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

古建家園浙 發佈 2024-05-07T17:30:08.645819+00:00

「閩南」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筆下,這位擅長為別人寫墓志銘的河南漢子,曾在《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監胡良公墓神道碑》提到這樣一句:「使人自京師南走八千里,至閩南兩越之界上」。「福建」這個名稱第一次出現於唐開元二十一年,即公元733年。

「閩南」一詞最早出現在唐代著名文學家韓愈筆下,這位擅長為別人寫墓志銘的河南漢子,曾在《唐故中散大夫少府監胡良公墓神道碑》提到這樣一句:「使人自京師南走八千里,至閩南兩越之界上」。

「福建」這個名稱第一次出現於唐開元二十一年,即公元733年。而韓愈擔任潮州刺史,寫下這篇文章的時間大約在公元819年。

也就是說,「福建」這一稱呼出現後短短80年內,「閩南」這個地理名詞也被創造出來了。相比之下,「閩東」和「閩西」直到宋代才第一次亮相。因此,唐代已有的「閩南」,稱得上「元老級」的地理概念了。

閩南傳統民居營造技藝是中原文化和閩南本土文化相結合的產物,它與泉州的地理、氣候條件及文化習俗等相結合,形成一種獨特的建築形式。

「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樑畫棟皇宮式,土樓木樓還有中西合璧。」短短的一句話高度概括了閩南傳統建築的特點。

閩南傳統建築造型樸素卻色彩鮮明,在中國建築史上獨樹一幟,特有的形式、用材、工藝有著強烈的地域色彩,代表著閩南人的智慧。

閩南傳統建築極為講究風水,大多取西南朝向,通常為前埕後厝的布局,三或五開間加雙護厝,屋面為雙曲面,兩端雙翹燕尾脊,護厝屋頂則使用馬鞍脊。

閩南人特別偏愛紅色,它代表了傳統文化中的喜慶、吉祥和活力,至今仍被用作建築的主要顏色。

閩南傳統建築常見的裝飾技法有木雕、石雕、泥塑彩繪、彩陶、剪粘等。其中,泥塑彩繪、彩陶和剪粘是中國南方閩、粵、台三地傳統建築所特有的裝飾手法。閩南傳統建築里的彩畫、裝飾和紅磚拼圖也包含了很多造型技巧。

「白石、紅磚、赤瓦」是對閩南傳統建築用材的高度總結,因地制宜的運用多種材料混合砌築是其最大的特徵。

「出磚入石」最早為利用倒塌房屋殘垣斷壁的磚石重建家園而形成的一種獨特的建造工藝,白石與紅磚紅瓦的強烈對比,帶來了不一樣的美感,再加之實用性、經濟性以及牢固性的特點。

這種「就地取材」的砌築方式被廣泛於閩南民居的一些牆面、庭院圍牆等處。除了「出磚入石」這種特殊的工藝,閩南傳統建築中在裝飾方面常與石雕、木雕、磚雕結合在一起。

古建匠人用自己精湛的營造技藝,傳承著閩南傳統建築文化,發揚閩南傳統建築蘊含的精髓。

(註:文章僅作知識分享,部分圖源自網絡,如有版權問題請聯繫刪除!)

古建家園--古建中國,以古建築傳統優秀文化為核心的文化建築網際網路創新平台!以線上+線下模式,建築+網際網路+文化,傳承與發揚建築文化,把傳統優良文化植入到建築材料中,讓建築從源頭上有文化,將中華上下五千年文化的精髓與現代科學技術古今結合、中西融合,應用於現代建築行業,倡導將優良的傳統文化走入大眾的衣食住行。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