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年前與7年後,李顯龍對中國態度180度轉彎,背後隱含什麼?

笙簫盡陌 發佈 2024-05-07T09:31:08.201648+00:00

在1990年,新加坡與我國正式建交,在33年的外交生涯中,中新兩國的關係始終很曖昧。一方面,新加坡正確預判了我國的崛起之路,在經濟上積極與我國進行交流,在雙邊貿易中使兩國都有所受益。

在1990年,新加坡與我國正式建交,在33年的外交生涯中,中新兩國的關係始終很曖昧。

一方面,新加坡正確預判了我國的崛起之路,在經濟上積極與我國進行交流,在雙邊貿易中使兩國都有所受益。

另一方面,新加坡當權者的政治立場卻又很曖昧不明,這一點在李顯龍正式接過父親的執政棒後更為明顯,從原本的中立姿態慢慢變成了協助美方制霸的走狗。

而這一態度卻並未一直延續,當時間邁入2019年後,李顯龍的對中態度變了。

小國的周旋

李顯龍對我國態度的變化有著鮮明的現實原因與歷史源流。

新加坡這個由64個島嶼組成的國家,國土面積僅有714.3平方公里,約莫九分之一個上海大小。

小國雖小,可它的地理位置卻極為重要。

新加坡占據馬六甲海峽出入口,北隔柔佛海峽與馬來西亞相鄰,南隔新加坡海峽與印度尼西亞相望,是連接太平洋與印度洋的重要海上要道,也是東南亞海空交通的樞紐。

靠著本國發達的碼頭,新加坡作為連通蘇伊士運河的關鍵中轉點,在世界貿易中扮演起了極為重要的角色,這一角色則為它在政治舞台上的出演大大增色。

作為新加坡共和國的締造者,李光耀在新加坡外交政策上有著決定性作用。

從1965年建國到2011年徹底將決策權交予李顯龍,可以看出這段時間中新加坡在世界格局中秉持的鮮明外交態度——實用主義、和平共榮。

一方面李光耀非常清楚新加坡地理位置優越,有著獨特的國際地位,是各大國的拉攏對象,但另一方面,他也非常清楚新加坡小國寡民,雖然經濟具有優勢但先天便不具備成為真正大國的潛力。

當自強之路一眼望到盡頭,選擇何種態度在各大國間為自己爭取空間便成為了重中之重。

基於對現實的判斷,李光耀為新加坡定下了典型實用主義的外交政策,其核心便是積極與各國開展外交,同時在各大國紛爭中保持平衡中立姿態。

在與馬來西亞、印度尼西亞建立地區間和平合作擁有基本盤後,新加坡與中國、美國、日本等國、以及台灣地區都開展積極外交,致力於保持良好的雙邊關係。

用李光耀本人的話來概括便是:「我們需要儘量多的朋友,儘量少的敵對的或者不友好的國家。」

這一核心綱領在新加坡對中外交政策上體現得特別明顯。

在上個世紀70年代後期,新加坡解決國內動亂,在東南亞各國中漸漸崛起。

明晰中國潛力的李光耀在局勢稍一平緩便積極開展對中外交。

在1976年,他親身訪問中國,與毛澤東主席進行會面,並著重強調新加坡的對中態度——「中國越是強大,中國同美蘇的力量就更加平衡,新加坡就更加安全。」

這份基於務實考慮而釋放的善意為兩國建交奠定了基礎。

1979年,中新兩國締結貿易協定,兩國在經濟上開始加強合作。

當改革開放來臨,李光耀再度預判中國必將崛起,於是積極為我國經濟建設提供助力,不但給出諸多基於發展經驗的建議,還派遣許多專業人士來幫我國推行試點,這一舉動得到了鄧公的大加讚賞,中新關係也因此快速升溫。

1990年,中新兩國正式建交,新加坡與我國進入發展蜜月期。

當時間邁入21世紀,世界格局多極化趨勢越發明顯,發展成為所有國家的第一要義,強國間的紛爭開始放緩,常常作為制衡棋的新加坡在國際舞台上的地位也因此降低。

基於時代變化,李光耀再度調整外交政策,將強化與中國的外交關係作為發力點。

在經濟上,新加坡繼續加深與我國的合作,在政治上雖然依舊與美國保持藕斷絲連的關係,但在台灣問題上更多考慮中國的想法,以爭取我國最大程度地理解,避免與我國出現直接衝突。

