困擾人類的20個科學與哲學問題,你有答案嗎?

第一讀者 發佈 2024-05-07T18:24:14.132012+00:00

海南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這究竟是為什麼》,就人們自古以來對科學及哲學的疑惑進行了解答,並且提供了偉大思想家的解釋,是對人類最佳思想獨特、易懂、簡潔的概括。

時間會流逝嗎?人工智慧能否代替人類?機器會思考嗎?一切都是相對的嗎?為什麼會有道德?什麼是美?這一切都是為了什麼?……海南出版社最新出版的《這究竟是為什麼》,就人們自古以來對科學及哲學的疑惑進行了解答,並且提供了偉大思想家的解釋,是對人類最佳思想獨特、易懂、簡潔的概括。

「人類的大腦控制著記憶、視覺、學習、思維,同時,也在人類有機系統的自主行為與自主活動中發揮著監督和控制的作用。不同的感覺器官對物理刺激做出相應的反應後,將信號傳輸到大腦中的特定位置。這些細胞協同工作,讓我們擁有視覺、觸覺、味覺、嗅覺、記憶,並能對事物進行比較和分類。大多數情況下,大腦都能正常運轉,只有當其出現問題的時候,我們才會意識到它有多麼脆弱。……17世紀科學革命開始時,法國哲學家勒內·笛卡兒假定大腦中的一部分(他將其稱為『松果體』)是通往靈魂的入口。你,或是你自己,就位於這扇門的後面,大腦向你傳遞信息,你也可以對大腦發號施令,從而引發一系列事件,讓你能夠走路、說話,甚至對意識問題感到憤怒。這就是20世紀的吉爾伯特·萊爾所說的『機器中的幽靈』模型,即大腦—身體系統是個龐大的機器,功能是將信息帶給『幽靈』,再由它傳回指令。笛卡兒實際上並非將人體內的自我喻為飛船中的飛行員,但基本上這就是他留給人們的印象。像這樣思考意識無法讓人滿意,這顯然束縛了科學的發展。事實證明在這個模型上,無論神經學怎樣研究,都會遇到這扇通往意識世界的緊閉的大門,門後則是一個與物理世界緊密聯繫的奇妙世界。靈魂世界是被科學拒之門外的,將靈魂與身體聯繫起來的系統亦是如此,我們對這套全新的法則與力量一無所知。在我們認識世界的活動中,無論是科學還是哲學,都不願意遇到這樣的禁區。」在《這究竟是為什麼》的開篇,作者就發出了「我是機器中的幽靈嗎」的哲學疑問。看完文字你會發現,「哲學是問題而非答案」,本書沒有真正回答任何問題,而是提出更多的問題,激發我們去思考和探索未知領域。

當然,能提出如此深邃的問題,跟作者本身所學專業和經歷有關。作者西蒙·布萊克本被譽為「英語世界傑出哲學家」之一,還曾被美國教育界評為「全球50位最具影響力的健在哲學家」之一。他是劍橋大學哲學教授,也是北卡羅來納大學哲學研究教授,暢銷著作有《牛津哲學辭典》《思考》《做個好人》《色慾》《真:解惑指南》《如何閱讀休謨》等。其中,《牛津哲學辭典》是一本客觀、權威的英文哲學詞典,已被翻譯成15種語言;而《真:解惑指南》則是一本關於真理及其扭曲的哲學思想的指南,一經出版就廣受好評。

在《這究竟是為什麼》序言中,作者西蒙·布萊克本對困惑人們的哲學問題分享了自己的看法:「我在書中列舉的20個問題,是無論男女老少都時常會感到困惑的問題。就算不去主動思考,這些問題也會自然而然地在我們的腦海中出現。儘管很多時候都難以解答,我們卻都想知道答案。然而,哲學似乎更關注問題本身,而不是做出解答,這在學術學科中可謂獨樹一幟。哲學似乎一直以來都沒有給出共識性或確定性極高的答案,這對於研究哲學的人來說,終是遺憾,但我卻不這樣認為。有一部分原因在於,有些問題乍一看簡單明了,但一經考量,又能衍生出許多小問題來,例如『為什麼要有道德?』『生命的意義是什麼?』,這樣的問題怎麼可能輕輕鬆鬆就能得出標準答案呢?不過,其中可能也會涉及其他問題,比如,在面對種種誘惑之時,為什麼要表現出道德?在那些極具誘惑力的事情里,又有哪些事是值得去做的?實際上,在不同情況下可能會有多個答案,而非只有一個標準答案。能有此認知,已是進步。」


