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家教第一人」:梁啓超的家教理念及成功實踐

學人scholar 發佈 2024-05-07T18:11:14.742120+00:00

中外歷史上成功實施家教的家長不乏其例,梁啓超是其中的典範,有學者稱他為「中國家教第一人」。或許有人對此有所懷疑,但其在教子育女上盡心盡力地全面投入,其所育九個子女的滿門俊秀,其400餘封家書娓娓道出的親子之情,其家教理念與實踐的完美結合,足以說明梁啓超無愧於這一稱號。

文|俞祖華 俞夢晨

中外歷史上成功實施家教的家長不乏其例,梁啓超是其中的典範,有學者稱他為「中國家教第一人」。或許有人對此有所懷疑,但其在教子育女上盡心盡力地全面投入,其所育九個子女的滿門俊秀,其400餘封家書娓娓道出的親子之情,其家教理念與實踐的完美結合,足以說明梁啓超無愧於這一稱號。梁啓超「一家三院士,滿門皆才俊」的成功家教,為世人貢獻了難以複製、堪稱奇蹟的成功案例。

一、最成功的家教案例

梁啓超是叱吒風雲的政治家,清末民初的各次政治事件都有他深度參與的身影;是筆鋒常帶感情的文章大家、學術大師,給後人留下1400多萬字的精神文化遺產,登上文壇後平均寫下每年39萬字。他還十分重視下一代的培養,苦心、精心、細心、耐心地教育子女,締造了「一家三院士,滿門皆才俊」的家教傳奇。

梁啓超重視家風、精心教子,取得了滿門俊秀、數代風流的碩果。他的九個兒女個個品德高尚,才華出眾,學有所成,成為了對國家做出重要貢獻的棟樑之材,尤以「一門三院士」為代表,建築學家梁思成、考古學家梁思永在1948年當選為中央研究院首屆院士,航天專家梁思禮於1993年也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其他子女也各自取得了驕人的成就:長女梁思順是詩詞研究專家,編有《藝蘅館詞選》;三子梁思忠是英年早逝的炮兵上校;次女梁思莊是著名圖書館學家,曾任北京大學圖書館副館長;四子梁思達是著名經濟學家;三女梁思懿著名的社會活動家,曾任山東省婦女聯合會主席、中國紅十字會國際聯絡部副部長等職;四女梁思寧是革命軍人。

如果按世俗的眼光,比一比誰家的孩子發展得更好,梁家子弟自然不是最風光的,他們中沒有大富大貴,均乃「百無一用是書生」。這裡,首先有一個起點的問題,有的人出身於王公貴戚、政治世家,有的人出身於豪門大戶,這樣的二代想不富貴都難,如果發展得很好,不能說與家教毫不相干,但它很可能不是關鍵因素。梁啓超告誡子女「不必泥定爹爹的話」,總是給子女灌輸那種凡事靠自己、愛拼才會贏的理念。梁家九個子女不靠「拼爹」,不依賴父親的名聲,而是放開手腳走自己的路。在梁啓超生前,也就是長子思成學成就業,父親雖然沒少操心、費心,但思成和林徽因夫婦沒有選擇父親供職其間且又相對安逸的清華大學,而是憑自己的實力去了東北大學打拼創業,開創了中國第一個建築學系。其次,有一個擇業與人生的價值取向的問題。梁啓超要求子女不要追求名利地位、大富大貴,而是要努力爭取有貢獻於社會。他在家書中教導孩子們說:「你們各人要自審其性之所近何如,人人發揮其個性之特長,以靖獻於社會,人才經濟莫過於此。」又說:「天下事業無所謂大小,士大夫救濟天下和農夫善治其十畝之田所成就一樣。只要在自己責任內,儘自己力量做,便是一等人物。」

古代的士人為科舉仕途而寒窗苦讀,當下的學子為考公務員而趨之若鶩,但梁啓超卻告誡子女:「做官實易損人格,易習於懶惰與巧滑,終非安身立命之所。」在他看來,文學家、藝術家、科學家在歷史上的作用非政治家所能比,他給思成回信時說:「試問唐開元、天寶間李白、杜甫與姚崇、宋璟比較,其貢獻於國家者孰多?為中國文化史及全人類文化史起見,姚、宋之有無,算不得什麼事,若沒有了李、杜,試問歷史減色多少呢?」他要求子女不必追求飛黃騰達,也不必太看重物質財富,他說:「一個人在物質上的享用,只要能維持生命便夠了,至於快樂與否,全不是物質可以支配。能在困苦中求生活,才真是會打算盤哩。」

