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藝考,畫風為啥總在變

光明網 發佈 2024-05-08T17:04:13.325224+00:00

2月22日,為期三天的中國美術學院2023年本科招生(複試)拉開帷幕。對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後,本次複試回歸線下。首日考試科目為中國畫、書法學、圖像與媒體藝術類,6000餘人參加。23日至24日為設計學、美術學、環境設計類(大類)考試,三天共1.7萬人次參加考試。

2月22日,為期三天的中國美術學院2023年本科招生(複試)拉開帷幕。對新冠病毒感染實施「乙類乙管」後,本次複試回歸線下。首日考試科目為中國畫、書法學、圖像與媒體藝術類,6000餘人參加。23日至24日為設計學、美術學、環境設計類(大類)考試,三天共1.7萬人次參加考試。

22日上午,中國美院圖像與媒體藝術類色彩專業的考試結束。考題是盧米埃爾兄弟於1895年拍攝的黑白紀錄片《火車進站》,要求以色彩默寫的形式將圖片轉繪為暖色調場景。考生紛紛議論:「和備考的思路不太一樣。」

今年1月,天津美術學院校考初試默畫犀牛的考題,難倒一眾考生。大家發現,這樣「不按常理」的考題,這幾年似乎越來越多了。作為藝術類考試的「重頭戲」,中國八大美院每年校考考題都格外受關注,頻頻上熱搜。

那麼,美術院校校考試題的「畫風」為啥總在變?

考題在意料之外

第一天考試結束,有考生告訴記者,考題出乎意料,對他而言更難了。

近些年,中國美院校考題目經常「出圈」。「『不要溫和地走進那個良夜』,當看到這句文字的時候,我們心中會呈現出一幅怎樣的畫面?在兩個小時內畫出來。」這是中國美術學院2022年圖像與媒體藝術專業複試的命題創作。2017年,中國美院「中國畫」科目中的一道考題是,根據對唐代劉長卿《尋南溪常道士》一詩的理解,完成一張主題創作。不少考生考完後感慨:「雖然是考美術,卻像是考語文。」「題目有內涵,不太看得懂。」

在此之前,美院校考大多著眼於素描、寫生等基本造型能力的考察,而現在的要求更高了,基本功之外,還要考察考生的專業素養和藝術修養。

考題為什麼要變?其中一個原因是,隨著專業的調整與設置,跨學科專業不斷出現,需要選拔更加複合型的藝術人才。這也可以從一定程度上解釋,為何近年來「跨界」的考題越來越多。

從近年來中國美院的考題變化中可以看出,招生初試側重強調學科素養,重點考察基礎造型能力,題目會明確具體的繪畫對象;複試則更側重考察各大類專業人才的核心能力,強調考生對專業的理解、專業能力的掌握,題目更有專業針對性,以達到精準選拔的目的。

跨界成為趨勢

不僅僅是中國美院,國內其他美術院校的考題也在變。事實上,美術院校的命題之變早在數年前就已見端倪。

2015年底,中央美術學院以一道「棒棒糖」考題讓考生措手不及。僅北京考點,學校就為約2000名考生準備了80斤棒棒糖,不少專業的考題都圍繞這根棒棒糖。比如在「設計基礎」考題中,考生先被請吃糖,再以品出的味道進行包裝設計。

從那時開始,美術院校的命題探索,就沒有停止過腳步,也有考題因打破套路而刷屏網絡。

比如,中央美術學院2017年有道考題出自美國民謠歌手鮑勃·迪倫的經典歌曲《答案在風中飄》,要求考生繪製一幅能表現該歌曲意境的造型視覺畫面。

2019年,廣州美術學院設計類考題中有一道關於「狀態」的考題,要求考生在「緊張」「放鬆」「激動」三種狀態中,選擇其一展開聯想,撰寫一段關於狀態與心情的文字,並根據文字描述完成創意設計。

2021年,清華美院有一道考題,要求考生以唐詩《靜夜思》中表達的意境創作一幅素描作品。

美術考試中這些備受爭議的所謂「偏題」「怪題」也在業內引起討論:這會是美術院校未來的命題趨勢嗎?中央美術學院院長范迪安曾直言,這類考題今後只會越來越多,就是要打破封閉式考察,一改考生的應試準備,更多地注重綜合素養,考察短時間內打開思路的能力。

相比相對容易訓練的專業功底,各美術院校的考題更加側重考量學生思辨能力、邏輯思考能力和想像力。

風向標指向哪裡

考試命題一定程度上是招生的風向標。命題方向的改變,從一個側面體現美術院校的招生之變和藝術人才培養之變。

前些年,面對競爭日益激烈的美術高考,社會上的一些考前培訓機構為了贏得市場,絞盡腦汁尋摸應試的路數。為了讓考生短期速成,以背題、套用或臨摹考題等的方法,反覆訓練考生。「這樣的訓練方式讓考生的風格日益模式化,學校在招生時很難從試卷中對學生的綜合能力與素質作出準確的判斷。」一名美術院校招生負責人說。

簡而言之,美術院校最初考題的變革就是要甩開這種應試模式,既讓培訓機構猜不中考題,又能通過考試選拔出真正的人才。

招生作為人才培養的第一環節,另一個需要回答的問題是,美術院校希望培養什麼樣的藝術人才?中國美院院長高世名接受本報記者採訪時說,美術學院不只是為藝術界輸送人才,藝術教育也不只是教學生從藝的技能,而是培養他們深度參與社會進程的能力、處理問題的深度理解力和高度創造力。

這一傾向反映到招生考試中,「未來的藝術家、設計師不只是技藝嫻熟,更要對人類文化史、社會史有大體上的認知,對人文科學有基本的認識。」高世名說,無論是考試模式的優化還是命題的改革,都是為了加強對考生藝術理解和創意潛能的考察,從而選拔出真正熱愛藝術、具有創作衝動和創造潛能的年輕人。

命題的改變,直接影響的是考生,間接反映的是美術教育行業的導向和標準。對社會而言,藝術教育和它所帶來的影響,則著眼於未來的創造力。

作者:姜曉蓉 沈聽雨

來源: 浙江日報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