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肅不死孫劉聯盟是否繼續維持下來,答案不會,魯肅也絕非老實人

借與東皇立花國 發佈 2024-05-06T20:14:33.807841+00:00

荊州之爭無疑是老生常談的三國話題,那麼魯肅不死孫劉聯盟是否就可以長存下來?劉備集團也不會丟失,關羽自然不會戰死。

荊州之爭無疑是老生常談的三國話題,那麼魯肅不死孫劉聯盟是否就可以長存下來?劉備集團也不會丟失,關羽自然不會戰死。那麼文章接下來逐步分析。

那麼先從魯肅生平說起,周瑜原本在袁術麾下做官,做縣令。在周瑜當縣令期間,他所治下的地方發生饑荒,周瑜便向當地富豪魯肅去借糧。

魯肅卻不好猶豫地將家裡糧食提供給周瑜去賑災。因為此事周瑜也和魯肅成了至交。後來周瑜意識到袁術這人難成大器便離開了袁術。周瑜原本去探望他親戚,但中途聽說孫策要去攻打江東便立刻來投奔,而且還帶上了魯肅一起。

魯肅就這樣成為了孫氏集團的一員。

當孫權還只是一個地方軍閥時候,當時孫權官職僅是將軍。其他人對孫權僅行使簡單禮儀,而周瑜卻對孫權行君臣之禮。有人詢問周瑜如何尊重剛繼位的孫權。周瑜回答:「接承天命替代漢朝的人必定起於東南,推算曆數觀察形勢,孫權最終會造建起帝王基業,與天命相符合。」

認定孫權未來會當皇帝的人還有魯肅。魯肅也常在公開場合會說孫權會稱帝。


另一方面當時周瑜、魯肅等孫氏家臣不再忠於漢室,而是忠於吳郡的孫家。

這裡就可以證明一點,魯肅很早就追隨孫家,對孫氏也是相當忠心,甚至說過孫權會當皇帝這種話。魯肅不管對於劉備還是曹操,做事原則第一都是為東吳利益考慮,所以即使魯肅活到襄樊之戰,他不會心疼劉備、關羽這樣的外人。

就站在吳本位出發魯肅有機會奪取荊州時候還是會奪取荊州。

魯肅強硬的時刻

周瑜死後魯肅繼承東吳兵權,也繼承了索要荊州、進攻蜀中的使命。如今劉備取得了益州,也打破了他當初口口聲聲要保衛漢室同宗的承諾。

215年,劉備謀取益州後一年,益州局勢不容樂觀,甚至可以說是焦頭爛額。前一年劉備剛剛進入成都是何等風光,劉備前半生到處寄人籬下,直到這一刻才有了安全感,終於可以去慶賀番了。

劉備甚至縱容自己的部下去搶奪益州庫房的寶物,搜刮百姓的錢財分給士卒和有功將領。劉備甚至還想把成都所有莊園和田地分給部將,幸虧趙雲勸諫才作罷。

很快劉備的麻煩就來了,因為剛入川時搜刮太狠,導致益州出現財政危機。再加上原本在劉璋時期益州派系鬥爭就相當複雜,如今劉備又帶了一堆荊州官員,當地矛盾更加加劇。這和孫家入主江東後好好建設當地形成鮮明對比。

孫權便派家臣諸葛瑾出使劉備要求歸還荊州,劉備卻說等我拿下涼州在歸還荊州,被劉備派遣去鎮守荊州的關羽還將孫權派來接管的官吏給趕走了。

孫權得知怒道:「劉備這是借而不還,卻用空話敷衍來拖延時間。」同時也意識到劉備不光狡猾而且還是個無賴,先前真是太低估他了!

