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問斬為什麼要「秋後」呢?這裡面大有學問!

易圖秒懂 發佈 2024-05-08T18:10:49.498089+00:00

看古裝劇總會看到一個鏡頭,對於死刑犯,法官在判刑的時候會說一句秋後問斬。為什麼非要等到秋後再斬呢?其他的季節不能處刑嗎?對於古時的人們來說,行刑殺人,剝奪人的生命,是一種「惡行」,所以要找個時節。

看古裝劇總會看到一個鏡頭,對於死刑犯,法官在判刑的時候會說一句秋後問斬。為什麼非要等到秋後再斬呢?其他的季節不能處刑嗎?

對於古時的人們來說,行刑殺人,剝奪人的生命,是一種「惡行」,所以要找個時節。我國歷史上,有關「秋冬行刑」的記載,最早見於《左傳・襄公二十六年》:「古之治民者,勸賞而畏刑,恤民不倦。賞以春夏,刑以秋冬。」從自然法則來說,人們的一切行為都必須符合天意。春夏是萬物繁育生長的季節,不能做違背自然的事情,《禮記·月令》「涼風至,白露降,寒蟬鳴,鷹乃祭鳥,用始行戮。」

一、思想觀念:出於對上天的敬畏,維護君權神授的思想


在古人看來,春夏乃是萬物生長的季節,代表了新生和成長;而秋冬則是草木凋零的季節,代表著肅殺。因此,古人便將處決犯人的時間放在了秋冬季節,

二、勞作規律:秋冬季節相對清閒,利於發揮警示作用

秋冬行刑除了順應天時之外,與古代的農業生產規律同樣密不可分。我國自古便是農業大國,農業生產可以說是歷代王朝最為重要的經濟支柱,是直接影響王朝穩定的重大事項,因此古代很多制度都直接受制於農業生產規律。


此外,古代處決犯人不僅往往選擇公開處決,而且通常選擇在菜市口這類人流密集處行刑,其中一個重要原因便是為了讓百姓觀刑,從而充分起到警示作用。這有利於讓百姓對刑律產生敬畏,從而使得地方相對安定,同時也能彰顯出朝廷的威望。

於是,將行刑日期選定在秋冬農閒時期,自然更有利於讓百姓們觀刑,畢竟農忙時節大家都忙著農耕,就算想看熱鬧也沒有那個時間。而如果選在冬季的話,天氣又太過寒冷,百姓們又不大願意出門。

三、核准制度:古代受限於交通落後,死刑核准耗費時間較長

所謂死刑復奏,是指對已經判定的死刑案件,在行刑前奏請皇帝批准執行,這也被稱為「勾決」,而只有經過皇帝勾決的罪犯才可以執行死刑

對於地方的死刑案件,在審理完成和執行死刑之前,均要經過朝廷和皇帝的審核與批准,而由於古代交通較為落後,從地方案件呈送朝廷,再由朝廷審核後發回地方,往往需要很長時間。而「秋決」制度無疑解決了這個難題,地方官員不僅有充足的時間準備,也便於朝廷集中進行處理。

死刑是一種非常嚴酷的刑法,秋後問斬體現了古代人對於犯人的人文關懷。執行死刑時,我們發現不僅僅是選擇在秋後,在時辰上也有講究,那就是午時三刻。這個時間大約在十一點四十分左右,太陽高照,在這個時間點世間陽氣最盛,在我國封建社會時期,人們相信死後有魂靈,選在這個點,可以抵消人的殺氣,讓犯人死後有個好歸宿。

選擇這樣的時間來處決犯人,有體諒犯人的考慮,也體現了古代嚴酷法制下尚存的一絲人道。

「秋後問斬」體現了古人對於生命的敬畏同樣體現了古人在「天人合一」方面的智慧與愚昧,尤其在君王統治層面上,「秋後問斬」更是有著十分濃重的政治色彩,所以說,千萬別小瞧這項刑罰背後的大學問,同樣是洞察古代社會的一個絕佳角度。

關鍵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