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養老」成為「享老」

光明日報 發佈 2024-05-07T21:59:11.431599+00:00

【一線講述】 吉木薩爾縣有580多戶900多名農村留守、空巢、孤寡老人,當地探索出一條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整合資金6000餘萬元,建設12座農村互助幸福院,覆蓋8個鄉鎮、27個村。有自理能力的獨居老人互助抱團養老,日子過得溫馨舒適,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加。

【一線講述】

吉木薩爾縣有580多戶900多名農村留守、空巢、孤寡老人,當地探索出一條農村互助養老模式,整合資金6000餘萬元,建設12座農村互助幸福院,覆蓋8個鄉鎮、27個村。有自理能力的獨居老人互助抱團養老,日子過得溫馨舒適,獲得感和幸福感不斷增加。

農村地區老年人的養老需求不同於城市,新疆農村地區更有其自身的特點。吉木薩爾農村地區地廣人稀,不僅村與村之間距離較遠,村里老年人的密度也相對較低,市場化養老服務很難做到完全覆蓋。面對這些困難,縣裡堅持「能進鄉鎮則進鄉鎮、能進村莊則進村莊」的原則,推動實現全體老年人享有基本養老服務,為老年人提供基礎性、普惠性、兜底性服務,以更精準的規劃實現農村互助養老服務兼顧最低成本和最高質量發展。

以吉木薩爾縣二工鎮為例,這座小鎮面積近300平方公里,下轄15個行政村,戶籍人口不到2萬人。2019年,吉木薩爾縣利用廈門援疆資金,投資1850萬元建設二工鎮互助幸福院,設置床位220張。目前,共有158位老人入住。

我與70多歲的老人潘競祿交流過。他和愛人都是二工鎮董家灣村的村民。由於子女外出打工創業,家中無人照料,他們很孤單。鎮裡建成互助院後,他和愛人就琢磨著要住進來,但子女卻擔心周圍鄰里說「閒話」。他們來到互助幸福院,看到院裡硬體設施一應俱全,還能和同齡人交流互動時,感到很滿意,並通過溝通打消了子女心中的顧慮。

讓「養老」成為「享老」,核心在於聚焦農村養老的真實需求。縣裡每個互助幸福院都有自己的特色文化品牌,如棋藝大賽、秧歌比賽等,讓老人「老有所樂」;所有互助院內都配套了菜地,延續了農村老人的生活習慣,讓老人「老有所為」;從集中養老的方式為老人提供體檢、送藥、隨診等服務,讓老人「老有所養」。

接下來,吉木薩爾縣還將新建2個覆蓋9個村的中心互助院,讓更多老年人的生活幸福充實。

(項目團隊:本報記者 方曲韻、尚傑、趙明昊、王建宏、張銳、陳元秋、耿建擴、唐一歌、吳春燕 本報通訊員 李夢、金永成、任盈盈、戴思雨)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