誠然,一個家庭的子女個個都有出息,也不是個案、少數,如「一門三院士」雖世所罕見,卻也非梁家所絕無僅有。被稱為「黎氏三兄弟」的黎鰲、黎介壽、黎磊石分別於1995、1996、1994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在中國醫學界傳為美談。與梁啓超對梁家三兄弟成長為院士起到重要作用有所不同,在黎家,由於父親早逝,由長兄黎鰲接濟兩位弟弟並將他們引上醫學之路,最終成就了一個家庭走出三位院士這一醫學界絕無僅有的傳奇。有的父母可能也教子有方,但沒有留下諸如家書、家訓、家譜、家屬後人追憶之類的文本,使我們無從準確解讀其家教經驗並從中得到有益啟迪。梁啓超則不僅創造了滿門才俊的家教傳奇,也為後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家教理念與行之有效的家教方法。

梁啓超的九個子女都成才,而且都得到了全面的發展。梁啓超在《為學與做人》的演講中指出,教育包括智育、情育和意育三方面,智育教人不惑,情育教人不憂,意育教人不懼。「一家三院士,滿門皆才俊」,這是指智育。一門三院士,在中國科學史上屬絕無僅有,即便是放之於世界,也是屈指可數;滿門俊秀、數代風流,100%的成功率,這也很難得,很讓人羨慕。

情育方面,往大處講是愛國,梁啓超有七個子女有海外學習與生活的經歷,最後都學成回國了。其外孫女吳荔明在《梁啓超和他的兒女們》中說:「公公梁啓超一家是愛國之家,他們的思想行為最閃光之處就是對祖國的熱愛。公公一生千變萬化,但愛國之心永不變。他的兒女們也個個愛國……公公的九個兒女中先後有七人曾到國外求學或工作,他們在國外讀書數年,學貫中西,成為各行業的專家。由於他們從小受到良好的家庭教育,除對本專業深入掌握外,還多才多藝,有較高的文學藝術修養,對西方的生活都很適應,就他們的學問及本人的素質完全可以進入西方國家上層社會,物質、地位可以達到很較層次,但他們沒有一個人留在國外,都是學成後就回來報效祖國。」往小處講,梁啓超一家家庭和睦,其子女對愛情都是很忠貞的,他們的婚姻家庭都是美滿和幸福的。有的文學作品虛構了林徽因在婚外的愛情故事,但那只是傳說。在2000年電視劇《人間四月天》播出後,梁思成、林徽因夫婦的長女梁再冰對歪曲徐志摩與林徽因關係的性質,表示了強烈的不滿。梁再冰說:「徐志摩去世時我年紀還小,但作為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女兒,我很了解徐志摩同我父母之間關係的性質。徐志摩是我家兩代人的朋友。他曾經追求過年輕時的母親,但她對他的追求沒有做出回應。他們之間只有友誼,沒有愛情。徐志摩是在母親隨外祖父旅居倫敦時認識她的,那時她只有16歲,還是一個中學生。當時對她來說,已結婚成家的徐志摩只是一個兄長式的朋友,不是婚戀對象。破壞另外一個家庭而建立的婚姻是她感情上和心理上絕對無法接受的。」又說:「母親在世時從不避諱徐志摩曾追求過她,但她也曾明確地告訴過我,她無法接受這種追求,因為她當時並沒有對徐志摩產生愛情。她曾在一篇散文中披露過16歲時的心情:不是初戀,是未戀。當時她同徐志摩之間的接觸也很有限,她只是在父親的客廳中聽過徐志摩談論英國文學作品等,因而敬重他的學識,但這並不是愛情。她曾說過,徐志摩當時並不了解她,他所追求的與其說是真實的她,不如說是他自己心目中一個理想化和詩化了的人物。」

意育方面,梁啓超的子女個個都經受了比較大的挫折和磨難,做到了「艱難困苦,玉汝於成」,沒有一個是順境成才的。他們按照父親的教誨,不懼挫折、常思進取,經受住了困境、逆境的磨礪與考驗,而且,他們不拼爹,不靠梁啓超的名聲,而是靠自己的艱苦奮鬥,靠自己的自強自立,書寫了各自燦爛的人生篇章。梁思成夫婦、梁思永夫婦曾被困四川偏僻的李村,過著貧病交加的生活,當時條件極其艱困,林徽因身患嚴重的肺結核而常年臥病病榻,梁思永身患嚴重病肺病幾乎垂危,但他們挺過來了,終於在專業上取得了卓越成就,為國家作出了重要貢獻。梁思寧在南開大學讀一年級時,因日軍侵略而失學,她毅然南下加入新四軍,奔赴抗日前線,後來被開除黨籍,35年後才得平反。梁思禮不到5歲時,父親就去世了,家裡經濟狀況大不如前,他17歲赴美求學,帶著母親給的400美元,購完船票後僅剩不到200美元,開始了半工半讀得窮學生生活,當時因戰爭與國內、與家裡斷了聯繫,一切都要靠自己,靠打工支持自己的學業,刻苦攻讀八年,終於攻取博士學位。

著名歷史學家傅斯年曾這樣評價:「梁任公之後嗣,人品學問,皆中國之第一流人物,國際知名。」梁氏文化世家,由梁啓超開啟,傳承已經三代、過百年,被推崇為中國第一精英家庭。梁啓超創造了難以複製、堪稱奇蹟的成功教育案列,造就了令人矚目、綿延百年的文化世家,專家稱其為「中國家教第一人」。

