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東宮的故事 朱標太子陵地宮中的秘密

來去是夢成敗皆空 發佈 2024-05-07T16:03:45.855144+00:00

朱元璋將一生的心血和未來的江山社稷都寄托在這位嫡長子的身上,面對朱標的猝然離世,朱元璋精神幾乎崩潰,親撫朱標遺體,老淚縱橫,悲痛欲絕。

公元1392年5月17日,即洪武二十五年四月二十五日,年僅三十七歲的大明第一位皇太子朱標病逝。

朱元璋將一生的心血和未來的江山社稷都寄托在這位嫡長子的身上,面對朱標的猝然離世,朱元璋精神幾乎崩潰,親撫朱標遺體,老淚縱橫,悲痛欲絕。

以至於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處於精神恍惚的狀態,他為朱標舉行了明朝歷史上最為嚴格和莊重的葬禮。

朱元璋身著五服中第二等的齊衰服十二日,以日易月(代表一年),親自祭祀。

在內文武百官衰衣麻絰前往文華殿祭拜,春和門會哭。

在外文武百官易衰衣麻絰、前往公署舉哀祭祀。

奉慰神位當日,京師素衣百服,哭聲遍地,送葬的隊伍連至數里。

京師停大小祀事,樂舞不作,直到朱標入土下葬而止。

京師停嫁娶六十日(來去是夢),在外停嫁娶三十日,大小祀事,樂舞十三日。

要知道朱元璋給朱允炆留的遺詔是自己駕崩後,「天下臣民,哭臨三日,皆釋服,毋妨嫁娶,飲酒、食肉皆無禁」。

朱標的猝然去世給了六十五歲的朱元璋巨大的打擊,他不顧悲痛,強忍病體,親自撰寫朱標諡文,諡朱標為「懿文」,所以朱標也稱為懿文皇太子。

朱元璋不忍將這位自己最為喜愛與器重的嫡長子遠葬,便在自己未來的長眠之地旁,為朱標興建一座太子陵。

洪武二十五年八月庚申,懿文太子朱標附葬於明孝陵之東,也被後人稱為明東陵。


本文僅以本人已知資料為線索,史書記載為比較,淺顯的工作經驗為推論,儘可能的推測復原懿文太子陵(明東陵)的過往歷史和陵墓規模(成敗皆空),以及地宮中的可能存在的秘密。

1. 朱標的陵墓:

時間來到1999年,南京市文物部門和中山陵園管理局文物處聯合開展了東陵的考古勘探工作,基本查清了陵寢布局。

朱標陵墓(下稱明東陵)位於朱元璋孝陵東約60米處,在明孝陵的範圍內,主要建築在一條南北軸線上分布。

在享殿以北約16米處即為地下宮殿埋葬區,經精密磁測技術勘測顯示,為朱標地宮所在,南北縱深達100米。

陵寢前部的園牆平面前尖後方,呈龜背形,格局特殊。這是目前全國所知僅見的帝陵平面布局形態。

考古人員還發現當時東陵是與明孝陵共用一條主神道和御河橋。

考古人員為此推論,北京十三陵使用的第一代皇帝陵寢(成祖長陵)神道,為後世皇帝共用神道的陵寢制度,應首創於朱元璋的孝陵布局。

以上根據專家的勘測數據,我們得出幾個數據,來推測一下朱標陵墓的位置,陵宮規模(地上部分)和地宮的大小。

明東陵的規模

明東陵被人們認為是明朝的第十九座帝陵(盱眙明祖陵、鳳陽明皇陵、南京明孝陵、北京明十三陵、鍾祥明顯陵、西山景泰陵、明東陵)。

但此存在爭論(詳見下文),朱標的確被建文帝朱允炆及南明弘光帝朱由崧追尊為孝康皇帝。

但明東陵是座陪附葬陵,在孝陵的170萬平方米的範圍內,並不是一座獨立的陵墓。

靖難之役後,燕王朱棣登極改元永樂。

朱棣不承認建文朝的合法性,所以人們稱建文朝為革除一朝。

建文帝朱允炆的生父、明太祖朱元璋嫡長子朱標自然不能再以皇帝追尊,朱棣就將其大哥朱標復稱為懿文太子。

繼太子妃、建文朝太后呂氏復稱懿文太子妃。

朱棣安排她帶著徐王朱允熙(降封敷惠王,改封為甌寧王)居住在懿文太子的陵宮內,世奉懿文太子之祀。

建文時期已經升級為帝陵的朱標陵墓也日漸荒廢。

永樂四年,懿文太子陵起火(來去是夢),呂氏與朱允熙皆燒死,曾經金碧輝煌的東陵被付之一炬。

至於火是怎麼燒起來了,能把陵寢燒的乾乾淨淨,人畜皆亡。

為什麼僅數十米之外的孝陵沒有被波及,只有朱棣能說的清楚。

總之,作為帝陵的孝康皇帝陵被從地表抹除,自此隱沒於蒼松翠柏之間。

甚至後世一度對朱標埋葬於哪裡都產生了爭論。


明東陵從規模來說,沒有詳細的記錄,但我們嘗試從親王園寢和帝陵來復原其初始規模。

親王園寢

明洪武時期,明代各種禮法還處於不斷完善的階段,各種等級標準還處於草創無序的狀態。

根據嚴格的立儲原則,皇帝的嫡長子為皇太子(皇后所出),其他嫡子與庶子(妃嬪所出)為各宗國親王。

皇太子作為長門大宗、未來的皇帝,其身份地位略高於親王,但差距不是十分巨大(詳見之前的文章)。

明初隨元制,親王的品佚為正一品(但身份尊貴),如明朝初期設立的宗人府。

宗人令秦王朱樉、左宗正晉王朱棡,右宗正燕王朱棣、左宗人周王朱橚、右宗人楚王朱楨都是正一品銜。

宗室親王墳塋園寢大小,最初並沒有詳細的規定,與同為功臣爵位的公爵均以一品官員的等級為規制(建築等級有差)。

洪武元年定,職官一品,墳塋九十步,墳高一丈八尺。

洪武二十九年又定,公侯塋地周圍一百步,墳高兩丈,圍牆高一丈,一品不變。

這體現了公侯等功臣爵位開始超品的特性。

永樂八年定、親王墳塋、享堂七間、廣十丈九尺五寸、高二丈九尺、深四丈三尺五寸。中門三間、廣四丈五尺八寸、高二丈一尺、深二丈五尺五寸。外門三間、廣四丈一尺九寸、高深與中門同。周圍墻二百九十丈,墻外、為奉祠等房十二間。

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朱元璋的第十子魯王朱檀。朱檀去世時是洪武二十二年,離太子朱標去世還有三年時間,他的魯王園寢很有說明性。

洪武三年四月初七日,僅兩個月大的朱檀被內官抱著受封為魯王,成為首封十王之一。

詳見:明朝的宗藩由此開始——九親一郡十位王,洪武三年冊封親王儀式

十六歲時赴國兗州,迷戀修仙煉丹,嗑藥把自己給毒死了,年僅二十歲時(1389)是明朝第一位去世的親王,得了一個荒字的諡號,葬於鄒城九龍山,即今明魯王陵。

根據數據,魯王朱檀陵寢主體內城南北長206米,東西寬80米,總面積1.65萬平方米。

陵區的最南端,當年建有牌坊一座,為二柱沖天式,橫額上書「魯荒王之陵」。

魯王陵區外郭城牆,南至外御橋北約20米處,北至九龍山第一個山頭後(石牆「龍鎖子」)。

南北長約1200米,東西寬約800米,總占地面積約96萬平方米。

在這個範圍內(成敗皆空),分布有欞星門、石像生、宰牲亭、具服殿、內御橋等。

北京故宮七十二萬平方米,魯王陵區全部面積比紫禁城還大二十四萬平方米。

以陵區主體計算,朱檀去世於太子朱標之前。

如以其陵墓作為標準來看,太子朱標的懿文太子陵占地不會小於1.65萬平方米。

相比於明十三陵中最小(田貴妃墓改的思陵除外)的宣宗朱瞻基的景陵(約2.5萬平方米)來說,其面積應該差不多。

但懿文太子陵作為陪附葬陵,座落在主體陵宮南北縱深達2000餘米的孝陵東側,顯然要渺小的多。

主體建築

明東陵的中軸的主體建築為陵門(連接孝陵主神道)、享殿門、享殿和寶頂(墳頭)。

但沒有方城和明樓,這一點不如親王的陵寢。

其原建築覆蓋綠色琉璃瓦,低於皇帝專用的黃色琉璃瓦。朱牆赤柱,享殿門面闊三間。

享殿面闊七間(來去是夢),進深五間,坐落於須彌座之上,前有月台,符合標準的親王陵寢享殿規模。

朱允炆即位後,追尊朱標為孝康皇帝,廟號興宗,對原太子陵進行了升級改造。

增加了龍紋裝飾與構件,易綠琉璃瓦為黃琉璃瓦(或黃瓦綠邊)。

將單/重檐歇山頂的享殿改為面闊七間的重檐廡殿頂的祾恩殿,享殿門改稱祾恩門,並增加了神廚神庫(東側工字形遺址)。

但很奇怪的是並沒有擴建方城與明樓,這不符合明代三進院式帝王陵墓的建制。

其原因很可能是因為面積不夠,祾恩殿後邊如加內宮門和明樓則需要將之前的建築全部拆除重建。

所以也就造就了明代獨一無二的平面布局的帝王陵寢布局。

考古發掘中也發掘出大量綠琉璃瓦、瓦當、龍紋構件,說明朱標的陵墓初始的等級。

地宮

由於地宮沒有被盜或者發掘,所以我們只能推測其樣貌與規模:

