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樂劇《三里屯42號》登陸北京話劇舞台,小柯以《茶館》為榜樣

新京報 發佈 2024-05-06T16:49:15.724508+00:00

新京報訊(記者張坤玉)近日,朝陽區文聯原創音樂劇《三里屯42號》在小柯劇場正式登陸北京話劇舞台。

新京報訊(記者張坤玉)近日,朝陽區文聯原創音樂劇《三里屯42號》在小柯劇場正式登陸北京話劇舞台。這部原創音樂劇由朝陽區文聯出品,著名音樂人小柯(柯肇雷)編創,以20世紀80年代以來朝陽區三里屯地區的發展變化為背景,講述朝陽群眾在奮進與成長中的平凡故事,展現朝陽區在改革開放不同時期的發展變化,以及朝陽群眾的精神面貌。該音樂劇的編劇兼總導演小柯在接受新京報採訪時坦言,自己寫這部戲之前,心中的榜樣就是老舍先生的《茶館》,而對於「三里屯」和「新京味兒」的定義和詮釋,小柯也給出了自己理解的答案。

海報

原創音樂劇《三里屯42號》以三里屯的人和事為描寫對象,通過接地氣的故事、生動鮮活的舞台語言,展現北京青年的真性情與開放包容的胸懷,繪寫新北京蓬勃向上的活力。劇中,還融入了2008年北京奧運會、2022年北京冬奧會元素,通過唱響《北京歡迎你》和《北京再相約》兩屆奧運會主題曲,謳歌雙奧之城的魅力,傳遞雙奧之城奮鬥向前的精神。

——主創問答——

新京報:你心中的三里屯和三里屯人是什麼樣的?

小柯:我心中的三里屯人是原來那條酒吧街,現在看到這些高樓大廈其實多少還有點不適應。三里屯人呢,在我印象中就是來自北京的各路「神仙」,有搞文藝的、做買賣的。其實我認識的大多數還是搞文藝的,作家、畫家、導演這些人。

劇照。

新京報:你是如何通過音樂將對三里屯的理解展現出來的?

小柯:我覺得這部音樂劇對於很多人來講是一種回憶,更是一種青春的情懷。所以很多音樂寫的都是帶有青春情懷的東西,還有時光流逝的東西。

新京報:你在三里屯印象最深的經歷是什麼?這次有沒有融入作品中?

小柯:我印象最深的就是20世紀90年代末期,我每天中午就會去三里屯報到。吃完午飯就去了。先曬太陽,曬完太陽就一邊喝著啤酒一邊找人聊天,跟這個聊、跟那個聊。隨便走進一個酒吧都會有你認識的人,大家都在那。已經不是一個酒吧,而是一片酒吧,你都會碰到自己的熟人,都能聊得很開心。最後夜晚的時候,基本上都喝多了才走,當然晚上也會更加激情四溢一點,現在想起來都是這樣的回憶。我會儘量把這些都寫進音樂劇里,當然畢竟題材、場地、市場都有限,只能說儘可能寫進去吧。

劇照。

新京報:你是如何劃分三里屯不同時期的發展的?

小柯:其實寫這個戲之前,我心中的榜樣就是老舍先生的《茶館》,有幾場戲、幾個年代、今年的變化是什麼,就是這樣一個邏輯去寫的。最開始是20世紀90年代,三里屯汽配一條街的時候,然後第一家酒吧是如何產生的,這個我寫得比較詳細。後來「非典「時期算是第一個高潮的結束。嚴格意義來說,「非典」之後三里屯酒吧街就沒有原來那麼火爆了。緊接著迎來的就是地產商的進入,拆了好多酒吧,建起了這些大樓。再往後就是春風吹又生的三里屯42號為中心的這條街的興起。尤其是2008年興起一直到2017年這中間有很多美好的回憶。2017年這條街全部拆除,改成了現在的書店,變成了現在的樣子,最後就是到2022冬奧會。

新京報:劇中有生意人、創業者、文藝青年,這些人都是三里屯的縮影,你是如何考慮這樣設置人和故事?

小柯:我寫的是三里屯,但實際上寫的是中國,中國從90年代末到現在的發展變化,那麼在這裡典型的幾類人,文藝人士,這些作家、導演,他們是不是在堅持,是不是在改變;網際網路的創業者是這幾十年比較有代表性的一批人,還有做小買賣的,最開始的個體戶,賣牛仔褲的,最後成為生意人,成為真正的企業家。類似於這些我覺得都是典型的社會人物的臉譜化,我要把他們體現出來。通過三里屯42號的群像展現出三里屯的風貌,致敬時代和這批人。這部作品也是致敬老舍先生的一部作品,從結構、題材都在向他致敬。

劇照。

新京報:這次音樂劇也著重展現了「新京味兒」,你心中的「新京味兒」是什麼樣的?

小柯:老北京就是老京味兒,通通都是老北京的口音,這是北京的片兒湯話。但是「新京味兒」是來自五湖四海,他有全國各地的人都會在這兒創業,都會在這兒生長,所以這裡會有四川話、會有很多地方的方言,我覺得這才是「新京味兒」。

新京報:劇中也融入了北京奧運會的主題曲,提到了「雙奧之城」,這是如何考慮的?

小柯:嚴格來說,這是北京的一個重大標誌,這是我們重要的記憶,不能磨滅的印記。

編輯 吳龍珍

校對 盧茜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