二、先進的家教理念與方法

梁啓超創造了滿門才俊的家教傳奇,也為後世留下了彌足珍貴的家教理念與行之有效的家教方法。他的家教思想較集中地呈現在他寫給子女的400餘封書信中。「梁啓超家書」與《曾國藩家書》、《傅雷家書》並稱「三大家教典範文本」。在曾國藩、傅雷和梁啓超三人中,曾國藩教子治家很有成就,但作為「最後一位大儒」,其理念、方法與話語傳統色彩濃厚,自然不如被稱為「中國知識分子第一人」的梁啓超更適合於我們這個時代的各位家長。傅雷教子以嚴苛著稱,作家樓適夷撰有《讀家書,想傅雷》回憶:「我很少看到他同孩子嬉戲逗樂,也不見他對孩子的調皮淘氣行為表示過欣賞。他親自編制教材,給孩子制定日課,一一以身作則,親自督促,嚴格執行……他規定孩子應該怎樣說話,怎樣行動,做什麼,吃什麼,不能有所逾越。」相比之下,梁啓超引導九個子女通過各自努力在不同領域做出不俗業績的經驗,更富有時代氣息,也更平實、更貼近尋常百姓。

知情意全面發展的理念。梁啓超把教孩子學做人放在核心地位,指出教育的目的是要求學生、要求孩子做一個智仁勇兼備的人,教學生、教孩子做一個全面發展的現代人。儒家提出要培養智仁勇「三達德」兼備的君子。據此梁啓超提出「教育應分為知育、情育、意育三方面,——現在講的智育、德育、體育不對,德育範圍太籠統,體育範圍太狹隘——知育要教到人不惑,情育要教到人不憂,意育到教到人不懼」。他批評「講到學校里的教育嗎,第二層的情育,第三層的意育,可以說完全沒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層的知育。就算知育罷,又只有所謂常識和學識,至於我所講的總體智慧靠來養成根本判斷力的,卻是一點兒也沒有。這種『販賣知識雜貨店』的育,把他前途想下去,真令人不寒而慄!」他在對子女的教育中,堅持了知情意全面發展、首要任務在教會做人的理念,注意對兒女進行修身、治家、做人、處世方面的教育,對孩子的成長產生了重要影響。

注重幼學女學的理念。梁啓超於1897年初發表過《論幼學》一文,強調「人生百年,立於幼學」,非常重視孩子的早期教育。這與俗語所說「三歲看大,七歲看老」的道理是一致的。

梁啓超還在1896年發表了《論女學》一文,是我國較早倡導女子教育的重要文章,提出了「欲強國必由女學」的思想。他既精心教子,也細心培育思順、思莊、思懿、思寧四個女兒,還自稱自己更偏愛女兒一些。他在四個女兒的教育上所付出的精力、情感與各方面的投入,沒有遜色於思成、思永等人,教育方法與特色上也是以知情意全面發展為目標,嚴慈並濟,寬厚為主,嚴格約束,四個女兒個個事業有成。

個性主義教育理念。梁啓超主張個性解放,體現在教育領域就是尊重個體、尊重每個孩子個性的個性化教育理念。他用心觀察與掌握每一孩子的特點,根據孩子的特性因材施教,對他們採取個性化教育方式,各因其性進行人生規劃、教育規劃與職業規劃,進行智商、情商、逆商等心理素質的陶養。他根據自己的觀察向孩子提出建議,但又很尊重每個孩子的志向、志趣,積極鼓勵孩子探索適合自己的專業領域、發展方向。如他希望思莊在美國以外的大學上學,避免全家變成「美國風」;又希望學習生物學,覺得這門學科在當時中國還是空白、有發展前途。思莊尊重父親的意願,考取了加拿大著名的麥基爾大學,又選學了生物學。由於麥基爾大學的生物學教授課講得不好,難以引起思莊對生物學的興趣,她將這種苦惱告訴了思成。梁啓超得知後,於1927年8月5日寫信說:「莊莊,聽見你二哥說你不大喜歡學生物學,既已如此,為什麼不早對我說。凡學問最好是因自己性之所近,不必泥定爹爹的話。」

