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以「南燕」只見於春秋前期,「北燕」只見於春秋後期?

蕪史 發佈 2024-05-07T18:20:37.649292+00:00

或因燕國北迫戎狄,遠離中原,導致它在西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幾乎不見活動記載,直到進入春秋後,燕國才漸漸見於史冊,戰國時,燕國很弱小,是「七雄」中弱國之一,雖立國約有八九百年,引人注目的大事件,也不過是「樂毅破齊」,但它卻是姬姓諸國中最後滅亡的,對此,太史公也頗為感慨地說:燕國外部緊鄰蠻貉之族,內與齊、晉相交錯,崎嶇艱難地夾在強國之間,最為弱小,多次幾近滅國,但它維持社稷竟長達八九百年,在姬姓國中唯獨最後滅亡,是召公的功業所致啊。

或因燕國北迫戎狄,遠離中原,

導致它在西周漫長的歷史長河中,幾乎不見活動記載,直到進入春秋後,燕國才漸漸見於史冊,

戰國時,燕國很弱小,是「七雄」中弱國之一,

雖立國約有八九百年,引人注目的大事件,也不過是「樂毅破齊」,但它卻是姬姓諸國中最後滅亡的,

對此,太史公也頗為感慨地說:

燕國外部緊鄰蠻貉之族,內與齊、晉相交錯,崎嶇艱難地夾在強國之間,最為弱小,多次幾近滅國,

但它維持社稷竟長達八九百年,在姬姓國中唯獨最後滅亡,是召公的功業所致啊。


燕,一個在殷代故國舊址上建立的諸侯國

太史公頌揚的「召公」,即周初開國重臣召公奭,武王滅商後將他封於北燕

因召公奭要留在周室輔政,並未就封,因此派其長子姬克去管理燕國,

自此之後召公的後裔也就一分為二了:

一支,留在宗周世代為卿,仍稱「召公」;另一支,則生活在燕國世代為諸侯。

召公奭與武王是什麼關係?

太史公並沒有講,只說召公奭與周王族同姓,姓姬

武王分封時,軍師姜尚是第一個受封的,其次就是周公旦,緊隨周公旦受封的,便是召公奭,且武王去世後,召公奭與周公旦一同輔佐年幼的成王,

從這一點來說,召公奭應當是是姬姓家族的核心成員,與武王血緣關係很近,

不過令人頗為疑惑的是,

武王為何將他封在遠離中原的邊陲地帶?為何太史公說是「北燕」呢?


春秋時期,南燕、北燕並立



,可能在夏商時期就是一個諸侯國,亦或是部落。

歷史上流傳著「玄鳥生商」的神話傳說,是關於殷商始祖契誕生的故事,

對於這個傳說,《呂氏春秋》講得頗為生動:

相傳有娀氏有兩位美女,居住在人們為她們建造的九層高台上,天帝讓燕子去看望她們,兩位美女很喜歡這隻燕子,遂爭相用玉筐捕鳥,然而等她們揭開玉筐時,燕子只留下兩顆蛋,就向北飛去,沒再回來........

這個美麗的傳說,留給我們許多遐想,

但美中不足的是,故事裡並沒有講那隻飛翔在天空中「玄鳥」是什麼鳥

按照古籍的闡釋,玄鳥,即是黑色的燕子,

反過來說,「燕」是玄鳥,那故事中飛向北方的那隻燕子,很有可能就是夏商時期燕民。


根據《春秋》記載,春秋時期的確存在著兩個燕國,

一為黃帝之後姞姓伯倏之南燕,往往也單稱「燕」,封於薊;一為姬姓之召公奭之燕,即北燕。

此外,兩個「燕」中,先出現在《春秋》中的是南燕,其後才是北燕。

南燕所居的「薊」,就是今天津北的薊縣,在當時也應該包括今之北京在內,

考古學家們在北京外城西北部已發現若干燕的文物,如饕餮紋的半瓦當、貨幣明刀,而且發現了水井,這些發現為斷定薊所在提供了證據;

那麼,北燕所居的「燕」在哪?

考古工作者們已在北京附近、昌平、易縣等地,發現了許多燕的墓葬和銅器,

由此來看,周初北方尚未平定,

周武王將召公奭封於此地,應當是交給他征服殷商南燕的這項重要任務,而後召公奭在南燕附近建立了西周北燕。


何以南燕只見於春秋前期,北燕只見於春秋後期?


