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看元朝要亡國,為什麼其他的汗國不出兵援助呢?

朝子亥 發佈 2024-05-07T19:33:18.122631+00:00

忽必烈可是內心不甘,我們這麼大的元朝,這麼多的汗國怎麼連一個國家在最後時刻都沒有來幫助元朝?在蒙古帝國準備大舉進攻中原地區時,憲宗蒙哥是蒙古帝國的大汗,為主要的指揮人,當時阿里不哥被指派留守蒙古重地,手中也掌握著較大部分的軍隊力量,離蒙古的核心統治力量較近,而忽必烈被派遣在前鋒進攻,乾的大多是辛苦的工作,衝鋒在前,與後備的蒙古貴族聯繫較少。

忽必烈看見即將被占領的土地,被重新顛覆的國家,發出無力的嘆息,他回想這些年國家的過往,南征北戰,打下歷史上最大的江山。

忽必烈可是內心不甘,我們這麼大的元朝,這麼多的汗國怎麼連一個國家在最後時刻都沒有來幫助元朝?

他的心中肯定有一瞬間想過幾百句辱罵嘲諷其他汗國的話:這群白眼狼!元朝白養他們了!

但其實,事實真是如此嗎?

元朝覆滅究竟是自身原因還是其他汗國見死不救?

在元朝走向滅亡時,其他汗國又在身處什麼境地?

汗國:其實在一開始,我們就不是一條心的

在公元1260年,忽必烈建立元朝,成為了元朝的開國皇帝。

但在他正式成為皇帝前,他還有一個強勁的對手——阿里不哥。

他與阿里不哥的交鋒之戰,以及後期元朝的建立,就註定了元朝內部暗藏的矛盾,汗國與元朝的關係發展隨之變得微妙起來。

在蒙古帝國準備大舉進攻中原地區時,憲宗蒙哥是蒙古帝國的大汗,為主要的指揮人,當時阿里不哥被指派留守蒙古重地,

手中也掌握著較大部分的軍隊力量,離蒙古的核心統治力量較近,而忽必烈被派遣在前鋒進攻,乾的大多是辛苦的工作,衝鋒在前,與後備的蒙古貴族聯繫較少。

就在1258年,蒙哥、忽必烈和大將軍兀良兵分三路進攻南宋時,蒙哥卻意外在死在了行軍路上。

面對蒙哥的突然死亡,沒有留下一句遺言的他,將蒙古大汗的位子生生拋了出去,忽必烈與阿里不哥都死死盯住了這個權力無比至上的位子。

阿里不哥因為靠近蒙古部落的核心力量地區,不論是自己心中的欲望激發,還是身邊人的引導,他便立即自發拉攏了各部落的長老支持他,推舉他成為新的領袖,擁有了自己的政治團隊。

阿里不哥的行為就已經推翻了之前的帝王繼承的方式,打破了蒙古帝國的繼承制度,再加上眼見各大部落的汗國都大力支持阿里不哥,就在阿里不哥以為可以穩操勝券奪得帝位時,忽必烈卻提前一步獲得王位。

原來忽必烈見阿里不哥一番操作即將唾手可得帝位,見其已經不按照傳統的繼承方式,那自己何必講那些規矩,便靈活應變,提前在漠南搶先一步發布自己成為蒙古帝國的新一任大汗。

可阿里不哥被這一計劃打得手忙腳亂,急忙召集支持他的各大部落開了一場大會,大會的目的很明確,就是為了在大會上簇擁他稱帝。

一時間,蒙古帝國上擁有了兩個大汗,這尷尬的局面必定迎來一次正式且慘烈的鬥爭。

但其實在蒙古宗族的貴族裡,大家對阿里不哥才是名正言順的大汗的存在。

在傳統的思想下,只有受到各部落貴族的承認的才是蒙古帝國真正的大汗,而忽必烈這種自稱為大汗的行為,必然會受到各方部落的指責,所以在蒙古部落貴族高層對忽必烈的身份並不認可。

在受到蒙古宗族貴族的擁護下,阿里不哥自信於自己的身份地位,親自率領軍隊南下攻打忽必烈。

可是讓阿里不哥沒有料想到的是,自己的軍事實力與常年作戰的忽必烈相比,相差甚遠。

在忽必烈精心部署的軍事安排下,阿里不哥帶領的軍隊大敗忽必烈,被忽必烈囚禁在身邊,最終是在阿里不哥的親自求和中,確定了忽必烈真正的大汗地位。

但是沒隔多久,阿里不哥就去世了,忽必烈是迎來了他的帝王時代,可蒙古宗族的貴族中沒有一人對他是真心認可的。

他們認為忽必烈是通過強制手段奪取了大汗的地位,沒有獲得貴族們的認可,貴族也難以從他那裡獲取自己有利的價值。

再加上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可以說是,這加劇了蒙古帝國的分裂,國家被幾大汗國各自管理。

各汗國的管理者與忽必烈在內心深處是擁有隔閡與猜忌的,這種不信任的態度決定了元朝終將走向孤獨的自我抗爭和自我覆滅的情況。

但在歷史到來的那一刻,又有誰能自保呢?

