補陰藥:南沙參

嶺南謝氏中醫 發佈 2024-05-07T20:46:05.671412+00:00

南沙參在《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謂其「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久服利人」,肯定了本品補益肺氣的作用。繼而《名醫別錄》又謂其「主治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

南沙參在《神農本草經》列為上品,謂其「主血積驚氣,除寒熱,補中,益肺氣,久服利人」,肯定了本品補益肺氣的作用。繼而《名醫別錄》又謂其「主治胃痹心腹痛,結熱邪氣,頭痛,皮間邪熱,安五臟」。現代對南沙參的應用亦側重於其養陰清肺、益(肺)氣之功,並結合現代藥理學研究及臨床經驗,認為本品兼有一定的祛痰止咳之功。

南沙參在《神農本草經》中原名沙參,陶弘景曰:「此與人參、玄參、丹參、苦參是為五參」,「色白,宜於沙地,故名」。古無南、北之別,至清代張璐著《本經逢原》,將沙參分為南、北兩種。據考證,明以前所用均為本品,因其表面黃白色,宜於沙地生長,主產於南方,故名南沙參。別名有沙參、白沙參、白參、羊婆奶、泡參、杜參、泡沙參、土人參。

中醫

中藥南沙參為桔梗科植物輪葉沙參或沙參的乾燥根。主產於安徽、浙江、江蘇、貴州。春、秋二季採挖,除去鬚根,洗後趁鮮刮去粗皮,洗淨,乾燥。本品氣微,味微甘。以根粗大、飽滿、無外皮、色黃白者佳。切厚片,生用。

本品性味甘,微寒。歸肺、胃經。具有養陰清肺,益胃生津,化痰,益氣的功效。

注意:不宜與藜蘆同用。

南沙參與北沙參

南沙參與北沙參來源於兩種不同植物,而二者功用相似,均以養陰清肺、益胃生津為主要功效,用於肺陰虛證和胃陰虛證。但北沙參清養肺胃作用稍強,多用於肺胃陰虛有熱,症見燥咳無痰,陰虛勞嗽,津傷口渴等。南沙參尚兼有益氣、化痰作用,較宜於氣陰兩傷及燥痰咳嗽者。

沙參古無南、北之分,據今人考證,明代以前所用的沙參為桔梗科沙參屬植物的根,即今之南沙參。北沙參之名始見於明代晚期醫藥著作。《本草匯言》(卷一)集方項轉引《衛生簡易方》和《林仲先醫案》方首用「真北沙參」之名。清初,《本草備要》在沙參條後注文中雲「北地真者難得」,言下之意,沙參有南、北之別。之後,《本經逢原》直謂沙參「有南北二種」,並對南、北沙參的性能與質地做了簡要概述,:「北者質堅性寒,南者體虛力微」。

然而實際上現代臨床用藥中,南、北沙參的應用較難嚴格加以區分。其原因之一,南、北沙參在肺胃陰虛證治方面本身較為相似,亦常兩者相須為用,增強其清養肺胃之功。正如《本草正義》所謂「北沙參堅實而瘦,南沙參空松而肥,皆微甘微苦,氣味輕清,而富脂液,故專主上焦,清肺胃之熱,養肺胃之陰,性功用,無甚區別。」其原因之二,治療肺胃陰傷的代表方沙參麥冬湯、益胃湯、桑杏湯等均出自清代《溫病條辨》,但《溫病條辨》各方項下對方中所用沙參是南沙參還是北沙參均未做說明,目前也尚未見考證。因而造成後世臨床運用上述諸方時,既有用南沙參者,亦有用北沙參者,兩者都能起到清養肺胃的作用,用之皆可收效,故很少有人在此方面探討兩者的區別。

《藥性論》:「能去皮肌浮風,疝氣下墜,治常欲眠,養肝氣,宣五臟風氣。」

《玉楸藥解》:「清肺氣,生腎水,滌心胸煩熱,涼頭目鬱蒸,治瘰癧斑疹,鼻瘡喉痹,瘍瘡熱痛,胸膈燥渴,溲便紅澀,膀胱癃閉。」

《本草正義》

沙參之味,雖不甚苦,而寒性獨著。體質輕清,氣味俱薄,具有輕揚上浮之性,故專主上焦,而走肺家。《本經》稱其益肺氣者,去其邪熱,即所以益其正氣,本非補益之正義,而後人竟誤認為補肺專藥,不知肺有餘熱,清之固宜,而肺氣不足,清之已謬。…雖曰沙參輕清,尚不至如蕤、麥、知母之膩滯,然寒性頗盛,肺無熱邪,亦足以暗戕生機而釀寒變,繆仲醇僅禁用於肺寒咳嗽,猶嫌其疏而未密耳。李瀕湖《綱目》沙參主肺痿,亦取其補肺也。若申言之,則肺癰、肺痿證情近似,而一實一虛,大相反背,癰者壅塞,本是實熱,急須清泄,不嫌寒涼;痿者痿敗,已是虛怯,所宜扶持,豈容苦寒!惟肺痿一候,固多咳嗆濃痰,虛火猶熾,則沙參清熱而不膩,猶為相宜。又:沙參古無南北之別,石頑《逢原》。始言沙參有南北二種,北者質堅性寒,南者質虛力微,趙氏《綱目拾遺》引《藥性考》謂南沙參形粗,似黨參而硬,味苦性涼,清胃,瀉火解毒,止嗽寧肺。頤按今市肆中北沙參堅實而瘦,南沙參空松而肥,皆微甘微苦,氣味輕清,而富脂液,故專主上焦,清肺胃之熱,養肺胃之陰,性情功用,無甚區別。

現代藥理

中藥南沙參主要含三萜類成分:羽扇豆烯酮,蒲公英萜酮;甾醇類成分:B-谷甾醇棕櫚酸酯等。還含生物鹼類、黃酮類、多糖、鞣質等。

中藥南沙參多糖具有抗輻射、延緩衰老、提高記憶、抗肝損傷及清除自由基的作用;南沙參乙醇提取物和乙酸乙酯提取物有鎮咳祛痰作用;南沙參水提取物具有抗炎作用;南沙參水提物和多糖具有免疫調節作用,並有一定的抗腫瘤作用。


版本:v1.0

時間:202302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