縱觀新加坡與我國初期的外交關係,可以概括說,其親西方立場是鮮明的,但歡迎我國崛起的態度也是真誠。

這份基於實用主義而誕生的外交政策在初期為中新兩國合作提供了諸多助力,但當世界格局發生變化,新的矛盾便產生了。

新官的三把火

李顯龍擔任新加坡總理是在2004年,但真正接過新加坡的權柄卻是在2011年。

這一年,李光耀正式宣布辭去政府咨政職務。

在李光耀辭職前,新加坡外交政策依舊帶著其鮮明的個人烙印,可隨著2011年大選時人民行動黨選舉創下最低的支持率,李光耀痛定思痛決心徹底放手,任由李顯龍去做決定。

1952年出生的李顯龍成長於新加坡繁榮時期,英國劍橋、美國哈佛都是他曾就讀的學校。

相較於父親李光耀,李顯龍的背景帶有鮮明的西方色彩,對自己的華人身份認同遠低於前代。

在2011年正式接過新加坡權柄後,李顯龍燒起了新官三把火。

隨著我國的強勢崛起,深感不安的美國再度開始亮起了獠牙,歐巴馬開始推行「亞洲再平衡」戰略,大國間的摩擦開始增多。

為了強化對亞太地區的控制,新加坡成為了美國的一手棋子,而接任者李顯龍也樂於接受這樣的定位。

從新加坡立國開始,其核心外交特徵便是實用主義,在李顯龍接任時,新加坡已經成為了全球最為重要的幾個金融中心之一,早沒了最初謹小慎微的態度。

基於國力的發展,李顯龍更多考慮的不是如何保持國家穩定,而是思考如何在全球化中分得更多蛋糕。

在外交態度上,李顯龍明顯比父親更為直接與草率,並未繼承過往的柔性。

在保持過往親美立場的同時,李顯龍開始積極響應美國戰略決策,不斷強化與美國的同步合作。

在2011年到2017年間,李顯龍的外交政策在經濟與政治上呈現明顯的分化。

在經濟上,中新兩國經貿合作穩步提升,並在科技、教育等方面進行了多層次的深化合作,兩國兩邊貿易數額不斷增多,蘇州工業園、天津生態城、重慶合作示範項目等合作也發展順利。

但在政治上,李顯龍遠不如父親那般懂得中庸之道,與我國的摩擦呈現增多趨勢,多次在南海問題、台灣問題上違背過去中立立場,發出明確支持美國的信號,甚至出現美新結盟與反華反中傾向。

2012年,新加坡同意美軍在本國部署4艘瀕海戰鬥艦,下一年,在中國領土爭端中,新加坡立場明顯偏向美方陣營,同一年李顯龍也明確表示支持美國重返亞太,希望《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得以實施。

到了2015年,在南海爭端中,新加坡則發出了「區域外國家有權對南海問題發聲」的不和諧聲音。

在中國以驚人速度崛起之際,李顯龍採取了極為激進的西進政策,積極響應美方措施,充當起了亞太再平衡戰略中的帶頭人。

然而這李顯龍的新官之火卻燒到了自己。

他曾支持的亞太再平衡政策幾乎已經破產,在推出《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5年後,全球依舊只有11個國家選擇參與。

很諷刺的是,李顯龍選擇排斥我國,可回應他的卻是中國在「一帶一路」、亞投行、G20峰會等事件上取得的巨大成功。

而當川普當選總統上台後,《跨太平洋夥伴關係協定》更是成了笑話,曾試圖藉此染指亞太的美國退出了該協定,李顯龍之前一切的反中政策都被現實證明是完全錯誤的決策。

作為一個全國有著超過七成華人人口的國度,李顯龍用事實證明了,試圖讓新加坡「兩隻腳」退出中國朋友圈是極度愚蠢的。

當新時代到來

李顯龍對中態度改變的源頭是在2016年。

2016年8月1日,新加坡與美國正式建交50周年,李顯龍藉此機會首次出訪美國,此時他的態度依舊是鮮明的親美,他在出訪時表示道:「所有東協國家熱烈歡迎美國向亞太再平衡。」

