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五帝傳承的禪讓制度到夏禹之後會改為一脈相承,是何緣故?

言隱於榮華 發佈 2024-05-07T17:29:27.698044+00:00

#歷史開講#我們看史記的開卷五帝本紀的時候,發現帝位的傳承是通過嚴格的篩選和考核之後,才確定傳承人的,實施的禪讓制度。五帝自黃帝始,虞舜終,由於史記記載的這五位帝王都是長壽種,我們姑且認為史記記載是事實,所以跨度至少幾百年。

我們看史記的開卷五帝本紀的時候,發現帝位的傳承是通過嚴格的篩選和考核之後,才確定傳承人的,實施的禪讓制度。五帝自黃帝始,虞舜終,由於史記記載的這五位帝王都是長壽種,我們姑且認為史記記載是事實,所以跨度至少幾百年。

黃帝有二十五子,卻傳位給孫子顓頊,因顓頊德才兼備,據史記描述:「靜淵以有謀,疏通而知事;養材以任地,載時以象天,依鬼神以制義,治氣以教化,絜誠以祭祀。」

顓頊崩後傳位於帝嚳,帝嚳高辛者,黃帝之曾孫也。高辛父曰蟜極,蟜極父曰玄囂,玄囂父曰黃帝。自玄囂與蟜極皆不得在位,至高辛即帝位。高辛於顓頊為族子。

帝嚳崩後傳位於帝堯,帝堯是帝嚳的兒子。帝堯者,其仁如天,其知如神。就之如日,望之如雲。富而不驕,貴而不舒。能明馴德,以親九族。九族既睦,便章百姓。百姓昭明,合和萬國。

帝堯崩後傳位帝舜,虞舜者,名曰重華。重華父曰瞽叟,瞽叟父曰橋牛,橋牛父曰句望,句望父曰敬康,敬康父曰窮蟬,窮蟬父曰帝顓頊,顓頊父曰昌意:以至舜七世矣。自從窮蟬以至帝舜,皆微為庶人。

從以上史記記載的地位傳承可見,遠古時代的傳承是選賢與能,而非血脈傳承,這點在帝堯傳位帝舜時所說的理由最具代表性:堯知子丹朱之不肖,不足授天下,於是乃權授舜。授舜則天下得其利而丹朱病;授丹朱,則天下病而丹朱得其利。堯曰「終不以天下之病而利一人」,而卒授舜以天下。

至於為什麼幾百年間的帝位傳承必須選德才兼備的人繼承,我認為是生存環境的影響造成的,五帝時期物資匱乏,人類馴養家畜和種植糧草的技能並未成熟,對天時地理尚未有系統的認知、理解和傳承,人類不但時常要為食物不足擔憂,還要與惡劣的自然環境搏鬥。同時中原並未能完全統治天下,周邊異族並立,時常發生衝突,所以統治者必須有能力,能服眾,才能領導國族向前發展。

我們看史記的一些記載就能理解,帝堯時期:「帝乃命羲、和,敬順昊天,數法日月星,敬授民時。」「四岳舉鯀治鴻水,堯以為不可,岳強請試之,試之而無功,故百姓不便。三苗在江淮、荊州數為亂。」前者講述帝堯時期觀察天文,制定曆法的經過,後者說明洪水肆虐,異族動亂的事情。

帝舜時期:「昔帝鴻氏有不才子,掩義隱賊…此三族世憂之。至於堯,堯未能去。縉雲有不才子…天下惡之,比之三凶。舜賓於四門,乃流四凶族…」「皋陶為大理,平,民各伏得其實;伯夷主禮,上下咸讓…唯禹之功為大,披九山,通九澤,決九河,定九州…至於荒服。南撫交阯、北發,西戎、析枝、渠廋、氐、羌,北山戎、發、息慎,東長、鳥夷,四海之內咸戴帝舜之功。」這段是說國家內部存在不聽王命的諸侯,以及國家政治文化的建立和山川河流的治理。

五帝時期,經過幾代人的奮鬥和積累,人類才逐漸學會了馴養家畜,結合曆法種植糧草,根據地形治理洪水,並且初步形成了自己的文化傳承、道德傳統和法制體系。為後世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到了夏禹,我們看史記的記載就知道,此時已經有比較詳細的根據土地貧沃等級和地方特色建立上貢的制度,並且還根據地方的特點、大小和遠近確定上貢物品和順序,這一方面顯示了物資的逐漸豐富,同時也為多層階級的產生提供了有利條件。在政治偏向穩定,經濟相對繁榮的情況下,對領導人的能力要求就沒那麼嚴格,所以夏禹之後的帝王捨去禪讓制,選擇了血脈傳承是有其基礎的。

據史記記載,大禹時期的中原,已經初步走向穩定,工業、農業和商業都有飛速的發展,人民生活得到很大的改善。「禹行自冀州始。冀州:既載壺口,治梁及岐。既修太原,至於岳陽。覃懷致功,致于衡漳。其土白壤。賦上上錯,田中中…令天子之國以外五百里甸服:百里賦納總,二百里納銍,三百里納秸服,四百里粟,五百里米…於是帝錫禹玄圭,以告成功於天下。天下於是太平治。」

由上可見,中原人已經開始聚集而居,根據史記的記載,夏禹時期城市的建設是可以想像的,而中華文明的創造也從原來的野蠻成長走向有序發展,從此開啟了中華文明輝煌燦爛的征程。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