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全球地震頻發,地球進入「震動模式」了嗎?

上觀新聞 發佈 2024-05-07T04:10:16.719552+00:00

土耳其接連兩次7級以上地震後,2月23日8時37分,在塔吉克斯坦(北緯37.98度,東經73.29度)發生7.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19時24分在塔吉克斯坦又發生4.5級地震。隨著近期關於地震的報導一次次在網絡刷屏,「地球進入震動模式」的說法迅速躥紅。地球進入活躍期了嗎?

土耳其接連兩次7級以上地震後,2月23日8時37分,在塔吉克斯坦(北緯37.98度,東經73.29度)發生7.2級地震,震源深度10公里;19時24分在塔吉克斯坦又發生4.5級地震。

隨著近期關於地震的報導一次次在網絡刷屏,「地球進入震動模式」的說法迅速躥紅。地球進入活躍期了嗎?地震背後的真相是什麼?

地球進入「震動模式」?

「單獨看2023年以來這近兩個月時間,的確地震有點多。但難以根據如此短時期的地震活動現象就斷定地球進入活躍期。每次有大地震發生,『地球進入震動模式』熱詞就會出現。」中國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特聘專家高孟潭在接受中新社國是直通車採訪時表示。

高孟潭認為,近100年來,可以完整觀測全球大地震數據。全球平均每年發生7級以上地震12至14次左右(2022年共計發生11次),8級以上地震1到2次左右。每年大地震發生次數都有一定變化,但只是圍繞平均值的小的波動。近年來的地震數據,大地震的活動頻度都是如此。今年的地震活動水平還有待於進一步觀察。

據相關數據顯示,2020年全球發生了89次6級以上地震,10次7級以上地震,沒有8級以上地震;

2021年全球發生了115次6級以上地震,19次7級以上地震,1次8級以上地震。

高孟潭說,2022年地震主要分布環太平洋地震帶海域部分,並不是人群聚集的地方,也沒有帶來太多災害,所以沒有引起多少關注。2023年這2個月,發生在印尼西部、土耳其以及塔吉克斯坦剛剛發生的超過7級的地震都位於歐亞地震帶。這些區域房屋建築對大地震抵抗能力較差,引起了災難性後果,所以更引發關注。

據資料顯示,地震又稱地動、地振動,是地殼快速釋放能量過程中造成的振動,其間會產生地震波的一種自然現象。地球上板塊與板塊之間相互擠壓碰撞,造成板塊邊沿及板塊內部產生錯動和破裂,是引起地震的主要原因。

高孟潭表示,地球內部運動與地殼板塊運動導致板塊內部變形和應力積累是產生地震的主要原因。對其孕育發生過程的研究,不僅涉及物理學,還涉及化學、地球內部觀測、探測等多個學科,是個龐大而複雜的體系。

他進一步稱,多學科的地震觀測包括地震活動、地殼形變、重力、地磁、地電、地下水化學、地下水位等學科的觀測台網等,而且需要大地震發生前對大地震孕育發生的詳細觀測研究。

地震預測到底準不準?

全世界對地震研究多年,那地震預測準確率有多高?世界上哪些國家預測的最准?

「美國、日本等國家對地震的研究相對深入,中國目前與這些國家基本都處在同一水平線上。」

高孟潭認為,地震分為長期預測和短期預測。長期預測是根據地震構造和歷史地震資料進行綜合分析與判斷,預測不同區域50年甚至100年地震危險性;短期預測是指3個月內將要發生地震的時間、地點、震級的預測。前者用於土地利用規劃和房屋建築抗震設計,後者用於地震災害應急備災。

中國地震監測預報可基本上分3個階段:第一個階段針對國家建設需要,開展以烈度區劃和烈度評定為中心的研究工作;第二個階段則以探索地震預報為中心,開展了大量的基礎研究與現場實踐;第三個階段全面系統地總結分析預報實踐經驗與教訓,深入研究地震孕育條件與過程,努力將地震預報向減輕地震災害的實用化方向發展。

據了解,目前在世界上關於地震的國際性組織以及各個國家對於地震都有長期預測的規劃,預測上出現較大偏差的概率並不高,而短期預測的可預知性以及準確率都有待提升。

高孟潭說,因為地球內部的構造運動的複雜性和觀測手段的局限性,判定岩體改變什麼程度、什麼時候發生斷裂、震級規模會多大等都很困難。這些影響地震發生的關鍵因素都在距地表十幾公里甚至更深的地方。國際上目前的觀測技術很難實現直接的觀測與研究,只是通過地表的觀測推斷還有相關的數據分析來進行預測。隨著人類對於地球內部的觀測能力和相應數據分析能力的提升,相信地震預測水平會逐步提升。

應對地震最好的辦法是什麼?

地震到底在哪天會來,對人類而言還是普遍存在著不確定性,我們如何在難以完全預知的災難面前把損失與傷害降到最低?

廣東省應急管理廳礦山安全監管和地震地質災害救援處處長羅崢曾在接受媒體採訪時,建議大家主要從4個方面準備生活物資:

——飲用水食品,包括兒童奶粉等;

——應急物品:用於求救的救生哨、用於個人清潔的毛巾、紙巾、具備收音功能的手搖充電電筒等;

——應急工具:保溫毯防火毯、多功能組合剪刀、應急逃生繩、呼吸面罩等;

——應急藥物:抗感染、感冒、腹瀉藥,創可貼、紗布繃帶等用於包紮的材料,用於消毒的碘伏棉棒等。

並且,還要留意這些物資的保質期並及時更換。

發生地震後,遇險人員是否能在第一時間採取有效地避險行動,也是減少損害影響的關鍵。同時,還需要掌握必要的災害自救互救技能。

高孟潭認為,防禦是應對地震災害的關鍵。在城市規劃布局以及房屋建築建設進行設計時,要充分考慮中國主要地震帶分布以及相關地域的地震危險性,依據國家地震區劃圖規定的地震動參數,進行嚴格設計和施工,切實做到「小震不壞、中震可修、大震不倒」,即使地震來了也不會造成大的人員傷亡。實際上,嚴格按新的抗震標準設計施工的房屋建築的抗倒塌能力已經有了很大的提升。

2022年,應急管理部和中國地震局聯合印發了《「十四五」國家防震減災規劃》。

到2025年,初步形成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體制機制逐步完善,地震監測預報預警、地震災害風險防治、地震應急響應服務能力顯著提高,地震科技水平進入國際先進行列,地震預報預警取得新突破,地震災害防禦水平明顯增強,防震減災公共服務體系基本建成,社會公眾防震減災素質進一步提高,大震巨災風險防範能力不斷提升,保障國家經濟社會發展和人民群眾生命財產安全更加有力。

到2035年,基本實現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基本建成具有中國特色的防震減災事業現代化體系,關鍵領域核心技術實現重點突破,基本實現防治精細、監測智能、服務高效、科技先進、管理科學的現代智慧防震減災。

欄目主編:趙翰露 文字編輯:楊蓉 題圖來源:新華社 圖片編輯:蘇唯

來源:作者:趙斌 國是直通車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