元朝:內部腐壞,外部破碎,早已難扶助

其實元朝的戰爭慘烈、征伐不斷、百姓流離失所,無家可歸,國家土地雖然占比寬廣,但其內部卻早已分崩離析,經濟落後,政治改革失敗,民生問題其實早已深入毒害國家的每一寸土地。

元朝算是中原歷史上第一次被外族統治的時期,因為是外來的人,自然會出現水土不服的情況。

中原地區歷經幾千年的磨練,早已在百姓心中有自然而然的一套政治統治規矩。

但蒙古人多是性情奔放,不擅長與政治統治,只懂得宗族的管理,階級的統治。

對於政治制度的建立沒有完善的規矩,也因為是外族人闖入中原,中原地區的有才之人也少有能被展露,大家對於一種強勢的人群只能呈現出阿諛奉承的怯懦姿態。

雖然忽必烈有志於將漢族文化融入蒙古的文化中,但根深蒂固的思想是難以撼動的。

對於中原地區的人們,維持生活的方式就是能種田豐收,但對於長期生存在草原地區的蒙古人,只了解放牧與草場。

所以,當時也曾下達過離奇的指令,要將南方的水田都種滿青草,發展農牧業。

這在現在來看是極其不切實際的政策安排,沒有根據現今的地理環境和當地的人文風俗進行規劃。

再加上1294年,忽必烈離世,元朝的發展便朝著萬劫不復的方向前進。

忽必烈的後代都不長壽,政權管理人員在不斷的更換,短短十年時間裡,就更換了六代帝王。

政權的動盪暗示了當時政治領導的混亂,沒有一段可以穩定發展的時期,從上至下一直在不斷更替,這使得元朝社會極其動盪。

沒有可以領導的前進的方向,高層領導組織缺失,中層職員難有作為,渾渾噩噩,所有的重擔壓在了底層百姓的生活中,百姓自然是怨氣十足,對於國家政府早已沒有信任可言。

如果是天災人禍的年份,百姓的日子更是難過,官吏腐敗,增加利稅,使得很多百姓家破人亡,無家可歸,對於統治者的怨氣更是深厚,對於反抗壓迫獲取新的生活的欲望更加強烈。

國家統治者與社會百姓內部的矛盾不斷激化,最終激發了廣大農民起義,社會混亂到了無法控制的地步。

現實:不是不救,是無能為力,歷史的洪流下誰能苟活於世

在元朝都自身難保的境地下,周邊其他汗國又是何種境地呢?

先看占地面積最大的汗國,金帳汗國,其統治者是成吉思汗的長子,朮赤。

但因其地域遼闊,人員複雜,統治難度大,其內部長期處於一種分裂的狀態。其內部擁有統治權力的蒙古人少,多是突厥人,文化習俗差異也因此深受影響,人種多樣,人心難測,自是難以得到合理統治。

況且到了元朝末期,金帳汗國也早已衰落,內部四分五裂,實力水平早已無暇幫助元朝。

察合台汗國,是成吉思汗次子察合台的封地,從建立初期國內便動亂不安,時常有戰爭發生,國家發展還受到當地地理位置的影響,天山隔絕其中,社會經濟難以有好的發展。

歷史發展沒有多久,察合台汗國就分為了兩個汗國,兩個汗國之間又在不斷的打仗鬥爭。

國家內部混亂不安,加之在元朝末年,察合台汗國還處在不停的內部鬥爭中,無能為力幫助元朝。

伊爾汗國,由成吉思汗的孫子掌管,旭烈兀。因其想以宗教思想掌管國家,以伊斯蘭教作為了國家的宗教思想,但後期國家內亂,內部推翻國家統治,早已在十四世紀就已經不復存在了。

也就是說,元朝末期,伊爾汗國就已名存實亡了,也根本沒有機會援助元朝。

至於窩闊台汗國,早在1309年就已滅亡,因為早期就不負元朝的管理,大力反對元朝統治,很早就被元朝和察合台汗國分瓜,所以說,在元朝末期,窩闊台汗國早就不存在了,何談救援元朝一說。

所以在當時,不只是元朝身處困難時期,幾個汗國在其統治者的領導下也早已空洞無力,更別談援助元朝。

其實通過這幾個國的歷史發展,我們不難發現其相似之處,統治階層能力不足,政治領導力量目光短淺,沒有結合當地適宜的經濟發展,導致國庫經濟空虛,階層治理混亂,百姓無法安居樂業,只能被迫進行鬥爭,導致國內格局動盪,戰爭不斷。

當自己都無能為力時又怎麼有多的力氣去幫助他國,就算是其他汗國國家情況穩定,但因為元朝統治與其他汗國的關係本就沒有那麼親密。

不管是歷史沉積下來的問題還是現實存在的問題,一個國家與另一個國家之間的互助關係是需要多方面的聯繫。

真正擁有大國意識是需要在早期就建立合作互助關係,這不僅對於國家,對於人際交往亦是如此。

因果輪迴,或許早在一開始便註定了這一場無情的無助的場面,元朝的滅亡究其根本是其自身之腐敗,而其他汗國也深陷於治理之亂中,無法逃脫,縱觀歷史我們才可明晰其中一二,而身陷與其中的人民亦只能感傷不已。

參考資料:

《細說元朝》黎東方

《新元史》柯召忞

《蒙古帝國興亡錄》勒內.格魯塞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