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戰?止戰?俄烏這一年,困境與反思

中國新聞網 發佈 2024-05-08T07:41:25.484282+00:00

中新網2月24日電 (甘甜 何路曼)2月的風裹挾著陣陣硝煙和塵土,冷冷地刮過烏克蘭的黑土地,烽火仍未息。站在烏克蘭危機爆發一周年的節點回望,這場「21世紀以來歐洲發生的最大規模軍事衝突」,深刻影響了歐洲乃至全球的經濟復甦、地緣政治格局等諸多方面。歷經一年的拉鋸,戰場狀況如何?

中新網2月24日電 (甘甜 何路曼)2月的風裹挾著陣陣硝煙和塵土,冷冷地刮過烏克蘭的黑土地,烽火仍未息。

站在烏克蘭危機爆發一周年的節點回望,這場「21世紀以來歐洲發生的最大規模軍事衝突」,深刻影響了歐洲乃至全球的經濟復甦、地緣政治格局等諸多方面。

歷經一年的拉鋸,戰場狀況如何?局勢轉折點何時到來?破局之路又在何方?中新網特邀中國社會科學院俄羅斯東歐中亞研究所研究員張弘、外交學院國際關係研究所教授李海東做客演播室,展開深入解讀。

中新網特邀張弘、李海東對烏克蘭危機爆發一周年展開深入解讀。中新網 李太源 攝

僵持:戰場之艱

這一年,從俄軍圍攻到烏軍反攻,戰場形勢歷經多次震盪和變化。

「對於俄烏雙方來說,總體態勢仍然是一種僵持。」張弘分析稱,目前,俄烏在軍事上形成了「北、中、南」三個戰線。

北線——巴赫穆特

張弘表示,在頓巴斯的巴赫穆特地區,是「俄軍屬於攻,烏軍屬於守」的態勢。俄方的華格納集團和特種戰部隊圍繞烏格列達爾、索萊達爾一線進行攻防。而烏軍的守,則十分艱難,「甚至有說法是,烏方可能在近期棄守巴赫穆特。」

中線——扎波羅熱

近段時間以來,俄烏圍繞扎波羅熱市以及扎波羅熱核電站,進行了一系列軍事上的拉鋸。

南線——赫爾松

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2月21日表示,自己沒有觀看俄總統普京的國情咨文——因為赫爾松當時正遭襲擊。

「現在看來,似乎在中線和南線,俄烏軍事上處於一種僵持狀態。」張弘說,「但是,隨著俄烏即將開展春季攻勢,衝突可能會向更加激烈、更加殘酷的方向發展。」

資料圖:烏克蘭總統澤連斯基。

而隨之而來的,是和談前景越來越渺茫,雙方談判的立場、前提相距甚遠,「還看不到和平解決俄烏局勢的希望」。

「我覺得只有雙方打不動了,或者說有一方失敗,才可能達成妥協。」張弘說。

李海東認為,俄烏經過一年的拉鋸戰,目前來看都有些「後勁不足」,但是都想獲勝。這意味著,當前和未來一段時間,雙方會在戰場上加倍投入努力。

他指出,「現在看來,很難判斷轉折點何時會出現。在戰略層面,美國對烏支持及美俄之間尖銳的衝突,意味著戰場未來走勢還會惡化。」

激盪:戰略之變

這一年,烏克蘭危機不斷外溢,地緣政治走向被改變、大國關係更加複雜、能源格局不斷重塑、全球經濟遭到衝擊。

而隨著危機持續,全球面臨核戰爭以及大國直接碰撞的風險。

張弘指出,北約已明確表示要將快速反應部隊增至30萬以上;俄羅斯則在部署高超音速飛彈、「波塞冬」核魚雷等,「這種大國競爭使得全球安全環境大大地惡化了。」

此外,在張弘看來,全球能源格局的變化也頗為明顯——歐洲轉向中東、北非和美國採購石油和天然氣,俄羅斯則將石油出口轉向了亞太地區,俄歐之間已經實現了「能源脫鉤」。

資料圖:「北溪-1」天然氣管道。

另一方面,從被踢出SWIFT,到俄石油產品遭西方「限價」,在應對烏克蘭危機的過程中,俄羅斯也沒有了任何可退卻的空間。李海東指出,「俄羅斯在冷戰後,一直試圖尋求在歐洲的安全保障,而美國一以貫之地忽視俄方訴求。」

他表示,當歐洲和西方的大門關閉之後,為了謀求自身發展,俄羅斯的視野無疑會在西方之外,以實現自身大國地位的訴求和相關利益的擴張。因此,俄羅斯面臨非常大的一種戰略選擇——走向「非西方」的道路。

那麼,俄羅斯是否在進行一種戰略轉向?又是如何應對外部挑戰?

