光明日報||光明時評:將古建築「請」進高校,愛護文化遺產應如是

正紀錄 發佈 2024-05-07T22:49:04.985991+00:00

近日,陝西西安地區一處村落拆遷,其中一座明代晚期雕花門樓被高校保護,遷建至校內博物館,這一新聞衝上網絡熱搜,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根據這則新聞,這一座磚雕門樓掩藏於深宅之中,原本未被發現,拆遷在即,戶主輾轉聯繫到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表達了捐贈的願望。

近日,陝西西安地區一處村落拆遷,其中一座明代晚期雕花門樓被高校保護,遷建至校內博物館,這一新聞衝上網絡熱搜,引發社會廣泛關注。根據這則新聞,這一座磚雕門樓掩藏於深宅之中,原本未被發現,拆遷在即,戶主輾轉聯繫到西安建築科技大學表達了捐贈的願望。學校組織專家實地勘察,結合建築特徵和古文獻考證,發現這是西安府咸寧縣貢生毋負生的宅第大門,建築年代為明代晚期。為避免這一珍貴的文化遺產遭受損害,校方將該建築整體遷建至校園內進行保護,並於10月初,在古建築修復專業人員指導下,在學校中國傳統瓦作博物館內得以復建完成。

雖只是遷建一座古代門樓,事件並不算大,但為何會引發公眾的關注和讚揚?看來,發掘、研究保護文物,更好地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已是大家心中的共識。

長期以來,從中央到地方,對城市及鄉村的文化遺產保護十分重視,也相繼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法規加大對古建築的保護力度。在相關管理部門的不斷宣傳和呼籲下,社會公眾對於文化遺產價值的認識也愈加深化,在各方力量的協同發力下,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也在不斷滋養社會經濟發展,日漸融入人民群眾的生活之中。

不僅是保護這座門樓,近年來,文化遺產保護方面也湧現了很多經典案例。但我們也看到,在城市鄉村建設過程中,由於文化和法治意識淡薄,加之監管不到位,也出現了一些文化遺產受損的現象。而這些現象,也無一例外的引發公眾的憤慨與譴責,這也反映出當前全社會遺產保護的觀念在大大增強。

這次高校遷建古建築得到眾多媒體報導和社會公眾的一致點讚,也在於高校為文化遺產保護做出的貢獻。可以看到,復建後立於博物館展廳內的古建築保持了原有風貌,巍峨肅穆、古樸盎然,既為博物館增添了不可多得的珍貴藏品,又為校園內增添了美麗的文化景觀。

高校作為創造和傳播知識的殿堂,肩負著傳承文化和培育人才的職責使命,以往大家看到的往往是師生走出校園,對田野遺存的古建築進行調查測繪研究。這次卻是在特殊情況下,主動將古建築「請」進校園博物館,這在國內鮮有耳聞。這一「請」,不僅使文物建築避免了在室外繼續遭受風剝雨蝕的命運,很好地保護了文物,而且讓師生在復建門樓的過程中,直接體悟到古代文人的巧思,為學校的相關教學科研提供了生動的案例和範本,展開一堂精彩的古建築技藝實踐課程。

尤為重要的是,小門樓看出大道理,高校對文化遺產的珍惜和愛護由這一次遷建而彰顯,無論對於青年學子還是社會公眾,毫無疑問都是一次極有意義的正向引導。

(作者:許志敏 教授 西安建築科技大學文化藝術教育中心主任,碩士研究生導師,國家公派訪問學者,陝西省高校美育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兼秘書長,陝西省教育廳藝術教育委員會副秘書長,陝西省少年兒童文化研究會美育教育專業委員會主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