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宣宗-李忱

雲舒1971 發佈 2024-05-06T07:18:46.295154+00:00

李忱,初名李怡,為唐王朝第十五任皇帝,是唐憲宗李純第13子,唐穆宗李恆的異母弟。李忱的生母鄭氏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錡侍妾,李錡謀反失敗之後,鄭氏沒入宮中,成為郭貴妃的侍女,後得唐憲宗李純臨幸。

李忱,初名李怡,為唐王朝第十五任皇帝,是唐憲宗李純第13子,唐穆宗李恆的異母弟。李忱的生母鄭氏原為鎮海節度使李錡侍妾,李錡謀反失敗之後,鄭氏沒入宮中,成為郭貴妃的侍女,後得唐憲宗李純臨幸。

唐憲宗元和五年(庚寅,810年)六月二十二日,李忱出生於長安城大明宮。

唐穆宗長慶元年(辛丑,821年)三月,長兄李恆即位之後,李忱封為光王。論輩分,李忱是敬宗、文宗、武宗的皇叔;論年齡,卻比敬宗、文宗還小一歲。但是,李忱為人持重少言,宮中皆認為其不聰明。至10餘歲時,突患重疾,病勢沉重之際,忽有光輝照耀其身,李忱一躍而起,端正身體,拱手作揖,像對待臣下一樣,乳母以為這是心病。然而,唐穆宗李恆看後,撫摸李忱之背道:「這孩子是我家的英明人物,不是心病。」遂賜玉如意、御馬、金帶。此時的李忱常夢見乘龍上天,於是告訴母親,鄭氏囑咐:「此夢不應讓旁人知道,以後不要再提及。」李忱身經太和、會昌兩朝,隱晦不露,與眾一起時亦不多言。唐文宗李昂、唐武宗李炎在位之時,常常宴飲集會,強逼李忱說話,以此為樂,稱之『光叔』,不甚禮遇。

唐武宗會昌六年(丙寅,846年)三月二十一日,唐武宗李炎病危,宦官馬元贄等認為李忱比較容易控制,立之為皇太叔,更名『李忱』。次日,唐武宗李炎駕崩,37歲的李忱即位,是為唐宣宗。

同年四月,唐宣宗開始聽政,尊母鄭氏為皇太后。時值,喜讀《貞觀政要》的他,即位之後勤於政事,致力改善中唐以來遺留下來的種種問題,對內貶謫李德裕,結束牛李黨派之爭,抑制宦官勢力過分膨脹,打擊不法權貴外戚,將死於『甘露之變』中除鄭注、李訓之外的百官全部昭雪;對外不斷擊敗吐蕃、回鶻、党項、奚人,收復安史之亂後被吐蕃占領的大片失地,使得唐王朝的國勢有所起色,百姓日漸富裕。因而史家對之評價極高,認為他與漢文帝劉恆、唐太宗李世民有著一樣的功績,且將這一時期稱之『大中之治』。

十二月,出現日食。

唐宣宗大中元年(丁卯,847年)五月,盧龍(今北京)節度使張仲武出兵深入,大破北部諸山奚,擒獲酋渠,燒其帳落20萬,取刺史以下面耳300,羊、牛70000,輜貯500乘,獻捷京師。這是繼會昌時期大破回鶻汗國以後又一次對北方遊牧民族取得的軍事勝利,自此北方再無大的軍事威脅。

當月,吐蕃論熱乘喪攻唐,誘党項以及回鶻餘眾寇河西,唐宣宗以河東節度使王宰將代北諸軍擊之。於是,王宰以沙陀朱邪赤心為前鋒,自麟州濟河,與恐勢戰於鹽州,破走之,朝廷乘機收復陷於吐蕃的3州(原州、樂州、秦州)以及7關(石門、驛藏、木峽、特勝、六盤、石峽、蕭關),極大鼓舞了河西各族人民反抗吐蕃的統治鬥爭。

同年八月,唐宣宗敦睦兄弟,作雍和殿於十六宅,數次臨幸置酒作樂、擊毬盡歡;諸王有疾,常常親至臥內存問,憂形於色。

這一年,吐蕃恐熱率領5000騎兵至瓜州,大肆劫掠河西鄯、廓等8州,激起河西人民憤慨,原陷於吐蕃的沙州首領張議潮,暗中結交豪俊,密謀歸唐。

唐宣宗大中二年(戊辰,848年)正月,群臣奏請上尊號曰『聖敬文思和武光孝皇帝』,大赦天下。

同年五月,出現日食。

這一年,張議潮發動起義,率眾驅逐吐蕃守將,光復沙州,遣使往赴京師告捷。時值,涼州等地仍然控制在吐蕃手中,東道受阻,張議潮使者不得不迂道東北天德城(今內蒙古烏拉特前旗東北)。

