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武烈天皇9歲登基,聘母為後行事殘暴,18而亡是遭天譴嗎?

文史風雲鑑 發佈 2024-05-08T20:14:30.652822+00:00

而今人的求真欲,令他的死亡再次眾說紛紜,這難道真的是遭天譴嗎?日本武烈天皇是日本第二十五代天皇,他在公元498年出生於日本的大和地區,是仁賢天皇的第六子,古代社會的階級制度註定了位高的家族必然糾紛更多,生於天皇家,權利更迭交替只會更加的殘酷和激烈。

文章篇幅較長,內容比較干。如果您喜歡這篇文章,請點擊右上方的「關注」。感謝您的支持和鼓勵,希望能給您帶來舒適的閱讀體驗。


縱觀整個日本史,以殘暴不仁而出名的天皇中,日本武烈天皇絕對占據了一個非常微妙的位置,他以一種近乎稚子的殘酷聞名於世,商朝紂王的酒池肉林和他一比都是小巫見大巫了。人們很難相信這樣年輕的孩子會犯下令人震驚的罪孽。

於是人們將他英年早逝的結局做了最諷刺的回答——上天都不願他繼續以玩樂的性質玩弄生命、漠視生命。而今人的求真欲,令他的死亡再次眾說紛紜,這難道真的是遭天譴嗎?

九歲稚子登皇位,聘母為後惹喧譁

日本武烈天皇是日本第二十五代天皇,他在公元498年出生於日本的大和地區,是仁賢天皇的第六子,古代社會的階級制度註定了位高的家族必然糾紛更多,生於天皇家,權利更迭交替只會更加的殘酷和激烈。

按理說,長幼有序,作為仁賢天皇的第六子想要登臨皇位其實是比較不太現實的事情。但是就是這麼戲劇化,眾皇子們為了那至高無上之位,奮力爭奪,最終紛紛殞命。這場自相殘殺落下帷幕,只有獨活的武烈漁翁得利,於是年僅9歲便登基成為天皇。

據歷史記載,日本武烈天皇在9歲登基後所頒布的第一條命令就是迎娶自己的親生母親春日大娘為妻,並聘為後,這被認為是日本歷史上的一個罕見事件,是違背了道德人倫之事。同時,在眾人皆反對時,武烈天皇對此懷有平息之意的舉措竟是將母親的名字改為春日娘子。

其實今人不難看出這種情結帶著戲弄性的決定,如此輕易又如此堅定,恰似一個稚子對於事物的偏執和強求。

除此之外,關於日本武烈天皇性格的描述也多種多樣。一些歷史記錄表明他是一個殘暴和暴虐的統治者,喜歡施虐待人,甚至會殺死自己的臣民。很多人對此嗤之以鼻,料想一個年僅九歲,或者十來歲的少年能有這麼殘暴的手段?

稚子口呼好奇,荒唐也作尋常

問一個少年能無視同理心做出多麼沒有下限的事情,武烈天皇極有發言權。

《桓武平氏卷》說到,武烈天皇曾經為了懲罰一個他不喜歡的官員,將其綁在竹竿上,用火烤烤他的腳底,直到官員忍受不了去世。

而《古事記》雖是作為記錄日本古代傳說的著作,但也收錄了一些有關武烈天皇性情惡劣的事跡——武烈天皇曾經將一隻狗放在一位貴族的飯菜中,然後在貴族吃了之後,公開嘲笑他。

同時《日本三代実録》中也提到了日本武烈天皇的一些殘忍行為。據記載,武烈天皇曾經用火燒死了一些與他不和的貴族,包括他的叔父。

其實至此,人們最多稱其是暴君,行事過於頑劣,到底沒有全盤傷及生命,可能有誘因之稱,但還算是人們接受範圍內的暴君,到底不過是稚子。可是接下來引申的歷史軼事,便稱得上駭人聽聞一詞。

「武烈二年秋九月,刳孕婦之腹而觀其胎。」

觸目驚心的文字躍然紙上,那個秋天,這個少年因為好奇於孩子在母親體內是如何生長、何種狀態,便要剖腹觀察。

源自於少年的一時興起,數位孕婦慘遭噩夢,就此亡命。沒有人敢阻止一位少年天皇的命令,此等殘忍之事,於他而言不過是一言令下,不過是理所應當。最讓人心寒的大概就是他這樣的態度吧。

「三年冬十月,解人指甲,使掘暑預。」

武烈天皇率領一眾臣民到田間視察,此時正是農夫在土地里挖紅薯的時候。

好奇心的驅使,他下令讓身邊的人拔掉了農夫的所有指甲讓其繼續挖紅薯,他的行為帶著一種天真的殘酷。後來為了滿足私慾,更是修建巨型池塘,進行「捕魚活動」。

這所謂的捕魚活動捕的是人類扮演的人魚,用魚叉刺殺人魚,一條又一條生命凋零。

「八年春三月,使女裸形,坐平板上,牽馬就前游牝。觀女不淨,沾濕者殺,不濕者沒為官婢,以此為樂。」

又諸如命令婢女觀看馬匹而不產生反應者入宮為女侍,反之則殞命。一樁又一樁事件,令人心生唏噓。

很難想像一個小小少年郎,竟然會做出這樣的殘暴之舉。人們深究其因,不過是輾轉一句,幼年時期,對於仁賢天皇的耳濡目染。

事實上,他的父親在位之時便也是荒淫無度的昏君,身傳言教之下,少年自然得不到正常人格的形成,而是日復一日變得偏執紈絝,再加上小小年紀便登臨帝位,位高權重無人能左,使其性格越發偏執殘暴。

