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歷史上特殊的一群人(一)——九千歲之魏忠賢

從小歷史偏科 發佈 2024-05-07T19:26:46.291874+00:00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一類很特殊的人群,他們就是生活在後宮裡被閹割了的男性服務員——太監。太監製度是封建皇權制度下一項十分殘忍並且違背人權的制度,很多太監都是因為生活所迫,走投無路,為了一口飯吃才而被迫閹割入宮,以此謀求生路。

在中國古代歷史上,有一類很特殊的人群,他們就是生活在後宮裡被閹割了的男性服務員——太監。

太監製度是封建皇權制度下一項十分殘忍並且違背人權的制度,很多太監都是因為生活所迫,走投無路,為了一口飯吃才而被迫閹割入宮,以此謀求生路。

也正是由於太監生理上的缺失,往往導致他們在心理上的失衡。一旦他們受到皇上的寵愛,手中有了權力,就會變本加厲地排除異己,陷害忠臣。


今天,我們講一下自稱九千歲的魏忠賢。

家貧入宮

魏忠賢,出生於1568年(明隆慶二年),北直隸肅寧(今天的河北省滄州市肅寧縣)人。

魏忠賢家境貧窮,但又喜歡賭博。

一次賭博大輸後,魏忠賢決定戒賭。

普通人戒賭,通常是通過剁手指頭的方式來告誡自己。

但是,魏忠賢絕對不是普通人,他決定自宮。

太監,是閹割的男人。但閹割的男人,不一定就是太監。

為了有口飯吃,能夠繼續活下去,魏忠賢想到了進宮當太監。

這在當地是一種很流行的做法,不少生活不下去的貧苦農民都選擇入宮,不僅有口飯吃,還有機會成為人上人。

如今參加公務員考試,還有年齡、工作經歷等要求,在明朝,想吃皇家飯當然也不是那麼容易的。

魏忠賢面臨的最大障礙就是超齡了。

原來,為了便於管教,入宮的太監一般都是小孩,而此時的魏忠賢已經是小孩他爸了。

天無絕人之路。偶然機會,魏忠賢結識了司禮監秉筆大太監孫暹(xiān)。

魏忠賢起初是孫暹家裡的傭人,他勤勤懇懇的工作態度、老實的外貌得到了孫暹認可。

萬曆十七年(1589年),經孫暹推薦,魏忠賢如願所償,進宮當了太監。

這一年,他已經21歲了。

飛黃騰達

據史料記載,明朝時期是我國歷史上太監數量最多的一個時期,足足有10萬之多。

明季宮女至九千人,內監至十萬人,飯食不能遍及,日有餓死者。 ——清《東華錄》

想要在如此眾多的競爭對手中脫穎而出,只靠自己的實力,是萬萬不夠的。

魏忠賢最終成為一人之下、萬萬人之上的頭號大太監,必然要有一個堅實的靠山,而這個靠山卻是一個女人。

這個女人就是客(qiě)氏。

客氏,名巴巴,原是河北農婦,是明熹宗朱由校的乳母。

入宮後,魏忠賢繼續保持他愛崗敬業的優良作風,多做事、少說話,暗中卻結交了不少朋友,其中就有一個叫魏朝的太監。

魏朝是時任司禮監秉筆太監王安的下屬,多次向王安推薦和讚賞魏忠賢,魏忠賢由此得到了王安的賞識。

司禮監,始置於明太祖洪武十七年(1384年),有提督、掌印、秉筆、隨堂等太監。起初,司禮監並沒有多大權力,到了明朝中後期,由於皇帝怠政厭政以及年幼等原因,皇帝經常讓司禮監代帝批紅。司禮監權力不斷擴大,有「第一署」之稱,干預中央決策,給明朝政治、經濟、軍事、司法造成了惡劣的後果。