然而,李顯龍在不久後便意識到繼續與美國深度連接是極度愚蠢的事情。

2016年11月9日,川普贏得總統大選,2個月後他在白宮正式宣布就職,就此一切都變了。

川普第一道震驚世界的命令便是重啟已被歐巴馬在數年前廢除的美墨邊境牆計劃。

隨後的幾年裡荒唐事更是數不勝數:公然宣稱全球變暖是中國的陰謀、在推特上發文讓民眾用照射紫外線與注射殺毒液抗疫、卸任時偷偷帶走機密文件,惹來FBI突擊搜家……

川普的推特治國讓美國這個超級大國淪為了世界的笑柄,他也靠著種種荒唐事被調侃「靠著愚蠢而驚人的言論維護了世界和平」。

所有人都知道,美國這屆選舉玩砸了。

而與美國作為對比的我國,卻在這個時段中厚積薄發展現出了驚人的成績。

在2016年1月16日,我國發起的亞投行正式運營,9個月後,人民幣正式「入籃」,成為特別提款權中第五種貨幣。

在這期間,G20第十一次峰會在杭州舉行,「中國方案」深入人心,得到了海內外各界的認可。

同一年裡,長征五號、七號新型火箭、天宮二號實驗室、神州十一號飛船等航天工程全部取得成功,標誌著我國載人航天「三步走」戰略進入關鍵節點,邁向了航天強國行列。

在當年的里約奧運會上,我國健兒也大展風采,勇奪70枚獎牌,尤其是我國女排3-1逆轉塞爾維亞,時隔12年再度登上最高領獎台更是讓世界看到了中國人百折不撓的精神。

無論在經濟上,還是在科技、體育等軟實力上,我國都靠著卓越的成績向世界發出了最強中國音。

與美國這般鮮明的對比讓新加坡外交態度開始發生變化,李顯龍秉持著實用主義外交原則,開始選擇拋棄過往一切紛爭,開始實行親中政策。

在2017年,一年前還公然支持美國的他開始釋放親中信號。

在當年9月,李顯龍正式訪問我國,借著高鐵對我國驚人變化發出讚嘆:「我在中國也坐過至少兩次高鐵,很方便。我坐的距離不遠,從長沙到武漢,可能一個多小時就到了。後來從廣州到深圳,不到一個小時就到了,非常方便,很平穩,很舒服。」

我國便捷的行動支付也惹來了這位新加坡總理的讚嘆。

「我朋友告訴我,中國現在都已經不用現款了,都是用支付寶或者是微信支付,所以出門人家說「不怕口袋沒錢,只怕手機沒電」,我們還沒有達到這個境界,我想激勵新加坡人,中國能夠這麼做,我們應該學習他們、借鑑他們的經驗。」

當時間進入2019年,李顯龍的立場更是早與三年前完全不同了。

在8月18日,曾是美國「舔狗」的他公開發表演講支持中國:「中美經濟貿易摩擦讓所有人都明白,中國的崛起是必然,並且無法被阻止和打壓。美國必須容納一個更有影響力的強大中國。」

在疫情期間,面對韓國數十萬人發起的「禁止中國人入境」等歧視事件,李顯龍也站出來開始為中國說話。

他在2020年2月1日發表言論認為抵制中國人是「錯誤的心態」,無益於解決問題。

他強調疫情是一個公共衛生突發事件,而非國與國的問題,更非種族問題:「只因是華人就被認為帶有病毒是愚昧、不合邏輯的,我們必須鎮定地考慮事實,合邏輯地了解事情,辨清謬誤。」

並列舉了我國為應對疫情做出的貢獻,為中國抗疫點讚「中國正在盡全力、傾全力地控制疫情的擴散,包括取消所有出境的旅遊團,也安排專機把那些在海外的湖北人接回國。所以中國做的是負責任的事情。」

最後他表示道:「我們有信心中國與世界各國能夠攜手克服這場挑戰」。

在2022年5月,李顯龍接受《日本經濟新聞》採訪,在這次採訪中他的親中態度更是顯露無疑。

他明確指出了中國如今在全球經濟中的地位:「機會和市場都在中國,各國不能不和中國做生意。」

李顯龍清醒地向世界說出了自己的預判:「中國在全球經濟中占比已增加,與中國有更多貿易往來是正常的,不與中國發展貿易會付出很大代價。」

在他看來,隨著「一帶一路」的發展,中國的影響力不斷擴大,幾乎已經是所有亞洲經濟體的最大貿易夥伴,所有亞太地區國家都需要把握住中國帶來的機遇。

2022年11月17日,我國領導人與李顯龍在曼谷會面。

這次會面讓李顯龍十分高興,他再次祝賀中共二十大順利召開,並希望「在當前複雜國際形勢下,新方期待進一步深化拓展新中關係,願同中方繼續搞好現有雙邊合作機制,推動兩國蘇州、天津、重慶3個政府間項目和廣州知識城國家級項目。」

在最後,李顯龍再度強調了自己的觀點——「中國崛起不可阻擋,一個強大、友好的中國,將為地區和世界帶來積極影響。」

如今,李顯龍的對中態度早已發生了巨大改變,在與我國會面前一個月,他對拜登對華「全面出口管制措施」做出評論,公然警告美國,若與中國脫鉤很可能進一步破壞地區穩定。

「脫鉤的進一步後果包括可能導致經濟合作減少、相互依賴減少、信任減少,最終可能導致世界不穩定」。

當面臨追問時,他則態度鮮明地力挺中國「我們不會給自己打分,更不用說我們的朋友了。」

在國與國的交往中,國家利益永遠是第一位,新加坡作為一個小國勢必需要在各大強國的摩擦中為自己謀得一份空間,各類態度變化只是謀生之道,作為泱泱大國倒是可以胸襟開闊些。

如這樣的國家數不勝數,而贏得他們支持的唯一辦法便是自強,幸運的是,中國向來自強。

信息來源:

新華網《新華網獨家專訪新加坡總理李顯龍》

西南民族大學學報《淺析新加坡李顯龍政府對華政策的走向》

江蘇社會科學《從李光耀到李顯龍:新加坡對華外交策略的變化與困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