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大因素致全球糧食危機局勢持續惡化中國以實際行動保障世界糧食安全

北青網 發佈 2024-05-08T03:58:07.244052+00:00

原標題:三大因素致全球糧食危機局勢持續惡化中國以實際行動保障世界糧食安全□ 本報記者 韓博近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16個國際組織和機構共同發布《2023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有5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81億人面臨嚴重的糧食不安全問題。

原標題:三大因素致全球糧食危機局勢持續惡化中國以實際行動保障世界糧食安全

□ 本報記者 韓博

近日,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世界糧食計劃署等16個國際組織和機構共同發布《2023年全球糧食危機報告》,報告顯示,2023年全球有59個國家和地區的約2.81億人面臨嚴重的糧食不安全問題。在此全球糧食危機的背景下,中國展現大國擔當,提出全球發展倡議,以實際行動為保障全球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糧食安全形勢嚴峻

聯合國糧農組織駐日內瓦辦事處主任波爾金指出,糧食不安全,通常是指某地區出現大規模的食物短缺,大量人口因為缺乏食物而面臨即時的生存威脅。

2021年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問題為1.93億人,2022年為2.58億人,2023年約2.81億人,兩年內增加了約45.5%,糧食不安全波及的人數已經連續5年增長。聯合國糧農組織分析,原因是一些國家和地區遲遲未能解決糧食不安全問題,處於糧食不安全狀態的人數居高不下,而另一些國家和地區的局勢惡化,處於糧食不安全狀態的人數增多。

在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的人群中,兒童和婦女首當其衝,32個國家和地區超過3600萬5歲以下兒童存在嚴重營養不良問題。

早在2018年10月16日「世界糧食日」時,聯合國糧農組織提出「2030年實現零飢餓」的可持續發展目標,但本次的報告認為實現上述目標面臨巨大挑戰。

在本次的報告中,有7個國家處於「極度缺乏食物」狀態,分別為索馬利亞、南蘇丹、葉門、阿富汗、海地、奈及利亞和布吉納法索。也有7個國家和地區首次被列入「糧食危機名單」,分別為哥倫比亞、多米尼加共和國、幾內亞、茅利塔尼亞、緬甸、斯里蘭卡和黎巴嫩,新列入的這7個國家是因為存在糧食不安全問題,且已達到納入糧食危機門檻的程度。

危機加劇原因複雜

據聯合國糧農組織報告顯示,地緣衝突、極端天氣和經濟問題是造成糧食危機的三大重要原因。

在2023年,地區衝突導致的糧食危機涉及19個國家和地區,特別是在加薩走廊和蘇丹,由於缺乏食物,導致營養不良和死亡的情況非常普遍。地區衝突造成約1.17億人陷入糧食危機狀態。世界糧食計劃署日內瓦辦事處主任卡洛奇里表示,在以色列近7個月的轟炸之後,加沙地區的人們連最基本的食物需求也無法滿足,他們已經用盡了所有應對辦法,比如吃動物飼料、乞討、變賣自己的財物來購買食物等,但無濟於事,很多人瀕臨餓死。

卡洛奇里指出,結束加沙饑荒的唯一辦法是短期內大幅增加食物供應,這意味著必須要有人道主義工作人員和物資自由流動的環境才能持續開展大規模的糧食援助。同時也有專家發出警報,在當前至2024年5月期間,加沙北部地區隨時可能發生饑荒,那裡70%的人口正面臨災難性的飢餓。在另一個地區蘇丹,武裝衝突已造成2030萬人(約占總人口的42%)難以找到足夠的食物。

報告預計,衝突將繼續成為2024年嚴重糧食不安全的主要驅動因素。

極端天氣也造成了部分國家和地區的糧食減產,由於氣候變化原因,2023年成為有記錄以來最熱的一年,也在2024年初達到頂峰,氣候變化對糧食危機的全面影響可能會在全年顯現出來,極端天氣讓18個國家的7200萬人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問題。許多國家正在經歷乾旱或洪水過後的漫長恢復過程。

此外,全球性經濟衝擊造成了21個國家超過7500萬人面臨嚴重糧食不安全問題。這種情況發生的原因是這些國家高度依賴糧食進口和農業投入,同時持續面臨宏觀經濟挑戰,包括貨幣貶值、高物價和高債務。儘管國際糧食價格不斷下降,但糧食危機國家的持續通貨膨脹侵蝕了貧困家庭的購買力,造成眾多貧困家庭陷入食物短缺的困境。

中國展現大國擔當

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報告發布後發表視頻講話說:「全球糧食危機需要全球採取緊急應對措施。」他呼籲各國政府增加資金以消除飢餓,實施支持發展中國家實現可持續發展目標的各項建議,為人道主義行動提供充分資金,以及貫徹落實轉變糧食系統的行動號召。

中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糧食生產國,以不足全球9%的耕地生產出約占世界1/4的糧食,解決了14億人的吃飯問題。這本身就是對世界糧食安全的重大貢獻。對於全球糧食安全問題,中方提出了中國方案,做出了中國行動。中國國家領導人在2021年9月提出全球發展倡議,把糧食安全作為八大重點合作領域之一。

近年來,中國同衣索比亞、蒲隆地、布吉納法索、厄利垂亞、斐濟在內的140多個國家和地區開展農業合作,向發展中國家推廣1000多項農業技術,帶動項目區農作物平均增產30%至60%,為80多個發展中國家培訓超過14萬名雜交水稻專業技術人才,在非洲啟動建設13個農業發展與減貧示範村,切實幫助發展中國家提升農業生產和糧食安全保障能力。

以太平洋島國斐濟為例,自2015年以來,中國先後實施了三期農業援助項目,通過技術培訓、引進新品種、建立標準化稻田和推廣高產栽培技術等方式幫助斐濟提高水稻產量。通過試種中國雜交水稻,產量可以達到斐濟當地水稻品種產量的2至3倍。目前第三期項目正在開展中。

斐濟農業和水道部官員納基達基達說,「斐濟80%以上的大米依賴進口,政府提出振興大米產業計劃。我們需要與中國開展更多農業合作。」納基達基達提到,通過中國農業專家團隊的技術援助,斐濟水稻產量已有所提升。「中國農業援助團隊對斐濟農業的貢獻有目共睹。」

在二十國集團框架下,中方提出國際糧食安全合作倡議。中國是聯合國糧農組織南南合作框架下資金援助最多、派出專家最多、開展項目最多的發展中國家,中國通過實際行動為世界糧食安全作出了積極貢獻。(韓博)

(法治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