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說「蓮花勝境」墨脫,穿越喜馬拉雅走進被印侵占最多的邊境重鎮

天晴悟語 發佈 2024-05-08T17:20:51.661544+00:00

然而由於墨脫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西、北、東三面被喜馬拉雅山脈和崗日嘎布山阻隔,著名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在墨脫縣奔境而過,交通閉塞,全縣上下需要的物資,只能靠人背馬馱。

《大藏經》裡寫到,「佛之淨土白瑪崗,聖地之中最殊勝」,因此墨脫被佛教徒視為「佛樂勝境」;清朝劉贊廷曾這樣評價墨脫:「森林瀰漫數千里,花木遍山藤蘿為橋,誠為世外桃源」;同時也是徒步旅行愛好者的天堂。然而由於墨脫位於喜馬拉雅山脈南麓,西、北、東三面被喜馬拉雅山脈和崗日嘎布山阻隔,著名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在墨脫縣奔境而過,交通閉塞,全縣上下需要的物資,只能靠人背馬馱。在2013年以前,墨脫每年大雪封山七八個月,與世隔絕,被稱「高原孤島」。墨脫也成為中國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單憑這一點,就能吸引人。其實,作為「佛之至淨土、聖地最殊勝」,墨脫還有很多神秘與神聖,值得我們細說。

歷史上的墨脫

墨脫一詞在藏語中意為「花朵」,歷史上有「博隅白瑪崗」之稱,藏語意為「隱藏的蓮花」。原始社會時期,此地是珞巴人居住地。8世紀,墨脫曾名為白瑪崗。17世紀中葉,居住在門隅的門巴人開始向此地遷徙。大約在300多年前,門巴人從門隅、主隅開始遷入墨脫。

約在19世紀後半葉,門巴族和珞巴族之間因土地和獵場發生糾紛,進行械鬥。波密土王先後在墨脫地區建立了地東宗和嘎朗央宗,勢力擴展到下珞瑜地區,進而統治了墨脫及大峽谷地區。1881年波密王,遷宗址到墨脫村,易名為墨脫宗。

1927年噶廈政府與波密王之間爆發戰爭,波密王戰敗,墨脫直接歸西藏地方政府統轄。噶廈政府將墨脫分封給色拉寺、傾多寺和松宗寺,三寺各自建宗,一直延續到西藏和平解放。

西藏和平解放以後,解放軍就派工作隊進入了藏南地區。1952年6月連有祥率領珞隅地區工作組進駐白馬崗,即是現在的墨脫。但由於當時印軍已經進占達旺,且中印關係還不錯,解放軍就未進入門隅地區。這不能不說是一個遺憾。中央對藏南地區,當時仍舊沿用西藏地方政府的那套管理體制。1959年西藏平叛以後,中央隨即在藏南地區設置了錯那縣、墨脫縣和察隅縣,在與藏南地區接壤的地帶設置了隆子縣、朗縣和米林縣。


地理上的墨脫

破碎的國土

墨脫縣位於西藏的東南部,地處雅魯藏布江的下游, 喜馬拉雅東南坡與崗日嘎布山脈西南坡之間,它西接米林縣、隆子縣和錯那縣,南與印度交界,東鄰察隅縣。因隆子縣、錯那縣、察隅縣的那部分土地現被印度控制,實際上該縣在西南、南邊和東南方向,均與印控區相鄰。

墨脫又稱「上珞瑜」,核心地區被印度劃入所謂的「阿魯納恰爾邦」版圖。縣轄的2/3位於中印邊界爭議地段內。墨脫縣總面積約 3.4 萬平方公里,沒查到確切數字,其中中方實控約 1.2 萬平方公里,也不是具體數。墨脫縣中控區下設 1 個鎮,6 個鄉,1 個民族鄉。其中的背崩鄉、德興鄉、墨脫鎮、達木鄉和格當鄉為沿邊鄉鎮,與印控區的上錫昂縣和上迪邦谷縣相接。

西藏的西雙版納

墨脫縣域內地勢北高南低,海拔在200~7787米之間。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壘峰,兩座山峰是東喜馬拉雅山脈最高的兩座山峰,地勢由北向南急劇下降,北部高達7756米的南迦巴瓦峰,南緣巴昔卡海拔僅155米,短距離內相對高差7000多米。巨大的海拔高差,使墨脫縣有中國最完整的山地垂直氣候帶譜,同時具有熱帶、亞熱帶、高山溫帶、高山寒帶等立體氣候。