趣味主義教育理念。趣味主義是梁啓超的人生信仰,也是其最重要的教育理念之一。他曾談到:「我是個主張趣味主義的人,倘若用化學化分『梁啓超』這件東西,把裡頭所含一種原素名叫『趣味』的抽出來,只怕所剩下的僅有個零了。我以為凡人必常常生活於趣味之中,生活才有價值;若哭喪著臉挨過幾十年,那麼,生活便成沙漠,要他何用?」他把趣味主義運用到家庭教育之中,他說:「我是學問趣味方面極多的人……每歷若干時候,趣味轉過新方面,便覺得像換個新生命,如朝旭升天,如新荷出水,我自覺這種生活是極可愛的,極有價值的。我雖不願你們學我那泛濫無歸的短處,但最少也想你們參采我那爛漫向榮的長處。」他在家庭教育中很注意引導孩子們追求知識的興趣,享受生活的樂趣,注意把趣味主義體現於孩子培養目標、培養方案的設計中。他主張孩子選擇專業、職業要因趣而學、因趣而去勞作,不要毫無興趣而趕鴨子上架,不要把學問當敲門磚。他希望兒女不僅從所學專業中、從學業、從讀書中獲得趣味,也從人文、藝術、遊戲、現實生活中多渠道增進自己的興味,希望孩子有廣泛的興趣愛好。他讓思順多做遊戲運動,讓思成「多學些常識」尤其是「文學或人文學科中之某部分」,讓思莊「多認識些朋友」並在專業外再學「一兩樣關於自己娛樂的學問」,讓思忠參加社團活動,帶思達看歌劇,與「老白鼻」思禮戲耍等,寓教於樂,把學習變成了一件輕鬆愉快的事情。

營造溫馨、和諧的寒門家風 家庭是孩子一生中最早參與也最長居於其間的社會群體,梁啓超很重視家庭環境的營造,努力創造有利於孩子成長的溫馨、和諧的的寒門家風。

以家學涵養智育。他注意營造濃濃的文化氛圍,注重對孩子進行深厚的人文底蘊的薰陶。他督促思順、思成等學習國學經典,有時親自為他們買書、寄書;為了充實思達、思懿、思寧的國學、史學知識,他聘請家庭教師,在家中辦起了補課學習組。他還給孩子題寫詩詞,贈送書畫,帶孩子看歌劇,要求孩子臨摹隸書碑帖拓片,通過各種途徑提升孩子的人文素養。

以親情陶養情育。梁啓超注意營造有利於對孩子進行情感教育的溫馨、和諧的家庭氛圍,他感情濃烈,很愛孩子,他和孩子之間互相關心,互相思念,全家上下也都有著很深厚的感情。每逢家人生日,梁家就會團聚慶賀,其樂融融。1922年12月25日,梁啓超在南京講學時致信思順,提到「我於你媽生日以前,一定回到家」。1924年6月6日《致梁思順》書中說「今日是祖母忌日,你們都去南長街家裡行個禮」。

以寒士家風培養意育。梁啓超要求子女繼承「儉以養德」的傳統文化精神,要求子女「養成節儉吃苦的習慣」,要求子女樂於在艱苦的環境中「磨練人格」,「使汝等常長育於寒士之家庭,即授汝等以自立之道也」。他在給思順的信中說:「你和希哲都是寒士家風出身,總不要壞自己家門本色,才能給孩子們以磨練人格的機會。」不過,他並不認為守寒士家風就是要過得「寒酸」,他說:「你們既已都是很規矩的孩子,不會亂花錢,那麼便不必太苦,反變成寒酸。」

注重以「漁」授子。中國有句古話叫「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給人一條魚能解決其一飯之需,卻不能解決長遠的問題,如果想讓人永遠有魚吃,那就要學會他釣魚、捕魚的方法。梁啓超主張「教人當以方法為主」,他寫過讀書法、作文法、歷史研究法等方面的著作。他在家庭教育中非常注意治學方法的點撥,如總結出了鳥瞰、解剖、會通的「三步讀書法」:鳥瞰即粗略了解大概,明確重點;解剖即將各部分仔細鑽研,重要處仔細解剖,疑難處仔細研究,有所得則記憶之;會通即上下左右貫通,將全書全面徹底了解而後已。又如提醒思成「凡做學問總要『猛火熬』和『慢火燉』兩種工作循環交互著用去」,指出治學需要猛攻、強攻,也需要積累,需要穩紮穩打,久久為功。

梁啓超教育子女的重要原則。從梁啓超教育九個子女的成功家教實踐中,我們可以品味他教育子女所遵循的一些重要原則,如:

言談舉止的「小道理」與安身立命的「大道理」兼顧,圍繞「教人學做人」一個目標。梁啓超在教育子女中,從看什麼書、行什麼禮、吃什麼東西、走什麼路線、寫什麼樣的信、培養什麼樣的愛好等很具體的細節入手,於細微處見關懷,於細微處見引導,小處切入,但仍可見如何做人的大道理。不經意間的細節,或許會深深影響孩子的一生,如父親給思成寄的《營造法式》一書,有很大的偶然性,但這件事決定了思成日後的專業方向。他也常和孩子們講要愛國、要以天下為己任、「要在社會上常常盡力」這些安身立命的大道理,講要「興會淋漓」、「處憂患最是人生幸事」、「要吃得苦,才能站得住」、「莫問收穫,但問耕耘」、「悲觀是腐蝕人心的最大毒菌」這些含意深刻的人生哲理。這些大道理深刻地影響了他的兒女們,愛國就是他留給子女的最大財富。

