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源污染」治理短板尚未有效突破,下一步如何發力│記者觀察

第一財經 發佈 2024-05-07T04:30:02.211643+00:00

「城鄉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短板未有效突破」「問題比較突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需系統謀劃、統籌推進」……在生態環境部2月22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首次亮相的水生態環境司司長黃小贈在回答記者提問時,12次提及面源污染問題。

「城鄉面源污染尚未得到有效治理」「短板未有效突破」「問題比較突出」「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等需系統謀劃、統籌推進」……

在生態環境部2月22日舉行的例行新聞發布會上,首次亮相的水生態環境司司長黃小贈在回答記者提問時,12次提及面源污染問題。他說,面源污染問題是當前水生態環境保護面臨的難題,問題日益凸顯。一些地方城鄉面源污染問題比較突出,旱季「藏污納垢」、雨季「零存整取」,制約了水生態環境質量持續穩定改善。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首席科學家宋永會近日撰文表示,「十四五」時期是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的深入推進期,需加強農業面源污染監測管理全鏈條防控技術支撐體系建設,持續構建分區分類、全過程系統防控的治理技術模式,以及污染治理績效評估體系。

農業面源污染成首要污染源

面源污染也稱非點源污染,按照來源的不同,可分為農業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等。近年來,由於養殖業的快速發展,以及化肥、農藥、農地膜的大量使用,我國的農業面源污染日益嚴重。

第二次全國污染源普查公報數據表明,我國農業源氨排放量在每年540萬噸左右,占整個氨排放的90%以上,其中畜禽源占農業源排放量的50%左右。監測數據顯示,畜禽養殖業的水污染物化學需氧量占到農業面源污染的93.75%,占到全國污染物化學需氧量的46.67%。

以長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為例,宋永會等專家前不久完成了「長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現狀、問題與對策」研究課題。他說,隨著工業和城鎮點源污染問題得到有效控制,面源污染逐漸從次要矛盾上升為主要矛盾,成為長江流域水生態環境保護工作的突出難點。

長江流域在我國區域發展總體格局中具有重要的戰略地位,流域總面積180萬平方公里,占我國陸域國土面積的18.8%,是我國最主要的農業生產基地。

「長江流域農業面源污染排放量大。」宋永會介紹,長江經濟帶11省(市)第二次污染源普查數據顯示,農業面源化學需氧量、總氮、總磷排放量分別占長江經濟帶該污染物總排放量的45.1%、48.0%、66.6%,農業面源污染成為區域污染物的主要來源。

農業面源污染成首要污染源。攝影/章軻

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長江經濟帶化肥施用量達1684.55萬噸,化肥施用強度為282.52千克/平方公里,是國際安全施用水平(225千克/平方公里)的1.26倍。化肥施用量居高不下以及不合理的施肥方式,造成集約化農區氮磷流失嚴重,稻田周邊水塘及河湖水體富營養化。

長江流域還是我國生豬和淡水水產品的主產區,畜禽養殖造成的總磷排放量占流域農業面源總磷排放總量的68%,是面源污染的重要來源。宋永會介紹,長江流域淡水池塘養殖分布廣泛,產量占全國池塘養殖產量的60%以上,但污染處理設施配套不完善,養殖尾水不達標排放造成的環境風險大。

「農業面源排放的污染物隨降雨徑流進入地表水體,成為汛期長江流域水環境污染的重要原因。」宋永會說。

中國環境科學研究院國家長江中心運管部高級工程師朱延忠等專家的調研也發現,長江流域水生態系統失衡較突出,「農業種植、養殖、城市初期雨水等面源污染正逐漸成為部分地區的首要污染源,防治瓶頸亟待突破」。

面源污染治理市場前景看好

在農牧環保治理領域深耕近20年的廣州嘉康環保技術有限公司(下稱「嘉康環保」)董事長董部根,對於農業面源污染也深有感受。「我們小時候,農村的大小河流、河道都可以游泳、抓魚、抓蝦,現在都不行了,並不是工業污染,而是農業面源污染。」他說。

在接受第一財經記者採訪時,董部根總結了農業面源污染治理中的「四個市場痛點」:高有機污水達標治理及深度處理達標率不足30%;中小養殖企業糞渣、污泥處理難,效果差;農牧漁產品加工廢棄料處理量大;藥渣、酒糟、食品加工廢料處理不到位,隨意傾倒,污染環境;除臭效果不佳,尤其是大型養殖企業圈舍除臭缺乏有效技術。