起初後世學者搞不清這兩個「燕」。

一來,或因北燕遠離中原,又忙著披荊斬棘,顧不上與中原王朝聯絡;二來,或因北燕地與中原之間的通道,有山戎的隔阻,

總之,北燕與中原有很長一段歷史時期是「失去聯繫」的,到了春秋時期,古籍中出現了「燕人」的記載,學者們很快就發現此「燕」非「北燕」……

如《春秋》記載「(魯桓公十二年,前711年)秋七月丁亥,公會宋公、燕人盟於谷丘」,這裡宋國君被稱為「公」,燕卻被稱為「燕人」;

又記載「(魯桓公十三年,前710年)十有三年春二月.........齊侯、宋公、衛侯、燕人戰.......」,這裡齊、宋、衛的國君皆被稱「侯」,唯獨燕被稱為「燕人」,

或許是《左傳》也怕大家搞混了,特地注說 「燕有二,一為北燕」。

從上述記載來看,春秋前期南燕在齊國的支持下,較為強大。


至於「燕人」的身份,是不是指南燕之君也沒統一說法,但對此「燕」為姞姓南燕沒多少爭議。

北燕,是在魯襄公二十九年(前540年),首次見於《春秋》:齊高止出奔北燕。

據著名語言學家楊伯峻考證,南燕自魯桓公十三年(前710年)以後已不見於《春秋》,自魯莊公十九年(前676年)、二十年(前675年)後亦不見於《左傳》,此後古籍中出現的燕應當是「北燕」。

而北燕與中原諸國恢復聯繫後,亦自稱其國為燕,不再稱北燕。


不過也有人懷疑,春秋中葉以後,南燕不見卻出現北燕,是否意味著南北燕是一國的兩個分支?

雖然不清楚南北二燕發生了什麼,但這兩個「燕」不可能是一國兩支。

史料已經說得很明白,南燕是姞姓,北燕是姬姓,

且北燕已得到齊國等中原諸侯的公認,

據《齊世家》記載,齊桓公伐山戎救燕後,齊桓公與燕莊公臨別之際告誡說要燕國「復修召公之政,納貢於周,如成康之時」,

這表明齊桓公認同北燕華夏姬周的正統地位。

此外《左傳》中有南燕的燕姞嫁入鄭國,北燕的燕姬嫁入齊國的記載,

要知道周朝嚴禁同姓通婚「男女同姓,其生不蕃」,

倘若南燕與北燕同國,為何燕姞會嫁入姬姓鄭國?現在姞、姬兩姓不同,鄭文公才會娶燕姞。

南燕突然「消失」,可能是被滅國了,或衰弱了,北燕遂崛然代之而興,以致南燕不見於經、傳。



燕國的振興



春秋時期,燕國很弱小,儘管恢復了與中原的聯繫,但因為地理位置比較遠,在中原諸國中,它與齊國的接觸比較多。

但這也給自己帶來了不少危機,有時還會受到齊國的強制干涉。

據《左傳》記載,燕簡公想把自己的嬖寵統統任命為大夫,大夫們怒而發動了政變,殺掉了那些嬖寵,燕簡公逃亡到了齊國,後齊國出兵攻打燕國,燕簡公得以復國,但在這個過程中,齊國干涉燕國內政達9年之久。

戰國時期的燕國,雖然有了起色,但夾雜在「七雄」的隊伍里,還是遠弱於其它諸侯國。

期間,燕國還發生過內亂,燕王噲欲禪位於其相,因而引起嚴重的內亂,齊國也干涉進來,殺掉了燕王噲,差點弄得燕國亡國。



燕昭王在叛亂平息後即位(公元前311年),頗有作為,廣納人才,蘇秦就是這個時候來到燕國的,

蘇秦是戰國時期有名的縱橫家,他以「間諜」的身份假意到齊國效力,在他的一番煽動下,齊閔王忙著揮兵伐宋,緩解了對燕國的壓迫,

此後,蘇秦不斷使計破壞齊趙、齊魏的關係,再加上宋國為齊所滅,

秦、楚、趙、魏、燕五國組成了聯盟,一起攻向了齊國。

公元前284年,燕以樂毅為將,大舉攻齊,並且直接進攻齊都臨淄,短短六個月的時間,樂毅就接連攻下齊國七十餘城,這就是歷史著名的「樂毅伐齊」,

但由於五國貌合神離,各自打著精明的小算盤,秦與三晉又齊衝突,

勢單力薄的燕國僅憑自己無力吞下偌大個齊國,伐齊之事最終以「破產」告終。

這次伐齊,燕國並沒落得實質好處,反倒是秦國,藉機削弱了齊國的勢力。


燕國的滅亡




這一時期,齊楚都已衰落,除秦國外,唯趙最強。

此後秦國調整作戰目標,將三晉作為軍事進攻的重點,

韓魏在秦國的重磅打壓下,不斷割地求和,基本喪失了抵抗能力;趙國雖搞了個胡服騎射強盛起來,但在長平之戰敗於秦後,也沒了多少軍事能力,

偏偏燕國在這個時候,也不斷找趙國的麻煩,兩國之間的戰事頻繁。

秦王政時期,恍然大悟的趙、楚、魏、韓、燕五國試圖攻秦,卻以失敗告終,

燕太子丹見狀,策劃了一次刺殺行動,即「荊軻刺秦王」,也以悲劇收場,

秦王政怒不可遏,調動秦軍攻燕,逼得燕王喜一路逃奔到了遼東,

且以斬殺太子丹的代價,暫時獲得了秦國的「原諒」,

但是,僅僅過了五年,秦國在滅亡其它五國後就將矛頭對準了燕國,

公元前222年,秦將王賁將兵攻取遼東,獲燕王喜,燕遂亡。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