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牧死,趙國亡

觀棋觀海 發佈 2024-05-07T14:38:18.320459+00:00

三晉分,七國立;七國立,戰國起。趙國地處中原北部,再往北就是遊牧民族的地盤。趙國地處中原北部在生產力低下的那個年代,光靠草原放牧是養不活那麼多人的,所以遊牧民族要不時南下劫掠農耕文明,趙國首當其衝。可以說是趙國替其他各國擋住了來自北方的兵災。

三晉分,七國立;七國立,戰國起。

趙國地處中原北部,再往北就是遊牧民族的地盤。

在生產力低下的那個年代,光靠草原放牧是養不活那麼多人的,所以遊牧民族要不時南下劫掠農耕文明,趙國首當其衝。可以說是趙國替其他各國擋住了來自北方的兵災。

論生產力,遊牧民族不如中原農耕國家;但是論打仗,天天跟土地打交道,手裡拿農具的中原人,就絕對不是打小騎在馬背上,天天跟鞭子和馬刀打交道的遊牧民族的對手了。

好在趙國出了個趙武靈王,在兩千多年前就懂得了「師夷長技以制夷」的道理,來了個「胡服騎射」,相繼征服了林胡、樓煩、中山等少數民族之國。

不幸的是,趙武靈王還沒來得及把這些少數民族融合,就被餓死了。而在他死後不到五十年,又出了個「長平之戰」。

長平之戰,趙國大敗,國力急劇下降,對北方少數民族的控制力大減,更為強悍的匈奴人趁虛而入。

雖然趙國有長城,但是長城是死的,匈奴騎兵是活的,趙國兵力本就不足,自然是防不勝防,損失慘重。

李牧就是在這種形勢下來到了雁門郡。

李牧是個很聰明的人,他非常明白,靠以前那種被動防守是防不住的。所以要想改變局面,就得先搞清楚幾件事。

第一,打仗需要什麼?

第二,能不能打的過匈奴人?

第三,匈奴人要的是什麼?

第四,怎麼才能讓匈奴人不再南下?

可以說,李牧在雁門的所作所為都是圍繞著這四個方面來展開的。

首先是第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答案其實很簡單。無非就是你得有兵,有兵的前提是你得有人;有兵你還得有好的兵器裝備,兵器裝備都得需要錢;當兵的和老百姓還都需要吃飯,馬也要吃草,所以你得有足夠的糧食;打仗你還得搞好情報工作。

趙國經過長平之戰後,國力不足,所以人糧錢馬都不用指望朝廷來支援,只能自食其力。

於是,李牧做的第一件事不是整軍備戰,而是大搞生產建設。正所謂兵馬未動糧草先行,生產建設搞好了,錢和糧草就都有了。收上來的田賦租稅,李牧一個大子兒也沒交給朝廷,全部留下來當軍費了。——我不跟朝廷要錢,朝廷也別跟我要錢。

李牧的這種做法,按照今天的財務術語來說,叫作「坐收坐支」,是違規的。放到當時就更加不允許了。你這不等於是成了個割據小朝廷了嗎?即便趙孝成王當時不追究,也不代表事後不追究。

有了錢糧,李牧便開始了相應的軍事部署,他先讓人把長城上的烽火台全部修繕一遍,同時培訓了大量的情報人員,讓他們潛入敵境,搜集信息,打探情報,掌握戰場主動權。好在有前面趙武靈王打下的底子,趙國不缺少數民族,大大便利了情報工作。

當然,李牧也沒落下軍隊訓練工作,因為要面對的是匈奴騎兵,所以重點練習的也是騎射功夫——在這兒要再一次感謝趙武靈王。

想要士兵賣命,必須得對士兵好啊。所以李牧天天殺牛宰羊,犒勞將士。

這種多管齊下的帶兵方法,很快就建立起了一支士氣嗷嗷叫,訓練精良的部隊。大伙兒只等著李牧帶領著大家去跟匈奴人決戰,遠在都城邯鄲的趙孝成王也是這麼想的。

但是李牧不這麼想,他不但不主動出擊,匈奴人來了,他還往後躲。甚至還下令:「匈奴人來了,必須馬上撤進城堡防守。誰敢貪圖捕俘立功,妄開戰端,殺無赦,斬立決!」(《史記》匈奴即入盜,急入收保,有敢捕虜者斬!)

這到底是為個啥呢?難道是因為李牧膽小嗎?

當然不是了,這其中的原因就是上面一開始所說的第二個還第三個問題的答案。

能不能打的過匈奴人?

李牧當然是有信心的,不然他也不會來了。但是信心歸信心,事實歸事實。事實上,這些年趙國一直打不過匈奴。李牧也不是神仙,他也沒本事讓趙國人一夜之間就變的比匈奴人更加驍勇善戰。最起碼你得承認,在正面戰場上,你確實是打不過匈奴人的。

正面打不過怎麼辦?當然是避其鋒芒了。你騎兵野戰厲害,可是攻城就成弱雞了。我深溝高壘,堅守不出,你的馬還能會飛不成?

