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山第一名門望族——南莊六易,威震湖北

我的家鄉在京山 發佈 2024-05-07T07:59:16.371884+00:00

"南莊六易,威震湖北",這個典故說的是我的先祖,也是我的祖籍之地,講述的是清朝的乾隆至同治年間,京山永興南莊民居易氏一門出了二十幾位入翰林、進士、舉人、貢生、秀才等為代表的傳奇人物。

"南莊六易,威震湖北",這個典故說的是我的先祖,也是我的祖籍之地,講述的是清朝的乾隆至同治年間,京山永興南莊民居易氏一門出了二十幾位入翰林、進士、舉人、貢生、秀才等為代表的傳奇人物。

這二十幾人當中,有十幾人做過朝廷命官,最大的是監察御史,其中以易履泰、易鏡清、易本烺聲名最為卓著最有影響力,尤以狀元女婿的加入,讓南莊易家一舉成為當地的第一名門望族。

根據光緒版本的《京山縣誌》記載,南莊的易家當從易履泰考究起,我梳理了一下人物關係和有代表性的先輩們的生平:

進士  易鏡清舉人易履泰、易本烺、易梁才貢生易大醇、易大樅、易本瑛、易崇階、易本煌、易本煊、易崇圩、易本爌秀才易大謨、易本輝、易本銚、易崇圻、易崇陞、易崇壯、易崇塤、易崇棟、易梁棟、易崇戴

易履泰,乾隆年間舉人,授石壇教諭,後任漢陽府教授、廣東廣寧知縣,著有《果能堂詩集》、《孝子譚記》等。

易履泰的長子易大醇,嘉慶年間以貢生出仕,授棗陽縣訓導,著有《周易指掌》、《萬松齋文集》、《沌陽·均陽嶺南三草》等。

易履泰的次子易大樅,嘉慶年間以貢生出仕,任贛州府通判,著有《活水塘詩文集》、《鹿洞話余》、《讀左說》等。

易履泰的三子易大謨,嘉慶年間以庠生出仕,任浙江監察御史,著有《四香書屋詩銷》、《止水塘詩文集》等。

狀元女婿蔣立鏞,嘉慶十六年間進士,殿試中以一甲一名中狀元,授翰林院修撰、國史館纂修、協修,後歷任翰林院學士、朝考閱卷大臣、內閣學士,著有《香案集》等。

易大醇的長子易鏡清,道光年間進士,授中翰、內閣侍讀、方略館總校、文淵閣檢閱,曾任浙江監察道御史、慶陽府知府、平慶涇西寧夏道,著有《二知齋詩抄》、《狀新陽十二首》等。

易大醇的次子易本烺,道光五年間湖北拔貢第一名,道光十五年中舉人,曾任國史館眷錄,著有《識字璅言》、《字辨證篆》、《春秋人譜》等。

易大醇的三子易本銚,道光年間庠生出身,曾任四川達縣、射洪知縣,著有《十干優曜說》、《地理質言》、《種蕉齊詩》等。

易鏡清的兒子易崇階,咸豐年間以貢生出仕,曾任甘肅庫大使、後升任順慶、綏寧知府,著有《倥侗氏書》等。

易本烺的曾孫易修敘,畢業於黃埔軍校,曾在軍界、政界供職多年......

傳承




"大本崇德,修齊平治,孝友為先",舊時社會,長輩們喜歡按字來給下一代命名傳承。比如,我爺爺是齊字輩,我爸爸是平字輩,而我是治字輩。拿我的爺爺來說,可真是寫的一手好字、一手好文章,由於受文革和階級鬥爭的影響,家族被劃為"地主"階層,導致我父輩這一代上完初中就強制要求去做農活務工,上大學自然是沒份了,想要去參軍,那也是白日作夢,儼然成為一個"衰落土族"......

「母弱出商賈,父強當侍郎;族旺留原籍,家貧走他鄉。」

如果讓我寫家譜,我一定會把這句話寫進去,且代代相傳:年少立志出鄉關,學不成名誓不還。所以,續修家譜,尋根問祖,並非是封建迷信,而是具有非常深遠的意義:

  • 激勵和鼓舞后人為家族曾經的輝煌而驕傲,而發奮圖強
  • 保留和提供珍貴資料,為後人研究提供證據
  • 為家鄉和當地打造對外影響力,給民眾帶來利好


我想,南莊「六易」的故事,易家優秀的先人們,一定會光照我們這些後人,一個時代有一個時代的主題,一代人有一代人的使命......

作為後人,我也一定會繼承和發揚先輩們的傳統,把這顆信念的種子傳遞給下一代,給他/她們注入信仰和力量......

