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邦從平民跨越到皇帝,他是如何做到的?

天問晨曦 發佈 2024-05-06T11:49:58.400813+00:00

他出身微賤不說,還不喜歡讀書,開始「創業」時年歲也偏大,與他的勁敵、對手和其他天下豪傑相比,實在沒有太多的優勢,甚至還有不少缺點,如好酒及色、慢而侮人、不修文學等,可就是這樣一個人,最終卻戰勝群雄,蕩平天下。

在中國封建社會的皇帝中,劉邦可以說是一個十分特殊的人物。

特殊在哪兒?

他出身微賤不說,還不喜歡讀書,開始「創業」時年歲也偏大,與他的勁敵、對手和其他天下豪傑相比,實在沒有太多的優勢,甚至還有不少缺點,如好酒及色、慢而侮人、不修文學等,可就是這樣一個人,最終卻戰勝群雄,蕩平天下。

這是怎麼辦到的?二個字:用人。

劉邦能從平民直升到皇帝,能在戰事上能夠打敗勁敵,與他過人的用人智慧大有關聯。

首先,劉邦把最優秀的人才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上。

漢五年,也就是公元前202年的二月初三,55歲的劉邦在山東定陶汜水之陽舉行登基大典,定國號為漢,拉開大漢四百年基業的大幕。

這年五月,劉邦在洛陽的南宮開慶功宴,宴席上,他和眾人總結楚漢戰爭勝敗的經驗教訓。王陵等人說,劉邦之所以能戰勝項羽,就是因為劉邦能與大家同甘苦,共患難,而項羽卻自私自利。

劉邦說他們「只知其一,不知其二說」,沒有說到點子上。他總結了自己取勝的原因:

「夫運籌策帷帳之中,決勝於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饋餉,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此三者,皆人傑也,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也。」

什麼意思呢?翻譯過來就是啊,憑著在帳篷里推算就可以決定千里之外戰場的勝負,這方面我不如張子房。守衛國家,安撫百姓,提供軍餉,使運糧的道路暢通,我不如蕭何。統帥百萬之軍,戰必勝,攻必取,我不如韓信。這三人(張良、蕭何、韓信),是傑出的人才,我能夠用好他們,這就是我能夠獲得天下的原因。

劉邦的總結是深刻的,見識是高明的。戰爭的勝敗,人的因素總是最重要的。

知人善任,這是劉邦最大的優點。張良、蕭何、韓信,都堪稱人中龍鳳,每一個人都各有所長,且其特殊才能都遠在劉邦之上,劉邦均將他們羅致麾下,而且不嫉賢妒能,不彈壓掣肘,能用其所長,把每一個人放在最合適的位置上,為每個人淋漓發揮自己所長創造了條件。

張良定國策謀大計,蕭何理國事抓經濟,韓信統大軍略城地,三人均有出色表現。試想,如果讓張良理國事抓經濟,讓蕭何統兵衝鋒陷陣,讓韓信定國策謀大計,那結果就只能令人扼腕嘆息了。

劉邦不僅善用人,而且善馭人。

韓信出身貧窮,為人所不齒,後來參加了項梁的起義軍,但一直不為項梁、項羽叔侄所重用,韓信因此背楚投奔了漢軍。

經過漢將夏侯嬰的推薦,劉邦任命韓信為治粟都尉。蕭何通過幾次談話看中了韓信,認為應當重用。

漢元年(公元前206年)六月,韓信認為自己在劉邦麾下還沒有得到完全施展才能的機會,覺得屈才,於是又從漢營逃亡。

蕭何知道了這件事,覺得這是個大疏忽,所以來不及與劉邦商量,就親自去追趕韓信。這時有人在劉邦面前說丞相蕭何逃跑了。劉邦聽了又急又氣,如同失掉了左右手。

等蕭何回來時,劉邦又喜又惱,責備他不該逃跑。蕭何告訴他是為了追趕韓信,劉邦不太相信,認為追趕這麼一員小官吏不值得。

蕭何對劉邦語重心長地說:「一般的將官容易得到,韓信卻是不可多得的國家至寶,挑不出第二個。如果想爭奪天下,就必須有韓信這樣的人才共謀大計。」

劉邦聽取了蕭何的意見,拜韓信為大將,讓他統率三軍。而且在任命韓信為大將那一天,舉行了隆重的儀式,設置了高壇、廣場,讓韓信到高台上受命,給了韓信足夠的尊崇和面子,樹立了韓信在眾人面前的威信和號召力。

拜禮完畢後,劉邦把韓信召到跟前諮詢平定天下方針,韓信的回答,同樣語出驚人,這就是幾乎與諸葛亮的《隆中對》齊名的《漢中對》。劉邦聽完後大喜過望,發現他的確找到了一個不可多得的將才。

韓信軍事才華出類拔萃,很快成為劉(邦)、項(羽)爭雄中影響戰局勝敗的關鍵性人物。

漢四年(公元前203年),劉、項鏖戰正酣。十一月,劉邦被楚軍圍困在滎陽,也就是今天的河南滎陽,難以脫身。而韓信大軍卻凱歌高奏,大破楚軍,斬殺楚大將龍且,占領齊地,銳不可擋。

此時韓信不僅沒有加急進攻楚軍,解劉邦之圍,而是派人給劉邦送信,請劉邦封自己為代理齊王。儘管韓信驕恣之態畢顯,但信的措辭用語還是比較婉轉。

劉邦壓住了胸中的怒火,不但滿足了韓信想當代理齊王的願望,而且更為慷慨大度,說:「大丈夫定諸侯,即為真王耳,何以假為!」

派遣張良為使者趕赴韓信駐地傳達旨意,不用當代理,一步到位,直接封韓信為齊王。

韓信挾功請封假王,雖然極不合理,劉邦雖然心裡極為不爽、憤懣不已,但是,洞悉時局的他卻能隨機應變,作出最正確的選擇,直接封了韓信為真王。

韓信本來想要一個「桃子」,劉邦卻給了他「一籃水果」,這顯示了劉邦高超的馭人之術。而獲封齊王后的韓信,心情之激動、腳步之輕盈,懷著對劉邦的感恩心情,加快了攻楚的步伐,與彭越等人分進合擊,很快改變了楚強漢弱的戰場局勢。

假若,劉邦當時未滿足韓信的請封,勢必與韓信生隙,埋下取敗禍因;假若劉邦比較小氣,雖滿足了韓信心願,僅封了個「假王」(代理),也會讓韓信感覺出劉邦的勉強之情和心胸狹窄,也就不會換來韓信滿腔的「忠漢」之心。

劉邦雖然出身草莽,但從用人方面來看,確實有帝王之相,他心胸博大,不計前嫌,知人善任,成就了自身,也間接改變了中國歷史。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