在享殿(祾恩殿)以北約16米處是朱標的地下宮區,經磁測技術勘測南北縱深達100米。

這個規模的確不小。



作為對比,明親王第一陵魯荒王陵的地宮墓道全長50餘米,通向地下26米深的墓室。

墓室長只有20.6米。共有兩重門,分前後兩室,兩室之間有甬道相連。

魯荒王地宮的前室,南北長8.05米,東西寬5.25米,高4米,後室為棺室。南北長5.45米,東西寬8.2米,較前室高大寬敞。

中間有墓道相連。

魯荒王地宮南北整體呈T字形布局,磚砌券頂,地鋪方磚。

墓道內築還用石灰、糯米汁、豆汁混合澆鑄起三道擋土牆。

明第三代蜀王,僖王朱友壎的陵寢地宮深9米,全長28米、寬8.96米、高6.59米。

仿照蜀王府建築而成,分前中後室,為三進三重殿建築模式,中室有象徵性的左右配殿,整體也為T字形。

蜀僖王園寢地宮雖然整體面積不大,深度也不夠,但卻修建的精美異常。

最後再來看一看北京十三陵中的明神宗萬曆皇帝朱翊鈞的定陵。

傳承明代帝陵九宮室結構,分為前、中、後、左、右五殿結構。

定陵前殿縱深20米,寬6米,頂高7.2米。

中殿縱深32米,寬6米,頂高7.2米。

後殿縱深9.1米,寬30.1米,頂高9.5米。

左右配殿各縱深7米,寬26米,頂高7.4米,墓室長度達到了近65米。

懿文太子朱標的地宮應比魯荒王地宮略大。

畢竟懿文太子長眠與父親之側(成敗皆空),他的陵墓作為明孝陵的一部分,是朱元璋親自抓的項目。

儀器檢查出地下的100米長度中,墓道應為50到60餘米,墓室長度至少也在40到30餘米。

地宮深約地下二十餘米,因墓室不同高度從四米到七米,寬度五到九米。

孝陵坐落在紫金山南麓獨龍阜玩珠峰,鑿山劈石為陵。

其地宮深度越深,為了平緩的進入地宮,其墓道也就會越長。

懿文太子陵的格局個人認為也必然是前、中、三進院落布局。

三室有千斤石門相隔,朱門金釘,鐵質塗金鋪首銜環。

自來石頂門,沒有左右配殿,其制式很可能仿南京禁城中的太子居所文華殿。

當然帝陵中也有不含左右配殿的,如明光宗的慶陵並沒有左右配殿,這留在以後詳細講述。

懿文太子地宮中,前殿設一香爐,兩燭台,兩香瓶組成的綠琉璃五供。

五供前有洪武年制青花雲龍瓷缸長明燈兩口(也可能在後殿),缸內有鐵芯燈座,注滿香油。

在朱標下葬後,地宮門關閉。

覆土回填後,長明燈因缺氧很快就會熄滅,如今的香油很可能早已固化的硬如磐石。

中殿設有懿文太子朱標與太子元妃常氏的石雕寶座。

朱標寶座為龍飾,常氏為鳳飾。如東宮陞座,視朝文武(成敗皆空)。

後殿設棺床,棺床左側擺放著懿文太子朱標的棺槨(梓宮,外槨內棺)。

右側則擺放遷葬過來的太子元妃常氏(孝康皇后)的棺槨。

常氏於洪武十一年十一月去世,諡號「敬懿」,初葬於中山草堂忠武王常遇春墓的右側,後與太子朱標合葬。

懿文太子陵封閉地宮後,不會再次打開。

即使沒有靖難之役,建文帝太后、原太子繼妃呂氏去世也只能附葬在懿文太子陵側而不能合葬。

從明孝陵到明景陵全部是一帝一後合葬。

到了明英宗的裕陵時,孝肅周皇后耍潑,要求兒子明憲宗必須日後把她和明英宗合葬。

這才有了地宮中明英宗、錢後、周后的一帝多後的葬制,並傳襲下來。

後殿左右為隨葬品。考慮到朱元璋對孝陵的「薄葬」要求,先朱元璋去世的太子朱標的隨葬品自然也不會像後世陵墓那樣過於豐厚。

但聯想到朱元璋對朱標的感情,懿文太子的地宮中的陳設依然會顯得十分驚艷。

隨葬品中除了存放有「皇太子之寶」的寶匣外,可能還有大量木雕彩繪俑群,數量可能達到數百個。