只能感慨,萬事萬物皆有其因果,只是這樣沾滿鮮血的因果,實在是讓人痛心。

君王十八而亡,因病還是天譴

這樣殘暴的君王卻年僅18便離世了,人們對此深有討論。事實上,關於日本武烈天皇為何18歲逝世的原因,歷史上存在多種說法。

首先,根據《日本書紀》記載,日本武烈天皇在年輕時就身體虛弱,患有一些疾病,例如夜盲、口瘡等。這些疾病可能是他在18歲時逝世的原因之一。

畢竟小病的累積,積少成多也會對身體造成極大的負擔。而據《日本書紀》的記載,武烈天皇在他逝世前的數月里身體一直很虛弱,他的祖母也為他祈禱和求助神明,但是最終還是沒能挽救他的生命。

其次,根據《日本書紀》的記載,日本武烈天皇的性格暴戾,行為殘忍,經常想要施行酷刑。在他統治期間,曾經發生過一些政治事件,例如殘殺一位大臣等,這些事件可能引起了臣民的反感和不滿。

一些歷史學家認為,他的殘忍和暴戾可能導致了臣民對他的不滿和反抗,甚至可能有人對他進行了暗殺。

此外,也有一些傳說和傳統的說法,例如,日本武烈天皇娶親娘,這可能被視為一種天罰或詛咒,導致他在18歲時逝世。但是這些傳說和傳統的說法並沒有確鑿的歷史證據支持。

人之初,性本惡?

對於武烈天皇的作為,無論是有違人倫的聘母為妻還是殘暴不仁的對待百姓,都令人髮指。

試想,一個九歲乃至十來歲的少年郎在沾染那麼多生命後仍覺得不過尋常,拍手稱好。若是他未經教化,不懂世事,也不應當蔑視生命,這難道真的是人之初,性本惡嗎?

眾所周知,人之初性本善還是性本惡一直是人類思考的重要問題之一。

在古代,有許多哲學家和思想家對此進行了探討。在中國,孟子主張人性本善,荀子則認為人性本惡。在古代日本,也有關於人性本善還是性本惡的討論。

在日本的宗教和哲學中,通常認為人性本善。例如,在日本的神道教中,強調人與自然的和諧,以及人性的正面品質,如勇氣、誠實、慈愛等。

對於這個問題,甚至歷史上的各種文化和宗教都有自己的看法——基督教認為人性本惡,但是通過信仰和教育可以使人回歸到善良和正義;而佛教則認為人性本空,沒有本質上的好壞之分,只是因為種種因緣和業力造成了善惡之別。

而離開了天性,談到後天環境和培養,眾多的教育家們也給出了自己的解答。

影響中國千年的儒家經典《論語》中,孔子強調了後天教育對於人格塑造的重要性。

他曾說過:

「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

這句話強調了隨著年齡的增長,後天教育對於一個人的影響越來越大,人格的塑造也越來越成熟。

古希臘哲學家亞里士多德則在《論幸福》中也提到了後天教育對於人格塑造的重要性。他認為,人的幸福並不是天生的,而是通過後天的教育和訓練來獲得的。

他提出了「中庸之道」的概念,強調了適度和平衡的重要性。

在武烈天皇所受的後天教育中,絕對有向善的培養,在日本的儒家思想中,孔子的「性善論」也有很大的影響。

儒家認為,人的本性是善良的,但是在社會和文化的影響下,容易受到貪婪、自私、虛榮等惡習的侵蝕。

在以性本善的國家,做出這樣惡劣的事情,其真兇直指武烈天皇的幼年時期影響他至深的父親。所以不難看出來,最後的因果印證在了武烈天皇身上。

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史學家不斷探尋歷史真相,去撥開迷霧探求歷史的真面貌的原因大概就是可以「以史為鏡」,讓我們了解了那些古人的智慧和歷史發展進程的魅力,人們從短短几百年橫跨一個時代,從茹毛飲血到蒸汽朋克。

儘管歷史中仍有令人髮指的事跡存在,但直面自己,承認自己,證實人類存在和發展的合理性。

武烈天皇的事跡讓我們去正視人類的劣根性,正視自己,看清人性。

同時也在告誡我們,那所謂人性的「二元性」,即人性同時存在著善惡之別,這是需要通過教育、修行和道德規範的引導來發掘和弘揚人性的善良品質,遏制和抵制人性的惡劣品質。

人類是一種不斷進步不斷突破不斷改變的生物,天性尚未定,這才顯得後天的環境和培養的重要性。故而在面對手握權利之時,可以克制自己的貪婪自滿不知節制,可以至少不成為壞人。

當然,願我們最終真的可以 以史為鏡,知興替,以人為鏡,明得失。

參考文獻:

《桓武平氏卷》

《古事記》

《日本三代実録》

《日本書紀》

《論語》

《幸福論》

《舊唐書》

關鍵字: