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世界的真實生活:超10萬中國孤兒,被美國收養後的兩極人生

大姚說事兒 發佈 2024-05-08T03:58:58.480430+00:00

講到孤兒時,善良的人都有同樣的共情,會不自覺的在前面加上可憐兩字,因為孤兒就聯想到悲劇,《趙氏孤兒》甚至一度感染伏爾泰,以它為藍本創作《中國孤兒》,影響大量西方觀眾。

講到孤兒時,善良的人都有同樣的共情,會不自覺的在前面加上可憐兩字,因為孤兒就聯想到悲劇,《趙氏孤兒》甚至一度感染伏爾泰,以它為藍本創作《中國孤兒》,影響大量西方觀眾。

中國有許多「名孤」:孔子、玄奘、朱元璋……他們都是喪父喪母,但在孤兒中,還有棄嬰,棄嬰里,歷史上有個更早的名人,周族先祖——棄,因為被遺棄,名就叫棄。

相對喪父喪母的孤兒,棄嬰更顯悲劇。

1941年,香港大公報曾發表文章《十塊錢一個兒童,漢奸替敵收買》,這只是其中的冰山一角。

2020年,18歲的中國孤兒格蕾絲·岡卓姆,在成為世界上第二位年輕的黑帶女子時說道:「我認為我是美國人」,網友處處責難卻假裝不知,她在幾個月時就被拋棄,後被美國人收養,4年後,美國養父母又收養了她的妹妹。


細思極恐的是,像格蕾絲這樣的棄嬰,據統計,有10萬多人,90%都是女孩。在被拋棄的殘酷現實面前,她們連自己是誰?根在哪裡都不知道,更別談讓她們愛上中國。

但反過來想想,這些被拋棄的女孩背後,是中國棄嬰被國外收養,心寒與悲憫,兩種社會行為的較量與衝突。

01、童話的背面:中國孤兒,被海外收養的兩極人生

2013年,挪威紀錄片《雙胞胎姐妹》,講述了在2004年,長沙雙胞胎米婭和亞歷山德拉,被一對美國夫婦和挪威夫婦分別領養的故事,感動了很多國內外人。

也就在這對雙胞胎被收養後的2005年,這一年共15000個中國孤兒被收養至海外,其中美國最多,打破中國自1992年開放跨國收養起的記錄。

2015年,西班牙紀錄片《「沒名」世代:青春期的樣子》,講述了1995年來,1.8萬中國被遺棄女嬰被西班牙收養25年後,成為西班牙籍後的幸福生活。

兩年後,西班牙成為全球收養中國女童最多的歐洲國家,占比24%。

自1996年,民政部下屬兒童福利與收養中心成立,截止2015年,中國已有13萬兒童被國外收養,有90%是女孩。我國也成為兒童跨國收養最大輸出國。

這還是官方的數據,民間有多少,無從統計。

為什麼這麼多?還大部分是女孩?

一方面:外國人收養一個中國孤兒費用只需5000美元,其中3000是捐給福利院,2000是手續費,價格不高。並且辦理手續的效率很高,一般3-10天就可完成。不像在美國,半年都未必能領走。

另一方面:申請收養中國孤兒的難度相比其他國家要低,以前是一年半的等待期,現在雖然加至3-5年,但如果是殘障兒童時間可以減半,並且可以直接在福利院看到被領養的兒童。

更重要的是:相比其它國家,中國孤兒更多的是健康的被棄女嬰。

一對美國夫婦領養的19個孩子中,有16個來自中國,其中有2個孩患有自閉症,2個孩子雙側截肢者、3個孩子患腦癱,一個男孩雙盲,2個女孩單眼盲,2個女孩子患唇齶裂。


顯然,童話也有背面。

2004年,華裔女孩奧利維亞還不到1歲半,就在湖南一家孤兒院裡被一對美國夫婦收養,她以為接下來的歲月里,自己便爸爸媽媽,便找到了依靠。

可是,在被接回美國後,400平米的農場房子,她只能住上地下6平米的簡易房間裡,並且帶上了手銬。

從3歲開始,她就要開始打理農場,清理糞便,給養母按摩,只有幹活的時候,手銬才會被解開,才有飯吃。被餵辣椒醬,被強逼吃自己的嘔吐物。

地下室的潮濕和長年的勞作,讓奧利維亞從8歲開始,雙手開始變形,患上了關節病。

她想過逃跑,但每一次都被當成叛逆的女孩子,給警察捉了回來,她想告發養父母,結果警察對此漠不關心。

在2018年,在被關在地下室幾個月後,她用雙手挖出了一洞,跑向森林深處,在被好心人救下後,她再次檢舉了自己的養父母,養父母雖然被判有罪,卻並沒有坐牢,之後便賣房跑路,消失無影。