唐宣宗大中三年(己巳,849年)四月,盧龍節度使張仲武卒,其子張直方繼任。

同年八月,張議潮復遣其兄張議潭、州人李明達、李明振、押衙吳安正等29人,入朝告捷,並獻瓜、沙等11州圖籍。自此,除涼州而外陷於吐蕃近百年之久的河西地區,復歸唐朝。唐宣宗李忱特下詔,大力褒獎張議潮等忠勇功勳,命使齎詔收慰,擢張議潮為沙州防禦使、拜李明達為河西節度衙推兼監察御史,李明振為涼州司馬檢校國子祭酒、御史中丞,吳安正等亦授官武衛有差。

閏十一月,朝廷於沙州置歸義軍,統領沙、甘、肅、鄯、伊、西、河、蘭、岷、廓11州,任命張議潮為節度、管內觀察處置使,檢校禮部尚書兼金吾大將軍、特進,食邑2000戶,實封300戶。河西歸唐之後,唐宣宗李忱興奮地說:「憲宗常有志收復河、迫地區,然而忙於中原用兵,事遂未成;朕竟其遺志,足以告慰父皇在天之靈!」

當月,盧龍節度使張直方殘虐,以致兵變。張直方得知軍中作亂,於是託言出獵,舉族逃歸長安,其軍立牙將周綝為節度使。與此同時,武寧(今江蘇徐州)亦發生兵變,逐節度使李廓。

唐宣宗大中四年(庚午,850年)正月,張議潮第一次所遣使者,方由天德城繞道至京師。

同年八月,盧龍節度使周綝卒,軍中表請以押牙兼馬步都知兵馬使張允伸為節度使。

唐宣宗大中五年(辛亥,851年),張義潮略定河湟十一州歸降中國。

唐宣宗大中六年(壬申,852年)

唐宣宗大中七年(癸酉,853年)

唐宣宗大中八年(甲戌,854年)正月,出現日食。

唐宣宗大中九年(乙亥,855年)正月,成德(今河北正定)節度使王元逵卒,其子王紹鼎繼任。

同年五月,唐宣宗聰察強記,宮中廝役給灑掃者,皆能識其姓名,才性所任,呼召使令,無差識破者;就連奏獄吏卒姓名,一覽皆記之;加之明察沉斷,用法無私,從諫如流,重惜官賞,恭謹節儉,惠受民物,故而大中之政,仡於唐亡,人思詠之,謂之『小太宗』。

七月,浙東(今浙江紹興)兵變,逐觀察使李訥。

唐宣宗大中十年(丙子,856年)正月,大臣請立皇太子,唐宣宗卻說:「若建太子,則朕遂成閒人。」沒有準允。

唐宣宗大中十一年(丁丑,857年)五月,嶺南容管(今廣西容縣)兵變,逐經略使王球。

同年八月,成德節度使王紹鼎卒,其弟王紹懿繼任。

唐宣宗大中十二年(戊寅,858年)七月,因為所任將帥管理不當,各藩鎮相繼發生叛亂:宣歙(今安徽宣州)都將康全泰逐其觀察使鄭熏、(湖南)長沙都將石再順逐其觀察使韓琮、廣州都將王令寰逐其節度使楊發、(江西)南昌都將毛鶴逐其觀察使鄭憲。於是,唐宣宗李忱分命崔鉉兼領宣、池、歙3州觀察使,溫璋任宣州刺史,蔡襲任湖南觀察使,李承勛任廣州節度使,韋宙任江西觀察使,平定各州叛亂。

唐宣宗大中十三年(己卯,859年)四月,武寧(今江蘇徐州)節度使康季榮不恤士卒,導致兵變,逐之。

同年五月,唐宣宗李忱因為食用太醫李元伯所獻仙丹(長年藥)中毒,身體狀況異常糟糕,一個多月都不能上朝。

八月初七,在位14年的唐宣宗李忱駕崩,享年50歲,上尊諡曰『聖武獻文孝皇帝』,廟號『宣宗』,遺詔立皇3子夔王李滋。然而,宦官王宗實矯詔迎立長子鄆王李漼,是為唐懿宗。

唐懿宗咸通元年(庚辰,860年)二月,入葬貞陵(今陝西咸陽涇陽縣白王鄉崔黃村仲山上)。

唐懿宗咸通十三年(壬辰,872年),增諡『元聖至明成武獻文睿智章仁神聰懿道大孝皇帝』。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