易家老屋始建於康熙十七年(公元1698年),此去拜訪先祖們的古宅,由於特殊原因,未能進去屋內一探究竟,但也從父輩們的口口相傳中了解到不少信息,我在房子的四周認真審視......

300年的老屋像是被時光忘卻的老人,左邊掛著的匾牌,就足以說明老屋的與眾不同......

房屋的全貌,「林深時見鹿,老樹陪古屋」,門前這棵200年的古槐樹,應該見證了無數個美好的生活光景吧......

房子的側面,泥土堆砌夯築,竟然能保持上百年,不得不說古人的閃光智慧和聰明睿智的匠心......

近距離房屋的正面,門前的走道,一色的青石地板,大門口保留有精緻雕琢的圓鼓門枕石......

附一:


永興「南莊六易」


王華清



永興鎮的南莊村自古以來就是個文人薈萃的地方。遠在戰國時期的楚國,這裡就出了個叫陳良的人。村裡有座山叫陳山,光緒版《京山縣誌》載:「邑東南四十里為陳山,山麓古碑題『楚陳良故里』。永興鎮解放初期叫陳良鄉,也是為了紀念這個文化名人。陳良是當時楚國的一個著名學者兼大教育家,是孔子儒家學說的領銜人之一。他長年遊學於中國北部,深為周公賞識。當時知名學者陳相、陳辛皆出自其門下。


無獨有偶,清朝的乾隆至道光年間,南莊的易家三代數人在文壇上頗有聲譽,留下了不少詩文著述,影響很大,被譽為「南莊六易」。


目前有記載可考的當從易履泰始。易履泰,字旋吉,別號眉川,乾隆庚辰(1760年)恩榜進士,授石壇教諭。後任漢陽府教授、廣東廣寧知縣。在任政績顯著,他察奸謫優,除弊興利,為人所稱道。告老還鄉後從事著述,清末《京山縣誌》收有他的散文《孝子譚記》。


據傳說,清朝天門狀元蔣立鏞是易家的女婿,但是易家哪一代的女婿呢?據考證,應該是易履泰之婿。除了一些傳說外,易家尚有蔣立鏞親筆寫的壽聯、條幅(現存京山博物館)。筆者曾在易家見過一塊蔣立鏞書的壽匾,雖然在文革中用斧頭將鎏金的字砍平,題款模糊,但「春融綺閣」幾個斗大的字還十分清楚。可見蔣立鏞確與易家有關係。


易大醇,字厚齋,為易履泰長子。以貢生出仕,授棗陽縣訓導。後為侍養父母,辭職回鄉,與叔父及諸侄、孫同灶十餘年不分家,四世同堂,和睦相處。平日喜好詩詞,著述頗豐。其古文詩詞縱橫豪放。所著有《周易指掌》、《萬松齋文集》、《沌陽.均陽嶺南三草》、《歸田草》等皆藏於家中,享年64歲。文革期間,其著作被抄沒焚毀,一生心血付之一炬。


易大樅,易履泰次子。以貢生出任贛州府通判,一生也愛好詩文,但留下的不多。


易鏡清,字本傑,為易大醇長子。進士出身,曾任慶陽知府。一生勤於寫作,留下了不少詩詞,以竹枝詞《狀新陽十二首》最為著名。此詩以民歌手法分12個月寫京山風物,清新活潑,頗具地方特色。現錄一首:「新陽仲夏天,軟餅菜油煎,肉洗犁如鏡,魚乾鹵上船」。將京山農村插秧結束後擺「洗犁」宴,吃菜油軟餅和乾魚的農家氣氛描繪得如在眼前,使人看後覺得十分親切真實,有很濃的鄉土味。


造詣最深,著作等身的要數易本烺,字眉生,易大醇次子。道光乙酉拔貢,乙未舉人。戊戍會試,以額滿落選,挑取國史館譽錄。後屢薦不第,遂專意纂述。著有《詩文別外採集》等篇共百種二百餘卷。終年67歲。


易本烺不僅是知名的史志學家,也是很有成就的詩人,現存詩詞不少,代表作有《京源寺晚飲王屈二生家》:「言指京源路,秋風落帽斜,金牛泉繞帶,白馬寺臨花。屈子騷情遠,王郎酒興賒,兒童齊拍手,客醉翰林家。」此詩活潑詼諧,用典無痕,瀟灑自然,堪為佳品。