他舉例說,養殖業廢棄物產生量非常巨大,「一頭豬產生的污染量相當於10個人的產生量」。

董部根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目前,高有機污水提標、達標和改造已提上日程,國家要求全面實現養殖業廢棄物達標治理和達標運營,水產養殖尾水達標治理也已經成為各級政府的工作目標。因此,有機廢棄物綜合治理與資源化利用市場前景看好。

他透露,嘉康環保正在打造標準化研發、裝備化研發和高有機廢棄物綜合治理研究三個團隊。未來將提供大型養殖企業環保保姆式服務,以及涉農產業企業及產業園區管家式服務。

在雲南,農業面源污染也直接影響到洱海的水質。洱海位於雲南省大理白族自治州,為雲南省第二大淡水湖,是蒼山洱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大理市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

前些年,洱海周邊的農民大多使用化肥種糧、種菜,大水大肥的種植模式產生了大量富含氮、磷的農田尾水。這些尾水順著溝溝渠渠最終流入洱海,造成污染。

雲南曲靖塑料(集團)有限公司總經理盧斌告訴第一財經記者,改變當地傳統種植模式的一項關鍵措施是引進了「水稻覆膜節水節肥綜合高產技術」。專家們在當地開展以全生物降解地膜、開廂壟作、三角形稀植等綜合集成的有機水稻節本高產技術推廣,有效地解決了洱海流域水稻生產面臨的低溫脅迫、養分利用效率低等問題。

全生物降解膜主要成分是聚合物和聚乳酸,在作物生長後期被土壤中的細菌和真菌類微生物降解為水和二氧化碳及少量生物質,僅需2-3個月,地膜就能自然降解,不會對環境產生污染。

測算結果還顯示,每畝稻田雖然增加了200多元的地膜成本,但節約的農藥、化肥支出就有近150元,還節約了除草用工成本,同時產量增加了1-2倍,稻米價格更是原來的好幾倍。在示範田中,有機肥施用量比當地傳統有機種植的用量減少60%。

構建全鏈條防控技術支撐體系

「相比工業、城市污染治理,農業面源污染防治起步晚、投入少、歷史欠帳多,面臨著既要還舊帳、又不欠新帳的雙重壓力。」生態環境部土壤生態環境司有關負責人此前在解讀《農業面源污染治理與監督指導實施方案(試行)》時表示,目前,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法規標準體系不完善、環境監測基礎薄弱、監管能力亟待提升。

農業面源具有污染類型多樣、影響因素複雜、空間異質性強等特點,導致不同空間單元污染產生量、遷移轉化方式、工程治理績效以及污染對受納水體水質的貢獻情況差異顯著,這給統一設置以水環境質量改善為目標的績效考核指標和內容帶來挑戰。

近年來,長江經濟帶各省(市)出台了化肥農藥減量、畜禽養殖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管理政策和考核辦法。但宋永會等專家發現,單純考核化肥、農藥削減量和糞污資源化利用率,並不能全面評估農業面源污染對水環境質量的實際影響。

「十四五」需加快建設農業面源污染處理配套設施。攝影/章軻

「已有經驗表明,紮實的環境監測和科學的污染負荷評估是合理制定防控政策的基礎。」宋永會建議,構建農業面源污染「測—溯—算—治—管」全鏈條防控技術支撐體系。

同時,針對農業面源污染物來源複雜、污染交互影響、區域差異明顯等特點,以環境承載力為前提,從全鏈條循環—全時空配置—全過程防控出發,形成典型區域水—肥—廢棄物時空統籌配置的農業種植與畜禽養殖污染最佳治理技術模式。集成與創新污染物源頭減量、資源多途徑利用、污染多層級控制等技術和產品裝備,加快建設農業面源污染處理配套設施,總結形成一批可複製、可推廣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技術模式,逐步形成規模化與產業化效應。

「解決面源污染的關鍵還是技術。」董部根表示,這些年,面源污染治理缺乏可行的治理方法與思路,「年年試錯,非常可惜」,因地制宜地探索出可行的治理方法、技術和模式,才是重點。

宋永會等專家還建議,從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成效和防治開展情況兩個方面推進農業面源污染防治績效評估。以定量化指標為引導,以反映污染防治效果為目標,以斷面主要污染物濃度和通量,田間氮磷等組分流失率、削減率等為代表,構建農業面源污染防治成效評估指標。

上述專家們建議率先在長江經濟帶9省農業面源治理與監督指導試點縣開展示範,總結形成分區分類差異化的農業面源污染治理績效評估模式,並逐步向全國推廣應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