寬嚴相濟,突出一個「愛」字。梁啓超在家庭教育中對孩子寬嚴相濟,慈愛與嚴格結合,他對孩子的寬和嚴都體現了一個「愛」字,寬中有愛,嚴中也有愛,因為愛不僅僅是無微不至的呵護,更不是隨心所欲的嬌慣、是非不分的放縱,而是梁啓超所說的「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肯姑息溺愛」。在梁啓超寫給子女的數百封家書中不難體會他對子女的濃濃愛意,親切的稱呼、細緻的關懷、深情的思念、真誠的告白、娓娓的訴說、諄諄的教誨,無一不在充分展露深深的父愛。但他對子女的要求很嚴格。一次思永和一位小朋友打架,雖然是那位小朋友的錯,但梁啓超仍嚴厲批評了思永,讓他好好想想三個問題:一是有沒有必要打架?二是怎樣與對方和好如初?三是再碰上這類事應該怎麼處理?在思永給出了滿意回答後,梁啓超才讓思永吃午飯。飯後,他親自帶著思永前往對方家中向那位小朋友道歉。

「潤物無聲」與「擲地有聲」結合,爭取達到一個好的效果。家庭教育具有潛移默化的性質,父母通過言傳身教、口傳心授、日常養成、親情陶養,在長時間裡對孩子施加默默的影響。梁啓超深知自己的一言一行,都會有意無意地影響著子女情感方式、行為方式與價值取向。他所營造的家庭氛圍、他給孩子寫的大量家書、他給孩子們講的愛國故事、他身上貫穿一生的報國言行、他的樂觀精神與獨立人格,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激勵著孩子的成長成才。梁啓超對子女的教育既有「潤物無聲」的感化,也有「擲地有聲」的點化。如他在書信中就有用與無用、規矩與「求巧」、專精與博學、讀書與生活、「猛火熬」與「慢火燉」等關係,對思成的治學目標、治學方法、治學精神進行了全面的指導;他在書信中既肯定思忠「自己改造環境,吃苦冒險」的精神,又批評他不能太過孟浪,「冒險總不是這種冒法」。在他的書信中,有的話題很輕鬆、很幽默、很風趣,但有的話題也很嚴肅、很沉重、很震顫,如他告誡思成夫婦「失望沮喪是我們生命上最可怖之敵」,他告誡思順「我想有志氣的孩子,總應該往吃苦路上走」。

三、精心的家教實踐

出身名門,有更顯赫的身份背景,有更優越的成長氛圍,有更豐裕的家族資源,然而,不是出身豪門、名門的子弟就個個都能成龍成鳳。名人家教有梁啓超家這樣滿門才俊的傳奇,但也有令人唏噓不已、深為痛惜的案例。

梁啓超的老師康有為的家教就遠非完美可言。康有為一生有六位妻妾,生育12個子女,長大成人的有二子四女,長女康同薇、次女康同璧卓有成就,成了女界名流,其他子女就說不上成大器了。梁啓超在給其子女的信中提到了恩師一家的亂象與窘境:「他家裡真是八塌糊塗,沒有辦法。最糟的是他的一位女婿(三姑爺)。南海生時已經種種搗鬼,連偷帶騙。南海現在負債六七萬,至少有一半算是欠他的(他串通他人來盤剝)……他那兩位世兄,和思忠、思莊同庚,現在還是一點事不懂,活是兩個傻大少(人尚不壞,但是飯桶,將來亦怕變壞)。還有兩位在家的小姐,將來不知被那三姑爺擺弄到什麼結果,比起我們的周姑爺和你們弟兄姊妹,真成了兩極端了。我真不解,像南海先生這樣一個人,為什麼全不會管教兒女,弄成這樣局面。」康有為身後「蕭條得萬分可憐」,梁啓超得知其死訊後「趕緊電匯幾百塊錢去,才草草成殮」。

另一位民國名人胡適,與江冬秀育有二子一女,女兒夭折,他頗為自責,「如果我早點請好的醫生給她醫治,也許不會死。我把她糟掉了,真有點罪過。我太不疼孩子了,太不留心他們的事,所以有這樣的事。」長子胡祖望雖在美國接受了高等教育,但成績遠未達到父親的期望,胡適也甚是惱火:「今天接到學校報告你的成績,說你『成績欠佳』,要你在暑期學校補課。你的成績有八個『4』,這是最壞的成績。你不覺得可恥嗎?」小兒子胡思杜更不成器,讀了兩個大學都未能畢業,還染上了賭博等壞習慣,被美國當局驅趕回國。

