進攻蒼亭一帶,斬殺敵軍七千餘人,活捉了黃巾軍渠帥卜己。

然而就在節節勝利之時,漢軍內部又出了大事!

北中郎將盧植出征後,對黃巾軍發起了強勢進攻,屢戰屢勝,直接將黃巾軍首領張角逼得只能退至廣宗,據城而守。

盧植立即抓住時機,將廣宗城團團圍困,並在廣宗外圍挖掘戰壕,構築高牆,試圖困死張角。

關鍵時刻,盧植卻發生了意外,被人整垮。

漢靈帝派宦官左豐前來視察軍情,原本這也不是什麼大不了的事情,但左豐十分貪財,也不是什麼好人。

他來了之後就藉機要求盧植給他好處費,盧植為官清廉,沒錢不說,現在戰事緊張,軍費都不夠,哪裡有錢打點這些宦官。

於是,盧植當即表示,要錢沒有,要命也不給。

就這樣,盧植把宦官左豐給得罪了,這小子回去之後就在皇帝面前誣陷盧植故意在廣宗逗留,不積極進攻。

結果漢靈帝頭腦發熱,當場就以「逗留畏敵」的罪名將盧植押送京城受審。

盧植被撤後,漢靈帝讓董卓接替盧植,並接管他手下的軍隊。

董卓也是一員悍將,早年在西部與羌人作戰,也是屢立戰功,他似乎沒把黃巾軍放在眼裡,到任之後連續向廣宗發起了幾次凌厲的攻勢。

沒想到,他低估了黃巾軍的實力,也高估了自己,結果被打得大敗,漢靈帝一怒之下,又把董卓也給撤職了。

董卓被撤職後,誰來繼續指揮呢?

漢靈帝當即就想到了皇甫嵩,於是讓他接管盧植的軍隊,繼續負責對黃巾軍的作戰,但也就在這期間,張角也病死在了廣宗,由他弟弟張梁領導黃巾軍。

雖然張角死了,但黃巾軍的實力並未受到損失,光是在廣宗就有10萬大軍,依然是一支不可小覷的軍事力量。

皇甫嵩接管盧植的軍隊後,立馬就向廣宗發起了進攻,但黃巾軍畢竟人多勢眾,雙方激戰之後,不分勝負。

第二天,張梁憑藉手中的10萬人馬,根本沒把漢軍放在眼裡,被圍困了之後,不僅沒發愁,反而主動來到皇甫嵩陣前挑戰,而且口出狂言,不斷叫罵。

這要是換做一般的將領,早就忍不住出城與敵軍決戰了。

但皇甫嵩卻選擇閉門不出,無論對方怎麼叫罵都不予理會。

這其實是皇甫嵩的驕兵之計,他故意緊守不出,一方面是製造漢軍將對廣宗實施長期圍困作戰的假象,另一方面是為了觀察敵情,找出敵軍弱點。

果然,張梁連續多次挑戰,皇甫嵩都選擇閉門不出後,他終於相信,漢軍這是打算長期圍困廣宗,等到城中糧草耗盡,再進攻了。

想到這一層後,張梁反倒放心了不少,因為廣宗本身就是黃巾軍大本營,城內糧草充足,堅持一兩年都不是事兒。

但他不知道的是,自己即將有滅頂之災!