易本銚,易大醇第三子。道光年間進士出身,曾任甘肅庫大使,歷任四川達縣、射洪知縣。後升任順慶,綏寧知府。為官之餘,也喜歡好詩文。但所存甚少,現已很難見到。


南莊易家可謂人才輩出,在京山文壇創建過輝煌。如今易家老宅還保存的比較完好,為一棟「前廳後堂」的土牆瓦頂結構房屋,有明清的建築風格。堂層里有雕花的隔門,兩邊柱子有「抱對」,兩側廂房額上各有兩個藍色篆字,保持了古香古色的原貌。京山博物館已將其列為保護民居,並冠之以「南莊民居」匾牌,以供遊人參觀。


附二:


文史學家易本烺及「南莊六易」


張在軍


易家祖傳壽匾


易本烺(1805~1872年),字眉孫,故里在京山永興鎮南莊村,今有「南莊古居」為其故居(縣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他年輕時勤於攻讀, 20歲時道光五年(1825年)為湖北拔貢第一名(清代每十二年各府薦二名生員,由省學政考選擇優,保送入京就讀),得到主考官的高度評價,贊其文「筆貫五丈,木入三分」,「清思浣月,健筆凌雲」。30歲中舉人。道光十八年(1838年)會試以額滿見遺,挑取國史館任謄錄。在任時雖多有推薦,終未得朝廷擢用。


仕途不順的文人學者往往成為中國文化發展的一支重要力量。易本烺在京城不得志,便回到家鄉專心著書立說。他性格淳厚樸實,不善逢迎交往,但對朋友真誠無欺,與族鄰和睦相處。他常出訪鄉里採風,遍訪全縣名山大川和名勝古蹟,獲得許多珍貴的第一手資料,並將這些編成《一粟齋全集》、《雲杜故事》。當時有名的學史馮譽驥、王文元為《一粟齋全集》作了序言。他擅長民調方言和詩詞文論,治學嚴謹勤奮,著述甚豐,有著作《詩文別外余集》、《詩三百論苑》、《春秋楚地答問》、《字辨證篆》、《識字璅言》、《姓觽刊誤》、《伸顧》、《字體蒙求》、《常語搜》等上百種,共二百餘卷。他對語言文字音韻的研究成果,受到現代學術界的重視,是我國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清光緒年間續修《京山縣誌》時,易本烺已去世十年,他生前沒有實現續修縣誌的宿願,但遺留的文稿大大豐富了《京山縣誌》的內容。縣誌收錄有易本烺創作《京山竹枝詞十七首》和其它詩作,歌詠京山人文歷史和田家之事,描寫平民生活,表達底層心聲,詩風清新,感情真摯,頗有特色。


易本烺於同治十一年(1872)去世,終年67歲。學史洪鈞、侍郎彭久餘為其作傳。


清乾隆至道光年間,因永興南莊易家三代數人俱有功名,人稱「南莊六易」, 為京山一大文化家族。「六易」中尤以易本烺學問最深,著述最多且流傳甚廣。其他列入「六易」的主要人物還有:


易本烺的祖父易履泰,字旋吉,別號眉川。乾隆二十五年(1760年)恩榜(正科以外另行考試)進士,授石壇教諭。後任漢陽府教授、廣東廣寧知縣。在任期間察奸摘伏,除弊興利。空閒整頓學校教育,撥款資助貧寒學生,使廣寧學風得以大變。後因故告老還鄉。家居十載,好學不倦。年七十八卒。著有《果能堂初集》、《果能堂語錄》,輯有《熊劉詩集》(熊鍾林、劉稚川)二卷傳世,光緒版《京山縣誌》有傳。


易本烺之父易大醇,字厚齋。以廩生推薦到國子監,授棗陽訓導。後來乞養歸里,侍奉祖父及兩叔祖父,極盡誠孝。其古文詞賦奔放矯健,詩歌自辟堂奧。所著有《周易指掌》、《萬松齋文集》、《沌陽均陽嶺南三草》、《出山草》、《歸田草》諸集,皆寫藏於家。


易本烺兄易鏡清(1786—1851),榜名本傑,字煒南。幼時有神童之稱。22歲中舉人,26歲中進士。授中翰,選內閣侍讀。累充國史館分校、方略館總校、文淵閣檢閱。先後任浙江道監察御史、刑科給事中、慶陽府知府,平慶涇、西寧、寧夏道,政績顯著。後病死在蘭州公寓,列入慶陽名宦祭祀。著有《二知齋詩抄》二卷、輯《字孿補》二卷,光緒版《京山縣誌》收其《狀新陽十二首》《過郝楚望先生墓》、《白谷洞》詩多首。其墓志銘藏於縣博物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