匡琴:一個螺鈿女畫工的「貝殼人生」

江都發布 發佈 2024-05-07T06:09:34.615760+00:00

吃過午飯,坐下刷刷小視頻,就算午休。「這個天有點冷。」匡琴說,「天熱的時候也要午睡,隨便找個角落躺下就行,否則吃不消。」她乾的是螺鈿工藝,說白了,就是用一塊塊不規則的小貝殼拼成畫,這是個技術活,需要保持頭腦清醒。

吃過午飯,坐下刷刷小視頻,就算午休。「這個天有點冷。」匡琴說,「天熱的時候也要午睡,隨便找個角落躺下就行,否則吃不消。」她乾的是螺鈿工藝,說白了,就是用一塊塊不規則的小貝殼拼成畫,這是個技術活,需要保持頭腦清醒。


20多平方米的車間,屬於匡琴和她的師父,她們在這裡完成拼貼、繪畫、著色等工序。傳統的中堂畫匾、桌面擺件、四條屏等物品,用的就是古老的螺鈿畫工藝,這是生產流水線上重要的一環。



匡琴手頭做的是中堂畫匾。一塊高1.8米、寬2.2米的木坯平放著,把畫有草圖的塑料紙蓋上去,圖釘固定。塑料紙的某些部位戳著一溜溜小洞,白色粉末刷過去,漏下洞眼,木坯上就留下幾處印記,像蠶蛾剛嘗試產的幾粒籽。洞眼戳得很少,為的是儘量不傷著塑料草圖,延長其使用壽命。一張草圖可以用10年。外行人看不出那散落在木坯上的星星點點是什麼意思,但匡琴知道哪兒是松樹最高的枝頭,哪兒是仙鶴的喙,哪兒是牡丹花最外面的一個花骨朵。這就算一幅巨大的中堂畫最初的定位:看準尖尖的鳥喙所在的位置,找到相對應的貝殼,依次往下就能拼出一隻仙鶴,不需要任何參照。


貝殼裝在一隻小木盒子裡,已經裁剪過,形狀千奇百怪。螺鈿工藝有近千年歷史,現代科技帶來的巨大技術革新就是貝殼的裁剪。過去人工畫、裁、挫,如今換成電腦設計程序,上切割機裁切。為了最大限度利用三角形的貝殼原料,得儘量縮小每一片的大小。比如,一朵牡丹花可能設計成五部分,一塊像奇石,一塊像破船,一塊像蟲子啃過的葉片,還有一塊說不出像什麼玩意。因此,要做一幅「富貴長青」的中堂畫,匡琴首先要完成一個複雜的拼圖。一大堆奇形怪狀的貝殼,每一塊都有它固定的位置,錯一塊,滿盤都錯。匡琴一會兒站著,一會兒趴著,把一盒貝殼先擺放成一幅畫,確定無差錯,再逐一用膠粘到木坯上,粘出松樹、牡丹、仙鶴等各種圖案。




貝殼有淡紅、淡藍、淡黃三種顏色,以此大致區分不同部位找什麼出來拼貼,比如花朵是淡紅色,葉子是淡綠色,仙鶴的身子是淡黃色。憑藉多年經驗,匡琴在兩小時內就能完成這幅拼貼畫。


這才完成第一步工序。接下來放著陰乾,用重物壓著,防止貝殼脫落、起翹。陰乾後,工友拿去刮膩子、上油漆,把木坯與貝殼「滿頭滿臉」蓋住,像用土覆蓋撒過種子的菜畦。再陰乾,工友拿去打磨,直到藏在油漆下的貝殼露出來。打磨過的木坯,摸上去像鏡子一樣平滑,貝殼鑲嵌在木坯內。接著就開始第二道工序——繪畫。



繪畫用各種筆,大小毛筆、鋼筆輪換著蘸墨水。一個個小圓圈畫過去,是蒼虬的樹幹;許多半圓一路批下去,是仙鶴羽毛的一種;左一刮,右一刮,幾隻黑蚊子似的點在中間,就是一朵盛開的牡丹。不同部位不同筆法,局部近看簡單呆板,整體遠觀栩栩如生。


最後一道工序是著色。畫出綠色的草,紅色的花,紫色的蕊;花瓣桃紅,虬枝黑紅,丹頂鶴頭頂玫瑰紅,還混著金粉。牆角到處是瓶瓶罐罐,裝著各種顏料,匡琴一伸手就能拿到需要的顏色,從不會拿錯。


匡琴好像任意塗鴉,隨心所欲。她的手指在貝殼上走動,像跳舞,舒緩自由,不疾不徐。一邊,她還聽著手機里播放的小說。她聽小說是消遣,也是享受,螺鈿車間沒有噪音,匡琴可以聽小說,一心二用。她有初中學歷,能聽懂很多小說。



15歲那年,村子裡的聯中撤併,匡琴不願意走遠路上學,就上班,到漆器工藝廠學徒,跟師父學螺鈿工藝。雖然當初連聽「陰文」「陽文」都一臉懵,但這一學,就成了終生職業,一干就是34年。匡琴見證過工藝廠最紅火的歲月,幾百人的廠子,光螺鈿畫工就有近百人,生產的螺鈿漆器大量出口創匯。才滿師,工廠突然改制,她下崗。一個同事拉起一班人馬搞了一間私人作坊,面向農村生產家具香椅、中堂畫匾,螺鈿工藝是其中的一小部分,算是給工藝廠下崗工人一個再就業的機會。最興盛的時候,工廠有80多個工人。

時光向前,傳統漆器銷路越來越窄,不少工友因收入不高離開工廠,去尋找更好的生存之路,只有匡琴和師父一直做到現在。她說,做慣了,換一行又要重新開始學;再說身邊的老闆、同事相處和睦,她也捨不得離開;再過幾年,兒子結婚,添了孫子,可能就不做了。



一幅中堂畫完成,工錢一百多塊。計件工資確實不高,但工廠離家近,又沒有考勤的約束,有一種打工人難求的自由和安穩。作為母親,匡琴可以一邊工作一邊照顧孩子,兩不誤。去年兒子初中畢業,她更輕鬆了,不用接送。兒子就在離家不遠處上職業高中,學的是數控工具機。她對兒子沒有過高要求,只希望他能學個手藝養活自己,就像她對自己的收入從沒有過高的要求一樣。她的家庭很普通,老公做建築工程,兩邊老人都健康,好像也沒有什麼特別不滿意的地方。



匡琴是「70後」,長得瘦小勻稱,面相年輕,見人一臉笑,看得出內心的平和淡然。她不同於這個內卷時代的許多人,所求不多,滿足於有事做就行,現世安穩就好。


江都區成良漆器工藝廠位於仙女鎮曹王村,專業生產家具香椅、中堂畫匾。螺鈿畫加上漆器工藝,讓貝殼的天然琉璃色封在漆面之下,不會氧化褪色,光澤長久保存。「家有貝,必富貴。」農村人家新房落成,都要在堂屋掛一幅中堂畫,螺鈿畫代表富貴吉祥。這個自北宋傳承至今的民間工藝,曾經讓揚州,讓中國人無比驕傲。然而,隨著城鎮高樓一棟棟豎起,百姓生活水平快速提高,巨大的電子屏、幕牆等成為家裝主流,中堂畫匾、香椅被擠到邊緣,慢慢淡出了。


匡琴沒有帶徒弟,因為沒人願意學螺鈿畫工藝。她和她的師父,也許是我認識的最後的螺鈿女畫工。


來源:江都融媒

作者:張粉英

編輯:黃聲冬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