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旗主是多大的官?一文讀懂八旗發展史

mer86 發佈 2024-05-08T13:53:05.144676+00:00

清宮劇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節:旗人在外邊混得風生水起,遇上自家旗主,立馬下跪磕頭。為什麼旗主如此厲害,旗人又為何畏懼旗主呢?

清宮劇中,常常會出現這樣的情節:旗人在外邊混得風生水起,遇上自家旗主,立馬下跪磕頭。慫得就像孫子見了爺爺一樣。

為什麼旗主如此厲害,旗人又為何畏懼旗主呢?

要回答這些問題,需要從八旗的發展史開始說起。

萬曆十一年(1583年),努爾哈赤以祖、父遺留的十三副甲冑起兵,開始統一建州女真各部的戰爭。

起兵之初,由於人丁不多,所以部隊的組織架構比較簡單。

努爾哈赤之下是他的親弟弟舒爾哈齊。

舒爾哈齊之下是若干牛錄額真,也就是後來的牛錄章京,漢譯為佐領。

早期的佐領,只能指揮十名兵丁,差不多相當於現在的班長。

到了萬曆十七年,隨著地盤擴大,統治人丁增多,一個人管不過來了。努爾哈赤便將部隊一分為二。

他自己統率一半人丁,以紅旗為幟。

另一半交給舒爾哈齊,以黑旗為幟。

後來,估計是因為黑旗不便於夜間作戰,舒爾哈齊便把旗幟顏色改為藍色。這便是正藍旗的由來。

萬曆二十一年前後,努爾哈赤對紅旗和藍旗進行重組。

他首先將自己的紅旗改為黃旗。隨後又參照金國的猛安謀克制,規定三百人為一牛錄,五牛錄為一甲喇,五甲喇為一固山,分別以牛錄額真(佐領)、甲喇額真(參領)、固山額真(都統)為首領。

這一時期,黃、藍兩旗的理論兵力為一萬五,實際大約一萬人出頭。

萬曆二十七年(1599年),趁著明朝出兵朝鮮,無暇北顧之際,努爾哈赤出兵吞併了海西女真四部之一的哈達部。

哈達部是大部落,僅兵丁就有數千人。加之明朝當時也遣使斥責努爾哈赤吞併哈達部。

在這種情況下,努爾哈赤需要拉攏人心。

於是,哈達部的兵丁便被努爾哈赤單獨編為一旗,以白旗為幟。這便是正白旗的由來。

白旗組建後,起初有兩位旗主,分別是努爾哈赤的長子褚英和哈達部的首領吳爾古代。

後來褚英排擠吳爾古代,將所有佐領占為己有。於是白旗便被努爾哈赤父子吞併。

在組建白旗的同時,努爾哈赤通過征伐,又擴充了一部分兵力。

他將這些新歸附的人丁交給自己的次子代善管理。

但因為兵力較少,無法單獨編為一旗。所以代善便被編入了舒爾哈齊的藍旗。

就這樣,代善成了藍旗的領主,也就是所謂的「小旗主」。

萬曆三十七年(1609年),舒爾哈齊因為支持明朝而被努爾哈赤幽禁。

隨著舒爾哈齊失勢,藍旗的格局因此發生了變化。

努爾哈赤將原藍旗中屬於舒爾哈齊的佐領,一多半交給舒爾哈齊次子阿敏繼承。

剩下的佐領,劃到了代善名下。

代善實力大漲,遂脫離了藍旗,自立門戶,以紅旗為幟。這便是正紅旗的由來。

萬曆四十二年(1611年),代善聯合阿敏、皇太極等人狀告褚英挑撥離間,使「四貝勒」、「五大臣」彼此不和。

努爾哈赤知道後十分氣憤,下令囚禁褚英。

褚英失勢,白旗的格局自然也發生了變化。

白旗的大部分佐領被努爾哈赤封給皇太極。剩下的一部分佐領被褚英長子杜度繼承。

於是,皇太極就成了白旗旗主,杜度成為白旗領主。

這個時候的四旗旗主分別是:正黃旗努爾哈赤;正紅旗代善;正白旗皇太極;正藍旗阿敏。

萬曆四十三年(1615年),由於勢力進一步增強,現有四旗普遍存在超編情況。

為了規範管理,努爾哈赤下令將原有四旗擴充為八旗。

他自己的黃旗分為正黃、鑲黃兩旗,仍由他親自統領。

代善的紅旗分成正紅、鑲紅兩旗,由代善及其長子岳托和次子碩托統領。

皇太極的白旗分為正白、鑲白兩旗。

皇太極擔任正白旗旗主,原白旗領主杜度擔任鑲白旗旗主。

估計是為了牽制杜度,努爾哈赤在擴編時,將自己的第七子阿巴泰塞進了鑲白旗。

阿敏的藍旗分為正藍、鑲藍兩旗。

阿敏被調整成為鑲藍旗旗主,屬人沒有變化。

正藍旗旗主則由努爾哈赤的第五子莽古爾泰擔任。

另外,努爾哈赤還將正藍旗的一部分佐領交給自己的第十子德格類統領。

說到這裡,估計有朋友要問了。

領主和旗主有什麼區別?