兩個月後的10月份,正是初冬季節,黃巾軍與漢軍對峙了這麼久,漢軍從未主動進攻,前去挑戰也不應戰,這就使得黃巾軍內部開始出現懈怠的情況。

大家都以為漢軍只是想長期圍困,一般不會發動攻勢,加上冬季來臨,誰都不想像個苦大兵頂著嚴寒在城樓站崗。

因此,廣宗城的防備鬆懈了不少。

皇甫嵩作為一代名將,這些變化自然逃不過他的眼睛,基於這些變化,皇甫嵩認為戰機已到,現在正是大破張梁的機會。

於是當即部署軍事行動,當天夜裡,漢軍突然出動,攜帶著各類攻城器械,悄悄發起進攻,登上廣宗城樓。

等城內的黃巾軍在睡夢中醒悟過來時,漢軍已經搶登城樓,占領了城門,於是大批的漢軍湧入到城中。

這時,張梁才如夢初醒。

不過,作為黃巾軍首領,他也不是吃素的,既然城門丟了,那就退入城內打巷戰。

就這樣,兩軍從清晨打到黃昏,黃巾軍雖然人多,但畢竟沒受過正規訓練,戰鬥力遠遠比不上皇甫嵩手裡常年在邊境作戰的漢軍,於是潰敗而逃。

皇甫嵩當即抓住戰機,乘勝追擊,一路上對黃巾軍緊追不捨。

此戰,張梁在混戰中被亂刀砍死,漢軍俘虜、斬殺三萬餘人,另有五萬黃巾軍潰敗時慌不擇路,被攆下河淹死。

皇甫嵩占領廣宗後,下令刨開了張角的棺木,斬首傳送京師。

但事情並未因此結束,皇甫嵩攜勝利之威,一個月後,他在曲陽再度大敗黃巾軍,斬殺黃巾軍另外一名首領張寶,俘虜、斬殺共10萬人。

至此,黃巾軍最核心的軍事力量被摧毀,作亂的最大匪首張角三兄弟悉數死掉。

不過,黃巾之亂雖然大致平定,但各地還殘留著不少黃巾軍武裝,還在繼續作亂,一直到曹操崛起時,才算被徹底撲滅。

皇甫嵩也因為平定之功,被封為槐里侯,並任命他為冀州牧。

當時黃巾軍主要活動範圍集中在冀州(河北、山西一帶),因此,冀州常年戰亂,兵連禍結,對生產生活的破壞也非常大。

皇甫嵩做了冀州牧之後,當即就向漢靈帝上書,請求免除冀州一年的田租,將省下來的錢用於賑濟災民,漢靈帝總算是辦了一回好事,答應了他。

當地百姓知道後,紛紛傳頌他的恩德,甚至編成歌謠唱道:天下大亂兮市為墟,母不保子兮妻失夫,賴得皇甫兮復安居。

可見,皇甫嵩受到了當地百姓的熱情擁戴。

值得注意的是,皇甫嵩在任職冀州牧期間,擁兵一方,有個叫閻忠的人勸他把握住機會,南面稱制,與朝廷分庭抗禮。

這是勸他自立為王的意思,當時已然天下大亂,以皇甫嵩的能力,真要割據為王,朝廷還真拿他沒辦法。

但如果他那樣做了,就不是皇甫嵩了,也就不會入選武廟了,皇甫嵩聽完之後,當場就拒絕了這個建議,他更願意效忠於漢室。

不久後,胡人北宮伯玉作亂,時長進犯長安一帶,漢靈帝又將皇甫嵩召回,封為車騎將軍,駐軍扶風,負責拱衛舊都長安。

誰知,就在他仕途一帆風順時,卻遭遇了人生第一次打擊!

原因和盧植一樣,得罪了宦官。

事實上,皇甫嵩是得罪了兩個宦官,最開始,他在剿滅張角的作戰中,有一次途經鄴城,發現宦官中常侍趙忠的住宅十分豪華,超過了朝廷的規定。

所以,正直的皇甫嵩當即就上書彈劾,最後趙忠的住宅被朝廷下令沒收,皇甫嵩也因此與趙忠拉下仇恨。

不久後,另外一個宦官中常侍張讓想讓皇甫嵩給他好處費,而且數額十分龐大,有5000萬錢,皇甫嵩哪裡有這麼多錢?於是當場拒絕。

就這樣,皇甫嵩得罪了皇帝身邊十分受寵的兩大宦官。

宦官們撈錢沒撈到,反被皇甫嵩舉報而損失了一大筆,自然不會放過各種詆毀皇甫嵩的機會。

於是,他們總是找機會在皇帝面前誣陷皇甫嵩,說皇甫嵩駐軍在扶風一帶時,根本沒有認真對敵,花了朝廷很多錢,還屢次戰敗。

漢靈帝這個昏庸皇帝跟上次盧植被誣陷時的表現一樣,直接就相信了宦官們的說法,當場就下令奪了皇甫嵩車騎將軍印綬,爵位也給降了。

至此,皇甫嵩相當於被撤職查辦,從此離開了核心工作崗位。

但在那個亂世當中,名將是註定不會被閒置的。

三年後,皇甫嵩將再次出現在戰場上,繼續為漢帝國續命。


擊破叛軍


184年,隴右一帶的涼州是羌人聚居區,羌人和小月氏人發動叛亂,試圖脫離朝廷掌控。

最終事態擴大,原本在當地任職的官員邊章、韓遂也被說服加入到叛軍當中。

這倆人由於本身在當地有一定名望,所以加入叛軍後,更加使得叛軍勢力壯大,他們也在後面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第二年,由於叛軍勢力大增,所以才讓皇甫嵩駐軍扶風,防止叛軍攻入長安。

