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更新讓千年琉光再溢彩——門頭溝區琉璃文化創意產業園項目

北京規劃自然資源 發佈 2024-05-07T11:44:19.809929+00:00

該村坐西朝東,背靠燕山余脈九龍山,東臨北京第一大河永定河,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村西口即是西山古道的入山口。


背景


門頭溝區龍泉鎮琉璃渠村坐落於永定河左岸,距北京城區中心僅二十幾公里。該村坐西朝東,背靠燕山余脈九龍山,東臨北京第一大河永定河,三面環山、一面臨水,村西口即是西山古道的入山口。

區位圖


琉璃渠村以燒造琉璃聞名,被稱為「中國琉璃之鄉」。從元代起,朝廷在此設琉璃局,清乾隆年間北京琉璃廠遷至此地,琉璃渠村成為中國皇家琉璃的官窯,專為故宮、天安門、天壇等古建築燒制琉璃製品,琉璃窯火700餘年薪火不斷、生生不息。可以說沒有琉璃渠,就沒有紫禁城的金碧輝煌。後來的中山陵園、人民大會堂、毛主席紀念堂、以及天安門、北京故宮、北海公園、頤和園、雍和宮的維修,包括內蒙古成吉思汗陵仍使用該村生產的琉璃製品。歷代大工匠先後製成仿磚、仿木、仿漆等多種琉璃製品,其嚴格的琉璃燒造技藝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琉璃燒制技藝)證書

故宮脊獸

建築琉璃元素


困境


2013年,因門頭溝地區琉璃工匠世代沿用的傳統燒煤燒柴方式不符合環保規定,琉璃廠被關停。一些工廠曾考慮外遷,但門頭溝琉璃燒制的要訣不僅在於傳統技藝,更離不開當地的坩土。早在千年前,人們就發現京西龍泉務、琉璃渠一帶出產的坩子土含鐵量少,燒制琉璃成胚後色澤月白,不會影響釉色呈現,其他地區的坩子土難以與之媲美。城市發展中的功能疏解,給門頭溝琉璃產業轉型帶來了陣痛。

  • 琉璃瓦製造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面臨「後繼無人」和「技藝失傳」的困境。因窯火熄滅,琉璃燒造藝人被遣散,個別複雜的琉璃燒造技藝已失傳。


  • 故宮高質量琉璃構件面臨無法可持續性供應。故宮學院院長、故宮博物院原院長單霽翔表示:「如果高質量、高品質的傳統工藝燒造的琉璃瓦沒有了,那故宮的修繕品質就保證不了,寧可停」。


  • 占地3.56公頃的琉璃生產廠房長期閒置。

園區改造前布局

改造前照片

改造前照片

改造前照片


亮點


1

明確了「一園」「四區」「三基地」「兩空間」的功能布局


在前期項目研究階段,結合城市更新相關政策要求,項目以「琉璃重生帶動產業轉型升級」為目標,將園區定位為「打造集琉璃保護性生產、琉璃文化推廣、琉璃體驗式旅遊、文化創意辦公於一體的中國琉璃文化創意產業園區」,以「一園」「四區」「三基地」「兩空間」的功能布局為空間支撐


01

「一園」

即第一、二、三期文化創意產業園。


02

「四區」

琉璃產業區:琉璃生產、工藝參觀、琉璃生產配套;琉璃研究體驗區:故宮琉璃研究中心、琉璃博物館、琉璃文化體驗、歷史窯址展示、原創琉璃產品展售、園區商業配套;文創辦公區:文創辦公、琉璃文化工作室、園區服務中心;琉璃特色民宿區:琉璃特色民宿。

園區改造後功能布局圖


03

「三基地」

故宮博物院琉璃生產基地,新建1200㎡廠房,以銷定產,重啟故宮等皇家建築琉璃產品的生產,保證故宮等在京皇家建築所需高端琉璃產品的使用需求。並在設計中設置琉璃參觀通道,可近距離體驗琉璃生產全過程。琉璃文化研究基地,將入口有龍鳳琉璃紋樣的標誌性廠房,改造為故宮琉璃研究中心,設置琉璃文化講堂、琉璃製造體驗等功能。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少年教育傳承活動基地,利用清工部造辦處歷史遺址,聯合故宮打造「琉璃博物館」,常設琉璃渠村和中國琉璃燒制發展史展,琉璃藝術展、琉璃文化交流推廣、琉璃技藝非物質文化遺產青少年教育傳承活動。

琉璃研究與文創


04

「兩空間」

隅翼空間,利用園區中部位置現狀的廠房,改造為免費的商務會議休閒空間,促進園區企業之間的交流與合作,以形成相互合作、共贏的園區生態圈。廣場空間,利用現狀,通過景觀提升,為園區辦公人員提供交流展示空間。這兩個空間實際是為園區孵化器服務

隅翼空間外部

隅翼空間內部


2

制定了「『保護性更新』為主線」的更新策略


金隅集團與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門頭溝分局等各部門、園區研究團隊共同研究分析,對六個方面的「舊」情況進行梳理研究,制定了更新策略。包括琉璃渠村的風貌形象與文化記憶、舊廠區的肌理和建築現狀、工業遺存質量與特徵。主要體現了四個原則


01

「尊重歷史」

保留歷史建築、工業遺產10餘座,將歷史建築保護落實到位。

倒焰窯

倒焰窯內部


02

「合理利用」

堅持以用促保,以改促優。在保持原有外觀風貌、典型構件的基礎上,通過升級改建、新增環保設施方式等優化10餘座保留建築,並恢復少量窯口燒制工藝展示,以適應現代生產生活需要。主要包括琉璃文化體驗館、西山古道文化驛站、琉璃博物館等,讓歷史文化遺產在有效利用中成為城市和鄉村的特色標識和公眾的時代記憶。

琉璃博物館外部

琉璃博物館內部


03

「新舊共生」

該項目在產業升級、技術改造的同時,利用低風險項目審批新政新建生產展示用房1座,建築面積約1200㎡。清華大學建築學院副院長,清華大學國家遺產中心主任呂舟評價:該建築成為園區傳統建築與工業建築的完美結合,是點睛之筆,為傳統建築注入新的活力

生產展示用房內部


04

「展示主體特色」

拆除園區內質量較差、體型零散、利用率不高、影響交通的建築4座,實現園區空間高效利用。


3

探索「文化+鄉創+生態」模式賦能鄉村振興之路


以文化喚醒沉睡資源,以創意盤活閒置資產,以生態「美」帶動經濟「強」,在傳統文化實現現代化的道路上,城市更新為鄉村振興戰略實施保駕護航。


01

在傳統村落集中連片保護中,找准園區發展之路

嚴格落實琉璃渠村歷史文化名村保護發展規劃,實施完成園區內12個歷史建築掛牌保護,打造工業遺產類歷史建築活化利用新範例。


02

在「一線四礦」建設中,暢通入園出園之路

在一線四礦站點設計中增加琉璃渠站。持續探討SI線軌道交通北延,力爭打通「一線四礦」建設與琉璃渠文化產業園建設的軌道動脈。


03

在高校智慧火花迸發中,展望園區創新發展之路

與北京建築大學共同成立了全市首家「鄉村振興實驗室」,將園區建設作為一項重要研究課題,依託高校聯盟開展研究。承辦「2022年度全國高等院校大學生鄉村規劃方案競賽」,大力推動琉璃渠村成為全國三大競賽基地之一,對關鍵性、迫切性問題進行深入研究並分析成因、提出切實可行的對策建議。目前,正在積極推動獲獎方案和規劃設計成果的轉化。

本內容由市規劃自然資源委門頭溝分局提供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