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軍將領學《孫子兵法》恐嚇對華開戰?時與勢早已不在美國一邊

瞭望軍情 發佈 2024-05-08T14:31:16.385106+00:00

#頭條創作挑戰賽#作者:武白丁朋友們,在昨天的節日裡,揮戈提到美軍一次花費45萬美元的代價,擊落12美元不明飛行物的故事,不少人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

作者:武白丁

朋友們,在昨天的節日裡,揮戈提到美軍一次花費45萬美元的代價,擊落12美元不明飛行物的故事,不少人都覺得有點不可思議。實際上,此類事件在美國根本不算事,揮戈說的只是掛一漏萬,朋友們根本不用搜索,有時它自動就會冒出來,最近美海軍部長又曝出驚人言論,再次雷倒了所有的人。

2月21日,在全美記者俱樂部的會場,美國海軍部長德爾托羅繼續老調重彈,渲染中國的軍事威脅。他說,中國的海軍即將部署全球各地,一支大規模的艦隊正在組建。在談到中國海軍為啥能夠擁有全球部署的力量時,德爾托羅認為,中國海軍大量新式軍艦的服役,得益於大批奴隸在一線充當造艦工人。美國現在沒有奴隸,缺乏這種「優勢」,結果就是軍艦的產能不斷被中國超越。

揮戈補充一點,海軍部長是海軍部的最高負責人,沒有軍事指揮權,跟美國總統、國防部長一樣,都是文職人員。美國海軍平時的建設、管理、規劃等工作由海軍部負責,下屬的三個部長長官分別是海軍作戰部長、海軍陸戰隊司令、海軍警備隊司令。海軍作戰部長也很活躍,經常在新聞媒體上露臉。在戰爭期間,美國總統將臨時任命一名軍職人員擔任海軍總司令,負責海軍的指揮協調工作,並向自己負責,直至戰爭結束。

德爾托羅本人並不是土生土長的美國人,他出生在古巴首都哈瓦那,早年被父母帶到美國。從海軍學院畢業之後,德爾托羅正式進入美軍海軍服役。1991年1月17日,隨著百餘枚「戰斧」式巡航飛彈的發射,海灣戰爭正式打響。當時,德爾托羅也參與了這次作戰行動,他擔任「巴爾克利」號驅逐艦的指揮官。2004年退役之後,德爾托羅進入商界,經營一家IT公司。移民與軍人的特殊背景,讓德爾托羅進入了民主黨的視野,2021年7月,他被拜登總統提名為海軍部長。

從上述經歷看,德爾托羅的履歷還算完整,目前雖是文職,但畢竟在美國海軍服役了20多年。德爾托羅上台之後,為了擴大海軍的影響,爭取更多的軍費開支,他反覆鼓吹「中國威脅論」,認為大陸一旦收復台灣,將對美國的全球利益造成嚴重的衝擊,增強美海軍實力迫在眉睫。與眾不同的是,德爾托羅並不主張與中國發生直接衝突,希望以武力威懾阻止兩岸統一。看起來,他對【孫子兵法】還是有了解的。

話又說回來了,《孫子兵法》源於我們國家,是美國的祖宗,顯然他們學的僅是個皮毛。

來自美國防部的最新報告說,隨著兩棲攻擊艦、驅逐艦、驅逐艦、護衛艦的陸續入列,2022年中國海軍新增13萬噸的艦船總噸位,現役艦船的數量達到340艘,以新艦為主,美軍現役的艦船只有300艘,以老艦為主。根據外媒預測,未來數年之內,中國還將有60艘艦船陸續服役,美國艦船處於退役的高峰期,即使維持現有戰艦的數量都很困難。

面對中國的崛起,作為美國海軍的最高長官,德爾托羅不得不為自己找個台階,於是「奴隸充當一線造艦工人」的論調就正式出爐了。可惜的是,跟不少美國政客類似,德爾托羅顯然是開錯了藥方,中國海軍的崛起,離不開強大的綜合國力,10餘年來,海軍艦船每年下餃子式的入列,跟歷史上的奴隸有啥關係?將沒有人身自由的奴隸跟海軍艦船扯上關係,在揮戈看來,奴隸制對美國的影響確實深遠,至今還在限制著德爾托羅的思維方式。

德爾托羅的言論不僅讓中國網友覺得好笑,美國人自己也看不下去了。美國防務政策專家赫辛格說,在事關國家安全的軍事領域,從來就沒有依靠奴隸逆襲的例子,美國海軍高層在指責別人的同時,從來沒有思考過自己的責任。在揮戈看來,這個赫辛格是個真專家,看問題的水平至少要比德爾托羅高,不幸地是,類似的情況早已成為某些美國政客的常態,改正的難度太大。

朋友們,說起奴隸用工的問題,讓揮戈想起了一件往事。1800年前後,當時的美國確實存在著大量的奴隸,在軍隊裡從事繁重的體力工作。為了將英國趕出北美大陸,1812年美國對英國宣戰。兩年後,英國先在歐洲擊敗法國,然後它的遠征軍一路高歌猛進,直接攻陷了首都華盛頓,一把大火燒毀了總統官邸、國會大廈、國會圖書館和財政部大樓。幸虧一場暴風雨即時來臨,澆滅了熊熊燃燒的火焰,否則整個華盛頓真要落得個一片灰茫茫的大地,真乾淨。

看到這裡,可能有人會好奇,英國遠征軍哪來的這麼大的怒火?朋友們,在英國遠征軍里,加拿大人是主力,梁子早在美軍焚毀多倫多的市政大廳時就結下了,你說加拿大人能饒過誰?為了掩飾大火焚燒的痕跡,美國人將總統官邸粉刷成白色,於是才有了現在人們看到的白宮。200多年過去了,美國人對此一直耿耿於懷。2018年,川普總統曾經當面質問過加拿大的特魯多總理,難道不是你們加拿大人燒了我們的白宮?