皇甫嵩被撤職後,朝廷任命司空張溫代替皇甫嵩的車騎將軍之職,令他率軍討伐叛軍,其中,董卓、孫堅也在張溫麾下效力。

漢軍出動後,首戰告捷,隨即命周慎與董卓各率三萬兵進攻叛軍,誰知兩路皆戰敗,董卓甚至被叛軍包圍,好不容易才逃脫出來。

但張溫能力有限,一年下來都無法實施反攻,叛軍日漸坐大,漢靈帝終於失去了耐心,將張溫召回。

而叛軍內部此時又發生了內訌。

韓遂幹掉了叛軍首領北宮伯玉、邊章二人,併吞並了他們的部眾,成為西北叛軍最大的一股勢力。

韓遂坐大後,野心也開始膨脹,直接出兵進攻隴西,吞併了不少地方。

涼州刺史耿鄙集結六個郡的兵力,試圖與叛軍決戰,但由於耿鄙任用貪官,導致部下離心,百姓也不支持他。

結果還沒開打,部下就譁變,一個叫王國的人帶著譁變士兵砍死耿鄙,加入到叛軍陣營。

至此,叛軍的力量進一步加強,韓遂立馬就出兵十萬之眾進攻長安附近的三輔地區。

叛軍在王國的帶領下,圍攻長安的門戶陳倉,長安告急。

朝廷方面對此束手無策!

關鍵時刻,漢靈帝才想起了被閒置三年的皇甫嵩,將其任命為左將軍,董卓所部受其節制,命他率軍抵擋叛軍。

皇甫嵩當即帶著包括董卓所部在內的4萬人馬立即出動,開赴陳倉。

由於陳倉被叛軍圍攻,危在旦夕,董卓當即就向皇甫嵩進言道:

陳倉已經被叛軍包圍很久了,我們應該快馬加鞭,馬不停蹄地趕去支援,晚了就來不及了。

誰知皇甫嵩卻沒有要加快行軍速度的意思,反而說道:

百戰百勝,不如不戰而屈人之兵。是以先為不可勝,以待敵之可勝。不可勝在我,可勝在彼。彼守不足,我攻有餘。有餘者動於九天之上,不足者陷於九地之下。

皇甫嵩其實是轉述了《孫子兵法》中的話,只是後半句有所改動,《孫子兵法》原文是這麼說的:

勝可知,而不可為。不可勝者,守也;可勝者,攻也。守則不足,攻則有餘。善守者,藏於九地之下,善攻者,動於九天之上,故能自保而全勝也。——《孫子兵法》

這什麼意思呢?其實解釋起來非常麻煩,起碼要單獨寫一篇才能講明白,不如直接聽聽皇甫嵩的解釋吧:

陳倉雖然被圍困,但城防工事堅固,城池內糧草充足,王國的軍隊雖強,但他進攻陳倉也必定陷入長期消耗戰,等他精疲力盡之時,我們再縱兵出擊,必然能達全勝之功,所以不必急在一時。

果然,王國圍攻陳倉從冬天打到春天,持續80多天,愣是啃不動,而他的軍隊在無數次的攻堅作戰消耗下,已經疲憊不堪,只好撤軍。

就在這時,一直按兵不動的皇甫嵩當即下令全線追擊。

誰知董卓又跳出來說道:

萬萬不可,兵法上說,窮寇莫追,如果我們貿然追擊,是犯了兵法大忌。敵軍這麼多人,真要是逼急了,到時候反而在逼迫下激發他們求生的鬥志,與我們拼命,到時候吃虧的是我們。

此話一出,可見董卓這個人並沒有學會多少兵法,只知道機械套用兵法理論。

而皇甫嵩則解釋道:

之前我軍不出擊,是為了避敵鋒芒,現在出擊正是等到了敵人衰弱的時候,如今敵兵已是疲憊之師,他們的士氣、鋒芒早已在80多天攻堅戰中消耗完了,現在就是一支潰亂之師,何足道哉,這跟窮寇莫追是兩個不同的概念。