墨脫位於北緯29 度,比北回歸線高6度,青藏高原的東南角。在這裡,雅魯藏布江在群山險峰中拐了個馬蹄形的180度大彎,就在這方圓百十公里的大拐彎地帶,切割出了世界最深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夏季,來自印度洋的溫潤季風沿南部的雅魯藏布江下游峽谷不斷深入,形成一個強大的水汽輸送通道冬天,北邊的高原和喜馬拉雅山山脈的天然壁壘又成功地阻擋住寒流來襲。一個鑲嵌在高寒青藏高原邊沿的「溫暖之地」由此誕生。

與錯那縣、隆子縣地跨喜馬拉雅山不同,墨脫縣完全位於喜馬拉雅山的東南側,除該縣的最北部以外,均屬亞熱帶濕潤氣候區,四季如春,雨量充沛,年均溫16 ℃,年降雨量在 2,358 毫米以上。雪山腳下瘋長中國最原始的亞熱帶叢林,雲氣蒸騰的峽谷深處散落著木寨村落。周圍芭蕉搖曳,竹林婆娑,小片的農田點綴其間。這裡被稱為「西藏的西雙版納」!

身在藏地,卻有熱帶雨林。世界最北的熱帶雨林在這裡,中國最大、也是最後的完整森林在這裡。

巨大的水能

墨脫縣位於中國第三大河雅魯藏布江的下游,墨脫縣是雅魯藏布江進入印度阿薩姆平原前,流經中國境內的最後一個縣。還有其他的 38 條河流,年徑流量達 1,400 多億立方米,大小河流均蘊藏著巨大的水能資源。僅雅魯藏布江大拐彎處,水能就占到了雅魯藏布江全部水能的 2/3,占全國水能蘊藏量的 1/10。

2012 年西藏自治區與華能集團簽署援藏協議,在墨脫縣雅魯藏布江東岸的一條支流(西工河)上,建設了一座裝機容量達 5,000 kw 的亞讓水電站,保障了墨脫縣南部地區的電力供應。這還只是小試牛刀,更大的巨型水電站正在勘測與設計中。

被稱作雅魯藏布江大峽谷的「大拐彎」,起自米林縣派鎮的崩嘎村,止於墨脫縣背崩鄉的希讓村,全長 260 多公里,但兩地之間的直線距離僅有 35 公里,中間就隔著喜馬拉雅山,兩地的地勢落差有 2,350 米。在這裡多年的平均水流量達 600 億立方米,若在兩地之間直接挖掘穿山隧道引水而過,讓江水穿山後沿著瀘公河(西讓曲河)再回到雅魯藏布江,將可在瀘公河的河谷中連續布設六個 1,000 萬kw的大型水電站,每個電站利用 400 米的落差,總裝機 6,000 萬kw,相當於 2.7 個三峽水電站的規模。到那時,墨脫將成為我國最重要的水電工業基地。僅憑此點,墨脫就將成為中國的「電力之都」、西藏的工業重鎮,一個嶄新的旅遊城市,這一天的時間到來,或將為期不遠。

徒步者的天堂

通往墨脫的主要古道有四條:一由米林縣派區翻多雄拉至墨脫;二由波密縣大興越金珠拉至墨脫;三由波密縣翻索瓦拉至墨脫;四沿帕隆藏布、雅魯藏布至墨脫。前三條古道都要翻越4000多米的高山隘口,冰凍封雪,每年只能通行兩三個月。而沿江一線,雖不翻雪山,但要通過大峽谷,道路更加險要。政府每年要從鄰近各縣動員騾馬1900多匹和大量人力搞運輸,還難以維濟。

解放後走的最多的是由米林縣派區翻多雄拉至墨脫,這條總長96公里,需翻越海拔4200米的多雄拉雪山,穿過密密麻麻的螞蝗區,隨時應對塌方和泥石流的3天行程路線。每年只能半年通行,曾是「高原孤島」墨脫與外界的唯一通道,是墨脫「背夫」們冒著生命危險往返的「生死墨脫路」!