而她在這十幾年裡,沒上過學,也沒有美國身份,就無法為自己申冤。

2023年,奧利維亞19歲,在經過4年的不斷努力,她終於等到了申訴機會,在長達70頁的訴訟信里,她將養父母,當地教育部門,警察,領養機構一起告上了法庭。

奧利維亞18年經歷,只是個例,卻不是唯一。而她撕開了外國人領養國內孤兒美好的一面。

2022年,瑞典新首相在2003-2005年作為收養中心主席期間,收養了3名中國兒童,卻被指控偽造文件販賣兒童,而他在任主席期間,共有598名中國兒童通過該收養中心進入瑞典,其中以長沙最多。

跨國收養面臨販賣兒童的質疑,不只我國的兒童是受害者,全世界都在面對這個問題。連國際巨星安吉麗娜·朱莉都被質疑自己領養的兒子馬多克斯是柬埔寨的被拐兒童,哪怕馬多克斯如今已經20多歲。

儘管,2001年,柬埔寨關閉了海外領養程序。

儘管,俄羅斯在2013年,暫停了與美國的跨國收養。

而我國在2005年收緊了海外領養政策之後,申請到中國跨國領養兒童的數量雖然減少70%。但仍然改變不了,中國被領養孩子90%以上是健康且年幼的女嬰的事實

要說這個問題,就不得不重提三個女人。

02、三個女人,中國孤兒成因的證人

第一個女人。

1930年,28歲的英國姑娘格蕾蒂斯·艾偉德,隻身一人從英國到中國,1.2萬公里,歷時近1年,來到中國山西陽城,做起了傳教士。並於1936年,成為第一個加入中國籍的傳教士。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她建立收容站,收了100多名孤兒,肩膀不幸中彈。日本人懸賞100美元捉拿她,她決定分批將孤兒們送至宋美齡創辦的扶風縣孤兒院。

1940年,在肺炎、傷寒、中彈、高燒的情況下,她將100名孤兒一個不少的帶到孤兒院,治療一年後,又在未痊癒的情況下,身無分文的趕回陽城。

1949年,她回到英國寫下自傳,後被改編成小說《小婦人》,被女王接見,1957年去往台灣,成立艾偉德孤兒院,1970年死後,蔣中正在其碑上親筆手書:「弘道遺愛」。

第二個女人。

1960年,由於大饑荒,上海兒童福利院接收了太多被遺棄的孤兒,在周總理的指示下,3000名上海孤兒被送往內蒙古,他們被安排上草原上的育嬰院。

年僅19歲的都貴瑪是育嬰院中的一名保育員。

4歲那年,她成了孤兒,同病相憐讓她承擔起照顧並收養孤兒的大愛。自己忍飢挨餓,一生未孕,讓她收養的28個孩子,沒有一個患病,沒有一個殘疾,沒有一個夭折。

2019年,都貴瑪榮獲國家勳章,被稱為「草原母親」。

第三個女人。

她叫李利娟,16歲時是名護士,嫁人後成了當地百萬富豪,丈夫卻敗光了家產,以7000元的價格把自己的兒子都賣了,雖然後來自己贖了回來,但失去孩子的痛苦讓自己走上收養孩子的路。

21年裡,她共收養了118名兒童,隨著自己收養的孩子越來越多,名氣也越來越大,還被評為了感動中國的十大人物,卻沒想到碰上了硬茬董明珠。

原來,李利娟打著愛心媽媽的稱號,騙取國家補貼,私吞愛心捐款,獲利2000多萬,

81年裡,這三個女人分別救助的3000多名孤兒,100人是因為戰爭,3000人是因為飢餓,118人卻是因為金錢。

除了戰爭,飢餓,貧窮,成了導致孤兒的罪魁禍首,而重男輕女思想,是導致女嬰被棄的重要原因之一。

然而,10年前還是健康且年幼,現在卻已經變成了病殘。

03、由健康到病殘,中國孤兒不能忽視的成長人生

2005年-2010年,5年裡,中國的孤兒數量從57萬上升到71.2萬,其中有9萬名孤兒生活在福利機構,62.2萬名孤兒散居有社會,這62.2萬兒童里有近86.3%生活在農村。