匈奴人要的是什麼?

匈奴人要的是趙國的城池?顯然不是。

匈奴人要的是打仗嗎?當然更不是,他們是騎馬,可是腦子又沒被馬踢。

匈奴人要的是資源,只不過你趙國不給,所以他們才要搶,要打。

現在李牧不跟匈奴人,各處關隘又守的鐵桶一般,烽火台遍布,情報工作一流,匈奴人根本就進不了長城,自然也就搶不到任何資源。

所以匈奴人很鬱悶。

李牧很開心:我雖然沒有戰果,但是我沒任何損失啊。我只要沒損失,就是匈奴人的損失。

但是在李牧的領導趙孝成王那兒就是另外一回事了。還是這句話,只不過顛倒一下順序,意味就完全不同了。

趙孝成王很不爽:雖然沒損失,但是也沒戰果啊。我派你李牧去雁門,是要你出成績的,你李牧沒戰果,就代表我用錯人了啊。你還整天殺牛宰羊,你還不交公糧,你這不是拿著我的錢收買人心嗎?不行,這樣絕對不行。

於是,趙孝成王派出了使者,前往代地,對李牧大加斥責,要他不准再畏敵如虎,必須立刻出戰。

李牧來了一句:「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趙孝成王更不爽了:將在外,不受君命?那你回來吧,你這個將也別當了。

於是,一道王命,李牧被免去軍職,將印另交他人。這個他人是誰無所謂,關鍵是要能主動出戰,跟匈奴人干架的。

軍隊裡面有句名言:「聰明而懶惰的人適合作司令官;聰明而勤快的人適合當參諜長;笨而懶的可以當士兵;又笨又勤快的人最危險,應該立即清除出軍隊。」

李牧的繼任者就是又笨又勤快的人,他根本就沒搞懂第二個和第三個問題,就盲目的出戰,結果自然是損兵折將。

損兵折將其實都還算小事,關鍵是這仗一直打,邊境不寧,老百姓就沒法種地了啊。正所謂農時不等人,這一耽誤就是一年,今年不種地,明年吃啥啊?

趙孝成王一看玩不轉了,還得去請李牧出山收拾殘局。

李牧也是有脾氣的:你趙孝成王想學齊宣王玩「有事鍾無艷,無事夏迎春」那一套,可是我李牧不是鍾無艷啊。不去!

趙孝成王一請再請,李牧是一推再推,連續三次。趙孝成王惱了:你李牧還真是蹬鼻子上臉啊?搞不清楚誰是領導,誰是下屬了?再不去,信不信我咔嚓了你?

李牧一看趙孝成王發飆了,也只好就坡下驢,但是要約法三章:你讓我出山可以,但是殺豬殺尾巴,各有各的殺法,我到了代地,還得用從前的辦法。不然我寧可被你咔嚓了。(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令。)

都到這份上了,趙孝成王還能說什麼?行,誰讓我現在得靠你呢。你是祖宗,只要你能讓邊境平靜下來,怎麼著都行。

於是,李牧再掌代地兵權。

其實李牧當然不是真的畏戰不出,也不絕不是僅僅滿足於沒有損失。他只是一直在等前面提到的第四個問題的答案而已。

怎麼才能讓匈奴人不再南下?

打勝仗是必須的,但是光靠打幾個勝仗就能做到嗎?顯然不能,必須得打一個足夠大的勝仗才行。匈奴人悍不畏死,但絕不是真的不怕死,只是之前他們死的不夠多而已。

經過前面的避戰不出,再加上接替自己軍權之人的騷操作,現在正是匈奴人驕傲自滿,麻痹大意之時,機會來了。

李牧頒下軍令:精選戰車一千三百乘,騎兵一萬三千名,步兵五萬,射手十萬,統一編組,進行多兵種聯合作戰演習訓練,準備拿匈奴人開刀。

等到了秋高馬肥之際,兵練好了,匈奴人也該來了。

李牧放出了第一個誘餌——百姓出去放牧吧。

匈奴人得到了消息,立刻傾巢而出。

李牧又放出了第二個誘餌——小股部隊迎敵,一觸即潰。

匈奴人果然上當,大部隊長驅直入。

於是就進了李牧早已設好的包圍圈。

仗具體怎麼打的,就不說了。總之,這一戰是刀光劍影,殺聲震天,旌旗蔽日,煙塵滾滾。

李牧是以有備擊無備,以多兵種擊單兵種,打到後來,已經變成了單方面的屠殺——趙國對匈奴的屠殺。

這場血戰,匈奴主力騎兵全軍覆沒,十多萬人永久的留在了他們每年必來的趙國的土地上,只不過是由劫掠者變成了滋養者——土地的滋養者。

他們再也無法體會到秋風縱馬彎弓射鵰的痛快了,他們的族人也因此一戰,肝膽俱裂,再也不敢南下而牧馬。

磚砌的長城不好使,李牧才是趙國真正的長城。

可惜,趙王自毀長城,殺了李牧。

李牧死,趙國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