名人之後未能成器,甚至變壞,家長要承擔很大的責任,尤其是父親,正如俗話所說「養不教,父之過」。究其原因,主要有:一是因家庭起點高,有的家長甚至想複製自己的成功,故而對孩子有過高的期望值,教育不得法,一旦達不到期望又在心裡予以放棄。據康有為弟子盧湘文回憶,康師曾把女兒同復送到他這裡受教,還說:「此女甚鈍,幼時嘗教以數目字,至數遍尚不能記,余即厭惡之。」二是家長忙於自己的事業,無暇照顧、管教孩子。維新變法前,康有為還有餘暇照管其長女、次女,但對後面幾個子女投入不夠,子女們後來的發展也就有了差別。胡適自己忙於公務,而妻子是家庭婦女,文化程度不高,使孩子疏於管教。1946年6月16日,胡適在日記里寫道:「小三今天畢業,今天又是美國人的Father’s Day(父親節),我很慚愧對兩個兒子、一個女兒(死了),都沒有盡我能夠盡的責任。」三是家庭條件優裕,家長對孩子的各種要求都予以滿足,嬌生慣養的結果是有的孩子驕橫、張狂,有的孩子沾染了壞習氣,甚至走上違紀違法的道路。

我們不妨簡要回顧一下樑啟超細緻入微、全心投入、精心周密的家教實踐:

關注孩子成長的每個階段。梁啓超關注著兒女成長的每一階段,從早期幼教,到學校教育,到子女出國留學,再到學成回國,到就業擇業;注視著孩子走出的每一步,從蹣跚學步到青春年華,從亦步亦趨到遠走高飛,從莘莘學子到事業中堅。他關心孩子的早期教育,我們這裡舉梁思禮的例子。梁思禮是梁啓超最小的孩子,他不到5歲時父親就去世了。思禮從2歲開始,就由家裡人教他讀書。父親給在國外的孩子們寫信,經常會提到「老白鼻」,還把著他的手教他給海外的哥哥姐姐們寫信;把他抱到椅子上面,教他寫字,給他講解。梁思禮談到,自己在很小的時候就知道了歐洲的文藝復興,知道了達·文西,知道了米開朗琪羅……總的來說,童年的家庭氣氛對於自己一生的影響非常之大。他千方百計讓孩子上儘可能上好學校,總是不計成本,大量投入,寧肯別的方面節省一點,也要讓孩子上好學校,梁思成、梁思永、梁思忠在出國留學前均就讀於北京清華學校;梁思達、梁思懿在南開中學讀書。他支持孩子出國留學,在其晚年同時有五個子女求學、生活在海外;他也有把梁思達、梁思懿、梁思寧等送出國留學的打算,但因他過早去世,未能如願。

引領兒女獲得全面發展。梁啓超希望子女個個都成才,而且個個都得到全面發展,教育子女先學會做人,同時學會做事、做學問;他注意智育、情育、意育並重,對子女的智商、情商、毅商、財商進行全面培養,在其引領下,九個子女個個身心健康,都做到了愛國、善良、自立、堅毅、上進、好學,既確立了遠大的理想、高尚的品德、正確的人生觀,滋養了健全的心智,又學有所成,才華出眾。

在智商方面,他提醒子女「汝輩學業切宜勿荒」, 鼓勵孩子盡最大努力挖掘自己的潛能;但希望子女盡力而為,又量力而行,告誡子女在健康與學習之間還是要以健康為重,如與思順提到「功課迫則不妨減少,多停數日亦無傷。要之,吾兒萬不可病,汝再病則吾之焦灼不可狀矣」。

在情商方面,他注意教誨子女事親以孝,在家書中常常提醒兒女要孝敬、尊敬尊長,還鼓勵孩子之間形成親密、溫馨的關係;也非常注意培養孩子的愛心、同情心,告誡子女「人生在世,常要思報社會之恩」,一個人只是做到「親親」還遠不夠,還要推己及人,還要做到「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他認為藝術是「情感教育最大的利器」,提醒孩子們不管自己所學專業是什麼,都要學些文學、藝術、人文方面的知識,以此陶冶自己的情操,豐富自己的人生。

在毅商方面,他告誡子女要有堅定的意志和頑強的毅力,要樂於在艱難的環境中磨練自己,指出「處憂患最是人生幸事,能使人精神振奮,志氣強立」,「人之生也,與憂患懼來,知其無可奈何,而安之若命」。對於所遭遇的挫折,對於人生的得失,要把它看成「磨鍊身心最好機會」。思成在出國前遭遇了車禍,父親在信中即言及「人生之旅歷途甚長,所爭決不在一年半月,萬不可因此著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汝生平處境太順,小挫折正磨練德性之好機會」。

梁啓超還重視對子女進行財商教育。他在給子女的書信中,對包括留學費用、房產購置、股票、保險、抵押、信貸、報業等在內的一系列家庭財務、理財規劃,進行溝通與討論,以期樹立孩子們敢於言「利」的經濟觀念、善於取「利」的理財能力,對他們進行財商的培養與教育,進行如何正確對待財富的教育。他在書信中不斷向孩子灌輸理財觀念、理財意識,詳細羅列各種流水細帳,對孩子們的財商進行引導。他和孩子們強調「切勿見獵心喜,吾家始終不能享無汗之金錢也」,反對發不義之財,並時常在書信中告誡子女,什麼錢當掙,什麼錢不當掙。1912年12月,他在給思順的信中稱:「吾若稍自貶損,月入萬金不難,然吾不欲爾爾。」強調自己不會為了錢財而貶損人格,喪失尊嚴。他在書信中還幾次讓思順力勸母親不要再投機,如「當告汝母切切不可再投機,若更失敗,吾力亦實不逮也」等。