雖然自2011後,中國的孤兒數量開始逐年減少,從50.9萬到2021年的19萬,這是值得欣慰的。但是,生兒生女已經不重要,這19萬孤兒里,卻有98%是重病重殘兒童。

如果說,孤兒逐年的減少,一方面因為出生率在下降,一方面也和越來越多的人不想結婚,接不到對象有關。

那麼,19萬孤兒98%是重病重殘,卻側面反映出,現在年輕人的生活習慣和生活作風問題。進而導致了道德觀念的變化。

生父母沒錢治,不願意治,就把病重殘兒童拋棄不顧。是道德的淪喪,也是人性的缺失。

或者,本身就不配。

可是,不管我們再怎麼譴責,孤兒才是我們需要關注的主角,她們需要被救助,這是不爭的事實。

與此同時,隨著前幾年海外收養數量變多,伴隨著那些被收養的兒童成長過程中突顯出來的問題,也被放大。

中國人認為孩子,是自己身上的一塊肉,外國人認為,孩子就是來到人間的天使。所以外國父母不會隱瞞孩子是被領養的事實。

但文化的認同感,是刻在基因里的。

以前,有一款角色扮演的遊戲《我的孩子:生命之泉》,遊戲是基於納粹頭子海因里希·希姆萊在1935年提出的「生命之泉」計劃創作。

「生命之泉」計劃,一方面為了提高德國的出生率,一方面是為了給德國創造出更多的「純正雅利安人」來統治歐洲。

挪威女性成了最佳選擇,約5萬名挪威女性被強行帶走,送與德國士兵生孩子,有8000-12000個孩子出生在「生命之泉」的房子裡,不合格的會被帶去做苦力,合格的會被人收養。1946年,約有25萬被送往德國,戰後,只有2.5萬兒童被送回。

這款遊戲的劇本就是,在二戰後,你收養了由「生命之泉」項目誕生一個孩子,他母親是挪威人,父親是德國人,你作為一個普通養父母,你會怎麼照顧這個孩子。

在遊戲裡,你每做一次選擇,這個孩子都會走向不同的人生,直到遊戲結束。

「我從哪裡來」?

「我為什麼會被遺棄」?

「我的生日是哪天」?

「我有兄弟姐妹嗎」?

這4個疑問,如同遊戲一樣,成為了普遍被收養孩子的人生議題和創傷。

因為膚色,她們一開始就要接受自己被學校同齡孩子取笑是孤兒的嘲弄,因為排斥,她們可能直到成年才能逐漸從被遺棄的困惑中走出來,或者終生掙扎在「是丟棄的孩子」里,沒有自信,沒有身份認同感,生活中孤獨和被誤解中。

哪怕她們的養父母很愛,很愛她們。

據不完全統計,二戰至今,美國收養的日本兒童約1萬人,韓國兒童約有16萬人,中國兒童約10萬人。

如果你是養父母,你會做出什麼樣選擇。

寫在最後:

「孤幼有歸,華發不匱」。

棄嬰自先秦時期就有出現,到宋朝後就尤為突出,蘇軾曾經一度因為大量家庭「生子不舉」,棄嬰,溺嬰,特別是女嬰,就寫信要求官府「故殺子孫,徒二年」,關2年還是不中,後來宋朝設立專門的孤兒院,計劃「必使道路無啼飢之童」,才小有改善,但到了元朝就斷了,朱元璋雖然是孤兒出身,但也並沒有上心,直到清初,救助棄嬰的活動又開始再度發力,但主要出力的還是外國傳教士。

可是,在當時老百姓看來,這些教會不僅行為怪異,而且不懷好意,救助嬰兒還要搞奇奇怪怪的儀式,而且救助成活率太低,導致各方面的不滿和質疑,連張之洞都要求稽查教會育嬰堂。

從宋朝到清朝,在中國孤兒苦難的命運史中,悲憫和救助,斷過,好在又接上來了。但從蘇軾到張之洞,質疑和衝突,仍舊沒斷過。

哪怕是到如今。

可是,孤獨的難題沒有解決,那些整年見不到父母面,聽不到父母聲音的260萬留守兒童,雖然不是孤兒,卻成為「精神孤兒」,比事實孤獨更讓人難以釋懷。

聖人不死,大盜不止。

被遺棄的孩子,是被你放棄的人道,誰都有原始欲望,有道德缺陷,但從來沒人有要求誰做一定要做個聖人,可你起碼能讓自己做個人。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