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5歲白起驅逐咸陽後隨即賜死,秦昭襄王嘆道:他活著,我寢食難安

史筆似塵鉤 發佈 2024-05-06T18:02:20.189279+00:00

公元前251年11月,范雎匆匆趕赴王宮,面見秦王嬴稷。在說到驅逐陰密的白起時,范雎故作深沉,低聲嘆道:「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范雎言罷,秦昭襄王眉頭緊鎖。他與白起相處四十餘年,深知白起能力,一旦白起叛逃,對於秦國而言,將是滅頂之災。不久後,秦昭襄王派人將行至杜郵的白起攔住。

公元前251年11月,范雎匆匆趕赴王宮,面見秦王嬴稷。在說到驅逐陰密的白起時,范雎故作深沉,低聲嘆道:

「其意怏怏不服,有餘言。」

范雎言罷,秦昭襄王眉頭緊鎖。他與白起相處四十餘年,深知白起能力,一旦白起叛逃,對於秦國而言,將是滅頂之災。

不久後,秦昭襄王派人將行至杜郵的白起攔住。白起見狀,恍然大悟,高呼:

「我有何罪?竟至於此!」

話音剛落,白起飲劍身亡,時年75歲。

自公元前295年始,白起就成了秦昭襄王手中最鋒利的快劍。伊闕一戰,他殺敵數十萬,聲名顯赫,打開秦國東出之路。10年後,頂著「戰神」的大名,他破釜沉舟,順江而下,直達鄢郢,強占楚境數千里。長平一線,白起坑殺趙軍45萬,威震諸國,為秦國統一打下堅實基礎。然而僅僅兩年後,功勳卓著的白起卻被秦昭襄王逼迫自盡,慘澹收場。

那麼秦昭襄王為何要逼迫白起自盡呢?他與白起的關係如何?白起又是否真如范雎所言「怏怏不服」呢?

一戰成名的白起

白起是一員戰將,他出生於陝西郿邑。據白起後人白居易考究,白起的祖先來自楚國王孫白公勝。當時,白公勝跟隨伍子胥入吳抗楚,在伍子胥受誣身亡後,白公勝回到楚國,結黨營私,興兵造反。然而,白公勝寡不敵眾,兵敗後又竄到秦國避難,並改稱白氏,在郿邑繁衍生息。

公元前307年,白起成年後不久,秦武王嬴盪舉鼎身亡。憑藉弟弟魏冉的強大實力,來自楚國王室的羋月成功奪取秦國大權,並扶立長子嬴稷繼位。然而,魏冉政治能力有餘,軍事卻非強項。在商鞅變法後,秦國國力猛增,東出成了歷代秦王的終身目標。因此,為秦國尋覓一位百年難遇的良將,成了魏冉工作的重中之重。

有趣的是,早在奪位之初,魏冉就與25歲的白起結為莫逆之交。可直到12年後,魏冉方才將白起推薦給秦昭襄王,擔任左庶長。

白起星眉劍目,熟識兵法,一看就不是人間凡品。自加入秦軍以來,白起就是一個極受上級賞識的軍人,更是一位嚴格遵循上級命令的將領。在戰鬥時,他對秦昭襄王、魏冉的要求從無非議,不降折扣、毫不猶豫的執行,正是這種品質讓白起得到了秦昭襄王的認可。

軍人以服從命令為天職,白起是個天生的軍人,是王室、官員都很喜歡的人,更是秦國需要的人。而作為白公勝的後裔,白起又與羋月、魏冉有著千絲萬縷的血脈關係。因此在秦國軍隊裡,白起提拔的很快。

公元前296年,韓襄王韓倉、魏襄王魏嗣同時離世,韓、魏兩國內部爆發嚴重內訌。儘管三晉亂作一團,虎視眈眈的秦昭襄王卻瞅准了這一千載難逢的機會。在白起迅速崛起後,秦昭襄王分別派遣向壽、白起攻略魏、韓兩國的武始和新城,引發三方大戰。

