邯鄲歷史名勝——晉侯會盟台

河北省文化和旅遊廳 發佈 2024-05-08T12:21:37.874690+00:00

晉侯會盟台位於邯鄲市雞澤縣吳官營鄉舊城營村北,為我國春秋時期晉國作為盟主,與各諸侯國會盟共抗楚國歷史事件的遺址遺存地。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遷都洛邑,我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

晉侯會盟台位於邯鄲市雞澤縣吳官營鄉舊城營村北,為我國春秋時期晉國作為盟主,與各諸侯國會盟共抗楚國歷史事件的遺址遺存地。

公元前770年,周平王姬宜臼遷都洛邑,我國歷史進入東周時期。時周天子勢力衰微,對諸侯國的控制力進一步減弱。各諸侯國中一些大的諸侯國不斷擴張勢力,並先後確立霸權地位,史稱「春秋五霸」

「春秋五霸」到底是指哪五個國家以及哪五位國君,時至今日史學界仍爭論不休,今共存有七種說法。其中以「齊桓公、晉文公、秦穆公、宋襄公、楚莊王」和「齊桓公、晉文公、楚莊王、吳王闔閭、越王勾踐」為五霸的說法最為流行。

而清代著名史學家、文學家、浙東學派集大成者,享有「布衣太史」、「史學大柱」美譽的全祖望則在其著作《鮚崎亭集外編》中認定春秋五霸應為「齊桓公、晉文公、晉襄公、晉景公與晉悼公」。

全祖望對春秋五霸的定義,也絕非空穴來風。後人常言道:「一部春秋史,半部晉國書」。在我國春秋時期三百多年的歷史中,有一百多年的歷史都是以晉楚爭霸為主旋律展開的。而三家分晉後的韓、趙、魏也成為了戰國時期的「戰國七雄」,足見晉國在我國春秋時期以及我國歷史上的重要歷史地位。

作為春秋時期的南方第一強國,楚國為了稱霸中原,不斷攻伐或蠶食周邊大大小小的諸侯國,與楚國相鄰的各諸侯國疲於應付、困苦不堪,迫切需要一個結盟的組織來共同對抗楚國的攻伐。

年僅十七歲的晉悼公看到當時的現實狀況,於是密奉周天子之命,經過周密醞釀,多方努力和廣泛聯繫,於公元前570年6月(周平王二年)召集單頃公、魯襄公、宋平公、衛獻公、鄭信公、莒子、邾子、齊國的太子光以及陳國使臣袁僑等諸侯,在雞澤縣舊城營村北修築高台,也就是位於現在舊城營村的晉侯盟台,舉行結盟大會,於二十三日締結了「布命、結援、修好、申盟」四項同盟條約,史稱「雞澤會盟」

「雞澤會盟」一定意義上代表了各諸國承認了晉國的霸主地位。這在春秋時期是一件標誌性的歷史大事件,證明了晉國的北方大國地位。飽受楚國侵害的吳國也派使臣壽越赴晉解釋,因道遠未會於雞澤之故,並請求加入諸侯盟約,於是晉國之勢大振。「雞澤會盟」與公元前654年齊桓公發起的「葵丘之會」,公元前632年晉文公召集的「踐土之盟」一樣,都是春秋中期,強盛的一方諸侯聯合中原諸侯,團結抗敵、自成霸主的重要事件,在歷史上占據重要的影響地位與作用。

雞澤在歷史上曾經是沙河、洺河、漳河、滏陽河流經之地,水草豐茂、百鳥翔集,故名「雞澤」。晉悼公在此會盟,足見雞澤舊城營重要的軍事價值和較為便利的交通條件。只是隨著人為的干預和氣候的變化,古代的雞澤湖泊早已不見蹤跡,而會盟台也在今天僅存遺址了。

清康熙年間進士齊祖望(今河北省邯鄲市雞澤縣店上鄉東柳村人)曾參與《雞澤縣誌》的編修工作,其到此弔古時,曾作《會盟台》詩一首,流傳至今:

周靈御極頒王命,晉悼稱雄尚霸才。

九國君臣爭共主,千秋事業見古台。

旁臨古水輕煙散,北接高城遠翠來。

多少旌旗飛繞處,流霸滿目野花開。

2018年春節前後,雞澤縣舊城營村的張宏偉在盟台遺址附近的滏陽河右堤內側挖出三通古碑。經過認真仔細清理才發現其竟是尋找多年的盟台碑。盟台碑除未見碑座外,碑額、碑身及碑文基本完整。碑額與碑身一體,高167公分、寬65公分、厚25公分。該碑立於民國二十二年(公元1933年)農曆四月。「雞邑八景」四字鑲嵌在碑額的正中央;碑文題目為「晉侯盟台記」,正文13(豎)行,共480字。

為了使晉侯會盟台這一歷史文化遺存得到更好的保護和傳承,雞澤縣縣委縣政府以會盟台遺址(舊城營村北滏陽河東畔)為實物依託,基於文旅融合的工作思路,全力打造並建設了「晉侯會盟文化園」。「晉侯會盟文化園」占地240餘畝,在現有花木苗圃基礎上,以「產業+文化+觀光」為經營模式,深度挖掘盟台、古城遺址文化,著力打造成滏陽河流域休閒農業鄉村旅遊景點。我們相信,隨著「晉侯會盟文化園」建設的不斷推進與實施,「晉侯會盟台」這一歷史文化名勝,必將在文旅融合的現實機遇中,再次煥發出勃勃生機!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