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實借鑑意義」:蘇聯解體,既得利益集團內部的互撕!

歷史偵查處 發佈 2024-05-07T17:24:26.331184+00:00

此時,正在納涼的謝爾蓋趕緊拿出相機連拍了十幾張照片,幾個小時後,圖案慢慢散去,引得媒體一陣陣議論,人們紛紛猜測是不是要出大事了,第二年蘇聯隨即就很快宣告解體。

1990年6月30日,蘇聯敖德薩上空出現一幅神奇的圖像,只見一張俄式安樂椅上緩慢出現一名頭戴皇冠的中世紀婦女。此時,正在納涼的謝爾蓋趕緊拿出相機連拍了十幾張照片,幾個小時後,圖案慢慢散去,引得媒體一陣陣議論,人們紛紛猜測是不是要出大事了,第二年蘇聯隨即就很快宣告解體。


當然,蘇聯的瓦解與神奇圖像並沒有任何關聯,蘇聯解體在現在不少人看來,主要是經濟崩潰,政改失衡,輿論陣地丟失,意識形態紊亂等多重因素疊加形成的連鎖反應。


即便是被詛咒為蘇聯掘墓人的戈巴契夫,他的本意和初衷也並非是想把蘇聯搞垮,而是當時蘇聯已經到了無以為繼的地步了,不解體就很有可能引發更大規模的內戰。二戰結束後,以美國為首的西方國家悄然拉開了與蘇聯社會主義陣營的「冷戰」,最開始,西方國家採用簡單直接的搞軍備競賽方式企圖拖垮蘇聯。


為此,美蘇雙方拼命造核彈,在全世界扶持傀儡政權,搞古巴飛彈危機,一度讓雙方乃至全世界陷入即將發生的不可控戰爭陰霾中,蘇聯甚至在與美國的軍備競賽中,曾一段時期里逼得美國死死防守,美國人察覺軍備競賽拖不垮蘇聯,五次中東石油戰爭倒是讓蘇聯賺得盆滿缽滿,於是西方陣營調整思路把沙特等中東產油國綁上戰車,並威脅沙特,如果不想變成第二個巴列維王朝,最好乖乖把石油搞成白菜價。

此時的美國已經開始在全球實施戰略收縮,以應對石油價格暴跌帶來的挑戰,沙特等中東國家在美國的大棒政策揮舞下,開始瘋狂增加石油產量人為導致供大於求的全球局面,油價也迅速從1984年的221美元每噸,一路暴跌至1988年的93美元每噸。


蘇聯方面則沒有及時調整全球戰略,反而在入侵阿富汗等對外擴張的道路上越走越遠。大量的軍費開支讓靠石油賺外快的蘇聯,一下子變得手頭緊張了起來,除了石油價格暴跌帶來的連鎖負效能,蘇聯從七十年代以前一個堂堂的工業品出口國,到八十年代初期逐漸轉變成能源出口國,靠能源賺外快已經越來越成為掐斷蘇聯經濟命脈的致命軟肋了,當美國出手搞掉蘇聯的能源線路,經濟的逐漸崩潰,國內重工業發達、輕工業落後的局面進一步加劇了蘇聯民眾生活水平的貧困,就連買一個麵包時常要排整整兩個小時的長隊,蘇聯陷入到前所未有的困頓當中。

大家日子好過的時候,一切問題和矛盾還能夠靠油水掩蓋下來,當所有人日子不好過的時候,蘇聯高度集中的計劃經濟模式開始顯露弊端,大量社會問題和民族矛盾就像火山一樣噴發出來。此時新上台的戈巴契夫面對千瘡百孔的國家,試圖放權減政,從意識形態和政改方面率先打開一條新的思路,為蘇聯的第二春持續打雞血。


然而,經過蘇聯幾十年的發展,高度的官僚既得利益集團內部開始產生混亂,一部分人為保住既得利益,支持戈巴契夫改革,企圖趁機把國有資產收入私人囊中,另外一部分保守既得利益階層為保住大鍋飯紛紛反對戈巴契夫改革,甚至一度出現軟禁戈氏的政變。


最終,在既得利益集團內部利益分配失衡的情況下,蘇共內部離心離德、土崩瓦解,而由美國扶持的葉爾欽從幕後走上前台,終結了這一場不切實際的自我革命。

從此一手由列寧、史達林親手打造起來的紅色帝國,在固化既得利益集團的瓜分下轟然倒塌,淪為20世紀最大的地緣政治悲劇。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