在進攻新城期間,白起率領秦軍和韓國的軍隊反覆拼殺。當時韓國擊剎弩兵號稱最強軍工打造出的戰國神兵,卻在與白起的交戰中,屢屢受困。為了保衛疆土,韓、魏兩國最終決定攜手並進,共同抗秦。

由於李悝、申不害兩位變法先鋒的多年努力,魏國、韓國的軍事實力依然十分強大。在雙方短暫商議後,魏國就派遣大將公孫喜提兵十六萬與韓將暴鳶手握的八萬神兵匯聚在伊闕。

值得一提的是,早在多年前,公孫喜就與暴鳶聯手作戰過。當時,二人配合齊軍在垂沙擊敗楚國,名望急劇上升。然而,垂沙之戰是以齊國為主導,韓、魏輔佐的「侵略戰爭」。公孫喜、暴鳶只需做好外圍的清理工作,難題苦差都留給了齊人。因此,垂沙之戰對於公孫喜和暴鳶來說,與此次反抗秦國「入侵」戰爭最大的不同則是既要不得不擊敗來犯的秦軍,還要完整的保存下一次反抗的實力。

故而戰爭尚未開始,魏、韓聯軍就已面和心不和,公孫喜不當出頭鳥,暴鳶更是躲在了魏軍身後,看似聯合作戰,實則涇渭分明。而在秦都咸陽,魏冉也與嬴氏宗族爆發了小規模的爭鬥。身為丞相的魏冉鐵了心要將白起推上秦軍主將的位置,可卻因白起聲名未顯,敵軍實力強大的原因,屢屢被拒。

不久後,在秦國君臣議政期間,魏冉搬出王舅的身份,按劍而立,強迫眾臣同意他的方案,白起方能以新任主帥的身份,率軍十二萬迎戰強敵。儘管白起的人生因此次朝會發生了翻天覆地的改變,可他也被秦人扣上了「魏冉同黨」的身份,終生難棄。

公元前293年,白起率軍悄然抵達伊闕,掀開了他軍事生涯的首場大戰。在今日河南洛陽市的龍門,香山、龍門山分列東西,伊水中流,形如天然門闕,故稱伊闕。如同伊闕的地形一般,早早偵察戰場的白起,發現了魏、韓兩軍的不合作姿態,定下了各個擊破的戰術。

在魏、韓聯軍的觀望下,白起分別派遣小股部隊發動了一輪又一輪的瘋狂進攻。秦軍作戰勇猛,行動迅速,積小勝為大勝,魏、韓兩軍逐漸不堪其擾,高掛免戰牌,產生了怯戰心理。不久後,白起集結大軍,向公孫喜的營地迅速移動。同時,為了迷惑暴鳶,他將少部分秦軍分置在韓軍陣前,虛插旌旗,故布疑陣,營造與韓軍決戰假象。

反觀公孫喜,正為即將到來的秦、韓決戰而沾沾自喜,根本不願馳援暴鳶。然而,命運之神就是如此不公,公孫喜的開心沒有持續多久,漫天箭雨就射向了魏軍陣營,鋪天蓋地的喊殺聲嚇破了魏軍的膽,昔日強大的魏武卒在大秦銳士面前,不堪一擊,連主將公孫喜都成了刀下亡魂。

擊敗魏軍後,白起下令稍事休整,就朝著暴鳶的大軍行進。正翹首以待公孫喜救援的暴鳶,萬萬想不到,等來的卻是秦軍入營和魏軍戰敗的消息。一向恐秦的韓軍頃刻而散,爭相逃命。24萬魏、韓聯軍,以慘敗的方式,將白起送上了戰國名將之列。