為什麼努爾哈赤要分封那麼多領主?

如果他覺得杜度靠不住,為什麼不能自己兼任鑲白旗主呢?

拋開事務繁多,管不過來等因素不談,努爾哈赤如此安排,主要是清朝沒有「裂土」制度。

後金開國之初,努爾哈赤自己都吃不飽,當然不可能把土地分封給宗室和諸大臣。

但主君不封地,就會導致一個問題:君主該如何拉攏人心,保證臣子們的士氣呢?

外姓大臣好說,賞賜珍寶、爵位足矣。關鍵是宗室不好辦。

如果只靠金錢和空頭爵位,遠遠不能體現宗室成員的身份高貴性。這會戳傷積極性。

在這種情況下,努爾哈赤只得以「賞賜人頭」的辦法,退而求其次的解決問題。

所謂賞賜人頭,就是把人丁賞給有功宗室。

賞賜流程一旦完成,人丁就自動變為有功宗室的私有財產。

這些有「屬人」的宗室一律被稱為領主,也被稱為「入八分宗室」。

舉例說,代善早年立了功,努爾哈赤賞給了他一些人丁,並將其編入藍旗。

這個時候的藍旗,舒爾哈齊和代善都是領主。舒爾哈齊因為管轄的佐領數量多,所以他是旗主,代善是「小旗主」。

在藍旗內部,旗主舒爾哈赤可以對「小旗主」代善發號施令,但他不能越過代善,直接指揮代善的麾下佐領。

努爾哈赤亦是如此,他雖然貴為大汗,但也不能越級指揮。

不入八分的宗室和外姓臣子沒有「屬人」,沒有自己的私人財產。

於是,入八分的宗室子弟的高貴性和特殊性就體現了出來。

用今天的話說,要想馬兒跑,就得先讓馬吃夠草。努爾哈赤主動稀釋股權,激發了大家的創業積極性。

總體而言。努爾哈赤用「以旗統人」的辦法彌補缺乏「裂土」制度造成的負面影響。

由此,也讓早期的八旗產生了兩個鮮明特徵。

一是「隔旗如隔山」,各旗的地位平等,旗主相互之間沒有統屬關係,只向皇帝負責。

舉個例子,鑲藍旗主阿敏欺壓弟弟塞桑古,塞桑古請正紅旗主代善主持公道。當時的代善雖然德高望重,是下任大汗的熱門人選,但他也不敢過問此事。

二是旗主的權力極大,旗人上到行軍打仗,下到男女婚配,都需要經自家旗主同意才行,連皇帝都管不著。這種主奴關係。說的誇張一點,就是君臣關係。旗主在一旗之內完全就是土皇帝般的存在。

皇帝與旗主和旗人是一種「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的關係,正常情況下,皇帝肯定要削弱旗主的權力。

如若不然,旗主造反,旗人又不能忤逆主子,也跟著造反,那皇帝豈不是尷尬了?