但其他問題也可能暗藏玄機。書中提出的「為什麼事物會存在?」就是個非常好的例子。儘管它被視為所有人都能提出的、最深奧的、哲學的基本問題,但受其深度及熱度影響,它也成了一個無解的邏輯遊戲。不過可能也不完全是這樣,或許我們需要認真思考一下,每個人的想法其實都不一樣,我們也不必因此而遺憾或為難。「貓不會一夜之間變成狗。事實上,我們認為所有的變化都只會發生在不變事物的安穩保護之下:自然法則決定了事物的持續模式。任何講理的人都會希望事物能以相似的方式繼續存在,那麼,自然界中的一致性又要如何解釋呢?這裡我們便遇到了僵局。從表面來看,我們似乎需要給我們所發現的恆常性一個理由,要麼依據經驗證據來說明,要麼靠數學邏輯之類的事物來解釋;簡單來說,要麼是經驗之後的『後驗』,要麼是經驗之前的『先驗』。然而,我們所擁有的後驗知識所能告訴我們的是,如果某些事物會以其原本的模式繼續存在,那麼依賴於這些事物的其他事物也會持續存在。……我們的存在完全依賴於持續不斷發生的精密調整,若是調整沒有成功,那麼轉眼間一切便將灰飛煙滅。我們或許可以接受時間本身就要依照宇宙秩序運轉這件事,而一旦這個秩序出現錯誤,時間也就走到了盡頭。在這種情況下,我們大概可以這樣安慰自己:自然規律將永存,也就是說,自然不會有任何時候不具規律性。但這也不是什麼實質性的安慰。我們希望如果事物的恆常性能永恆存在,那麼至少能持續到某個時間,比如下周三。要是有人說恆常性會永遠存在,直到滄海桑田,但不幸的是下周三永遠無法到來,因為下周二就是時間的盡頭,那這未免有些掃興。」最後,西蒙·布萊克本得出的結論是:「時間在變,與此同時,身處其中的我們也在不斷改變。世界不停地轉,滄海變桑田。雖說萬物皆在變化,但也不會變化太多。變化終歸有一個上限,也好在的確有這樣的上限,我家的貓才不會突然開口講話。」


事實上,不管寫哪種與人類相關的文章,我們都會朝著不同的方向展開內容—對不同的參與者和旁觀者來說,不管是對政治決策,還是對家庭度假、人員紛爭,感受都不盡相同。莎士比亞曾就愛情、戰爭、恐懼、野心等主題創作過多部流芳千古的戲劇作品,但沒有人會相信莎士比亞給出了「標準答案」,也沒有人會相信除此之外再沒有值得討論的內容。所以,西蒙·布萊克本試圖讓讀者們熟悉這些問題,其中有些問題是廣為人知的,有些則是圍繞在人們身邊的陷阱與困惑。如《時間會流逝嗎?》:「在哲學中開始探討時間的一大標準『起式』就是引用古羅馬哲學家奧古斯丁著名的謎題:『時間究竟是什麼?沒有人問我的時候,我倒清楚;有人問我的時候,我想說明,卻茫然不解了。』我們是時間的產物,在時間中度過一生,但若想知道時間是什麼,我們似乎又無能為力。我們或許會將時間想像成像水一樣流逝的模樣;我們會說到時間之流,說到過去的歲月,以及未來的時光。而在我們眼前的,就是流動的現在。……不過,如果時間是流動的,那它的流速是多少?時間似乎只能像現在這樣一秒又一秒、一小時又一小時、一天又一天地流逝,除此之外,似乎別無選擇。但實際上,這並不是速率。……時間流動的速度並非唯一的問題,另一個問題是,它朝哪個方向流動呢?我們或許可以想像一下,現在這個時刻正在悄無聲息地向未來涌動。又或者時間並非向前流逝,而是向後流動?或許前進的並非『現在』,而是時間之河將未來和現在的事件推到了過去?又或許,『現在』原地不動,在未來事件的不斷衝擊下才變成了過去?這些答案似乎都能自圓其說,但也說明我們仍處於推理想像的階段,還無法得出真正的結論。」

21世紀延續了20世紀的趨勢,在某種程度上追求科學至上主義。破解人類基因組給人類帶來了喜悅,生物學與醫學有了無可限量的發展前景,人文學科(譬如哲學)被推到了對立面,但就哲學家所做的解讀人性這件事情而言,哲學是否應「歸隱田園」,被蓬勃發展的科學所取代?在一些章節中,西蒙·布萊克本反思了人性科學的實際成就及未來。「我希望其中的緣由可以引發人們的思考,思考我們如何思考、如何感受,以及我們應以怎樣的方式思考和感受。」

西蒙·布萊克本在書中探討了困擾人類的20個科學與哲學問題,分享了古往今來眾多思想家的解釋,可以說是對人類思想史獨特、易懂、簡潔的概括。正如讀者所言:「哲學書的黃金標準有四點:展示提問的價值,激發思考,讓探索未知領域成為一種樂趣,並使讀者保持開放的心態。如果根據這些標準來判斷,這本書就是符合黃金標準的哲學書。」「這本書會讓你拋棄你知道的一切,讓你每天都會懷疑,這也讓它成為一本非常有趣的書。它沒有真正回答任何問題,而是提出了更多的問題。」(讀者報全媒體記者 何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