遼國最初的年號考

山與海真人 發佈 2024-05-07T17:09:48.709142+00:00

史典中,所有的記載,遼國最早的年號是公元916年設立的「神冊」。《遼史·卷一·本紀第一》載:「元年春正月庚寅,命有司設壇於如迂王集會咼同,燔柴告天,既皇帝位。」

史典中,所有的記載,遼國最早的年號是公元916年設立的「神冊」。神冊元年便是第一個年號的年份,既公元916年。是這樣嗎?

《遼史·卷一·本紀第一》載:「元年春正月庚寅,命有司設壇於如迂王集會咼同,燔柴告天,既皇帝位。」

按此句所言的「元年」,應該是公元907年,這一年遼太祖登基當皇帝。但「元年」,什么元年?沒有說明具體的年號。

現有的主要史料中,遼國(契丹國)第一個年號是「神冊」,公元916年所立。晚於遼太祖當皇帝時9年時間。是從「元年」開始的第十個年頭,既是神冊元年。

古代皇帝登基,是一定要改元新建年號的,從此文看,遼太祖當皇帝時,是沒有年號的,這不符合客觀情況,應該是遺漏了「元年」前的定語。

句中,「如迂王集會咼」是地名,位於遼國龍化州東側。屬於漢朝西安平(也稱北安平)縣地,現遼寧省阜新、彰武、新民之間。「燔柴告天」,在壇上架起大木柴,燃起熊熊向天燒的大火;火苗向上,以示向天告訴上帝。在大火前舉行登基儀式,表示這種登基儀式得到了上天的同意。

在漢朝時,西安平這個地方歸遼東郡管。到遼代時,至少分成了四個州,既龍化州、壕州、原州、福州。這些州,都是屬於上京臨潢府管轄的地方。

在這個地方,也許能夠找到遼國最早的年號。

《遼史·地理志一》載:「龍化州,興國軍,下,節度。本漢北安平縣地」。還說:「天祐元年,增修東城,制度頗壯麗。十三年,太祖於城東金鈴崗受尊號曰大聖大明天皇帝,建元神冊」。

「天祐元年」,很有內容。天祐,是唐朝最後的年號,唐天祐元年是公元904年。從這年算,到天祐十三年是公元916年。遼太祖受「大聖大明天皇帝」的尊號,並「建元神冊」。這是在使用唐朝的年號,記錄遼國的事情?非也,唐朝在公元907年已經沒有了,遼國再用天祐年號時已經另有自己的意思。

這裡有些令人迷惘,前文說的「元年」是指公元907年,遼太祖繼位。按此計算,神冊元年應是「元年」的第十年。這裡所說,天祐13年,「建元神冊」,有三年之差。顯然,遼太祖繼位的「

、元年」,已經不是唐天祐的年號。那麼是什麼年號呢?

從記載看,這兩個記載就是指同一個事件,都是遼太祖登基的時間。這個元年,是一定有名稱的。

《遼史·卷一》的內容:遼太祖既皇帝位稱帝的「元年」是公元907年。受尊號是公元916年在龍化州金鈴崗的事。說:「神冊元年春二月丙戌朔,上在龍化州,……。丙申,群臣及諸屬國築壇州東,上尊號曰大聖大明天皇帝,後曰應天大明地皇后。大赦,建元神冊。」之後,還解釋了金鈴崗的名稱。

本紀一和地理志一,二者所述內容完全相同,只是紀年不同,這是其中的計算方式有差異?

