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ESI·觀點 | 丁隆教授就中伊經貿合作接受《國際商報》採訪

上外中東研究所 發佈 2024-05-07T23:16:38.060018+00:00

2023年2月24日,上外中東研究所丁隆教授就中伊經貿合作接受《國際商報》採訪,全文如下:中伊釋放加強經貿合作強烈信號。

2023年2月24日,上外中東研究所丁隆教授就中伊經貿合作接受《國際商報》採訪,全文如下:

中伊釋放加強經貿合作強烈信號

圖片來源:Arab News

伊朗總統萊希日前訪華。其間,中伊雙方就推動雙邊經貿關係發展深入交換意見,並達成一系列積極成果——簽署了包括危機管理、旅遊、通信和信息技術、環境、國際貿易、智慧財產權、農業、出口、醫療保健、媒體、體育和文化遺產等20餘項合作協議。

業內人士認為,上述成果釋放了雙方加強經貿合作的強烈信號,將有力推動中伊全面戰略夥伴關係邁上新台階。

全面合作計劃有望加快落地

據報導,萊希此訪的一個主要目的是推進落實2021年中伊簽署的全面合作計劃,特別是在經貿領域。

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教授丁隆對國際商報記者表示,儘管這是萊希任內首次訪華,但實際上最近幾年中伊高層接觸始終「保持節奏」,尤其是在元首外交引領下,中伊關係呈現全面發展勢頭。

2022年中伊貿易額達158億美元,同比增長7%。中國連續10年成為伊朗最大貿易夥伴。中國社會科學院西亞非洲研究所伊朗問題專家陸瑾在接受國際商報記者採訪時表示,多年來,伊朗是中國在中東地區重要的貿易夥伴、原油進口來源地、工程承包市場以及投資目的地。中國是伊朗最大的貿易夥伴、最大的石油及非石油產品出口市場和重要的外資來源地。近年來,雙方充分發揮經貿互補優勢,通過共建「一帶一路」在交通基礎設施方面開展系列合作,為兩國及地區經濟社會發展作出積極貢獻。

「這幾年,中伊貿易在互動中前進,取得不錯的成績,但客觀來說體量還不大,與中國與海灣阿拉伯國家合作委員會成員2300億美元的貿易額相比,不在一個重量級上。要想進一步加強貿易合作,未來需要加速推動中伊全面合作計劃落地。」復旦大學中東研究中心主任孫德剛對國際商報記者直言。

孫德剛分析,在經貿領域,兩國最大的特點就是互補性強,「中國具有完備的工業體系,可以助力伊朗在能源開採、基建、農業等方面進行技術升級;伊朗的石油天然氣儲量居世界前列,中國則是全球最大的能源進口國,兩國在能源供需方面合作空間較大」。

此外,陸瑾表示,近年來,伊朗大力發展製造業和知識型經濟,重視與中國在技術、科學領域的交流,雙方在5G網絡通信基礎設施建設、電子通信設備、人工智慧和衛星通信等領域合作前景廣闊。

規避風險夯實經貿合作基礎

推動落實中伊全面合作計劃之外,推進兩國高層交往,增加政治互信,夯實兩國經貿合作基礎,是萊希此訪的另一大重點。

「在紛繁複雜的國際形勢下,中伊雙方都有深化合作的現實需求,但也面臨多重風險和挑戰。」孫德剛說,政治風險方面,由於美西方對伊朗加強「長臂管轄」,對中國推進與伊朗的合作形成諸多干擾因素;此外,阿拉伯國家和伊朗的關係比較複雜,也給中伊經貿合作帶來一定干擾。

金融風險方面,孫德剛說:「最主要的問題是伊朗被排除在SWIFT(國際資金清算系統)之外,導致其金融支付無法與國際接軌,給中伊企業合作帶來一定的挑戰。」

丁隆表示,儘管存在諸多挑戰,但中伊具有較強的政治互信和合作意願,經濟互補性強,萊希此訪展示了其「向東看」的堅定決心。在新形勢下,雙方將共同研究如何深化合作、規避風險,推動中伊務實合作行穩致遠。

直面挑戰,機遇在側。孫德剛認為,未來中伊經貿合作有望在多邊平台下實現更大發展。此次訪華前,萊希簽署命令,要求實施有關伊朗加入上合組織的法律。中伊可在上合組織框架下加強協調與合作,這有助於伊朗順利與「一帶一路」倡議完成對接。在地區層面,中國與阿拉伯國家正在攜手構建中阿命運共同體,這有利於促成伊朗和海灣阿拉伯國家政治關係的緩和,以經貿往來促進政治互信。此外,伊朗退出SWIFT為推進中伊人民幣跨境結算創造了條件。

「相信在兩國領導人的共同引領下,不久的將來,中伊貿易額有望突破300億美元。」孫德剛對此信心十足。

來源:國際商報

本文觀點僅為作者或被訪者個人觀點,不代表上外中東研究所和本微信訂閱號立場。

本訂閱號關注中東研究的重大理論與現實問題,發布上海外國語大學中東研究所的學術信息。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