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旅和鳴 奏響鄂鄉發展最強音——十八站鄉探索農旅融合新模式

中國發展網 發佈 2024-05-07T07:32:59.371315+00:00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朱麗君 裴桐 記者林強報導 近年來,大興安嶺塔河縣十八站鄉把堅持發展「一村一品」作為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有力抓手,充分盤活民族特色、非遺技藝、節慶活動等資源,探索實踐出「農旅融合」的新道路,不斷增強了村級造血功能,助推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中國經濟導報、中國發展網訊 朱麗君 裴桐 記者林強報導 近年來,大興安嶺塔河縣十八站鄉把堅持發展「一村一品」作為提升農業發展質量和效益的有力抓手,充分盤活民族特色、非遺技藝、節慶活動等資源,探索實踐出「農旅融合」的新道路,不斷增強了村級造血功能,助推鄉村振興跑出「加速度」。

以「農」為根,打造「沉浸式」體驗場景。十八站鄉厚植資源稟賦,依託漢族村8棟鋼架大棚和奮鬥村1棟溫室大棚,種植西瓜、西紅柿、草莓、水果黃瓜等果蔬品種,用以打造鄂鄉休閒旅遊採摘園,形成了集採摘、觀賞於一體的農業產業項目,著力培育生態採摘「打卡地」。同時挖掘地域特色,積極謀劃鄂族風情為主題的綜合性旅遊產業,建有斜仁柱造型住房17處,跑馬場、射箭場各一處、老炭窯舊址、親子遊樂區、野生動物養殖區、樺皮船漂流區等設施,讓來訪遊客感受鄂族同胞下山定居前的原始狩獵生活,沉浸式踏入民族風情「體驗園」。此外豐富節日內涵,通過舉辦農民豐收節、巾幗生態小菜園成果展示會,開展趣味農事競技、農業成果展示展銷等活動,讓遊客體驗農事之樂,全面展現鄂鄉農耕文化和美麗新農村面貌,不斷築起農旅文化的「新高地」。

以「旅」為體,呈現「原生態」鄉土風情。十八站鄉創建文旅品牌,以定期組織非物質文化傳承人進行專業理論培訓、案例研討、實踐創作等方式教學指導樺樹皮製作、剪紙、刺繡等手工藝製作,使手工藝愛好者互相交流經驗,讓遊客了解「非遺知識」「非遺現狀」,鋪就鄂族非遺文化創新發展的「傳承路」。建設鄂倫春民俗展館,以生動的場景復原和實物陳列,沿著鄂倫春族生產生活、文化發展歷史脈絡,講述了鄂族人民走向幸福生活的故事,真實還原了鄂倫春族的傳統生活面貌,讓遊客感受到豐富多彩的民族風情,打造出極具特色的「後花園」。藉助舉辦大興安嶺第三屆旅遊產業發展大會的契機,十八站鄉深入挖掘鄂倫春民族的深厚文化底蘊,舉辦「古倫木沓節」「鄂倫春民族運動會」「鄂倫春民族研討會」等活動,利用「歌、舞、樂、服」等民族文化元素,向四海賓朋展示了鄂倫春族絢麗的民俗風采,助推鄂族文化邁上「新台階」。

農旅融合,注入「持續性」磅礴動能。十八站鄉完善配套產業,通過創辦奧倫樺藝有限責任公司,以「支部+合作社+企業+農戶」的模式收集民族手工藝品樺樹皮船、收納盒及鄂族特色刺繡等工藝品300餘件,帶動鄂族村40餘戶樺樹皮手工藝家庭作坊進行季節性生產,既傳承了民族傳統文化,又增加了鄂族村民的收入,激發出了農民致富「新活力」。

十八站鄉還對民族旅遊產業進行市場化運作,建有兩棟面積共2560平方米的賓館和酒店,酒店容客量400餘人,現已進行外出承包經營,截至目前,配套旅遊設施營業額超過60萬元,不僅直接安排鄂族村民在家就業,而且旅遊所產生的收益按一定比例納入村集體經濟收入,用於鄂族村民分紅,利益聯結機制更加成熟,成功搭建了助農增收「新橋樑」。在不斷整合資金構建畜牧養殖、特色山產品、北藥種植產業品牌的基礎上,不斷建設美麗庭院,深入推進「巾幗生態小菜園」建設,著力打造北藥種植「家庭小藥園」,以「功能性開發」「旅遊觀光」等發展形式,穩步推進「菜園革命」使小庭院變身增收「經濟園」。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