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洋政府「高光時刻」,參與一戰成為戰勝國,廢除多項不平等條約

譚談小百科 發佈 2024-05-07T10:17:51.423679+00:00

北洋政府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和平的方式完整地繼承前朝疆域的政權,也是清朝滅亡後第一個被國際社會所承認的中國政府,雖然出過一些雷人雷事,但也有過不少高光時刻,比如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就讓中國獲得巨大利益。

北洋政府作為中國歷史上第一個以和平的方式完整地繼承前朝疆域的政權,也是清朝滅亡後第一個被國際社會所承認的中國政府,雖然出過一些雷人雷事,但也有過不少高光時刻,比如參與第一次世界大戰,就讓中國獲得巨大利益。

中國為什麼未能直接派兵作戰?

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一開始中國是保持「中立」,但隨著戰爭的深入,協約國和同盟國,都覺得消耗巨大,所以都動了拉攏中國的心思,對於到底該怎麼選邊站,早在戰爭爆發之初,時任北洋政府總統府秘書長梁士詒就對袁世凱說:「德奧以小敵大,戰之結果,必難悻勝,不妨明白對德絕交宣戰,將來於和議中取得地位,與國家前途,深有裨補。而此時的袁世凱也認為只有參戰,才能在和會上請各國修改1915年被迫與日本簽訂的《二十一條》。

袁世凱死後,主政的段祺瑞也認為同盟國難以取勝,站隊協約國有望成為戰勝國,分享勝利果實,另外他還敏銳的觀察到,此時的日本已經參戰,如果中國不參戰,那麼日本對青島勢必染指掠奪。要知道當時的青島可是經過德國人二十幾年的苦心經營,早已成為僅次於上海的中國第二大現代化城市。

我們都知道,中國在一戰中,並沒有真正的出兵作戰,而是派出14萬勞工「以工代兵」,但實際上中國的本意是希望直接派兵到歐洲作戰的,之所以沒能成行,主要是日本,英國,法國的態度,當時日本已經奪取了德國在山東的權益,並且希望在戰後確定下來,假如北洋政府參加歐戰,勢必會提升在戰後的話語權,因為日本沒有派兵前往歐洲,所以他們對北洋政府的派兵計劃表示反對。

其次是美國的態度也非常冷淡,因為光是運送這些士兵就需要花費大量的真金白銀;英國雖然不反對這項計劃,但也不願意提供運輸上的援助,最後由於美國不給錢,英國不給船,再加上日本的反對,這項遠征計劃最終沒有實現。

「以工代兵」收穫巨大

果然到了1918年,同盟國戰敗,中國作為戰勝國獲得了巨大的利益,具體說來有這麼幾點:

第一是收回了德奧兩國的領事裁判權,就是過去外國人在中國犯了事,中國人無權審判裁決,現在收回領事裁判權,可以說是主權的一大進步。

第二是協約國同意延緩庚子賠款五年,而且免加利息,這裡有一個例外就是俄羅斯,僅僅同意緩還三分之一。而占到庚子賠款五分之一的德奧兩國,由於是戰敗國,9400萬兩賠款被永遠取消,不用還了,不僅如此,中國還獲得德國8400萬的戰爭賠款,加上戰時獲得的德國艦船,中國累計收益達到2.5億元。

第三是改變《南京條約》中「協定關稅」條款,允許外國商品在原來固定5%的關稅基礎上,再提升5%,同時在天津周圍20里範圍內允許駐軍,理由是防範德奧僑民。

雖然後來在巴黎和會上,德國在山東的權益被轉讓給日本,引發了著名的五四運動,但實際上,當時北洋政府認為,如果中國拒不簽字,勢必將來還要單獨和德國媾和,真要到了那時候,得到的權益未必比彼時更多。

但此時五四運動已經在國內沸騰,中國代表只得拒簽《凡爾賽和約》,但仍然成為國際聯盟的創始會員國。

所幸學生運動並沒有讓外交陷於絕境,兩年後北洋政府又通過華盛頓會議,與日本簽訂協議,最終在一系列外交努力下,中國得以在保留《凡爾賽合約》中的權益的前提下,有條件地收回青島。

而當年的《二十一條》,其實從沒真正實施過,雖然袁世凱本人簽字認可,但在法理上卻一直站不住腳,中國政府也一直不承認,直到1941年太平洋戰爭爆發,中國正式對日宣戰,中日所有不平等條約全部廢除。

北洋政府,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一段特殊的存在,從1912年袁世凱當選大總統到1928年國民革命軍北伐勝利,前後短短十幾年時間,卻產生了14位國家元首,雖然存在時間短暫,但在一戰中,北洋政府家充分發揮政治智慧,不僅成功融入世界格局,還以相對較小的代價獲得極大的利益,國際地位特大大提升,可以說是中國在近代史上高光時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