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科幻,生生不息:《中國科幻口述史》在成都首發

紅星新聞 發佈 2024-05-06T22:21:45.420495+00:00

真正的夢想,永遠都不會被遺忘。2月25日下午,成都傳媒集團旗下成都時代出版社重磅新書《中國科幻口述史》在方所書店舉辦新書發布會。位於成都太古里的方所,書店通道正中一架架按類別精選出的重點推薦書籍十分醒目,《中國科幻口述史》(第一卷)赫然在列。

真正的夢想,永遠都不會被遺忘。

2月25日下午,成都傳媒集團旗下成都時代出版社重磅新書《中國科幻口述史》在方所書店舉辦新書發布會。

位於成都太古里的方所,書店通道正中一架架按類別精選出的重點推薦書籍十分醒目,《中國科幻口述史》(第一卷)赫然在列。

本書由成都時代出版社與專業科幻機構八光分文化聯手推出,採訪了《科幻世界》雜誌的首任社長楊瀟、《科幻世界》首任總編輯譚楷、現任副總編姚海軍,以及著名科幻作家劉慈欣、王晉康、吳岩等,將他們珍藏心底的往事和回憶,與讀者們一一分享。

全書一共三卷,預計年內出齊。匯集20餘位採訪對象的口述,他們的回憶被匯聚在此,編織出一部飽含深情的中國科幻口述史。

在發布會上,四川省科協常委、四川省科普作協理事長吳顯奎也作為受邀嘉賓出席。他也是中國科幻最高榮譽獎項「銀河獎」的首屆獲獎者,在1986年憑藉一篇盪氣迴腸的《勇士號沖向颱風》,獲得銀河獎的「甲等獎」。

吳顯奎把自己的獲獎證書投影在大屏幕上,還有好幾張他珍藏至今的老照片,有的照片上的人,早已不在人世。他既開心又感慨,說自己想起了茅獎作家周大新的小說《天黑得很慢》。

「我們這一代人已經老去,自身發出的火光在漸漸黯淡,但是新一代熱愛科幻、書寫夢想的年輕人已經和正在成長起來,所謂『薪盡火傳』。」吳顯奎說,「科幻是人類想像力的載體,發展培育科幻就是培養人類的想像力。成都作為科幻的高地和科幻文化生發的熱土,真正實現了科幻基因的薪火相傳

吳顯奎

中國科普作家協會秘書長、《中國科幻發展年鑑》聯合主編陳玲也在發言中盛讚《中國科幻口述史》具有重要的社會意義和學術價值。「通過中國科幻見證者、親歷者們的親述,再現了中國科幻發展歷程,可以使我們感受到中國科幻人的堅持和熱愛,使我們感受到歷史中人性的溫度。」

1903年,魯迅先生在譯完儒勒·凡爾納的《月界旅行》後寫道:「導中國人群以行進,必自科學小說始。」20世紀初,魯迅、梁啓超等有識之士把科幻引入中國,認為科幻能夠激發國人新的夢想和想像,其中包含著國家所需要的科學精神和現代化力量。

創刊於上世紀80年代的《科幻世界》,當之無愧是成都為中國科幻文學、科幻事業亮起的一盞明燈。從首任總編輯楊瀟開始,一代代熱愛科幻的編輯和作者們,一棒接著一棒,呵護著、傳遞著科幻之夢。

在這本《中國科幻口述史》中,第一篇就是楊瀟的回憶。通過她的講述,你會看到她是如何在著名考古學家、科幻作家童恩正的激勵下,懵懵懂懂接手了正待改版的《科學文藝》,跌跌撞撞將它帶向《科幻世界》的蛻變之路;也會看到她是如何以絕對的一腔「孤勇」,獨自勇闖聖馬利諾,爭取到成都在1991年舉辦世界科幻協會(WSF)年會的機會……

1990年楊瀟在荷蘭海牙舉行的WFS年會上(圖據八光分文化)

今天下午的發布會上,楊瀟也親自來到了現場。看著這位一手締造了《科幻世界》最初輝煌的老人,看著她的滿頭白髮和清澈笑容,如果你也愛過科幻、有過夢想,定會有淚盈眶。

楊瀟

《科幻世界》在1991年正式定名,此後走上快速發展壯大之路。這個節點剛好與當時一批新生代科幻作家如星河、楊平、凌晨、柳文揚等的崛起相契合,雜誌與作者相互成就,推動了科幻文學的一波強勁發展。

1997年,北京國際科幻大會(四川)夏令營在成都月亮灣開幕(圖據八光分文化)

30多年過去,一代人已老去。在這30多年裡,《科幻世界》也曾經歷過不止一次低谷時期,但中國科幻在最近幾年又迎來一波高光與熱潮,這顯然與《科幻世界》當年播撒的一批批「幻想種子」密不可分。

參加發布會的嘉賓們也都不約而同地提到:新一代被科幻夢激勵過、指引過的年輕人如今已成長為社會中堅力量,他們的追夢之舉,助推了當下的中國科幻新的崛起

這一代又一代的薪火相傳,正印證了《中國科幻口述史》第一頁上楊瀟寫下的那句——「中國科幻,生生不息」。

紅星新聞記者 喬雪陽 編輯 喬雪陽

(下載紅星新聞,報料有獎!)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