冉閔:他發布《殺胡令》,立國三年殺伐無數,確實不屬於民族英雄

泊東 發佈 2024-05-06T09:18:55.813763+00:00

封建王朝開始後,有兩個稱王的人武力值卓然超群,難有匹敵者,一個是西楚霸王項羽,另一個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主角——武悼天王冉閔。

封建王朝開始後,有兩個稱王的人武力值卓然超群,難有匹敵者,一個是西楚霸王項羽,另一個就是今天我們要說的主角——武悼天王冉閔。

冉閔(?~352年6月1日 ,字永曾,今河南省安陽市所轄內黃縣人士,他的父親冉良原來是中國古代最兇猛強勁的農民游擊隊伍——乞活軍中的一員,所以冉閔生來就具有善戰的基因。魏晉南北朝那時候,天下紛爭不斷,戰火頻繁發生,就算是英勇善戰的乞活軍也不能保住自己,因此,歷經幾次戰火之後,冉良被後趙武帝石虎俘虜並收為養子,後改名石瞻,而冉閔遂為石虎養孫,是為石閔。

由於生就一副好身板,再加上傳承有乞活軍悍將的基因,石閔在石趙王國的征戰過程中逐漸成為該集團的重要軍事將領,且以勇冠三軍的名號響徹中原。

公元349年,以兇殘暴虐著稱於世的後趙武帝石虎病逝,他的兒子們為爭奪地位而大加爭鬥,互相殘殺,後趙王國狼煙四起,民不聊生。350年,石閔借著這一股亂世之風,勾連後趙王國大司馬李農,殺死後趙皇帝石鑒,趁亂取後趙而代之。之後,石閔恢復本來的冉姓,宣布建立大魏國,自稱皇帝,建都鄴城(今河北臨漳縣西、河南安陽市北郊一帶),史稱「冉魏」政權。

後趙雖然滅了,但後趙的勢力依然在阻止抵抗,石虎的兒子石祇據襄國(今邢台市襄都區)稱帝,並聯合羌族首領姚弋仲、前燕王國(鮮卑貴族建立)慕容廆(仍念鬼)一起,與冉魏政權互相攻伐。

352年,石祇被部將殺害,冉閔親率大軍攻破襄國,後趙最後一支留存勢力滅亡,冉魏勢力短暫強大。同年,另一支冉魏的敵對隊伍慕容廆領導的鮮卑大軍此時逐漸強大起來,在慕容廆的籌劃下,鮮卑第一名將太原王慕容恪領軍南下,冉魏首戰失利,後又突圍失敗。接著,另一位鮮卑名將燕王慕容儁(同俊)俘獲了冉閔,並將其斬遏陘山,後因天生異象,災害交加,斬他的慕容儁恐其魂靈作祟,所以派人為他舉行了祭祀禮儀,並追諡他為「武悼天王」。

我們可以看出來,冉魏的歷史生命是比較短暫的,正如他出生年月不詳一樣,並沒有幾年光景,滿打滿算,他能夠做主的時間,僅僅只有從349年到352年這短短的三四年時間而已,在這為數不多的時間裡,他做了些什麼呢?

據歷史記載,冉閔在建立魏國的過程中為了彰顯自己的正統地位,全然不顧自己當年曾為後趙石虎的養孫的事實,極力煽動民族仇恨,毫無差別地任意誇大匈奴鮮卑羯氐羌等五族人民的危害性,將少數民族軍閥與一般平民同等對待,不論男女老幼一律誅殺,死於他大軍刀下的人口達二十餘萬眾,尤其可笑可悲的是,這裡面還有很多漢人,原因是他們的鼻樑比一般漢人高,鬍鬚比一般漢人多。看到這裡,大家想必也明白了,這其實就是奉行一種慘無人道的大屠殺戰略,放在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為人所原諒,更何況,這裡面還有他的同胞。

除了這件事情,冉閔在執政過程中,確實也為捍衛漢族人民的利益做過一些事情。一是那個時代,北方的漢人在五胡亂華的大環境下,確實存在生存危機,因此,冉閔建立大魏後,立即就與南方的東晉政府取得了聯繫,希望能夠共同討伐胡人;二是欽定九品官人法,即施行「九品中正制」,從而爭取到了部分漢族地主階級的支持;三是決議開倉放糧,賑濟了部分饑民。

但是,這三項政策雖然在一定程度上維護了漢族同胞的權益,但委實作用不大。首先,東晉政府本來就實力不濟,面對冉閔的請求,即便是心有餘,其力也不足,說白了這是一個紙上空談,當不得真;其次,「九品中正制」雖然爭取了漢族大地主階級的支持,但當時北方漢族自顧不暇,支持很有限,再一個就是「九品中正制」維護的是大地主階級的利益,對中小地主等所謂寒門卻是不小的打擊,可以說,冉閔也為後世隋唐兩代頭疼的門閥士族體系無比膨脹添了一把火;最後,開倉放糧這件事情,哪個朝代都發生過,冉閔偶爾的發那麼幾次,委實不該作為他的一項功績進行誇耀,再說,他立國僅有三年的短暫時間,幾乎每時每刻都在打仗,又能放幾次糧食呢?軍糧夠嗎?

還有就是讓人讀之熱血沸騰的《殺胡令》。怎麼說呢?那個年月里,五胡亂華之下,北方漢人確實遭遇了幾千年來空前絕後的危機,無數漢人在那個歲月里被屠刀奪去生命,冉閔一聲令下,豪氣沖天地發布《殺胡令》。號令之下,屠刀所向,人皆為魚肉,但執刀俎者為何人呢?除了冉閔,更多的還是五胡之中的各方軍閥,以冉閔區區冉魏之地,又能抗衡得了幾個呢?到最後,冉魏不照樣也被鮮卑攻滅,就連冉閔自己都被斬殺了嗎?因此,熱血沸騰歸熱血沸騰,冉閔此舉更多的卻是為各民族互相攻殺提供了無比巨大的助力,功過之間,想必也不難得出結論了。

其實,冉閔的所有舉措,還是為了自己的冉魏政權存續而進行的,他看到了漢族人遭受的苦難,所以加以了利用,但如果他真是一個為大局著想的民族英雄,完全可以攜冉魏一地、舉全國之兵投奔東晉,南北夾擊之下,未必沒有一絲勝算。只是,已經自立為帝的他只想與東晉平分天下,卻絲毫沒有考慮到自己的實力究竟如何,終究只能算是梟雄一個罷了。史載,隴西狄道大儒辛謐曾被冉閔徵召擔任冉魏太常(掌管利益的官,位列九卿之首)一職,但辛謐不從,他給冉閔寫信勸其歸順東晉,獲悉不允後,辛謐絕食而死,可謂死不奉詔。

綜上敘述來看,冉閔這個被一些人大加弘揚的所謂民族英雄,實在是有些名不符實。最主要的是,他毫無差別的大屠殺行為,也在很大程度上激起了各民族之間更深層次的仇恨,他這種「以殺止殺」行為的結果,導致的是更多的生靈塗炭,更多的民不聊生,即便是頒布了《殺胡令》,也依然沒有拯救漢民族分毫,就連他自己也亡在了殺胡的征途之中,這也是他為什麼僅僅只有三年政治生命的根本原因,也是後世歷史教材沒有將他寫入教材內容的最重要原因。

歷史,在等待一個可以彌合民族矛盾的偉大君主的到來,而冉閔,只是其中的一個匆匆過客,不足以史家重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