神冊元年對應的天祐十三年,按唐朝年號計算,唐「天祐元年」是在公元904年。這一年,唐還未亡國。唐昭宗李曄建年號「天祐」,當年病故。唐哀帝李柷繼位後,繼續用此年號三年,唐朝滅亡(公元907年)。以此說,「天祐」的唐朝年號到907年就結束沒有了。

當時遼國雖然正在發展,但是還沒盛大起來,正游離於大唐周邊。這時的契丹國用唐朝的年號,應該也是正常的事。而「本紀一」中,遼太祖在「元年」(907年)當皇帝,應當建元卻沒有記載。這個「元年」,是必須有內容的。前文中,契丹人用了唐的年號,增修「東城」,三年後遼太祖繼位。從「天祐十三年」這個說法看,到神冊元年時,契丹人還在使用「天祐」這個年號。這時契丹人用的年號,雖然在史書上沒有寫,但從本義上解釋,應當就是「天祐」年號。

《遼史》中,「元年」的記錄時間,是公元907年無疑。這個元年是遼國自己的,不再是唐朝的!

遼太祖當皇帝和受大聖大明天皇帝尊號、建元神冊(916年)這兩件事,二者之間相差9年,既「元年」後的第10年是不變的。

顯然,遼國最先用的是唐朝「天祐」年號,這一點能定下來。只是三年後再用「天祐」年號,則是遼國自己的「天祐」年號了。因為這時唐朝已經滅亡沒有了,唐的年號當然也隨之沒有了。

再說,另一個事實也很巧合。既《遼史》載,公元903年年末,「遂拜太祖于越,總知軍國事」。

于越,是遼國高於全部大臣的最高榮譽職位,本應沒有實權,但「總知軍國事」的任命,已經超出了正常于越的頭銜,是那種不是皇帝的皇帝。說明此時痕德堇可汗因身體所限,已經不能管理國家大事,或者自認不如阿保機,只能委託阿保機代理國事。耶律阿保機從這時起,已經是實際的契丹人真正的最高領袖了。當然,他的實權要從第二年,既公元904年才開始應用。所以契丹人的理念,耶律阿保機從公元904年開始是他們的實際領袖。

偏偏這一年,既公元904年潤4月,唐昭宗改國號為「天祐」元年;不想,他當年去世;唐哀帝繼位繼續延用了「天祐」的年號;卻在第四個年頭中,唐朝滅亡。

巧合得很,契丹人用宗主國唐朝的年號,也是很自然的現象。到公元907年,唐朝滅亡,遼國依然用天祐年號。又巧得很,偏偏這一年,遼太祖真正地繼承了大統,當上皇帝。當皇帝是一定要有年號的,史書中不寫,是一定有因為的。那麼只有一個解釋——遼國繼續用著「天祐」的年號。

《遼史·地理志一》中,神冊元年對應唐天祐13年,則是元朝宰相脫脫在寫《遼史》的時候,按實際契丹人習慣相差的年頭,或者也可能是從唐朝的年號開始計算?總之,遼國的第一個年號,與唐朝最後一個年號不能等同對待。「天祐」,曾是唐朝的年號,也許這就是脫脫在《遼史》中沒有寫年號名稱的原因?

從紀一記載公元907年的「元年」說,唐的「天祐」,歷經4年已經消亡。而契丹國的「天祐」,依據正論才是「元年」。這個差異,是必須給予明確的。這時的「天祐」年號,已經與唐朝無關。作者脫脫這種沒有說明的寫法,確實讓後人的理解有所費力,但願能從歷史實際情況來理解。

當時,公元906年底,痕德堇可汗去世。907年初,阿保機繼皇帝位與阿保機實際掌權兩種時間。這種特殊情況,必然給後人寫史造成一些出路,也必然會出現兩種不同的「元年」概念:

一是,契丹人對領袖人物習慣地崇拜認知;既從阿保機實際主管契丹人的那天起,就是遼太祖的「元年」,既從公元904年計算。

二是,史書作者按照常規,從遼太祖正式當皇帝那時算起,「元年」就從公元907年開始。

更主要的是,後世寫史者的理解不同。偏巧,遼國的第一個年號與唐朝最後的年號相同,一定會有人把他們等同對待。

遼太祖當皇帝時,必定要有年號。第一個年號,也就是《遼史》中所說那個「元年」,當然是「天祐元年」,「天祐」年號,才是遼國的第一個年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