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史斑斑|大地史詩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齊民要術》

中央紀委國家監委網站 發佈 2024-05-07T12:59:15.346575+00:00

《齊民要術》書影,該書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齊民要術》系統總結公元6世紀前黃河中下游農業發展經驗。

《齊民要術》書影,該書是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資料圖片)

《齊民要術》系統總結公元6世紀前黃河中下游農業發展經驗

一年之計在於春。我們剛剛度過的二月二,又名「春龍節」,民諺說「二月二,龍抬頭,大倉滿,小倉流」。春耕怕旱,降下一場春雨,最是農民期盼的禮物。龍在中國人的心目中能夠騰雲致雨,春龍節的要義,便是通過祭祀龍神祈雨,保證開耕順利。

古人仰觀天象,將黃道附近二十八宿,分成了四組,每一組都構成一個中國人熟悉的形象,這便是東方蒼龍、西方白虎、南方朱雀、北方玄武。這四種動物合稱「四神」,常用其標記方位,比如唐長安城的朱雀大街,不必看地圖即知,它一定位於城市的南邊。

農曆二月初二,組成東方蒼龍的七宿中,象徵龍頭的角宿從地平線上升起,這便是龍抬頭的本意。民諺有云:「二月二,龍抬頭,八月二,龍收尾」,東方蒼龍在天空中的軌跡,正和農事活動相始終,也因此東方蒼龍尤其受到古人敬重。

組成東方蒼龍的七宿中,房宿又被稱為「農祥星」。湖北隨州曾侯乙墓曾出土五件衣箱,箱面繪畫,其中一件繪有二十八宿,房宿的形象獨占一面,還有一件寫了一段話:「民祀唯房,日辰於維,興歲之駟,所尚若陳,琴瑟常和」,大意是人們通過祭祀房宿而期盼農事順利、家庭和諧。

農事講究天時地利人和。天地不言,需要人來觀察,發現其運行的規律,再運用到農事活動中。前人的經驗與教訓,都是用汗水換來的,若能很好總結,必會對後人的農事活動有幫助,這便是農書的功能。古代中國以農為本,在精耕細作的農業發展歷程中,也誕生了大批農書,據文獻學家估計,「中國古代農學著作約有六百多種,其中現存或有輯佚本的就有三百多種,約占二分之一」。

我國現存最早最完整的農書是北魏賈思勰所著《齊民要術》。何謂齊民?古代有「編戶齊民」的制度,將各戶人口姓名、年齡、籍貫等信息登記,編成戶籍。曹魏時代的學者如淳說「齊,等也,無有貴賤,謂之齊民,若今言平民矣」。編戶齊民不論地位貴賤,均是國家賦役的承擔者。

《齊民要術》是為平民而寫的,它關心的是如何幫助平民種好田、養好豬、織好布,只有這些民生問題解決好了,平民方可過上衣食無憂的日子。賈思勰在序言中說,寫這本書本是為了「曉示家童,未敢聞之有識」,所以「丁寧(即叮嚀)周至,言提其耳,每事指斥,不尚浮辭」,這幾句話道出了《齊民要術》對農事的介紹儘量詳細,直入主題,不追求華美的文辭。

除了序言和一篇雜說外,《齊民要術》共計10卷92篇,內容涵蓋農林牧副漁。前三卷講糧食、蔬菜的種植,第四、五卷講果樹、林木的種植,第六卷講動物飼養,第七、八、九卷講釀酒、作醬等副業,介紹了不少食品製作的方法,由此可知當時人們的飲食習慣,甚至還介紹了如何制筆,第十卷介紹了一些南方的植物。

《齊民要術》系統總結了公元6世紀前黃河中下游農業發展經驗,具有極高的科學價值,他的作者賈思勰正是生活在黃河中下游,那麼賈思勰是一個怎樣的人呢?

賈思勰以實用的精神和篤實的學風寫就不朽著作

孟子曾說:「頌其詩,讀其書,不知其人,可乎?」《齊民要術》既是古代農書中的翹楚,讀者當然想知道更多作者的信息,可惜的是,這樣一位重要的農學家,正史中並不見其傳記,今人確知的僅是「後魏高陽太守」而已,連他的生卒年亦不可確知。

後魏即北魏,賈思勰在北魏時擔任過高陽太守,為一郡之長,自然應當關心農事,督促郡中百姓努力生產。北魏有兩個高陽郡,一屬瀛州,治所在今河北保定高陽,一屬青州,治所在今山東淄博臨淄,現代學者對於賈思勰任職之高陽郡仍有爭議。

青州歷史悠久,名賢輩出,宋代蘇轍曾寫詩稱讚青州乃「信美東方第一州」。雖然賈思勰沒有明確說過自己的籍貫,但學者們據《齊民要術》等典籍的記載,推斷賈思勰乃青州齊郡益都人,當時益都縣治在今天聞名遐邇的蔬菜之鄉壽光。賈思勰在書中提到多種家鄉的產物,例如在種棗這一節中,他說「青州有樂氏棗,豐肌細核,多膏肥美,為天下第一」,顯見其自豪之情,而此棗的來歷,據說是戰國時期燕國名將樂毅破齊時,從燕地帶來的。

據現代學者推測,《齊民要術》大約寫於528年至556年。528年已經到了北魏的末期,這一年竟有孝昌、武泰、建義、永安四個年號,再過六年,北魏滅亡,取而代之的是東魏、西魏,550年東魏又被北齊取代。戰事不斷,農業不興,百姓衣食堪憂,這便是《齊民要術》的寫作背景。