不過,由於這時候的努爾哈赤正處於創業階段,需要保持員工的工作積極性。因而他也只能耍點小手段,冊封一批領主制衡旗主。

至於清朝皇帝插手旗務,削弱旗主權力,那還要等到入關之後。

天啟三年(1623年),努爾哈赤64歲,他感覺自己時日無多,便按照女真人「嫡長子繼承皇位,嫡幼子繼承財產」的傳統。將兩黃旗的60個佐領平均分配。

他自己親領鑲黃旗的15個佐領,鑲黃旗剩餘的15個佐領交給9歲的多鐸。

正黃旗的30個佐領,均分給18歲的阿濟格和11歲的多爾袞。

分完財產後,阿濟格、多爾袞、多鐸自動成為兩黃旗領主。

鑲黃旗也因為努爾哈赤親自統領的緣故,成為八旗的頭旗。

後來,努爾哈赤又立下遺囑,宣布正黃旗旗主由阿濟格擔任,自己親領的15個鑲黃旗佐領在他死後交給多鐸繼承。

這樣一來,阿濟格和多鐸分任兩黃旗旗主,多爾袞就沒位置了。

為了讓多爾袞也擔任旗主,努爾哈赤臨終前將杜度調到鑲紅旗。

努爾哈赤的這一安排,利好多爾袞三兄弟,對皇太極則是利空。

一旦多爾袞三兄弟掌控三旗人馬,皇太極僅靠正白旗無法應付。

所以努爾哈赤死後,皇太極先下手為強,讓兒子豪格搶占了旗主空缺的鑲白旗。

隨後,皇太極又向多爾袞三兄弟提出互換旗色的要求。

由於只是交換旗幟和服色,換旗不換人,所以多爾袞等人便同意了。

這樣一來,兩黃旗就變成了兩白旗,多鐸擔任正白旗主,阿濟格任鑲白旗主。

後來為了分化三兄弟,皇太極廢了阿濟格的旗主之位,將鑲白旗交給多爾袞。

分化了兩白旗,皇太極的實力仍然不足,只能與代善、阿敏、莽古爾泰「共治」。在很多事情上,皇太極沒有獨斷專行之權。

堂堂主君,竟然受制於人,皇太極自然不能忍,於是他便將目光投向了兩藍旗。

崇禎四年(1631年),皇太極以丟失永平四城為由,將阿敏囚禁。隨後將鑲藍旗主改為濟爾哈朗。

由於阿敏和濟爾哈朗都是舒爾哈齊的兒子,所以這次調整,鑲藍旗上下沒有反對。

不過,濟爾哈朗白撿了一個旗主,對皇太極感恩戴德。所以鑲藍旗由此也成為忠於皇太極的力量。

崇禎五年,皇太極出兵攻打大凌河,讓正藍旗打頭陣。

莽古爾泰認為皇太極此舉是故意削弱自己實力,拒絕執行命令。

皇太極大怒,斥責莽古爾泰貪生怕死。

莽古爾泰也很惱火,當面頂撞,並且還抽出佩刀要砍皇太極。

當眾向主君露刀,這明顯是在作死。

事後不久,莽古爾泰暴斃而亡,據說是被皇太極毒死的。

莽古爾泰死後,德格類繼任旗主。

德格類是莽古爾泰的親弟弟,皇太極顯然不可能放過這哥倆。

於是到了崇禎八年,當德格類病死後,皇太極立即以謀反為由,剝奪了莽古爾泰和德格類一門的旗權。

正藍旗上下皇太極的決定不滿,皇太極也不慣著,說他們挑戰君權,處死了千餘人。

幹掉了正藍旗的刺頭後,皇太極先分了八個佐領給豪格,並任命豪格為正藍旗旗主。

後來,皇太極又分了幾個佐領給阿巴泰,將其也編入正藍旗,與正藍旗的佐領對調

皇太極這一手摻沙子的操作,讓正藍旗的人員構成物是人非,正藍旗也由此被吞併。

皇太極的整人手腕如此狠辣,不難想像,假以時日,多爾袞三兄弟的兩白旗大概率也會被其吞併。

不過,正當皇太極春風得意之時,他突然病死了。

皇太極死後,由於他生前沒有指定繼承人。

於是八旗便因為儲君問題分成了三個陣營:

兩白旗擁護多爾袞繼位;

兩黃旗和正藍旗擁護豪格繼位;

代善的兩紅旗和濟爾哈朗的鑲藍旗中立。

多爾袞和豪格均不退讓,兩黃旗和兩白旗差點因此而火拼。

最終,在代善和濟爾哈朗的撮合下,多爾袞和豪格各退一步,共同擁立皇太極的第九子福臨繼位,這場爭端才算暫時告一段落。

福臨即位後,由於其年幼,因此國家大事便由多爾袞和濟爾哈朗共理。

多爾袞為叔父攝政王,濟爾哈朗為信義輔政叔王。

叔父攝政王和信義輔政叔王地位一樣,但多爾袞的能力遠超濟爾哈朗。

不久後,濟爾哈朗被排擠出權力核心圈,多爾袞獨掌大權。

手裡有了權,多爾袞隨即開始擴充實力。

他首先將兩白旗混編,吞了多鐸的一半佐領。多鐸因此改為鑲白旗主,多爾袞則變為正白旗主。

隨後,多爾袞見李自成和張獻忠均已涼透,南明也不成氣候,天下大勢已定,便羅織罪名,將豪格整死。

豪格死後,按道理講,正藍旗應該交由順治皇帝處置。

但多爾袞以順治年幼,「俟歸政,然後隸於上」的名義,私吞了正藍旗。

與先前皇太極吞併正藍旗一樣,多爾袞如此蠻橫,正藍旗上下肯定有意見。

多爾袞也沒廢話,直接將正藍旗與正白旗重組,分出新的正白旗、鑲白旗。

對此,身率鑲白旗的多鐸很不滿,我是鑲白旗主,你又搞出一個鑲白旗,那我算什麼?