魏朝不僅將魏忠賢介紹給王安,還將自己的對食客氏介紹給了魏忠賢。

客氏原與魏朝對食,後來因為魏朝既要侍奉王安,又要侍奉皇太孫朱由校,無暇顧及客氏,客氏便於魏忠賢勾搭上了。

有一次,魏朝與魏忠賢為客氏爭風吃醋時,魏朝被王安勒令退出。

宮裡太監和宮女很多,因為寂寞而互相安慰,大家私下戀愛,不能同床,只不過相對吃飯,互慰孤寂而已,稱為對食。

都說兄弟妻不可欺,何況是對自己有恩情的人呢,從這一方面也可以看出魏忠賢的人品了。

此後,魏忠賢與客氏感情日益升溫,如膠似漆。

泰昌元年(1620年),朱由校登基,封客氏為「奉聖夫人」,欽賜她與魏忠賢結婚。

按照明朝規定,皇子滿六歲,乳母就要出宮。

但是,客氏不僅沒有出宮,反而掌管了後宮的大小事務,儼然成為了皇后或者皇太后。

在朱由校面前,客氏也是極力說魏忠賢的好話。

由於朱由校的寵信,王安和魏朝等先後受到打壓,魏忠賢被提拔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東廠提督。

據史料記載,朱由校的愛好不在於朝政,而是沉迷於木工。他做的木雕作品十分精美,在集市上頗受老百姓歡迎。

朱由校不關心朝政,給了魏忠賢機會,他逐漸參與朝政,勢力也得以慢慢擴大。

在朝廷內,魏忠賢掌握著「批紅」的權力,因此,即便是內閣首輔遞上來的奏摺,魏忠賢不給你批紅,你的奏摺就是一堆廢紙。

在朝廷外,魏忠賢掌握著明朝最大的特務機構「東廠」,耳目眾多,遍布大江南北,任何人都在他的監督之下,無論是誰,他都有權直接抓來審問。

權勢熏天啊。。。

被逼自殺

魏忠賢和客氏的權利畢竟來自於皇權,朱由校在,他們就可以為所欲為。

然而,這樣的好日子僅僅維持了七年。

天啟七年(1627年),朱由校駕崩,終年23歲,廟號熹宗。

廟號是皇帝死後,在太廟立室奉祀時特起的名號。

「熹」者,乃微弱晨光之意,意思是為皇帝死的太早而感到痛惜,沒有能能發出他的光輝。

朱由校一生沒有留下任何子嗣,皇位是由他的弟弟朱由儉來繼承。

朱由檢早就對魏忠賢和客氏不滿,他登基之後,先將客氏趕出宮,然後又開始策反魏忠賢的黨羽,為剷除魏忠賢做準備。

魏忠賢意識到自己快要倒台了,為了自保,他對朱由檢說,自己犯了很多錯誤,願意接受懲罰。

朱由檢心想這樣也好,便讓魏忠賢去鳳陽安置。

然而,魏忠賢賊心不死,帶了一批隨從跟著自己。

這就讓朱由檢抓住了把柄,命令錦衣衛將魏忠賢給抓了起來,罪名是意圖不軌、有謀反嫌疑。

魏忠賢自知難逃一死,但他不願意做朱由檢的刀下鬼,於是上吊自殺了。

歷史評價

自古史書對魏忠賢的評價大都傾向於負面。然而,我們對於歷史人物,應該秉持著客觀的態度。

明朝後期,朝廷面臨著內憂外患。

一天,崇禎皇帝召開朝會,商議退敵之策。

只見滿朝文武各懷鬼胎,思考如何全身而退,哪還為大明朝著想。

站在一旁的大太監曹化淳激動的說:"忠賢若在,時事必不至此!"

那麼,魏忠賢執政期間都做過什麼呢?

對抗北方清庭方面,明朝末年出現了袁崇煥、毛文龍、熊廷弼等聲名遠播的名將,正所謂千里馬常有而伯樂不常有,這些名將的出現都離不開魏忠賢的知人善任。

對內方面,恢復經濟,減免稅收,廢除的工商稅、海稅,減免了農業稅,執政期間國庫充盈,他死後,為大明王朝留下了2000萬兩白銀,相當於大明王朝5年的財政收入。

功過自有後人評,無論魏忠賢個人的善惡,從客觀的角度上來評判,他在某種程度上是有功於社稷的,最起碼他延緩了大明王朝的滅亡的時間。

1644年,魏忠賢死了17年後,明朝正式滅亡。

崇禎臨死前喊出,「諸臣誤我」,是不是對逼死魏忠賢的悔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