其中有儀仗俑、車馬俑、樂俑、軍俑、武官俑、文官俑和侍衛俑、內官俑。

針對太子朱標的儒雅,後殿後壁上可能會有仿文淵閣建築形制的書架,上面擺放了的大量書卷、典籍。

另外,還有兵器和儀仗,如金瓜、鉞斧、朝天鐙、刀、槍、劍、戟、金盆、器皿、圭、酒器、金銀錠、玉器。

九疏冠、九章龍紋袞服、皮弁服、常服、玉帶、烏冠等,及太子妃的九翟服與九翬四鳳冠/飾品等。

說個題外話,如果建文帝在內戰中取得勝利,保住了帝位。

朱允炆很可能會考慮在孝陵的西側營建自己的陵墓。

與他的祖父、父親共用一條神道,壽終正寢後葬在父祖的身旁。

從而形成昭穆制度,即祖居中,父居左為昭,子居右為穆。二世為昭,三世為穆。

其陵號很可能被繼位者太子朱文奎冠以「惠、景、穆」等陵號。諡號為「文」,廟號為太宗。

而「大明興宗孝康皇帝陵」會再一次得到全面的帝陵升級(來去是夢),改名為「獻、昭、世」等陵號。

而不會簡單到只叫明東陵。

2.朱標的後嗣

建文皇帝朱允炆即位不久就貿然削藩,不顧「親親之誼」廢叔王為庶人,打破原有太祖制定的封藩制度,破壞了朝廷與宗國之間的「遊戲規則」。

燕王朱棣打起了「靖內難(朱元璋是靖外難)、清君側」的大旗,出兵南(造)征(反)。

詳見永樂登基後大封奉天靖難功臣(上)雄鷹不死,燕子不飛

建文四年六月十三日朱棣攻入南京,建文帝自焚而死(先弄死了再燒,然後四處尋找以表明沒有弒君),太子朱文奎失蹤。

朱棣修改《太祖實錄》和洪武、建文兩朝歷史典籍,盡除建文忠臣。

幽禁建文後嗣(朱文圭),削去兄嫂尊號,抹除建文朝的存在,以樹立自己皇位的正統性。

懿文太子朱標的五個兒子(六子夭折)除了朱雄英和朱允炆外。

吳王朱允熥(元妃常氏所生嫡子)、衡王朱允熞(呂妃所生朱標第四子)被囚禁鳳陽暴卒。

只有徐王朱允熙這一個特例,那就是讓他與母親居住在「東陵」內,奉祀懿文太子朱標。

因為他年紀最小資歷最淺對朱棣的威脅也最輕。

但隨著朱允熙的成長,這個「禍害」不能再留著了。

永樂四年的懿文太子陵的一場大火,徹底的解決了朱棣的煩惱(成敗皆空)。

自此朱標的五個兒子被他們的四叔團滅,只有一個孫子朱文圭被囚禁在鳳陽高牆,稱「建庶人」。

五十餘年後,朱文圭重獲自由,已是不辨牛馬,不久後去世,朱標徹底絕嗣。

可見「無情最是帝王家」這一句話說的是多麼的痛徹心扉。

3. 總結

雖然懿文太子陵早已只剩下些許存在過的痕跡,但依然不能抹殺它當年的風采。

至於懿文太子陵能不能成為明代的第十九座帝陵,還存在著很多的爭論。

「明東陵」的主人朱標既不像思陵、景泰陵的主人朱由檢、朱祁鈺那樣生前成為過九五之尊。

又不如明顯陵、明祖陵、明皇陵修建的那般壯闊奢華。

作為孝陵的陪葬墓,甚至連個方城、明樓沒有擴建,還不如親王園寢。

朱標的「神功聖德碑」也被朱棣埋進了地下,後來才挖出來。

但朱標又是朱允炆、朱由崧追尊過的興宗孝康皇帝,被後世明史所認可。

而且懿文太子陵確實區別於其他皇太子陵墓、親王園寢(來去是夢),做了部分帝陵的升級改造。

所以,懿文太子陵能不能稱為第十九座明陵,還要爭論很長的時間。

至於地宮中真實的面貌,還要等待更多的探索或發掘的那一天了。

明朝第一嫡長孫朱雄英的死亡原因

感謝您的閱讀

歡迎您的關注

部分圖片來源於網絡

轉載請註明出處

個人觀點不代表真實景觀。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