扮演多重角色的好爸爸。梁啓超在兒女們面前亦莊亦諧,亦師亦友,亦尊亦親,扮演了親情上的好父親、心靈上的好朋友、學識上的好老師、人格上的好榜樣等多重角色。

他是孩子們的慈父。他親切地稱長女思順「大寶貝」、「嫻兒」、「寶貝思順」、「Baby思順」、「順兒」等;稱小兒子思禮「老白鼻」,老白鼻者;給思懿取 「司馬懿」的外號;稱思莊為「莊莊」、「小寶貝」,思忠為「忠忠」,思達為「達達」,至於思寧,卻又以行名,呼為「六六」;或者集體稱為「大小孩子們」、「 對岸一大群孩子們」、「大孩子們、小孩子們」等。這些形式各異的稱呼中映襯出的是父親的親切與慈愛。他疼愛男孩,也疼愛女孩,曾在給思順的信中曾提到:「吾愛女之名舉國皆知,故交相見者,無不問汝,卻無人問思成以下。」

他是孩子們的知心朋友。他的書信沒有一般長輩常有的說教,沒有疾言厲色的訓斥,沒有居高臨下的口氣。只有循循善誘,沒有呵斥指責;只有建言建議,沒有武斷命令;只有娓娓道來,沒有簡單粗暴;只有信任通透,沒有遮遮掩掩。在他的筆下,愛像一種無形的力量源源不斷地注入孩子們的心田;親情像一彎甘甜的清泉悄無聲息地滋潤著孩子們的人生。他直白地表達對孩子的思念,有時還在孩子面前「賣萌」、撒嬌,表露出童趣、天真、孩子氣的一面。他雖然忙,但總是儘可能地抽出時間,給孩子們講故事,陪孩子聽歌劇、到戶外、去郊遊,和孩子們一起做遊戲,和孩子們一起到北戴河海濱嬉戲,給孩子們帶來了無窮的樂趣,自己也享受著天倫之樂,也保持著某種難得的童趣。

他是兒女們學業上的好老師。他對子女在治學方向上進行引領,在治學方法上進行指導,在具體問題上進行點撥,在治學態度上潛移默化,對兒女的成長、發展起了至關重要的作用。一門三院士極盡榮耀,這不僅在中國學術史上絕無僅有,就是在世界科學史也是屈指可數。從知識譜系的角度,父親梁啓超是一位博學的大師,而兒女則是具體學科領域的專家,兒女從某一具體角度、某一學術領域入手在繼承家學的基礎上將其拓展、深化。

他是子女們成長過程中的好榜樣。他人格上尚德自強做兒女的模範;智育上樂學敏思堪為兒女楷模;意育上樂觀進取為兒女樹立榜樣;情感上知所節制為兒女做出表率。如在情感生活中,梁啓超有激情奔放的一面,但也有理性克制的一面。他在1925年12月27日的信中說:「我是感情最強烈的人,但經過若干時候之後,總能拿出理性來鎮住它,所以我不致受感情牽動,糟蹋我的身子,妨害我的事業。」他有一位叫何惠珍的紅顏知己,曾三次向其表達愛意,但梁啓超以理智克制自己的情感,都以家有妻室為由都明確予以了拒絕。

四、珍貴的現實啟示

梁啓超雖然去世已近一個世紀,但他教育子女成才的經驗與方法,對於今天的父親們仍然具有彌足珍貴的參考、借鑑價值。我們在書中,著眼於現實,歸納了「健康是基礎,做人最重要」、「男孩女孩都要用『愛』來養」、「要督促,更要量力而行」、「要引導,更要尊重個性」、「重言傳,更要重身教」、「富爸爸更

當倡導寒門家風」等「梁啓超家教案例的現代啟示」。

「健康是基礎,做人最重要」,對現實的啟示是:梁啓超當年所批評的「第二層的情育,第三層的意育,可以說完全沒有,剩下的只有第一層的知育」情況依然存在,甚至可以說更為嚴重。家庭教育中,也有的家長只盯著孩子的學習成績,而對其他方面關心不夠。正如梁思禮圍繞「父親思想」接受記者採訪時所談:「年輕的父母望子成龍,這是可以理解的,但是目前學校、家庭教育存在著問題,把小孩變成了考試的機器,考試變成了成才的『獨木橋』,好像只有考上了重點大學,才會有前途。從前中學教育,老師們除了教授功課外,還教育怎麼做人,怎麼做一個合格的人,怎樣做一個崇高的人。現在往往有很多人考試很好,成為高考狀元,但其他能力很差。由於學校只追求升學率,使得一些望子成龍的家長強迫子女讀書,要求子女從重點中學到重點大學,忽視了培養子女做人的道理,因此學校也應該重視素質教育。」