2023年1月19日,海軍作戰部長麥克吉爾表示,當前,美國海軍將優先關注艦載機,然後才是驅逐艦、潛艇。為啥要排個先後順序呢?不具備全面開工的條件呀,咱們都知道美軍實力全球第一,但大有大的難處,全球800多個軍事基地、159個國家駐紮著17.3萬多人的美軍部隊,無時無刻不在消耗著美國的軍費開支。

2030年之後,美國的新一代驅逐艦才能服役,比原計劃推遲了5年以上。根據揮戈掌握的信息,美國最熱門的三個專業是法律、金融、醫學,吸納了無數美國本土的好學生,為了鼓勵理工專業的發展,美國也出台了多項激勵政策,但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只要條件具備,美國人仍然首選上述熱門專業,外國留學生才是學習理工專業的主力。考慮到軍工行業的特殊性,艦船設計與製造更是事關美軍存亡的大事,根據不允許外國人染指,又招聘不到足夠的美國本土人才,計劃中的軍工項目只能一再推遲,平均每年只能生產1.5艘伯克III驅逐艦,這種製造效率,只能讓更多的驅逐艦、潛艇一直在路上。

新的艦船遲遲沒有下文,現役的艦船老化嚴重。以航母為例,現役的11艘核動力航母始終是美軍的王牌與名片,一艘「福特」級航母狀況不斷,至今仍然無法獨當一面。剩餘的10艘航母大都建於冷戰時期,最早下水的「尼米茲」號服役已滿48年,即將邁入50年的大關,其餘的也接近或超過40年。

未來10年,這些航母都面臨著陸續退役的壓力,時與勢早已不在美國一邊了!

艦船進入使用壽命的末期之後,不僅維護成本日益增加,安全性也大大折扣。為了遏制中國,美軍的「艾森豪」號、「卡爾·文森」號、「羅斯福」號、「尼米茲」號等航母經常出現在南海周邊,執行所謂的「自由航行」。在中國海軍的嚴密跟監、接力跟監下,這些老邁的航母不得不超負荷運轉,被搞得疲憊不堪、忙中出錯。發動機失火、聲吶系統失蹤、F35飛行員棄機逃生等事故時有發生。

朋友們,未來的艦船難產、現役的艦船老化是美軍面臨的二大難題。在揮戈看來,跟軍費缺口相比,這些難題還都不是事兒。2023年,美國的軍費預算為8580億美元以上,約占全球軍費開支的40%,大約是中國的4倍,經過陸海空、太空軍、海軍陸戰隊、海岸警衛隊共計6大軍種的瓜分之後,海軍能分到2300多億美元的預算。對於號稱吞金巨獸的美國海軍來說,2300億的預算,需要滿足訓練部署、艦船維修、裝備採購、科學研究、人員開支等一系列的需求,始終讓美國海軍高層備感壓力,不停地製造軍事焦慮,呼籲國會增長軍費。

為了爭取更多預算,美軍顯然做了兩手準備。一方面製造地區衝突,讓現有的預算減不下來,另一方面不斷地預測台海衝突,希望增加新的預算。2021年3月,時任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戴維森提出,2027年中國計劃收復台灣,他的理由是在此前後,美國海軍處於最脆弱的歷史時期,中國海軍反超的可能性很大。

2023年1月,美空軍機動司令部司令米尼漢說,直覺告訴他,中美可能在2025年開戰。在揮戈看來,隨著美國共和黨重新掌控眾議院,31萬億美元的財政赤字,讓消減國防開支的呼聲不斷高漲,美軍高官多次強調台海戰爭的威脅,不斷地提前衝突時間,除了暴露窮兵黷武、軍事擴張的本性之外,就是在向國會施壓、力保國防預算不減反增。

美軍的焦慮,從客觀上講,也是給「台獨」分子及美國的反華政客發出信號,2030年之前,各位還是收斂點好,絕對不能玩火,此刻的美海軍處於最脆弱的歷史時間,何況在近海作戰,美軍的把握不大呀。同時,對台灣島上的某些人也是個提醒,期待已久的協防台灣,那是不可能的,毀滅的可能性始終存在。一邊製造衝突、擴大矛盾,一邊尋求對話,平息中方怒火,不想承擔後果,美國的某些人就是這麼變態。

朋友們,壓力源於生存,焦慮來自欲望。在全球範圍內,無人威脅美國的安全,一部美國歷史,就是暴力與擴張的歷史。無論是建國之初的屠殺印第安人、入侵加拿大、發動美墨戰爭、吞併夏威夷,還是二戰後在朝鮮、越南、科索沃、阿富汗、伊拉克、利比亞、敘利亞等地發動的一系列戰爭,直至仍在持續的烏克蘭危機,都是美國窮兵黷武、軍事擴張的鐵證。

朋友們,今天剛剛發布的《關於政治解決烏克蘭危機的中國立場》就是中國力量的最新體現。面對美國的打壓也好,威脅也罷,中國始終巋然不動,兵來將擋,水來土掩,保持戰略定力,按照自己的節奏解決問題,堅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維護國家利益不動搖,反對一切形式霸權主義的強權政治。美國政客也罷,美軍將領也好,更應該麼反躬自省,深刻檢視自己,繼續一意孤行的話,今天的笑話,也許就是明天的毀滅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