大勝以及成千上萬的敵人屍骨,並沒有帶給白起多少興奮,反而讓他愈發謹慎。追擊期間,他一步一回首,毫不遲疑的執行著來自咸陽的消息,直至兩國割地求饒,方才就此罷兵。一年後,白起就任秦國大良造。他率領部隊激戰於魏國,前後攻城六十一座,讓敵人聞風喪膽。他的橫空出世,為秦昭襄王東出崤函、進取中原,打下了基礎。

威震荊楚的武安君

白起智勇雙全,他不僅勇猛善戰,而且擅長戰略謀劃,在國與國對抗、總覽全局方面也是一把好手。秦軍的四處出擊,離不開白起的謀略,也正是因此,秦國吸引了南方大國楚國的注意。

公元前281年,楚頃襄王熊橫遇到了一位用微弓細繩射擊北歸鴻雁的「奇人」。熊橫本著好奇的心態招他前來閒談,卻不料這位「奇人」卻是一位隱居山野的縱橫家。經過一番高談闊論後,「奇人」以先揚後抑的交談方式,掌控了熊橫的政治走向,他最後補充道:

「一個普通人受了怨恨,都會傾盡全力去復仇,像白公勝、伍子胥皆是如此。可楚國先王客死異鄉,楚國王室屢屢受辱,大王手握百萬雄兵,腳踏千里沃土,竟坐困受厄,不思進取,我認為大王你不應該如此啊。」

很顯然,「奇人」當眾將熊橫的自尊,踩在了地上,讓他不想反抗都不行。不久後,在「奇人」的鼓動下,不怎麼聰明的熊橫果斷拋棄了楚國與秦國的友好,轉而派遣使者遊說山東列國,共同抗秦。

然而,熊橫的強硬沒有堅持數月的時間,就被秦將司馬錯揍了個鼻青臉腫,不得不割讓上庸和漢江以北的土地,委曲求全。一年後,為了擴大戰果,更為了狠狠的教訓熊橫一番,秦昭襄王不顧眾人勸阻,撕毀停戰協議,以白起為將,大張旗鼓的出兵楚國。

當白起站在漢江沿岸時,他不禁想起了昔年孫武伐楚的往事。與此同時,在白起的案桌上,擺放著來自細作偵知的情報:

「楚國自誅殺吳起後,就逐漸斬斷了自身向上的途徑。城池年久失修,國內兵力分散,內部防禦嚴重空虛。」

於是,白起決定故技重施,效仿孫武故事,順漢江東下,孤軍深入,攻取沿岸重鎮,直搗楚國都城郢都。這是一個極為冒險的決定,也是一名軍事家在仔細分析戰爭得失後,作出的最有利於國家的選擇。

在漢水流域,楚軍建立了多個封鎖線,上面密布著楚國的精銳步兵、弩手。可在河岸的另一邊,大秦銳士們卻將通過的橋樑拆毀,焚燒乘坐的船隻,以自斷歸路的行動,實踐必死的決心,也在一步步的摧垮楚軍的防禦意志。

數日後,長驅直入的秦軍攻克楚國重鎮鄧,威震荊襄。在白起思慮是否休整片刻時,只見前哨士兵匆匆趕來:「將軍,前方發現郢都門戶鄢城,楚軍已憑險據守,妄圖阻止我軍繼續南下。」

白起一聽,壞了,秦軍意圖已被楚國探知。秦軍孤軍深入,又連續不間斷作戰,早已疲憊不堪。但鄢城城下第一仗已經不可避免了,白起一聲令下,秦軍擺開了陣型,給這伙楚軍以迎頭痛擊。在弓矢、圓石的攻擊下,楚軍被打倒了一片。然而楚軍畢竟以逸待勞,經過短暫調整後,迅速投入戰鬥,頑強抵抗秦軍的進攻。

此戰楚軍雖暫時抗住了秦軍的進攻,卻像是捅了馬蜂窩,激起了白起的殺心。於是白起在鄢城附近修築長渠,築堤蓄水,引夷水灌城。蓄勢而出的大水轉瞬間就將鄢城變成了洪澇之國,年久失修的城牆也在洪水中轟然倒塌。