然而,自它被徒步旅遊者發掘、探尋之後,墨脫是每個徒步者心目中的天堂,這條徒步路線被國家地理雜誌評為「十大徒步線路之首。幾年來吸引了眾多徒步愛好者,成為了無數人心中的麥加。這裡挑戰難度大,景色美,從原始森林到雪山草地,從高山峽谷到鐵索吊橋,趟過激流,穿過螞蟥區,暴雨、烈日、雨林你都會經歷……」

多雄拉雪山終年積雪不化,即使是在開山通行的幾個月內,雨雪雹霧也是說來就來,其翻越難度甚至超過部分五六千米的高峰,許多負重的民工和馬匹就這樣永遠留在山口,因此當地人謂之為墨脫路上「鬼門關」。

墨脫縣有眾多的河流,加之獨特的地理和民族環境,造就了當地獨特的橋樑景觀。在鋼索吊橋、藤網橋、溜索、獨木橋等多種類型的橋樑中,藤網橋和溜索是大峽谷地區最具地方特色的橋樑景觀。藤網橋有著名的背崩藤網橋和德興藤網橋,整座橋沒有橋墩,不用一顆鐵釘,用特別的白藤條編製成網筒狀。

墨脫縣寺院較多,有寺院及經堂40餘座,其中較為著名的寺院有:仁青崩寺、羅邦寺、德爾貢寺、格林寺、巴爾貢寺、馬爾崩寺等。

2021年派墨公路建成後,米林縣—墨脫縣—波密縣形成一個環狀公路,從根本上改變墨脫縣的外出交通難題。從此,墨脫縣8小時到達拉薩不再是夢。

但這同時也意味著這條千百年來聯繫墨脫與外界的古老山路,因少人行走,無人維護修復,地質災害導致的路線損壞,終將被現代化的冰冷公路所取代。曾經吸引無數戶外愛好者的墨脫經典徒步路線即將告別大家,走進歷史的塵埃中,慢慢被世人所遺忘。

最後一個通公路的縣

2009年7月,《中國國家地理》雜誌社因其無法複製的絕美風景和極具挑戰的越野難度,將其命名為——「中國終極越野之路」。一提到這個稱號,就不得不提到其修建歷史。從1961年到2013年,在中國三代交通人和西藏軍民的共同努力下,52年才正式修通了墨脫公路。1985年,米林縣派鎮到墨脫、波密縣扎木鎮到墨脫的馬行道開通。1995年,連接波密縣扎木鎮墨脫縣城的墨脫公路勉強實現了『旱季南通北阻,雨季北通南阻』——分季節、分路段臨時通行農用車,一輛「解放」車開進了墨脫,卻因道路被水沖毀,永遠沒有開出墨脫。

扎墨公路

「十一五」期間,國家投入巨資修建,2013年連接林芝市波密縣到邊境墨脫縣的墨脫公路建成通車,宣告中國最後一個未通公路的縣正式通車。2017年12月27日,國道559線波密至墨脫公路整治改建工程開工,起自波密縣扎木鎮西,止於墨脫縣蓮花廣場,全長112.970公里,採用四級公路標準建設,部分路段採用三級公路建設,工期為三年。

嘎隆拉隧道是通往墨脫的一扇門,在隧道貫通之前,進出墨脫需要跨過雪線,翻過沿山的崎嶇險路,也因此,曾經的墨脫,要想冬季前往幾乎是不可能的。

全程是柏油路和水泥路,隧道口前後有水毀路、積水路。沿線多泥石流、塌方、雪崩路段,夏、冬季慎行。

扎墨公路道路狹窄,彎多,路上大多數地方可以錯車,最窄的地方只能一輛車單向通行。目前,從遊客中心開始至縣城單邊放行,單進雙出,或雙進單出。

從波密到墨脫,正常情況下四五個小時。下午抵達縣城後,可去果果塘大拐彎。

墨脫縣有世界頂級的峽谷景觀和雪山景觀。境內的雅魯藏布大峽谷全長504.6公里,極值深度6009米,核心地段平均深度 2673米,獲得中國世界紀錄協會世界最深大峽谷、世界最長大峽谷兩項世界紀錄,是地球上最雄奇壯觀的大峽谷景觀。

大峽谷中最具特色的景觀是位於旁辛鄉的雅魯藏布江「馬蹄」形大拐彎,以及雅江兩岸的南迦巴瓦峰和加拉白壘峰。2005年,在《中國國家地理》「中國最美的地方」評選中,雅魯藏布大峽谷和南迦巴瓦分別被評為中國最美十大峽谷和中國最美十大名山之首。