言罷,皇甫嵩當即命令漢軍全線追擊。

果然,不出皇甫嵩所料,王國的軍隊毫無鬥志,一觸即潰,被斬殺一萬餘人,大敗而逃。

然而,董卓兩次進言均未被採納,漢軍出擊時,皇甫嵩興許是擔心董卓不聽號令,所以讓他做了後衛。

一方面,董卓的兩次進言,都是錯誤的,事實又證明皇甫嵩是正確的,董卓便因此產生嫉妒之心,加上皇甫嵩沒讓他做前鋒,認為是故意不讓他立功,因此懷恨在心。

兩人之間就此結下樑子。

國圍陳倉,自冬迄春,八十餘日,城堅守固,竟不能拔。賊眾疲敝,果自解去。嵩進兵擊之。卓曰:「不可。兵法,窮寇勿追,歸眾勿迫。今我追國,是迫歸眾,追窮寇也。困獸猶鬥,蜂蠆有毒,況大眾乎!」嵩曰:「不然。前吾不擊,避其銳民。今而擊之,待其衰也。所擊疲師,非歸眾也。國眾且走,莫有鬥志。以整擊亂,非窮寇也。」遂獨進擊之,使卓為後拒。連戰大破之,斬首萬餘級,國走而死。卓大慚恨,由是忌嵩。——《後漢書》

正當局勢開始向漢軍傾斜時,朝廷發生了劇變,也改變了皇甫嵩和董卓的命運!