白起當機立斷,立即指揮秦軍乘舟入城,斬殺泡在水中的楚軍。當大水退去後,楚軍的屍骨遍布於城中各處,更為悽慘的則是,數十萬平民百姓,也因此喪生,白起不得不從秦國調遣刑徒罪人充實人口。

此後,秦軍在鄢城補充休整,靜候咸陽的通知。然而針對攻擊郢都的決定,秦國王室與白起之間產生了不小的分歧。白起認為,此時進攻恰到好處。因為此刻楚軍恐秦畏白,膽顫心驚,隨便出兵,都可大獲全勝。

主意已定,且有秦昭襄王、魏冉的支持,白起不再顧及王室成員的憂慮,再次吹響進攻楚國的號角。如同白起所預想的一樣,鄢城一戰嚇破了楚人的膽。白起一路行軍,幾乎沒有遇到任何實質性的抵抗,極為順利的占領了楚國都城郢都。而那個沒事找事的楚王熊橫,早已跑到陳地,逃之夭夭了。

進入郢都後,白起明顯有些飄飄然。在執意祭拜祖先白公勝後,竟忘乎所以的焚燒了楚國歷代先王的陵寢。儘管他為秦國開闢了數以千計的疆土,又以武安君的名號,稱雄戰國,可在他之上,畢竟還有秦王秦昭襄王。

然而,此時秦昭襄王還需要白起。更為重要的是,在秦昭襄王的身前,還站著白起的鐵桿盟友,按劍而立的王舅魏冉。只要魏冉在,白起就不會受到任何人的威脅。

白起「斷山東之脊」

公元前275年,秦昭襄王為斬斷山東諸國的合縱大計,出兵伐魏。此戰他並未以白起為將,可仍舊獲得了巨大勝利。就連曾在伊闕之戰與白起交手的暴鳶,也在支援魏國的途中,慘遭秦軍修理。

有意思的是,割地求和的魏國竟在之後聯手趙國,對昔日盟友韓國發動了進攻。15萬魏、趙聯軍包圍了華陽城,韓國形勢岌岌可危,不得不派遣陳筮前往秦國,面見魏冉,請求援兵。

然而,魏冉並不願意牽扯其中,他樂得看山東諸國斗得你死我活。因此對於陳筮的到來,魏冉極不看重,甚至故意對他冷譏熱諷。作為戰國有名的名家代表,陳筮不慌不忙的說道:

「現如今事態尚不緊急,所以我才來秦國求援。一旦事情發展到不可扭轉的地步,韓國就要向趙、魏投降了。」

正所謂「一語驚醒夢中人」,陳筮的一番言語,刺激了魏冉的決心。秦國費勁千辛萬苦,才將韓國拉在同一戰壕上,又豈能輕言放棄。可魏冉之後的行動,卻有些托大了。他只是簡短的向秦昭襄王做了匯報,就帶著白起、胡陽匆匆的趕赴戰場。

儘管秦昭襄王表面上不曾說些什麼,可魏冉的舉動就像一根刺,刺在了他敏感的內心裡。更令他畏懼的是,大秦最強的將領白起,對於魏冉來說,召之即來,揮之既去,比他這個秦王的命令還管用。

得知白起前來增援,魏軍主將芒卯並不慌張。他掰算著指頭,得出白起抵達華陽的時間。然而,他的自以為是卻給趙、魏聯軍帶來了滅頂之災。就在白起離開咸陽時,他一改往日行軍六十里的規定,每日急行軍百里,提前4天進入戰場。

尚未來得及做出任何防禦準備的魏、趙聯軍陷入空前的大混亂中,戰死者多達十三萬。而在賈偃率領的趙國援軍抵達時,又遭到了秦軍的血腥屠戮,兩萬俘虜被沉黃河。55歲白起開啟了他一生最大的惡行先例,大規模殺俘。