張弘認為,一是加強自身軍備;

第二,將對外經濟合作的重心轉向亞太地區和南方;

第三,在外交上加強與非西方國家的聯絡。「我們看到(俄外長)拉夫羅夫在最近訪問非洲,包括(俄)在蘇丹設立軍事基地。這都說明,俄羅斯在反制西方的外交圍堵、軍事擠壓和經濟制裁。」

拱火:西方之「手」

這一年,美西方持續出手,「拱火遞刀」,加劇局勢動盪。

李海東表示,「烏克蘭危機一爆發,美西方就利用危機進行全球政治、安全、經濟秩序再塑造,樹立起了一個聯盟架構,把那些他們認定的跟美西方價值觀、經濟戰略訴求不一致的國家全部排除在外。」

張弘進一步分析說,西方聯盟的這種「去全球化」,導致世界經濟增長動力減弱,美國急於建立所謂的技術聯盟,這對於發展中國家的產業升級和經濟現代化來說,更是一種「鉗制」。

資料圖:美國向烏克蘭提供的軍援。

從對俄實施嚴厲制裁,到向烏克蘭提供坦克等殺傷性武器,美西方的種種舉動,引發對於出現更大衝突的擔憂。張弘表示,美西方不遺餘力地向烏克蘭提供軍援,只會造成危機的長期化。

「烏克蘭由『歐洲的糧倉』,變成了(一個)生靈塗炭(的國家)。對於整個烏克蘭,是巨大的傷害。」張弘說,「美國支持烏克蘭,只是為了證明它所主導的秩序。美國人付出的是錢,拿出的是武器,但是烏克蘭人民付出的是生命。」

警示:困境之思

這一年,烏克蘭危機也帶給世界諸多思考和警示:

1.大國關係必須穩定

「烏克蘭危機之所以持續惡化,就是美國在處理大國關係中,走了一條以競爭和對抗為主的道路,從而使得歐洲危機不斷,在亞太地區也呈現了類似跡象。」李海東指出。

張弘也表示,國際秩序的穩定對維持世界和平和經濟發展具有重要意義。「中國所倡導的是小步快走,漸進式的改革,有助於維持世界穩定。」

2.大國必須有責任感

李海東強調,國際形勢中出現危機的很重要的原因,是個別國家以戰略自私,綁架其他國家發展和安全利益。

張弘指出,國際秩序中,國家是主要的行為體,在全球事務中和地區事務中,大國要保持克制、理性、包容。

2022年4月19日,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在紐約聯合國總部《打結的手槍》雕塑前召開記者會。 中新社記者 廖攀 攝

3.小國在維護國家安全過程中要有所選擇和克制

「烏克蘭在俄羅斯與西方之間所處的特殊地緣環境,決定了它在尋求國家發展的過程中,要選擇一條稍微穩妥的道路。」張弘說,「亂調整方向或過激地調整方向,會把自己淪為大國競爭的犧牲品、消耗品。」

4.聯合國必須在危機解決過程中發揮功能

李海東說:「聯合國應當在各方創造條件的基礎之上,積極介入到危機化解中,展示出聯合國在當前和未來國際安全格局塑造中的不可或缺性。」

世界需要邁向一個積極的、樂觀的、建設性的未來,必須以新安全觀替代不斷導致危機衝突的舊安全觀。李海東還指出,這一點在烏克蘭危機持續惡化的背景下,顯得尤為迫切和重要。

2022年10月10日,烏克蘭首都基輔市中心發生爆炸。

和平:解決之道

這一年,中國堅持勸和促談,為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提供「中國智慧」。

僅在過去一周,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員、中央外事工作委員會辦公室主任王毅先後與烏俄兩國高官會面,就烏克蘭問題深入交換意見。王毅表示,中方始終站在和平一邊、站在對話一邊,始終堅持勸和促談。

對此,李海東表示,中方提出的勸和促談,是一條可行的出路。政治解決的前提,就是各方都有誠意地坐下來談,而非一定要在軍事上爭出贏家和輸家。

張弘則提出,「中國方案」有三點值得關注:

一是,鑑於局勢仍較為緊張,首先是讓俄烏「靜下來」,讓俄與西方回到相對理性的情緒中來;

其次,中方所說的勸和促談,並不是「無原則、無底線」,是以共贏思維應對複雜交織的安全挑戰;

第三,中方將發揮橋樑的作用,促進相關方恢復溝通對話。

(記者孟湘君、張乃月,實習生謝欣然、王續燃亦對本文有貢獻)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