人們受演義影響以為魯肅是個軟弱可欺的人,或則認定他就是個鴿派。而魯肅遇到這種情況他也開始作風鷹派起來。魯肅親自率一萬人軍坐鎮巴丘抵禦關羽,並派大將呂蒙統領兩萬人大軍進攻荊州。

呂蒙統領吳軍很快就攻陷了長沙、零陵、桂陽三郡。通過吳軍勢如破竹這裡就看得出如果孫權不惜代價要跟劉備動手,完全可以徹底擊敗劉備。


而且此時荊州仍有關羽重兵防守,都招架不住吳軍攻勢。劉備聽說孫權派人攻陷荊州三郡後他急忙下令關羽率軍進攻江東這邊,呂蒙連忙帶兵去增援魯肅準備抵禦關羽。

孫劉大戰即將在即,這時候曹操接受張魯的投降獲取了漢中。魏軍開始威脅益州,劉備因為害怕他失去對益州的統治所以被迫停戰並且跟孫權和談。

雙方重新劃分了地盤,孫權還是因為大局退讓了,他深刻意識到如果這時候跟劉備開戰,那曹操會繼而南下征服益州,到時候曹操的威脅更加打了,於是孫權同意繼續將荊州借用給劉備。待劉備拿下漢中後再談歸還荊州一事。

劉備和孫權雖然結盟,但劉備部將關羽不但是個不識大局的人而且是個狂妄自大之人,孫權為了跟關羽搞好關係而提議跟他聯姻,但不但遭遇關羽拒絕而且還被羞辱。

孫權為了繼續保持孫劉同盟就暫時忍耐了劉備部將關羽對他的蔑視。

這段總結不要小看這次魯肅對關羽的軍事行動,他一出手就兵不血刃地奪取了荊州三個郡,可見魯肅行事快准狠的一面,所以魯肅活到襄樊之戰,那麼就是由他來活捉關羽。

如果這件事真的發生,那魯肅就不會給今天人一種憨厚好說話形象了。或則說如果呂蒙不活捉關羽,那麼大家對呂蒙印象也就是個鐵憨憨。


荊州必須要奪

這次我們以地緣政治學角度分析。

關羽失荊州,並非偶然。從秦漢時期的經濟、文化分區看,荊州與巴蜀既不屬同一經濟區,也不屬同一文化區,兩地之間缺乏緊密的內在聯繫。

相反,荊州屬於長江中下游的經濟區和文化圈,與東吳(江南地區)存在著天然的、難以分割的種種聯繫。正是在這種文化心理的作用下,孫權和東吳朝野上下一致認為必須占有荊州,哪怕為此付出最高昂的代價也在所不惜


荊州人民似乎也是心向東吳的。孫權第一次派人襲取荊州時,呂蒙僅「移書」三郡,長沙、桂陽二郡便「望風歸服」 。孫權二襲荊州,荊州人民也樂於安業,甚至無人為蜀軍通風報信。

在蜀人心目中,即使沒有荊州,巴蜀也同樣可以割據。從歷史縱線上看,歷代割據巴蜀的政權,如古蜀國、古巴國、成漢、前蜀、後蜀等,幾乎都不曾長期占有荊州之地。蜀漢要割據荊州,就必須付出更大代價

史學家蔣福亞先生曾評論:「劉備在荊州經營多年,(夷陵之戰)當他親自舉兵東下,深入吳境五、六百里,聲勢巨大並與吳軍相持半年以上。史籍中竟找不到荊州士民響應的材料。而他自己也只是寄希望於荊州的少數民族(蠻族),特意派遣侍中馬良深入武陵郡,去唆動武陵蠻。對於劉備而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極大的諷刺與悲哀。"

不管是東吳還是哪個立足江南的政權,都勢必要拿荊州,與其說謀取荊州是孫權、周瑜、魯肅、呂蒙個人的戰略,倒不如說是大勢所趨。

吳蜀聯盟

很多人說魯肅是吳蜀聯盟的締造者,沒有魯肅,吳蜀聯盟就破裂了,但事實真的如此嗎?