華陽之戰是秦王秦昭襄王「示天下腰斷山東之脊」的一次巨大成功,作為他手中的利刃,白起在接連斬斷魏國、楚國的兵鋒後,將目標對準了強悍的趙國。然而此戰不久,秦昭襄王聽信范雎之言,罷免了白起的靠山魏冉,還將他趕出咸陽,遷出關外。

范雎代相後,極力拉攏白起,可他卻不為所動。因此,對於睚眥必報的范雎來說,白起就成了他的眼中釘,肉中刺。幸運的是,秦昭襄王、范雎仍需要白起牽制韓、趙兩國,故而並未對他採取行動。

「人屠」慘死杜郵

公元前262年,魏冉憂憤身亡兩年後,白起攻占了野王城,將「天下脊樑」上黨剝離出韓國都城的控制範圍內。然而令白起始料未及的是,上黨太守馮亭竟違背韓王獻城的命令,轉而將上黨送給了趙國。

值得一提的是,無論趙孝成王趙丹是否吞下上黨郡,秦國、趙國之間都難免由此一戰。本著不要白不要的心思,趙丹將上黨據為己有後,又派遣老將廉頗駐守長平,防止秦軍「狗急跳牆」。

事實證明,趙丹的舉動極為穩妥。在得知上黨歸屬趙國後,秦昭襄王立刻派遣王齕舉兵伐趙。面對秦國虎狼之師,廉頗在長平做了周密部署,先後設置了三道防線,抵抗秦軍。儘管王齕連續不間斷的發動了數十次進攻,可仍舊被廉頗擋在了丹河防線,進退不得。

一場決定戰國未來的遭遇戰,不知不覺中打成了消耗戰。然而,短暫進行胡服騎射的趙國在國力方面是不能夠跟秦國相提並論的。三年時間,數十萬部隊的糧食供給,就已吃光了趙國的庫存。而周邊六國畏懼於秦國的虎威,竟無一增援,甚至連糧食都不願提供。擺在趙丹面前的就只剩下兩條路:兵困糧竭後投降,或者像趙奢一樣,集中兵力,打破秦軍不可戰勝的神話。

在趙丹猶豫不決時,范雎及時送來了「定心丸」。慣於玩弄政治的范雎,略施反間計,就撩動了趙丹的小心思。他迫不及待的將堅守不出的廉頗換下,啟用趙奢之子趙括,意圖與秦軍決戰。

趙括為人熟識兵法,卻高傲自負、魯莽輕敵,若是對陣王齕,或許仍有一絲勝算。可趙國換將本就是秦國布下的一張大網。在趙括匆匆奔赴前線時,秦軍王牌白起也悄然出現在了長平戰場。唯一不同的是,趙括在明,白起在暗。

利用趙括、趙丹急於決戰的弱點,白起臨時制定了「誘敵深入,分割圍殲」的戰術。他以前鋒部隊為誘餌,不斷誘使趙括出擊,跨過天然屏障丹河,進入白起的伏擊圈。有趣的是,在追擊途中,趙括也曾動過見好就收的想法,可一想到敵將王齕,趙括那與生俱來的高傲感就促使他不斷前進。要是趙括知道白起掌兵,或許長平之戰的結局,又是另一番景象了。

在趙括傾巢出擊後,白起立刻派遣兩支騎兵部隊,攻占趙國百里石長城,切斷趙軍糧道,進而將趙軍完全納入秦軍的包圍網中。為了保障白起的順利圍攻,秦昭襄王甚至將國內年滿十五歲以上的男子全部徵召,奔赴河內,抵擋趙國援軍。

這是一場規模空前壯觀的戰爭,三年之前,王齕的瘋狂進攻,令廉頗心有餘悸。而在三年以後,雙方命運發生了反轉,陷入絕境的趙括,又率領北地男兒奮勇搏鬥,沖向秦軍的包圍網。縱然白起號稱「戰神」,可依然吃盡了苦頭。