理解了這一背景,或許我們就能讀懂賈思勰寫此書時為何要立下一些規矩。一是要確保書中傳授的農業知識準確有效,為此他「采捃經傳,爰及歌謠,詢之老成,驗之行事」,這其中最關鍵的是「驗之行事」,書本上的知識是否靈驗,實踐一下便知。二是「資生之業,糜不畢書」,凡是能幫助百姓活下去的,不論農林牧副漁,都一一介紹。三是「商賈之事,闕而不錄」,這反映了其重農抑商的思想,但現存《齊民要術》中又有《貨殖》一節。四是「花草之流,可以悅目,徒有春華,而無秋實,匹諸浮偽,蓋不足存」,花花草草,倘若沒有經濟價值而只有觀賞價值,該書亦不存。

《齊民要術》體現出實用的精神和篤實的學風,這並不是個例。簡略來說,南北朝時期,南朝重玄學,北朝重實學。在篤實學風的影響下,還誕生了酈道元的《水經注》和顏之推的《顏氏家訓》。這三部名著都流傳至今,在各自的領域中享有崇高地位。

辛勤耕耘、用度有節、順應天時,這是《齊民要術》倡導的觀念

《齊民要術》誕生於近1500年前,藉助現代學者的注釋、翻譯與研究,今天的讀者仍然可以走進賈思勰筆下那個豐富多彩的世界。

我們會驚訝地發現原來那時人們已在食用一些今天流行的食材。比如羅勒,在種蘭香這一節中,提到「蘭香者,羅勒也;中國為石勒諱,故改,今人因以名焉。且蘭香之目,美於羅勒之名,故即而用之」。隨即介紹農曆三月中,當棗葉開始發芽就可以種羅勒了,在六月的連綿雨天中可以收穫,如果要做醃菜、乾菜用那就九月收穫,如果是取子,那就十月收。

我們會垂涎於那時人們製作的各種美食。《齊民要術》反映的主要是北方人的食俗,自然少不了餅。在餅法這一節中,介紹了十多種做餅的方法。如「雞鴨子餅」主要原料是雞蛋、鴨蛋,在鍋中用油煎,「令成團餅,厚二分」。如細環餅、截餅味道一定是甜滋滋的,因「須以蜜調水溲麵;若無蜜,煮棗取汁;牛羊脂膏亦得;用牛羊乳亦好,令餅美脆」,「截餅純用乳溲者,入口即碎,脆如凌雪」,看來古人也同今人一樣追求脆爽的口感。

我們更會感佩賈思勰在書中展現的民本思想。《齊民要術》在寫作上的一大特點是,既有作者自己的話,也大量引用典籍,借聖賢之話來表明自己的觀點。

《齊民要術》的序言中,有一段引用《淮南子》的話:「聖人不恥身之賤也,愧道之不行也;不憂命之長短,而憂百姓之窮」,故而必須重視農業,「田者不強,囷倉不盈;將相不強,功烈不成」。為官者應懂得農業,為民興利,賈思勰列舉了許多歷史上重農愛農的官吏,如西漢召信臣曾任南陽太守,「躬勸農耕,出入阡陌」,他不喜歡待在官署中,總到郡中各處巡視田間地頭的情況,興修水利,提倡節儉,「郡中莫不耕稼力田」,南陽百姓尊稱他為「召父」。

百姓只有勤勞耕耘方可不貧,賈思勰引用《管子》中的話,「一農不耕,民有飢者;一女不織,民有寒者」;《左傳》亦說「人生在勤,勤則不匱」。勤勞耕耘獲得的成果,當用之以節,不可浪費,賈思勰仍引用《管子》中的話,「桀有天下,而用不足,湯有七十二里,而用有餘,天非獨為湯雨菽、粟也」,夏桀奢侈無度,故而用度不足,而商湯善於經營又很節儉,自然用度有餘,商湯最後取代了夏桀,這也說明了「成由勤儉敗由奢」的道理。

民以食為天,食物之中,首重五穀。賈思勰說:「五穀者,萬民之命,國之重寶」,在《齊民要術》中,講種糧食的篇幅最大。農業發展要在尊重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充分發揮人的主觀能動性,賈思勰說:「得時之和,適地之宜,田雖薄惡,收可畝十石」,「順天時,量地利,則用力少而成功多」。在糧食之外,賈思勰在介紹其他食物時特別關注它們是否有救荒的價值,如在種芋一節,特別提到了「芋可以救饑饉,度凶年」,感嘆「今中國多不以此為意,後至有耳目所不聞見者。及水、旱、風、蟲、霜、雹之災,便能餓死滿道,白骨交橫。知而不種,坐致泯滅,悲夫!」作為農學家,賈思勰一定感到自己有責任將能夠救荒的食物標記出來,讓百姓在荒年也能活下去。

農學家石聲漢說:「在有歷史記載的近幾千年中,我國的農業,經過無數次大大小小的天災人禍的考驗,始終沒有出現過由於技術指導上的錯誤而引起的重大失敗。這件事實,雄辯地證明了這一科學技術知識體系的優越性。可以自豪地說,農業科學知識這一優良傳統,是我國的祖先為人類創造的寶貴遺產之一。」歷代農書記錄了中國人在農業上的創新,銘刻了中國人辛勤耕耘創造美好生活的夢想,譜寫了屬於中國人的大地史詩。(陳彧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