不過,多爾袞位高權重,多鐸雖然不滿,但也無可奈何。只好改任重組後的正藍旗主。

至於多爾袞,則成為兩白旗的旗主。

順治六年(1649年),多鐸病死,多爾袞趁機再次重組正藍旗。

一番操作後,正藍旗有了四個領主,分別是阿濟格、多鐸的次子多尼、阿巴泰第三子博洛、阿巴泰第四子岳東。

四位領主中,多尼名下的佐領數量最多,所以他成為正藍旗主。

正藍旗重組的同時,兩紅旗也進行了重組。

代善第七子滿達海成為正紅旗主,代善孫子勒克德渾為正紅旗領主。

岳托孫子羅科鐸為鑲紅旗主,皇太極第五子碩塞、褚英第三子尼堪為鑲紅旗領主。(尼堪繼承了杜度的佐領)

順治七年(1650年)冬,多爾袞病死。

做了多年傀儡的順治皇帝秋後算帳,對八旗又進行了一次大調整。

首先,他將多爾袞的正白旗沒收,正白旗也因此與兩黃旗一起成為所謂的「上三旗」。

緊接著,他將鑲白旗中原屬於豪格的佐領交給了豪格的兒子富綬繼承。

然後,他又對阿濟格下死手,不僅奪爵治罪,還將其所屬佐領分別撥入了正白、鑲白、正藍旗。

這一番操作後,八旗與最初形態相比,可謂面目全非。

具體情況如下:

正黃旗、鑲黃旗、正白旗,由皇帝統領;

鑲白旗由豪格的後裔統領。

正紅旗由代善的後裔統領。

鑲紅旗由代善長子岳托、皇太極第五子碩塞以及褚英的後裔統領。

正藍旗由阿巴泰、多鐸的後裔統領。

鑲藍旗由濟爾哈朗的後裔統領。

看到這份重組後的旗主名單,不難發現旗主與皇帝的血脈關係過於疏遠。皇帝必須要削弱旗主的權力了。

於是當順治親政後,他便開始插手各旗旗務。

怎麼插手呢?簡單地說,就是保留旗主與旗人的主奴關係,但剝奪旗主對旗人的管理權,將各旗的戶口管理、生產、教養和訓練等工作交給「都統」負責。

都統是流官,有任職期限,正一品(乾隆時期改為從一品),由皇帝任命。對旗人只有管轄權,沒有所有權。

也就是說,都統可以指揮旗人,但是不能把旗人當奴才。

這樣一來,都統權力受限,旗主的權力被分化,影響力大大削弱。皇權得以加強。

康熙後期至雍正時期,隨著漢化加深,皇權進一步加強,皇帝對旗主的權力又進行了新一輪的削弱。

順治在位時,各旗都統由本旗的旗人擔任,因為都統與旗主存在主奴關係,所以旗主對旗務仍然有一定的影響力。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康熙和雍正允許都統「跨旗出任」。比如將鑲紅旗都統和鑲藍旗都統對調。

對調之後,都統與旗主不存在主奴關係。不用再看旗主的臉色了,只需要對皇帝負責。旗主也就變成了「空筒子王爺」。

既沒有封地,也沒有權力,如果旗主不能出仕做官,就只能按時領俸祿,啥事也做不成。

除了利用都統制衡旗主,清朝中後期的皇帝還將皇子分封到下五旗,擔任領主。

比如雍正即位前,就是鑲白旗領主。

在當時,皇子如果分封到下五旗,獲得入八分的身份,這是受重用的象徵。

反之,皇子留在上三旗,沒有統屬佐領,不入八分,便是不受待見的象徵。

乾隆之後,旗主基本沒什麼存在感,但因為旗主與旗人仍有主奴關係,所以當時也鬧出了一些笑話。

如道光年間,道光帝召見軍機大臣,發現吏部尚書、軍機大臣松筠不在,便問旁人,松筠去哪裡了?

旁邊一位軍機大臣回復道:「正藍旗主家在辦白事,松筠照例應當前往服喪。」

道光帝聽完心裡很不痛快,便找來一名太監說道:「你過去看看,如果沒什麼要緊事,就讓松筠儘早回來上班。」

這位太監領命後,立即前往正藍旗,結果看到堂堂軍機大臣,竟然穿著一身孝服,哭喪著臉,坐在旗主家的大門口敲鼓。

道光得知此事,礙於祖制,不便對正藍旗主進行責罰。只好下旨將松筠抬旗進入上三旗,免去了朝廷大臣為旗主服喪敲鼓的尷尬。

到了清末,恭親王、醇親王、慶親王出任軍機揆首,手握實權。由於他們都是領主,屬於廣泛意義上的旗主。

因此旗主的地位在當時又有一個小小的回升。

不過,這種情況並沒有維持很久。

1912年,清朝被推翻,旗主和清王朝一起被掃進了歷史的垃圾堆。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