墨脫縣河流密布,湖泊、瀑布廣泛分布。嘎龍拉神湖由3個天然湖泊呈階梯狀串聯在一起,又稱「三星珠」神湖,面積達6平方公里 。

墨脫縣是瀑布雲集之地,有大小瀑布500餘處,著名的瀑布有大拐彎瀑布、「老虎嘴」瀑布、汗密瀑布、地東瀑布、背崩瀑布、拉格瀑布等。


派墨公路

2021年5月16日,通往墨脫的第二條公路派墨公路打通,墨脫有了環路,這條67.22公里的艱險道路,可謂是全國最短距離能體驗四季風光的道路。特別是沿途的多雄拉山,秋季層林盡染,冬季則是茫茫雪原,絕美的自然風光一定能成為今後旅遊線路上的亮點。

派墨公路沿途經過部分鋼架橋,同時還有小康新村點綴在公路沿線,從海拔3560米左右的多雄拉隧道,一路下山抵達海拔僅800左右的背崩鄉,僅僅需要2個多小時。

如今,派墨公路與扎墨公路形成的環線,勢必也將成為自駕旅遊者的夢想之路。

邊境衝突

1913年西姆拉會議上,英印總督麥克馬洪與西藏地方政府代表私下劃定非法的「麥克馬洪線」後,中國固有領土門隅、珞瑜、察隅等地即被英屬印度殖民當局搶占。

1959年後,印度蠶食「麥克馬洪線」以北的中國領土。1962年夏,印度陸軍發起「昂卡爾」行動,直逼「麥克馬洪線」以北的墨脫(白馬崗)。

1962年6月5日午夜,解放軍第158團收到西藏軍區的加急電令:「外國反動派越過麥克馬洪線向北,進入我側20公里以內地區,企圖於6月10日侵占我白瑪崗地區,你部應急速編成一個精幹分隊,務於某日某時進到某地……」結果,該部用五天時間走完了三天的路程,終於趕在印軍前面控制了白馬崗。

進入墨脫,必須要翻越天險多雄拉雪山。多雄拉被當地人視為鬼門關,濕暖的印度洋季風與高原寒冷氣流在此交匯,印度洋板塊與歐亞大陸板塊在此擠壓相撞,導致氣候覆雜多變,地震、塌方、雪崩、泥石流等自然災害頻發。進入墨脫的物資主要依靠人背馬馱,而惡劣的天氣和複雜的地質條件,無疑給他們增加了難度和風險。

每年冬季都會大雪封山,有時還有雪災,時常造成邊防官兵和當地幹部群眾糧食短缺。因此,解決邊防官兵和當地幹部群眾物資補給困難,一直是個大難題,直到「黑鷹」直升機的出現。

不久墨脫駐軍於1962年11月開展了對印第二階段反擊作戰,取得勝利後原158團入墨所部被正式整編為墨脫獨立營,並按照上級統一部署在墨脫各要點開始建點守備。

但是駐守墨脫的邊防部隊,補給一直非常困難,甚至有戰士犧牲在多雄拉山口補給線上。1985年後,12月21日上午,某團團長邢喜貴帶領兩架飛機拉開了首航墨脫的戰幕。當「黑鷹」徐徐盤旋而下,直至降落後。墨脫縣黨政軍機關人員和門巴族人民傾城而出,歡呼雷動,載歌載舞,歡迎這從天而降的「金珠瑪米」。

此後,4架「黑鷹」直升機在一個月內穿梭於海拔7000米以上的群峰間,總飛行時間達320小時,完成了對墨脫軍民一年所需物資的補給,而這在以前只能在每年7至9月靠氂牛和人力運進墨脫。

《墨脫縣誌》也記載著「神鷹」給墨脫帶來的無數個第一:第一套電站設備、第一台電視機、第一台計算機、第一輛拖拉機、第一台X光機和B超機、第一對良種豬……


西讓村地區:我方已控制雅江東岸

西讓村位於喜馬拉雅山一條支脈的南麓、雅魯藏布大峽谷之中,雅江的西岸,地東村西南方,距背崩鄉政府駐地約 22 公里,距墨脫縣駐地約 50 公里。它是離印控區最近的中國村莊,村東是雅魯藏布江,村南是雅江的支流瀘公河,又叫西讓曲,再南邊是更巴拉山,翻越更巴拉山口就到了印控區,印軍的更仁哨所就建在巴拉山口的下面。