皇甫嵩敗於董卓之手


189年,正是皇甫嵩擊破叛軍的這一年,叛軍內部韓遂和馬騰之間起了內訌,暫時不會威脅到長安,所以漢靈帝開始考慮收兵權。

漢靈帝似乎對董卓的認知很清醒,他知道董卓在西北軍中經營多年,如果任由他坐大,將是一個禍患。

於是,便下詔讓董卓進京,擔任少府之職,這是典型的明升暗降,看似升職,實則是在削掉董卓的兵權,只要他進了京,就無法再掌管兵權。

董卓也深知這一點,乾脆就以手下士兵以羌胡騎兵構成,朝廷長期欠他們餉銀,士兵們家裡都快揭不開鍋了。

而且這些胡人士兵平日裡喜歡爭強鬥狠,容易發生譁變,必須得自己留下才能安撫,因此不能奉詔。

漢靈帝一看計策失效,又想到一招,他給了董卓一個更大的誘惑——讓他做并州牧,但條件是將軍隊交給皇甫嵩統領。

誰知,董卓收到詔令後,乾脆上書請求讓他把軍隊一起帶到并州去上任。

這是兩樣都想要的意思啊,反正有軍隊在手,他有資本和漢靈帝叫板。

就在這時,皇甫嵩的侄子皇甫酈認為董卓這小子抗旨不尊,擁兵自重,明顯是要謀反的意思,應該發兵討伐。

但皇甫嵩拒絕了,因為他是臣子,沒有皇帝的命令,不能隨意討伐其他大臣。

因此,皇甫嵩給漢靈帝上書,說董卓狼子野心,不肯去并州,還霸占著軍隊,實在很過分。

於是,漢靈帝當即下令把董卓斥責了一頓。

到了這一步,董卓和皇甫嵩之間,算是矛盾徹底激化。

沒想到,在這關鍵時刻,34歲的漢靈帝病重後不久便去世了。

大將軍何進與宦官集團的矛盾也白熱化,為了對付宦官,何進召董卓帶兵進京。

但何進已經被宦官幹掉了,董卓便帶著軍隊進入帝都洛陽,順便使了點手段吞併了何進的軍隊以及丁原的部眾,實力大增。

董卓又從宦官手裡奪回了皇帝,接著又廢了劉辯,改立劉協為帝,是為漢獻帝。

與此同時,董卓認為長安易守難攻,而且離自己的老巢近,所以打算遷都長安。

但遷都之前,有一個人的存在令他十分忌憚,這個人就是皇甫嵩。

為了解除這個威脅,他決定在遷都之前,先解除皇甫嵩的兵權。

於是,董卓以朝廷的名義命令皇甫嵩即刻動身回洛陽述職。

關鍵時刻,在朝廷中擔任議郎的蓋勛秘密派人與皇甫嵩聯繫,說董卓專權,禍亂朝政,野心昭然若揭,希望左將軍能發兵討伐董卓,匡扶漢室。

可蓋勛萬萬沒想到的是,皇甫嵩選擇了沉默。

幾番思考之後,皇甫嵩決定接受詔令,進京述職。

誰知,到了京城之後,隻身一人的皇甫嵩已然深陷狼窩,在董卓的地盤上,他什麼也不敢做,更左右不了任何東西。

董卓將他羞辱一番後,很快以皇帝的名義解除了他的兵權,將其任命為城門校尉,地位可以說一落千丈。

最大的威脅解除了,董卓再無後顧之憂,不久之後便將漢帝國都城遷回長安,做起了「太上皇」。

卓徵京兆尹蓋勛為議郎;時左將軍皇甫高將兵三萬屯扶風,勛密與嵩謀討卓。會卓亦微嵩為城門校尉,嵩長史梁衍說嵩曰:「董卓寇掠京邑,廢立從意,今征將軍,大則危禍,小則困辱。今及卓在雒陽,天子來西,以將軍之眾迎接至尊,奉令討逆,徵兵群帥,袁氏逼其東,將軍迫其西,此成禽也!」嵩不從,遂就征。——《資治通鑑》

皇甫嵩為何沒有選擇起兵討伐董卓呢?

當時董卓已經吞併了何進、丁原的軍隊,實力大增,而皇甫嵩手裡僅3萬兵,而董卓盤踞西北二十多年,根深蒂固,皇甫嵩實力對比處於劣勢。

估計這位名將沒有把握能徹底攻滅董卓,也或許是不想被捲入朝廷權力鬥爭當中,以至於最終放棄了討伐董卓的想法。

這也是皇甫嵩一生中最大的錯誤。

作為平定黃巾之亂的首功之臣,又擊破西北叛軍,他的威望在漢帝國是屈指可數的,而且手握三萬精兵,這是他的優勢。

就連袁紹在董卓進京後,趕緊逃出去組建義軍,兵力也不多,愣是成了關東義軍盟主。

以皇甫嵩的威望,遠在袁紹之上,只要他能振臂一呼,勢必群起響應,到時候董卓怕是吃不了兜著走。

可他卻選擇了沉默,明知進京會被剝奪權力,還是選擇要去,結果被羞辱不說,連兵權也丟了,只能眼睜睜看著董卓胡作非為。

我們可以做個假設:

如果皇甫嵩真的振臂一呼,號令群雄討伐董卓,最後扶持漢獻帝掌握權力,從漢獻帝本人的言行來看,此人也不是庸才,漢室或許能續命更久一點。

皇甫嵩也會因此成為漢帝國繼絕存亡的最大功臣,在歷史上的知名度起碼跟霍光一個級別。

可惜的是,他最終選擇了沉默。

後來董卓敗亡後,皇甫嵩被任命為征西將軍,負責誅滅董卓全族。

不過,此時有人建議司徒王允,讓皇甫嵩統領董卓舊部,畢竟董卓也曾是皇甫嵩的部下,他去統領這支軍隊,能服眾。

但王允卻拒絕了這個提議,因為他是個文人,怕自己無法節制武將,乾脆就讓呂布和董卓舊部形成制衡,這樣他才能掌控朝廷。

然而,王允的策略最終還是失敗了,呂布與董卓舊部矛盾激化,雙方展開火拼,呂布被迫投靠袁術。

漢獻帝也最終落入曹操之手。

而此時的皇甫嵩,年紀也不小了,於董卓被殺三年後(195年)病逝。

至此,這位漢帝國最後的名將,以這樣的方式走完自己的一生。


煙郭說


皇甫嵩雖然打仗在行,用兵謀略十分精通,幾乎無一敗績。

但上天給了他軍事天賦的同時,似乎沒給他政治天賦,他在軍事上是頂尖的人才,可在權謀鬥爭中純粹是小白,根本玩不過董卓這樣的人物。

最後還是被董卓踩在腳底,雖然在那個亂世當中,得以善終,但他的成就,也止步於名將這個層級。

雖然他終究還是無法擔負起中興漢室的責任,不過由於他畢竟在漢帝國最衰弱的時間裡,為漢帝國平定了內亂,擊敗了叛軍,他本人又忠於漢室,沒有想過割據一方,所以,後世曾兩次將他選入武廟當中。


參考文獻:《後漢書》、《三國志》、《資治通鑑》

註:本文圖片均來自網絡搜索,侵刪。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