然而,糧道被劫的消息傳至營中,趙軍的戰鬥意志陡然下降。白起瞅準時機,當即派遣騎兵深入,將趙軍分割為三段。失去統一指揮的趙軍再也無法形成有效的進攻力量,索性紮營堅守,靜候援軍。

46天後,趙括仍未等來援軍,百里石、河內方向的秦趙戰場的慘烈程度絲毫不下於長平。自知救援無望的趙括努力組織著最後一次衝鋒,可在白起精心構築的防禦網前,猶如飛蛾撲火。

不久,趙括戰死於陣前,二十萬趙軍士氣一瀉千里,當即舉手投降。此戰秦國舉國而出,傷亡近二十餘萬,數十年積攢下的糧草軍械,蕩然無存。因此在白起接連上書匯報如何處置趙國降卒時,秦昭襄王並未給出任何回應。

遊歷官場數十年的白起縱然再不懂政治,他也明白了秦昭襄王的心思。秦國家底已空,養活秦軍也已捉襟見肘,又如何能養的了二十萬趙軍俘虜呢。而放虎歸山,無疑是對長平之戰戰死的十幾萬秦軍的「褻瀆」。既然秦昭襄王不願背上這個罵名,索性他自己來背了。

公元前260年9月,白起使計坑殺趙國降卒20萬,天下震動。長平一戰,趙國損兵45萬,家家戴孝,戶戶含悲,舉國一片哀聲。

然而,立功心切的白起在坑殺趙軍後,竟又催促秦昭襄王調撥糧草、兵員,意圖一舉摧毀趙國。令他始料未及的是,秦昭襄王並未採納他的建議,反而聽信范雎之言,罷兵言和。

孫子兵法曰:「歸師勿遏,圍師必闕,窮寇勿迫」。白起精於軍事,卻疏於政治。長平一戰,白起坑殺趙軍數十萬,趙人對他恨之入骨,一旦趙人放手一搏,結果未嘗可知。而山東五國雖畏懼秦國虎威,卻始終不願服從,白起若攻下趙國,勢必將其餘五國再次推向合縱聯盟。更為重要的是,此戰秦國損失極大,短時間內國力難以恢復,趙亡後,必然會給秦國帶來滅頂之災。

白起的建議遭到否決後,他將所有的怨氣都撒在了范雎身上。二人本就不和,如今已然勢同水火,紛紛欲置對方於死地。

一年後,秦軍休整完畢,秦昭襄王下令對趙國邯鄲發動進攻。然而秦軍出發前,卻遭到了白起的拒絕。長平之戰後,白起單純的從軍事角度考慮攻趙,卻忽視了政治力量。可現如今,秦軍軍事、政治上的壓倒性優勢都已喪失,攻趙無異於以卵擊石。

果不其然,秦軍的進攻遭到了頑強的抵抗。秦昭襄王無奈,只好請求白起出兵,可白起仍對先前之事「斤斤計較」,聲言戰機已失,託病拒絕。

如此往復多次,白起「利用」王齕戰敗的機會,不斷刺痛秦昭襄王敏感的內心。作為「超長待機」的秦王,白起的存在,逐漸讓他哀怨難平、寢食難安。隨著秦昭襄王對白起的殺意越來越濃,一心欲置白起於死地的范雎抓住了這一機會。

公元前257年,秦昭襄王聽信范雎之言,下令將白起貶為士伍,驅逐出咸陽。當白起行至杜郵時,卻遭遇了秦昭襄王派來的使者。直到此刻,白起方才明白「居功自傲」的下場,他含恨自盡,一代「人屠」,落得個潦草自殺的下場。

毫無疑問,白起的一生是極為輝煌的,他對秦國的貢獻也是極為傑出的。正是他四十年的軍旅生涯,將擋在秦國面前的魏國、楚國、趙國一一擊倒。伊闕之戰、鄢郢之戰、長平之戰徹底打垮了山東六國的軍事力量,秦國東出統一天下,只剩下時間問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