西讓村是個門巴族人居住的地方,當初,中印兩方都來影響群眾,爭取群眾,用以支持己方。還是中方工作隊工作到位,幫助村民脫貧解困,取得民心,因地震的影響,光村寨就遷建了三次。如今,西讓小康村已經建成,派墨公路也已修好,原來需要翻山越嶺攀爬三天的路程,如今行車不到十分鐘,就可從穿越喜馬拉雅山,因為在那裡建成了嘎隆拉隧道,公路緊貼西讓村,跨過瀘公河橋,已經修到更巴拉山口下。

西讓村村南不遠處翻山就是印控區,村子東面的一河之隔也是印控區(見下圖),偌大的雅魯藏布江在這裡寬不足 100 米,雖然雅江兩岸地勢險峻,難以攀登,但畢竟是太近了。想想今後幾年,國家將在村西瀘公河上建設巨型的墨脫水電站,距印控區這麼近還是存在安全問題。好在我邊防部隊在這裡把印軍擠退了十幾公里(見下圖),使瀘公河注入雅江的河口地帶完全控制在中方手中。

娘姆錯地區:兩軍還在拉鋸

娘姆錯地區位於墨脫縣城駐地以南約 150 公里處,距西工河不太遠的地方,其平面像一頭單峰的駱駝,面積約 230 多平方公里,是目前中印雙方實際控制區爭議最大的一塊地方。因這個區域內有個娘姆錯湖,故名娘姆錯地區(見下圖)。

娘姆錯地區是由兩條「線」圍繞而成。北邊的「線」為印度目前所主張的「麥線』,在上圖中稱為「印度版麥線」。南邊的「線」為印度篡改前的「麥線」,在上圖中所稱的「502 麥線」,中國政府雖然也認為這個「502 麥線」是非法的,但在實務中仍將它作為控制線的一個標識。

在這個區域內,印方目前主要是使用直升機巡邏,每周一次飛入娘姆錯地區進行空中巡邏。十幾年前,還曾有印軍士兵翻過北線上的扎布拉山口,進入中方控制區毆打我方的邊民,拆除我方設施的現象。為什麼要進行空中巡邏,就是因為娘姆錯地區到處是沼澤草地,環境惡劣,行走不易,補給困難。用直升機巡邏固然是好,但這並不能完全的控制地面,更談不上占據。

中方的巡邏是步行,穿越沼澤草地,直至娘姆錯地區南界的「502 麥線」。雖然直線距離不過十幾公里,卻要走上一整天,其辛苦、勞累與艱險可想而知,但中方同樣不能控制這個地區。

媒體上報導的雙方巡邏 「鬥法」的事,就發生在這個地區。墨脫當地的邊民,在草地沼澤中用樹木鋪成了很多木橋和木板,為中方部隊的巡邏提供了方便,同時也造福於前來貢堆神山轉經的藏民。

在一片草甸濕地的深處,有塊石頭露出地面,上有紅色油漆寫的「中國」二字。石頭上還殘留著綠色油漆的痕跡,那是印方巡邏隊用英文寫的 「India」 。只是中方巡邏隊來後,立即塗掉英文,再寫上「中國」兩字……這樣的鬥法年復一年,年年如此。

從以上信息可以看出,雙方都在這一地區進行巡邏,巡邏中多次發生相撞與對峙,互相爭奪控制權,但誰都沒有取得實質性的控制權,只能是拉鋸戰。

中印雙方之間的實控爭議區有好多塊,小的幾個平方公里,大的幾十、幾百個平方公里,多是人跡罕見的地方,在那裡沒有明顯的地理標識,或根本就無法識別「麥線」存在於什麼地方。只有在爭議區內修築道路,構築建築物,建設新村,以至派人駐守等,方能實質性的彰顯主權的存在。

結語

隨著新紮墨公路和派墨公路的開通,如今的墨脫早已不是高原孤島。當地也正在大力發展茶旅融合產業,實現鄉村振興戰略。我們將在墨脫邊境地區修建更多抵邊公路和小康新村,讓更多爭議區變為實控區。

不過,相對於藏南地區被占七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各個爭議區的面積還是太小了。但那七萬多平方公里的土地是一時半會收不回來的,但爭議區的面積卻存在著擴大的可能性,說不定最終雙方會以實際控線作為劃界的依據。可見目前當務之急,在藏南邊境地區,加強基礎設施建設,拓展邊境新村,發展經濟建設是多麼重要。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