222年11月,夷陵之戰剛剛結束,劉備為了避免被魏蜀兩國夾擊。孫權也不得不放放下勝利者姿態,派出特使前往永安(白帝城)打著慰問名義造訪劉備,主要目的還是來摸清虛實。

這次出使的東吳使者叫鄭泉,鄭泉自然也是博學多才的人。所以勝任此次出行任務。

這時劉備還保持著皇帝架勢對鄭泉說道:一次吳王為何不答覆朕之書信?是不是認為朕不該稱帝正名?」

鄭泉也不慌張,答道:「曹操父子凌辱漢帝,篡了他的皇位,殿下既然是漢朝宗親,理應率軍討伐曹丕,為天下臣民作出表率。結果您卻令人失望者,不但沒作出如此義舉,卻反忙於稱帝正名,吳王都為你的行為而羞愧,故而不予回信。」

素以劉氏皇親自居,以「興復漢室」為己任的劉備,被鄭泉抓住要害這麼反攻一下,頓覺羞愧難當。他只好改正態度,並立刻拆開孫權的國書,並厚待鄭泉。

這時候劉備和孫權就已經有和好趨勢了,距離荊州之爭,夷陵之戰這樣的大仇沒過去多久,也就是說只要因為利益吳蜀就可以再次合作,所以這跟魯肅關係不大

《吳書》記載,孫權派特使馮熙出使蜀國,熙趕到成都時正值劉備去世,蜀漢國喪,又有劉禪的登基大典,到處忙忙碌碌,丞相諸葛亮根本無暇與他深入交談,馮熙完成了一次禮節性的出訪後,就回到了東吳。

但馮熙此次也並無沒有收穫,通過此次出訪蜀國他還給孫權帶來一個重要消息。

諸葛亮執政後,第一件對外急務,就是要設法加強與東吳的友好關係,重新結成聯盟。

曹丕聽說劉備死後,又指使華歆、王朗等達成,寫信給諸葛亮誘勸他歸降魏國,所以諸葛亮也迫切需要和孫吳正式結成聯盟。經過一番考察,諸葛亮選中了鄧芝作為使臣出訪東吳,去完成這一使命。


223年11月,鄧芝來到武昌,當時孫權在武昌,鄧芝帶著禮品趕到,等待孫權的接見。據《吳歷》記載,鄧芝帶的禮物包括馬二百匹、蜀錦一千匹以及其他蜀地的土特產。

鄧芝遇到孫權後,他直接正面直奔主題道:「吳蜀二國總共擁有四州之地,大王是當世的英雄,而諸葛亮亦是一時的豪傑。蜀國有重重險阻,吳國亦有天塹長江掩護。我們兩國如相互支持,進可兼併天下,退可鼎足而立,這是絕無疑問的!」

鄧芝一開始就注意從「人」和「地」兩方面把蜀漢和孫吳相提並論,用意是提醒對方:我們並不如你所想像的那麼不堪一擊。

鄧芝接著說道:「大王如要和魏國結盟,必定只能接著稱臣於魏國,而且魏國必將提出一些苛刻要求;一旦不從命,就可名正言順地進攻貴國。那時候,我們自然要乘機東下,整個長江以南的土地就不再歸大王所有了!」

這一段話的弦外之音是,如果東吳不願做我們的盟國,那就必定是我們的敵國,如果曹魏再次攻打吳國時我們一定會趁火打劫的。看你們是否可以承受。

孫權對鄧芝說:「你講得不錯。」 鄧芝一聽此言,心中懸起的石頭才算落地。當下,孫權設宴款待鄧芝。接下來,兩家又擬定盟約內容。半個月後,鄧芝高高興興迴轉蜀漢復命。

吳蜀結盟之後,孫權遵守條約,停止支持益州南部和南中地區的反叛勢力,為諸葛丞相「五月渡瀘,深入不毛」,順利平定南方創造了有利條件。

這次吳蜀結盟後,兩國再無兵戈相見,之後兩國一直都在對抗強大的北方勢力。

魯肅生前的吳蜀同盟還發生過劉備攔周瑜路,魯肅奪取荊州三郡這樣的衝突,而第二次吳蜀同盟,孫劉再無軍事和領土糾紛,這次同盟的默契程度遠超第一次。

總結

不深入了解歷史的人都喜歡把歷史大事件推進過程都歸結於一個人的身上,所以人們聊歷史通常會說「XX不死那麼XX就不會怎麼樣。」

實際上歷史是很多人的演繹,要站在不同的角度去看待問題,以及人們常忽略的地緣政治。

東吳不會因為換了哪位大都督就不再打荊州主意,就像美國不會因為哪位總統上台就會對現在中國友好。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