「男孩女孩都要用『愛』來養」,也很有現實意義。中國有句古話叫「窮養男,富養女」。對男孩的培養更注意意志、精神的磨練、磨礪,對女孩的培養更注意氣質、品味的涵養、薰陶,有一定的合理性。現在的家庭多是獨生子女,也就不存在重男輕女、區別對待之類的問題。梁啓超的更多地體現了男女平等對待的家庭教育思想也就更有借鑑意義。他對男孩女孩是都富養——儘可能接受優質教育,儘量多走走多看看,儘量多見世面;又都窮養——都要求其守寒士家風,要求孩子自己的事情自己做,自己的路自己走。都富養,也都窮養,也就是他在給思忠所說的「爹爹雖然是摯愛你們,卻從不肯姑息溺愛,常常盼望你們在苦困危險中把人格能磨練出來」。

「要督促,更要量力而行」,針對的是中國父母望子成龍的焦慮症,這種過高的期望值很可能會適得其反。梁啓超家教的重要特點是在發展目標上實在平和,在成長過程中不拔苗助長,給孩子們留足了餘地,留足了馳騁想像的時間、自由發揮的空間。梁啓超當年沒有給孩子提出過高的要求,沒有給孩子太大的壓力,只是要求他們「儘自己的能力去做」。思成後來成了院士,但父親當年的期待是「希望你回來見我時,還我一個三四年前活潑有春氣的孩子,我就心滿意足了」;思永後來成了院士,但父親當年的期待是「我所望於思永、思莊者,在將來做我助手」;思禮後來也成了院士,但父親當年的期待是「家裡學自然科學的太少了」、「希望達達以下還有一兩個走這條路」。他的孩子也有時成績不好,但他從未埋怨孩子沒出息,還說:「你們弟兄姊妹個個都爭氣,我有什麼憂慮呢?」

「要引導,更要尊重個性」, 針對的是家長的盲目攀比。梁啓超注意引導,但尊重每個孩子的個性、志向、志趣。他的九個子女,各走各的路,專業都大相逕庭,但是在各自的領域都取得不錯的成就。現在多為獨生子女,現在的家長,不像梁啓超當年需要細緻觀察自己九個孩子的不同特點、對孩子進行有的放矢的個性化教育,但要切記不要盲目攀比「別人家的孩子」,每一孩子都有自己的特點,對孩子所提要求要符合自家孩子的個性、志趣與實際情況。

「重言傳,更要重身教」。梁啓超對「言傳」與「身教」兩種形式都很重視。梁啓超的「言傳」有兩種重要形式:一是給孩子講故事。梁啓超只要有時間和孩子們在一起,就天南地北地給孩子們講愛國英雄的故事。一是通過給孩子寫信對他們進行教育,留下400多封家書。他更以自身的實際行動為兒女們樹立了榜樣。他要求子女愛國,首先自己做到了,他的愛國之心一生從未動搖過,其探索國家和民族命運思想與行動從未停止過;他要求子女「學業切宜勿荒」,首先自己做到了,他一生勤於思考、勤於著述,短暫的一生中留下了1400萬字的論著,成為「百科全書式的學者」。父母無須不厭其煩地告訴孩子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而是要從自身做起,以行動為孩子樹立榜樣。如果你自己終日無所事事,卻要求孩子樹立遠大理想;如果你自己一天到晚看電視,卻告訴孩子要好好學習;如果你自己整日忙聊天、「偷菜」,卻告誡孩子要少上網、要戒「網癮」;如果你自己人前一套人後一套,卻提醒孩子要誠實守信,那一定是沒有說服力、也不會產生好的效果的。

「富爸爸更當倡導寒門家風」。時下,「富二代」、「官二代」、「星二代」不時成為負面新聞的焦點,不時成為網絡圍觀事件的主角。究其原因,家庭教育也難辭其咎。梁啓超不是大富大貴,難以與那些超級財富精英比闊,但論家庭綜合實力,則可說是遙遙領先的。在政界,他曾經是呼風喚雨的風雲人物,也擔任過部級高官;在學界,他絕對是大師級的學界領袖;論財力,其收入在當時的絕大多數國人看來也是天文數字。他把優質的政治資源、學術資源與財力資源集於一身,卻常和孩子講「生活太安逸,易消磨意志」、「吾家十數代清白寒素,此乃最足以自豪者」。在父親的教育下,梁家子女個個務實低調,人人埋頭做事,沒有一個以名門之後自居而驕橫張狂的。梁家子女的出色成就印證了時下流行的那句話:低調,才是最牛的炫耀!梁氏家族守住寒士家風,使家族文脈延續已過百年,這對希望打破「富不過三代」魔咒的財富精英來說,無疑是難得的教材。

本文根據作者在2013年9月5日在山東省圖書館大眾講壇等講座的講稿整理,內容取自俞祖華、俞夢晨著:《像梁啓超那樣做父親》(山東畫報出版社2013年版)。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