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能全:能源安全形勢比以往更複雜和豐富

中國能源報 發佈 2024-05-07T10:10:27.603924+00:00

對於過去一年全球能源形勢,不同機構和專家學者們都有自己的認識和定義。其中,國際能源署指出,世界已經進入了「第一次真正全球性的能源危機」。

對於過去一年全球能源形勢,不同機構和專家學者們都有自己的認識和定義。其中,國際能源署指出,世界已經進入了「第一次真正全球性的能源危機」。

中化能源股份有限公司首席經濟學家王能全也如此認為。日前,王能全在接受本報專訪時表示:「俄烏衝突引發了20世紀兩次石油危機以來全球能源市場最大動盪,我國也間接為這場地緣衝突支付了代價,希望全球能源市場儘快恢復穩定。」

能源被作為制裁和反制裁手段

針對劇烈動盪的全球能源市場有哪些顯著特徵,王能全認為,最突出的特徵有三個。

一是石油、天然氣和煤炭這三大全球能源貿易商品的價格,都漲出階段性的歷史性高位。其中,石油價格歷史性地第三次超過了每桶100美元的水平,並創下2014年之後的最高年度均價。同時,天然氣和煤炭價格也創下了歷史最高水平。

二是持續高漲的能源價格,引發了全球性通貨膨脹。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估算,去年世界平均消費物價指數增長8.8%,達到21世紀以來最高全球通脹水平。其中,美國、歐盟等國的通脹為幾十年來之最。

三是美國、歐盟和七國集團等作為能源消費及進口國,俄羅斯作為能源出口國,均將能源作為制裁或反制裁的領域及手段。「自1973年第一次石油危機中的『石油武器』之後,能源武器在21世紀再次成為國際外交舞台的政策選項和重要手段。」他表示。

現行貿易格局或持續較長時間

這是20世紀兩次石油危機以來最嚴重、最廣泛和影響最深遠的全球性能源危機,直接且深刻地改變了全球能源市場的貿易格局。

王能全表示:「一直以來,俄羅斯是歐洲國家能源進口的主要來源,這使得國際石油和天然氣市場具有鮮明的地域特徵,也是多年來尤其是進入21世紀以來,我們經常看到俄羅斯與歐盟之間有關石油、天然氣管道問題的由來及其原因。」

他強調:「俄烏衝突爆發後,俄羅斯建立起來的歐洲能源市場被摧毀了。」這樣的結果導致俄羅斯在歐洲的油氣市場份額被美國、非洲和澳大利亞等填補,其中美國獲取的份額最大。儘管目前俄羅斯的能源產品被「驅逐」出歐美國家,特別是歐盟,但如果單從市場因素考慮,這是不經濟的,這一改變是不會長期持續的。

不過,王能全仍然認為,如果這場地緣衝突不能很快結束,世界能源進口和出口國之間不能重拾信任,那麼能源市場貿易格局的改變可能會持續較長時間。

能源安全形勢愈發複雜和豐富

進入21世紀之後,能源安全問題的實質和表現形式,比過去更加複雜和豐富。王能全指出,有別於兩次石油危機中的石油安全問題,本次俄烏衝突中,我們看到了能源安全問題非常有趣的另一面,即不僅僅能源消費、進口國存在並面臨嚴峻的能源安全問題,能源生產、出口國也同樣面臨著能源安全問題。

「無論是能源消費、進口的一方,還是能源生產、出口的另一方,均將能源作為武器用於制裁或反制裁手段,從而將能源安全問題無情地擺在世界各國,尤其是能源消費和進口國面前,凸現了保障能源穩定和安全供應的重要性以及迫切性。」他坦言。

作為世界最大能源進口國,劇烈動盪的全球能源市場和持續上漲並保持在高位的能源價格,也對我國產生了較大衝擊。2022年,我國能源進口量減價升的現象非常顯著,間接為俄烏衝突支付代價。根據海關總署的數字顯示,2022年,我國進口原油5.08億噸,同比減少0.9%,進口金額為2.44萬億元,同比增加了45.9%;進口天然氣1.09億噸,同比減少10.0%,進口金額為4683億元,增幅30.0%。

不過,在王能全看來,我國油氣市場仍然平衡有序地運行,石油天然氣供應保障穩定,油氣行業較好地保障了我國經濟社會的平穩發展

持續一年的俄烏衝突對我國能源安全和經濟發展的啟示,主要表現在兩個方面,「一是一定要分散並多元化我國進口石油天然氣的來源,不能對任何國家形成進口依賴。二是密切關注並跟蹤分析全球能源形勢的變化,在充分發揮市場機制的基礎上,必要時通過立法和行政干預等多種手段,確保國內能源供應和市場的穩定,將國際市場能源價格波動對我國經濟社會的影響減少到最小。」

文丨本報記者 王林

End

編輯 | 閆志強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